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复制基地市场总走样?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企业发现,建立一个基地市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建立一种基地市场的标准模式,并成功在众多市场复制。
  所有理论都有前提,所有经验都有条件。基地市场的成功复制同样需要前提与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前提与条件通常是隐藏的,在模式复制时非常容易被忽视。
  
  复制前提
  
  前提一:发现了共性的市场机会
  一个企业的崛起,不是靠不计代价的投入就能完成,也不是靠跟风模仿就能实现。一个企业的崛起通常是发现了历史性的机遇。未来学大师奈斯比特说:“成功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抓住了机会。”
  以白酒为例,一家企业发现了城市边缘市场是一个被众多厂家忽视的机会市场,并且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另一家白酒企业发现“光瓶高端酒”的市场机会,并迅速形成了操作模式,从而全面复制。
  在复制基地市场时,有两种非常可怕的思维。
  一个是特殊思维:“我这个市场很特殊,与别的市场不一样。”有这个想法就很难复制异地模式,因为看不到市场的共性,总是强调特殊性,每个市场肯定不一样,但肯定有一样的地方。
  二个是问题思维,只看到市场问题,看不到市场机会,申请到的费用不是用在机会上,而是浪费在解决问题上。
  复制基地模式,其实隐含着下列前提:第一,必须是共性的内容才可以复制;第二,必须是利用市场机会的模式,才能够以比较低的代价轻松复制。
  战略机会是等来的,战术机会是找来的。一个想建立和复制基地市场的企业,我们建议高层一定要亲自下市场发现机会,因为高层比中基层有更多的机会思维,也有更多的资源实现机会。不要以为基地市场复制是个可以由中基层完成的战术问题,其实应该是一个高层关注的战略问题。
  
  前提二:基地模式要尽快实现“自我循环”
  如果管理层发现基地市场是一个“费用黑洞”,复制基地的设想还有可能吗?只有能短期内实现“自我循环”的模式,管理层才有决心异地复制。
  一家从来没有做过专卖店的企业准备在5年内建立2000家专卖店。建第一家门店时,老板提出的要求是“不计成本,只计成功”。建第二、第三家门店时,老板提出的要求是“既计成本,又计成功”。有了前三家门店的模式试验,很快就在全国复制成功,实现了既定目标。
  上述老板的思路非常清晰,第一家门店之所以可以“不计成本”,主要是想测试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与成本无关。没有机会,花多少钱也没用。建第二、第三家门店是想建立模式,准备复制。因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模式根本无法复制,只不过是“花瓶”而已。
  很多人的幼稚在于;或者过于相信管理者“不计代价”的承诺,或者相信只要成功了,管理层就会全面复制。
  多年的营销经验让我体会到,千万不能相信高层“不计代价”的承诺,因为每个承诺“不计代价”的老总,其实对代价都有心理底线,只不过底线没有亮出来而已。一家知名企业的老总曾经提出要求部下“不怕赔钱”,最后以“我虽然不怕赔钱,但想不到你们这么能赔”为由紧急刹车。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所有管理者都有两个心理底线:一是时间底线-二是费用底线。市场操作人员必须在上述两个底线之前实现自我循环。
  也许市场做到一定程度,费用突破了心理底线,管理层也不得不继续投入,但管理者可能会形成“下不为例”的结论,模式复制的想法其实已经关上了大门。
  什么是市场的自我循环?就是基本不需要公司大的前期投入,通过销量积累的毛利实现滚动式发展。
  怎样实现市场的自我循环?市场自我循环与销量关联度不大,反而与市场结构关联度很高。比如,大卖场形成的销量就很难自我循环,因为大卖场是高投入、低利润型终端销售;便利店和渠道形成的销量就容易实现自我循环。
  在打造基地市场时,一定要分清两类不同市场:一种是费用吸纳型市场,如大卖场;另一种是费用贡献性市场,如渠道、便利店。在打造基地市场时,一定要照顾这两类市场的平衡。过于偏重费用吸纳型市场,可能有量无利;过于侧重渠道市场,可能有利无量。毕竟,一个基地市场成功的标志既包括有足够的销量,也要能够实现自我循环。
  我在现实观察中发现,以KA为特征的基地市场非常难以复制,因为KA模式是一种费用吸纳型模式,即使已经成为基地市场,仍然不一定能够实现自我循环。反而是渠道模式比较容易形成模式复制,因为与KA相比,渠道市场通常是费用贡献型市场。
  
