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2008中国戒烟大赛广西赛区10190名登记报名者随机抽取10%进行“半年随访调查”,建立数据库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进行相关经济学特征探讨,为开展控烟干预活动和制定相应控烟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实际情况,从政策方面应通过增加烟税、制定法规来控制吸烟率;从策略方面应健全控烟网络体系,继续加强健康教育传播,将控烟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广西;戒烟竞赛;随访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状况
烟草使用的经济费用具有破坏陛,因烟草使用而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曾一度是高经济收入国家中的主要问题,现在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烟草使用已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烟草是世界上第二大死因,世界上每年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达490万人,尤其在低、中经济收入国家,生活着12亿烟民,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控烟措施,未来50年人类将面临着巨大的健康危害。
我国政府于2003年11月10日签署了全球性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表明了中国对控烟工作的重视。戒烟竞赛是一个旨在通过奖励形式来促使大众戒烟的控烟活动,是中央补助地方烟草流行监测与控制干预项目内容之一。2008年由我国独立举办的中国戒烟大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卫办于2008年5-6月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组织群众(大众)和医务人员报名参赛。群众涌跃参加,总人数达到10190人。为了顺利开展大赛取得理想的效果,按大赛要求于2008年12月进行了报名者戒烟半年的随访调查,并对半年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与相关经济学特征探讨。
一、随访调查对象与方法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半年随访表是按大赛要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即用excel数据库中产生随机数字的函数"=rand()”抽取10%的登记报名者;如果被抽到的报名者联系不到,不得不更换时,则从未抽取的报名者中采用同法抽取新的报名者作为换样;对抽中报名者进行电话调查,并填写"2008年中国戒烟大赛半年随访表”。具体方法是,先将表格进行整理、剔除无效表,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性;再采用Epi Data3.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逻辑核查并建立数据库,然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随访调查表数据分析
(一)大众参赛者随访调查基本情况
据参赛者“报名登记表”统计知:大众参赛者8830人中,平均年龄42.5+10.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者占71.48%,每日吸烟量在半包(即10支)以上者占55 16%,超过10年以上烟龄者占54.18%,有52.10%的人尝试过戒烟;医务人员参赛者1360人中,每日吸烟量在10支以上者占35.59%,超过10年以上烟龄者占30.52%,有58.31%的人尝试过戒烟。
本次进行的参赛者戒烟半年的“随访调查表”中包含14项基本内容,通过统计,本次随访共访问大众参赛者944人,其中男性889人,女性55人;戒烟大赛前,随访人员平均吸烟15年:随访人员平均每天吸卷烟16.11支,雪茄0.038支,烟斗0,0625支;其他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1 大众参赛者获得戒烟大赛信息来源
465人从广播或电视获得信息,553人从报纸或杂志获得信息,618人从宣传海报获得信息,371人从家庭成员获得信息,414人从朋友或同事获得信息,153人从医务人员获得信息,179人从疾控机构获得信息,110人从网站获得信息,119人从其他途径(社区、单位等)获得信息,由此表明大部分参赛人员都是从多种渠道获得了信息。对“在大赛期间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是否打算戒烟但没在大赛中登记”这一调查选项回答“是”的有624人,回答“否”的有319人。说明本次戒烟大赛有一定的吸引力,以及广泛宣传控烟的意义及其有效性。
2 大众参赛者参加戒烟大赛的原因分类
344人希望通过大赛可能获奖,398人希望治疗疾病,779人希望预防疾病,15人是因为怀孕,138人是因为经济原因,335人是为了孩子,342人是因为吸烟不清洁,291人是因为其他人劝阻或施压,59人是因为其他原因。由此看出,大部分人参加戒烟大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因为经济原因的仅占14.62%,值得对此进行经济学探讨。
3 大众参赛者得到过的支持及采取过的措施
在大赛期间,864人得到家人的支持,667人得到朋友或同事的支持,263人得到医务人员的支持,104人得到戒烟热线咨询的支持,259人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戒烟时,330人通过戒烟药物,347人找医务人员咨询,121人找戒烟热线咨询,175人采取其他措施(自己控制、吃零食等)戒烟。由此表明戒烟方法的多样性,值得管理者对此进行思考。提出更有效的控烟措施。
4 大众随访者职业分布、学历构成和婚姻状况分析
(二)参赛人员半年随访结果综合分析
医务人员随访共访问137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4人。两类参赛人员主要情况分别描述于表4至表6。
三、戒烟效果评估与探析
