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合唱教学;合唱能力;训练方法;呼吸训练;发声训练;音准训练;合唱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86—01
合唱,是指一群歌者分成高低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的表演形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工作。
一、呼吸训练
1.呼与吸的训练要领。学生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身体要放松、挺直,两肩持平,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双脚稍微分开,重心稍向前倾。吸气时不要耸肩、挺胸,不能把气只吸到胸部。教师要反复做示范,帮助学生找到气息的支点。此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呼气。应当先让他们练习缓吸缓呼,然后练习急吸缓呼,最后再练习急吸急呼。
2.辅助练习。在学生学会正确吸气后,教师要引导他们缓缓地呼气,并控制气息数数。先让他们一口气从1数到10,然后加大训练难度,让其一口气从1数到20等。
二、发声训练
1.做发声口型。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吸一口凉气的感觉,以此检查喉咙是否打开,也可以先让学生用手指摁住左右耳垂的后部,然后张开嘴,如果感觉这一部位能够活动,则意味着口腔打开了。此外,还可要求学生将笑肌提起,整个面部呈放松状态,此时头上要有顶着东西的感觉。
2.辅助练习。发声的辅助练习主要包括:其一,让学生学习在歌唱中打呵欠。其有别于生活中的打呵欠,腰部应有膨胀感,嘴巴要充分张开。其二,进行短促有力的打呵欠练习。其特点是短促、干脆,有爆发力。其三,保持打呵欠的状态。此时全身的感觉是紧张的,声音要集中,不能太明亮。其四,进行笑声的练习。在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后,可引导他们动嘴巴笑,并发断音(哈!哈!哈哈!),断音位置要高。
3.统一歌唱的位置。(1)从朗诵歌词做起。在学生朗诵歌词时,应要求他们利用气息字正腔圆地进行朗诵,然后再哼唱旋律。(2)想象从远处喊人。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从远处喊人的情形,可帮助他们找到发声的高位置,然后再让其通过气息控制,富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咬字、吐字时想象打呵欠的感觉),使口腔如同拱起的山洞,这样可以形成将声音传递到头腔的通道。(3)进行弱声练习。进行弱声练习,不仅可以找到高位置的中、低音区,而且能够避免“白声”现象的出现。学生应通过饱满的气息支持,巩固高位置的头声。(4)进行哼鸣练习。通过哼鸣练习,学生容易获得比较高的歌唱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哼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母音的发声训练。其间,要遵循以下原则:母音变化时,旋律不变,旋律变化时,母音不变。
三、 音准训练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其与音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音程,仅仅在概念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音程的把握必须通过长期的歌唱、听觉训练来实现。因此,不管是在演唱还是欣赏时,教师都要适时引导学生对音程进行想象、分析,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乐器伴奏。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柯尔文手势等表示音高的距离,引导他们通过视觉感受音程的大小,唱准音调。
四、合唱训练
1.音色统一的训练。要做到音色的统一,首要的是让学生的发声方式保持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时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耳朵”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辨别声音。教师可多让对指挥的意图领会较快、发声方法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逐步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音色,以达到音色的和谐统一。
2.速度、力度统一的训练。(1)指导学生看懂指挥图示,理解指挥的手势意图。(2)指挥的手势要清晰、准确、肯定。(3)让学生把握好演唱歌曲不同部分的力度。教师要多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训练,并通过快速地变换手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4)培养学生带着“耳朵”唱歌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歌唱时,不但要听自己的声音,而且还要听其他同学的声音,以便相互配合,演唱好作品。
3.表情统一的训练。(1)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引导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2)使每一位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深入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3)关注乐感较差、表演能力欠佳的学生,适时给予个别辅导。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86—01
合唱,是指一群歌者分成高低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的表演形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工作。
一、呼吸训练
1.呼与吸的训练要领。学生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身体要放松、挺直,两肩持平,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双脚稍微分开,重心稍向前倾。吸气时不要耸肩、挺胸,不能把气只吸到胸部。教师要反复做示范,帮助学生找到气息的支点。此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呼气。应当先让他们练习缓吸缓呼,然后练习急吸缓呼,最后再练习急吸急呼。
2.辅助练习。在学生学会正确吸气后,教师要引导他们缓缓地呼气,并控制气息数数。先让他们一口气从1数到10,然后加大训练难度,让其一口气从1数到20等。
二、发声训练
1.做发声口型。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吸一口凉气的感觉,以此检查喉咙是否打开,也可以先让学生用手指摁住左右耳垂的后部,然后张开嘴,如果感觉这一部位能够活动,则意味着口腔打开了。此外,还可要求学生将笑肌提起,整个面部呈放松状态,此时头上要有顶着东西的感觉。
2.辅助练习。发声的辅助练习主要包括:其一,让学生学习在歌唱中打呵欠。其有别于生活中的打呵欠,腰部应有膨胀感,嘴巴要充分张开。其二,进行短促有力的打呵欠练习。其特点是短促、干脆,有爆发力。其三,保持打呵欠的状态。此时全身的感觉是紧张的,声音要集中,不能太明亮。其四,进行笑声的练习。在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后,可引导他们动嘴巴笑,并发断音(哈!哈!哈哈!),断音位置要高。
3.统一歌唱的位置。(1)从朗诵歌词做起。在学生朗诵歌词时,应要求他们利用气息字正腔圆地进行朗诵,然后再哼唱旋律。(2)想象从远处喊人。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从远处喊人的情形,可帮助他们找到发声的高位置,然后再让其通过气息控制,富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咬字、吐字时想象打呵欠的感觉),使口腔如同拱起的山洞,这样可以形成将声音传递到头腔的通道。(3)进行弱声练习。进行弱声练习,不仅可以找到高位置的中、低音区,而且能够避免“白声”现象的出现。学生应通过饱满的气息支持,巩固高位置的头声。(4)进行哼鸣练习。通过哼鸣练习,学生容易获得比较高的歌唱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哼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母音的发声训练。其间,要遵循以下原则:母音变化时,旋律不变,旋律变化时,母音不变。
三、 音准训练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其与音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音程,仅仅在概念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音程的把握必须通过长期的歌唱、听觉训练来实现。因此,不管是在演唱还是欣赏时,教师都要适时引导学生对音程进行想象、分析,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乐器伴奏。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柯尔文手势等表示音高的距离,引导他们通过视觉感受音程的大小,唱准音调。
四、合唱训练
1.音色统一的训练。要做到音色的统一,首要的是让学生的发声方式保持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时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耳朵”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辨别声音。教师可多让对指挥的意图领会较快、发声方法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逐步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音色,以达到音色的和谐统一。
2.速度、力度统一的训练。(1)指导学生看懂指挥图示,理解指挥的手势意图。(2)指挥的手势要清晰、准确、肯定。(3)让学生把握好演唱歌曲不同部分的力度。教师要多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训练,并通过快速地变换手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4)培养学生带着“耳朵”唱歌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歌唱时,不但要听自己的声音,而且还要听其他同学的声音,以便相互配合,演唱好作品。
3.表情统一的训练。(1)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引导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2)使每一位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深入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3)关注乐感较差、表演能力欠佳的学生,适时给予个别辅导。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