  前提三:基地市场能够“速成”
  所谓绝望,不一定是没有好结果,而是在视线或想象之内无法预见到好结果。
  一个10年形成的基地市场能够复制吗?通常不能。那么,8年、5年、3年形成的基地市场呢?
  多数老板没有耐心等待职业经理人或营销顾问用3年以上的时间打造基地市场,即使他们做出这样的承诺,也不要轻信。当一笔笔钱投入市场,一批批人派向市场,而市场总是启动无望时。原来承诺的3年投入可能半年就变卦了。
  以我的观察,老板考察人员,分别会有半年、1年、3年的考察期。基地市场的形成与复制也符合这样的期待。只要说服了老板,老板通常会给出半年的“胡作非为期”,不管怎么折腾都可能给予“宽容”,但超过了这个期限就没有指望了。
  半年之内能做什么事?半年之内做什么事能出结果?快速启动一个县级市场大约需要6~12个月,快速启动一个地市级市场大约需要12-24个月,快速启动一个省会市场需要3年以上。按照这个逻辑,在介入一个企业之初,启动一个省级基地市场是可怕的,因为老板可能没有3年以上的耐心。
  如果在6~12个月内成功启动了一个县级市场,也就获得了在12~24个月内启动地市级市场的“资格”。如果在12~24个月内成功启动了一个地市级市场,你也就获得了更宽松的启动省会城市的“资格”。
  基地市场以省、市、县为基本单元,哪个更好?这是基地市场复制的艺术。有的企业以大区(几个连片省)为基地市场的基本单元,千万不能跟风模仿,可能那是因为该企业已经完成了县、市、省基地模式的阶梯递进。
  准备采用基地市场模式的企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越小,老板对时间和投入的容忍底线越低。正因为如此,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时,我们通常通过中小企业的基地市场“速成”,用成功的“县级”市场的事实来“征服”管理层,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时间做地市级基地市场,如此逐级跨越,不断“征服”管理层。
  
  前提四:操作方式能够模式化
  一个好市场肯定是基地市场,但不是所有基地市场都可以轻松复制。凡是能够复制的基地市场,必须是能够“复盘”的市场,即能够实现“结果倒推”,操作方式模式化。
  好市场肯定有经验,但经验不等 于模式。经验越好,推广成功的难度越大。经验通常是“聪明人的做法”,模式是“普通人的做法”。只有普通人能够做得到,才能够作为模式全面复制,因为企业的多数人员是“普通人”。
  基地市场的试点可以依靠“聪明人”,基地市场的推广只能依靠“普通人”。“聪明人”可以随机应变,但不能指望“普通人”像“聪明人”一样。所以,基地市场的全面推广需要模式化。所谓模式,用牛根生的话说就是“聪明人想出来,让普通人执行”的东西。
  模式不是经验。经验是好的做法,模式是从市场启动到成功的操作指令、流程和标准。模式规定了在什么阶段、什么条件下的操作标准,是标准化的做法。经验是艺术化的做法。
  
  前提五:基地市场由厂家主导
  市场主导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经销商主导、业务员主导和厂家主导三种。
  经销商主导的基地市场难以复制,除非找到相同或相似的经销商;业务员主导的基地市场同样难以复制,除非所有业务员都达到与该业务员相同的水平。
  很多企业的基地市场多是“孤岛”状的,正是因为它们的形成不是由厂家强势主导的,而是经销商或业务员主导的。这类基地市场的做法因为难以模式化,难以让普通业务员接受,所以难以复制。
  在现实操作中,多数企业喜欢找有实力的经销商,有实力的经销商自然很强势,很强势就不一定配合公司的统一行动。
  复制基地市场,我们更倾向于寻找“潜力经销商”,他们更愿意配合公司的统一行动,从而确保厂家主导的市场行为得以实现。
  谁来主导市场很关键。经销商主导市场,厂家是棋子,经销商是下棋人;厂家主导市场,厂家是下棋人,经销商是棋子。
  “潜力经销商”既有一定的基础,也愿意配合公司的统一行动。这是基地市场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傲基地市场过程中,把“潜力经销商”培育成实力经销商。
  
  前提六:投入产出预算要分阶段
  很多人认为老板“抠”,不是因为老板没有钱,而是他缺乏花钱的信心。
  打造基地市场,肯定要集中投入。说服老板投入,不能只给老板一个远期结果,比如3年后会达到什么结果,一定要把最终结果分解成阶段性“成果”与阶段性投入,通过阶段性投入产出让老板增强信心。
  中国企业缺乏营销财务意识,很多企业持两种极端意识:一种是赌博意识,初期表现为投入“不计代价”,后期表现为投入急刹车;另一种是小农意识,表现为市场滚动发展,靠市场自我积累发展。
  阶段式的投入预算,就是把市场的成长过程分为多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投入和阶段性成果。因为阶段性成果是下一个阶段投入的信心。
  