本次调查方法严谨。项目全面,调查结果客观真实。能够基本反映被调查者在参赛半年后的戒烟情况,并且为下一步采取吸烟干预措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由表4可见,被抽中接受随访调查的944名大众参赛者认为戒烟大赛对戒烟“非常有帮助”和“有点帮助”两选项合计占95.23%;137名医务人员参赛者选此两项的占95.62%。由表5可见,大众参赛者在戒烟半年后“完全戒烟”和“仍旧吸,吸烟量比以前少”两项合计占91.73%:医务人员参赛者则为93.43%。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戒烟大赛(及其采取的相关干预措施)对戒烟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调查和探讨。而由表6可见,所列的8项戒烟失败原因中,两类参赛者均认为排在前四位的是“周围有人吸烟”、“缺乏支持”、“紧张时吸烟”和“喝酒时吸烟”,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影响戒烟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职业。文化层次较低的职业人群,其戒烟意识不强,而某些职业人群虽然文化层次较高,但由于工作紧张,或环境的影响(周围有人吸烟)等,戒烟信心不足,难以坚持,使戒烟成为泡影。其次通过本次随访调查,我们发现戒烟过程中有无得到他人帮助、得到谁的帮助、是否采用了特殊有效的戒烟方法,也同样影响着戒烟效果。因此,戒烟既需要自觉与自控,还需要全民动员与相关支持。
控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戒烟竞赛活动只是控烟的一种形式,通过控烟教育虽然能使吸烟率有所下降,但离控烟目标仍差距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控烟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吸烟者的认识和信心,从“不许吸”变为“我不吸”;另一方面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联合社会群体组织,实行广泛的社会监督,健全控烟网络,建立高素质 的控烟监理队伍,严格执行《烟草专卖法》、《广告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争创无烟单位,强化控烟干预,将控烟措施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四、与控烟相关的经济学特征探析
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将出现下降。香烟作为一种非必需品,如果涨价,对于经济收入较高者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低收入者,则促使其戒烟或减少烟草消费量。特别对青少年吸烟者影响更明显,可以减少对香烟的需求,有助于青少年远离香烟。由本次随访结果看出,大部分人是因为多种原因来参加戒烟大赛的,但是因为经济原因的仅占14.62%。这说明提高烟草价格来激励戒烟,也许是一种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提高烟价和烟税是控烟的有效措施且具有极高的成本效益。有的决策者简单地根据供给理论的“成本理论”认为:减少香烟销售会减少就业机会,提高香烟价格会增加香烟走私;这种观点忽略了“机会成本”的意义。例如,学者朱秀敏等提出,采取减少烟草供应的政策将不会在大多数国家造成就业机会的长期丧失,烟草供应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降低。因为吸烟者曾用于香烟的钱将转而用于其他商品和服务,从而产生其他就业机会以弥补烟草行业的损失。即使少数几个依赖烟草经济的国家。其市场也大得足以确保在未来很多年内的就业机会。因此,提高香烟的价格、增加烟草税率,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减少烟草需求的有效措施且具有极高的成本效益。
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场所实行禁烟,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收益明显超过成本。有可能节省成本的方面包括有可能因吸烟造成的火灾危险及对公共财产和设施的破坏、清洁费用等。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分析得出结论,该全国性的工作场所内禁止吸烟的法规是一个高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社会投资,每年会有超过39-72个亿的收益。在有助于进行财政评估的资料中可看出,控烟在经济上的收益明显要超过成本。
烟草作为特殊经济作物。具有双重特征:烟草是特殊商品,烟草产业对于国家而言,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还是国家实现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种有害品和嗜好品,国家必须从国民健康的角度,通过财政和行政手段控烟。概括历史上各种控烟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有所不同:税收政策通过提高烟草价格,减少需求;采取行政手段如不当则有可能导致税收收入减少;限制有害物含量,引导烟草产业绿色化才是我国应采取的长远策略。
国外研究发现(Colfins,1995),吸烟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有一定的关系,指出吸烟越来越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他们更易于吸烟且更难戒烟。我国的相关研究发现(本次随访调查也证实),目前吸烟现象较为严重且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提示国家控烟战略与措施应有针对性的在这部分人群中开展。
五、结柬语
总之,借鉴世界各国控烟的成功经验,我国要积极倡导、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控烟政策和措施,研究烟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强化控烟意识,自觉戒烟并抵制香烟的泛滥;建立控烟法规,极大地增加烟草税率,将烟草税收用作支持执行全面控烟规划的费用;健全控烟网络体系,限期规定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彻底戒烟,以作表率。
2008中国戎烟大赛及其半年随访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控烟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其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调查、观察和研究。
关键词广西;戒烟竞赛;随访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状况
烟草使用的经济费用具有破坏陛,因烟草使用而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曾一度是高经济收入国家中的主要问题,现在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烟草使用已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烟草是世界上第二大死因,世界上每年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达490万人,尤其在低、中经济收入国家,生活着12亿烟民,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控烟措施,未来50年人类将面临着巨大的健康危害。
我国政府于2003年11月10日签署了全球性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表明了中国对控烟工作的重视。戒烟竞赛是一个旨在通过奖励形式来促使大众戒烟的控烟活动,是中央补助地方烟草流行监测与控制干预项目内容之一。2008年由我国独立举办的中国戒烟大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卫办于2008年5-6月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组织群众(大众)和医务人员报名参赛。群众涌跃参加,总人数达到10190人。为了顺利开展大赛取得理想的效果,按大赛要求于2008年12月进行了报名者戒烟半年的随访调查,并对半年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与相关经济学特征探讨。
一、随访调查对象与方法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半年随访表是按大赛要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即用excel数据库中产生随机数字的函数"=rand()”抽取10%的登记报名者;如果被抽到的报名者联系不到,不得不更换时,则从未抽取的报名者中采用同法抽取新的报名者作为换样;对抽中报名者进行电话调查,并填写"2008年中国戒烟大赛半年随访表”。具体方法是,先将表格进行整理、剔除无效表,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性;再采用Epi Data3.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逻辑核查并建立数据库,然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随访调查表数据分析
(一)大众参赛者随访调查基本情况
据参赛者“报名登记表”统计知:大众参赛者8830人中,平均年龄42.5+10.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者占71.48%,每日吸烟量在半包(即10支)以上者占55 16%,超过10年以上烟龄者占54.18%,有52.10%的人尝试过戒烟;医务人员参赛者1360人中,每日吸烟量在10支以上者占35.59%,超过10年以上烟龄者占30.52%,有58.31%的人尝试过戒烟。
本次进行的参赛者戒烟半年的“随访调查表”中包含14项基本内容,通过统计,本次随访共访问大众参赛者944人,其中男性889人,女性55人;戒烟大赛前,随访人员平均吸烟15年:随访人员平均每天吸卷烟16.11支,雪茄0.038支,烟斗0,0625支;其他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1 大众参赛者获得戒烟大赛信息来源
465人从广播或电视获得信息,553人从报纸或杂志获得信息,618人从宣传海报获得信息,371人从家庭成员获得信息,414人从朋友或同事获得信息,153人从医务人员获得信息,179人从疾控机构获得信息,110人从网站获得信息,119人从其他途径(社区、单位等)获得信息,由此表明大部分参赛人员都是从多种渠道获得了信息。对“在大赛期间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是否打算戒烟但没在大赛中登记”这一调查选项回答“是”的有624人,回答“否”的有319人。说明本次戒烟大赛有一定的吸引力,以及广泛宣传控烟的意义及其有效性。
2 大众参赛者参加戒烟大赛的原因分类
344人希望通过大赛可能获奖,398人希望治疗疾病,779人希望预防疾病,15人是因为怀孕,138人是因为经济原因,335人是为了孩子,342人是因为吸烟不清洁,291人是因为其他人劝阻或施压,59人是因为其他原因。由此看出,大部分人参加戒烟大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因为经济原因的仅占14.62%,值得对此进行经济学探讨。
3 大众参赛者得到过的支持及采取过的措施
在大赛期间,864人得到家人的支持,667人得到朋友或同事的支持,263人得到医务人员的支持,104人得到戒烟热线咨询的支持,259人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戒烟时,330人通过戒烟药物,347人找医务人员咨询,121人找戒烟热线咨询,175人采取其他措施(自己控制、吃零食等)戒烟。由此表明戒烟方法的多样性,值得管理者对此进行思考。提出更有效的控烟措施。
4 大众随访者职业分布、学历构成和婚姻状况分析
(二)参赛人员半年随访结果综合分析
医务人员随访共访问137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4人。两类参赛人员主要情况分别描述于表4至表6。
三、戒烟效果评估与探析