  前提七:厂家资源投入带动社会资源投入
  厂家资源是有限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要通过有限的厂家资源投入,带动无限的社会资源跟进。
  我们在一家企业做过试验。我们推出的基地模式最初不被经销商认同,于是,我们在每个省选择一个认同公司模式的经销商,在操作之初就让该省其他经销商参与,随着工作的推进,效果非常好,很多经销商愿意配合,于是,公司挑选配合意愿度高、资源投入大的经销商做模式推广,迅速推广到一个省。
  目前,社会闲置资源很多,许多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但由于社会信心不佳,观望情绪强烈。厂家通过少量投入建立模式,吸收其他人参与,进而带动社会资源,就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启动更大的市场。
  
  前提八:人力导向优先于资金导向
  以往,有过资金导向高密度工作成功的先例,比如大规模的广告投入、大力度的终端“买断”。这样的做法短期成功,但由于资金导向的工作会产生“资金依赖症”,资金投入一旦停止,市场会快速倒退。现在,基地市场的成功更多地要依赖人力导向的工作,即“人海战术”比“钱海战术”更有效。
  基地市场需要高密度市场覆盖,高密集覆盖分为有组织覆盖和放射性覆盖两种。有组织地覆盖主要靠人员完成,放射性覆盖主要靠短期资金投入或自然形成。我们发现,由人员完成的有组织覆盖比放射性覆盖更高效可靠。
  正因为如此,基地市场如果只是资金投入的变化,没有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资金的投入经常“打水漂”。
  
  三类基地市场难以复制
  
  建一个基地市场容易,复制却很困难。困难在于要找到共性的模式和路径。有些基地市场由于太有个性,所以复制极为困难。
  
  第一,总部基地市场难以复制。
  在总部周边形成的基础市场,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比如政府支持、高层关怀、产品本地化、小规模长期投入、市场熟悉、配送优势、高密集低成本的营销队伍支持、长年的品牌积累、本地消费者的情感支持等,这些因素多数无法异地移植,因而,在所有基地市场中,总部基地是最难复制的。
  很多中小企业在总部周边市场做得很好,就是难以走出去,实际上与总部基地市场难以复制有关。
  
  第二,自然形成的基地市场难以复制。
  自然形成的基地市场往往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在厂家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形成了基地市场。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有很多偶然因素和影响。然而,人们关心它仅仅是因为结果很好,因为是非控制性的成功,所以很多成功的因素没有被关注。即使总结的经验,往往也是以偏概全,所以,距离大面积推广还很远。
  
  第三,不计代价建立的基础市场难以复制。
  企业能够在单个市场“不计代价”,难道可以在所有市场“不计代价”?为什么很多企业的“样板市场”、“标杆市场”成为“绝板市场”,正是因为这些市场“不计代价”,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复制失败三宗罪
  