本次调查方法严谨。项目全面,调查结果客观真实。能够基本反映被调查者在参赛半年后的戒烟情况,并且为下一步采取吸烟干预措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由表4可见,被抽中接受随访调查的944名大众参赛者认为戒烟大赛对戒烟“非常有帮助”和“有点帮助”两选项合计占95.23%;137名医务人员参赛者选此两项的占95.62%。由表5可见,大众参赛者在戒烟半年后“完全戒烟”和“仍旧吸,吸烟量比以前少”两项合计占91.73%:医务人员参赛者则为93.43%。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戒烟大赛(及其采取的相关干预措施)对戒烟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调查和探讨。而由表6可见,所列的8项戒烟失败原因中,两类参赛者均认为排在前四位的是“周围有人吸烟”、“缺乏支持”、“紧张时吸烟”和“喝酒时吸烟”,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影响戒烟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职业。文化层次较低的职业人群,其戒烟意识不强,而某些职业人群虽然文化层次较高,但由于工作紧张,或环境的影响(周围有人吸烟)等,戒烟信心不足,难以坚持,使戒烟成为泡影。其次通过本次随访调查,我们发现戒烟过程中有无得到他人帮助、得到谁的帮助、是否采用了特殊有效的戒烟方法,也同样影响着戒烟效果。因此,戒烟既需要自觉与自控,还需要全民动员与相关支持。
控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戒烟竞赛活动只是控烟的一种形式,通过控烟教育虽然能使吸烟率有所下降,但离控烟目标仍差距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控烟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吸烟者的认识和信心,从“不许吸”变为“我不吸”;另一方面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联合社会群体组织,实行广泛的社会监督,健全控烟网络,建立高素质 的控烟监理队伍,严格执行《烟草专卖法》、《广告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争创无烟单位,强化控烟干预,将控烟措施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四、与控烟相关的经济学特征探析
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将出现下降。香烟作为一种非必需品,如果涨价,对于经济收入较高者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低收入者,则促使其戒烟或减少烟草消费量。特别对青少年吸烟者影响更明显,可以减少对香烟的需求,有助于青少年远离香烟。由本次随访结果看出,大部分人是因为多种原因来参加戒烟大赛的,但是因为经济原因的仅占14.62%。这说明提高烟草价格来激励戒烟,也许是一种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提高烟价和烟税是控烟的有效措施且具有极高的成本效益。有的决策者简单地根据供给理论的“成本理论”认为:减少香烟销售会减少就业机会,提高香烟价格会增加香烟走私;这种观点忽略了“机会成本”的意义。例如,学者朱秀敏等提出,采取减少烟草供应的政策将不会在大多数国家造成就业机会的长期丧失,烟草供应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降低。因为吸烟者曾用于香烟的钱将转而用于其他商品和服务,从而产生其他就业机会以弥补烟草行业的损失。即使少数几个依赖烟草经济的国家。其市场也大得足以确保在未来很多年内的就业机会。因此,提高香烟的价格、增加烟草税率,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减少烟草需求的有效措施且具有极高的成本效益。
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场所实行禁烟,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收益明显超过成本。有可能节省成本的方面包括有可能因吸烟造成的火灾危险及对公共财产和设施的破坏、清洁费用等。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分析得出结论,该全国性的工作场所内禁止吸烟的法规是一个高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社会投资,每年会有超过39-72个亿的收益。在有助于进行财政评估的资料中可看出,控烟在经济上的收益明显要超过成本。
烟草作为特殊经济作物。具有双重特征:烟草是特殊商品,烟草产业对于国家而言,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还是国家实现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种有害品和嗜好品,国家必须从国民健康的角度,通过财政和行政手段控烟。概括历史上各种控烟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有所不同:税收政策通过提高烟草价格,减少需求;采取行政手段如不当则有可能导致税收收入减少;限制有害物含量,引导烟草产业绿色化才是我国应采取的长远策略。
国外研究发现(Colfins,1995),吸烟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有一定的关系,指出吸烟越来越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他们更易于吸烟且更难戒烟。我国的相关研究发现(本次随访调查也证实),目前吸烟现象较为严重且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提示国家控烟战略与措施应有针对性的在这部分人群中开展。
五、结柬语
总之,借鉴世界各国控烟的成功经验,我国要积极倡导、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控烟政策和措施,研究烟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强化控烟意识,自觉戒烟并抵制香烟的泛滥;建立控烟法规,极大地增加烟草税率,将烟草税收用作支持执行全面控烟规划的费用;健全控烟网络体系,限期规定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彻底戒烟,以作表率。
2008中国戎烟大赛及其半年随访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控烟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其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调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