  为什么好的做法却无法成功复制?关键是被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不是经验本身。
  其实,只要成功了,所有做法可能都可以成为“经验”。很多人做了这件事,并且成功了,所以会把这件事当做成功的原因。
  在模式复制过程中,常见下列三种现象:
  第一,把结果当过程。
  只看到冠军冲刺,没看到冠军起跑,就会犯“把结果当过程”的错误。实际上,只要被关注,一定小有所成。小有所成的做法,早已不同于从零起步。有多少人关注了从零起步的过程?
  第二,把经验当模式。
  成功的经验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称道的做法,并且,在中国人眼中,经验一定要有“出类拔萃”的特点,所以,中国企业总结的经验,往往会成为推广的障碍,只能仰视,难以推广。
  第三,把典型当全部。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之所以受欢迎,就是人们认识到“成功需要做好所有事情,失败却只需要遗漏一个细节”。
其他文献
A公司是某家商超的供应商,目前正面临与该商超续签合同。商超方面提出,需将扣点由原来的22增加到27,方可续签,否则就取消合作。但如依照商超要求,A公司的产品毛利润将降到20%。按以往每年在该超市70万元的销售额来算,年赢利只有14万元,扣除人员、车辆等相关费用,一年到头忙下来,基本就算学雷锋了。  A公司是续签,还是放弃呢?    正确的合作观念    对于弱势供应商来说,与卖场合作首先要树立正确
期刊
基地市场的第一个职责就是要赚钱;第二个职责是要更好地赚钱;第三个职责是赚更多的钱。  如果说基地市场长期不赚钱,那么就可以果断地下个结论:它不是基地市场,或者是它只是个豆腐渣式的形象工程。  东海集团(化名)和上文的反面案例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它是一家中型的集团,拥有9个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大多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自负盈亏。自从集团推广基地市场建设战略,市场表现好了,销量增长了,利润率却严重下降,9
期刊
在县级市场,新产品快速突破终端靠的是什么?  在河南某县,当地经销商张老板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成功拿下市场,让当时的主流产品退居二线,令同行大吃一惊。  张老板做的是一款中低档酒T,比较符合该县的消费水平。但是,当地流行另一款酒,T酒并不出名,面临着打响知名度、树立品牌的问题。  而且,当地终端饭店对进新酒不是很热衷,担心卖不掉,除非新品利润好,适销对路。  在县级市场,中低档酒就喝个流行。消费者
期刊
问问你身边的人,说到迪士尼,他会想到什么?或许,10个不同的人会给你10个不同的答案。或许是米老鼠、唐老鸭、小飞象、阿拉丁等这样的传奇动画人物,或许是童话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快乐生活着的主题公园,或许是限量版手机或珍藏版的小熊维尼毛绒玩具等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消费品……还记得古代“盲人摸象”的故事么?你、我、他,或许看到的都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而已。    娱乐王者的网络长尾    迪士尼并非简单
期刊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是写给经理人级别看的。  如果你还只是个士兵,又压根不想成为“将军”,那么本文对于你来说没有意义,不看也罢;如果你是这个级别的角儿,想要继续干下去,甚至还想更上一层楼,那么,本文的“精确制导技术”及其背后的管理思想,或许可以协助你“马下治天下”,出将入相。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    说句实话,无论你的公司多么弱小,只要把资源“集中、集中、再集中”,那么,要打下一两个基地市场
期刊
商品构成是超市经营的基石。一旦商品结构不合理,货架就只好替你摆满滞销商品。    商品结构惹的祸    某民营A超市位于一个社区内,经营面积约4500m2。在距离A约2000米处,还有一家经营面积约1万平米的大型购物广场,主营一般大众生活必需品及家电、服装等百货。由于购物广场商品品种丰富,几乎涵盖A超市经营的所有品类,部分顾客甚至舍近求远前往消费,A超市的交易单数与客单价均双双下滑。  起初,A超
期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初探    甫一上任,作为销售总监,刘铭就要为即将开始的旺季做准备。他需要走访一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悉每一个代理商老板的个性,弄清有效谈判路径,找到合作方式,还要顺便把旺季政策带到全国市场的每个角落,求得合作。  这个工作有一个难点,就是以一对多,和每个人打交道的时间有限,短短几小时到一天时间内就要读懂他们的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一旦时机合适就
期刊
如今很多企业对“亮点市场建设”已经不屑一顾,一听到要做亮点就会窃窃发笑,不由得联想到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异议重重之下,“点亮市场”更是困难重重。    亮点市场玩成了劳民伤财    2007年,某央企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食品上市公司G公司。央企实力雄厚,G公司品牌基础不错,大家对重振G公司满怀期待。新上任的营销总监朱志强也踌躇满志,提出了“点亮郑州、照耀河南、影响全国”的营销推进方针,
期刊
多元化之后的B2C,除了品牌模糊之外,难以逃脱传统行业多元化引发的资金链断裂的宿命。B2C多元化中看不到的成本——库存和物流——绝对是极大的负担。    B2C们集体嗑药    多元化,是2009中国B2C的纪年关键词。  卖书的当当不专心卖书了,图书、音乐、影视、运动、服饰、家居、美妆、母婴、食品、3C,我的娘哦,敢情就是新华书店+百盛商场+家乐福卖场嘛!不知道百联集团看到这架势后,有没有点危机
期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与代理商打交道时,信息来源无非如下几项:书面沟通,面对面沟通以及电话沟通。其中,面对面沟通得到的信息最为丰富。因此,阅人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你能看透代理商几分。  阅人术从技巧上来看,分为基本技术层面和组合技术层面,进一步的层面则是配合其他非临场信息做出准确判断,最后一个层面是根据信息推断对手的行为趋势,采取预防、引导措施(见表1)。    基础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