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nr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蕴蓄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领略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
  
  1 情感共鸣处——畅读悟情
  
  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酣畅淋漓的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使课堂流溢生命体验的光彩。教师要让学生在感悟韵基础上有个性地朗读,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如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同学挑战读等。教师还要用自己的语言激励与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2 重点词句处——品析生情
  
  情感的体验要从品析语言人手,学生阅读后要思考: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结构安排妙在何处?学生的品味过程也是深层次的体验过程。要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中,发现文本中美的因素,体会其表现的张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先说一说“这”指什么。学生会很快就会找到“这”指“本来美丽的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因为战争而毁于一旦”。但这一体会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深入发掘其中内含的情感。教师应继续引导:面对家园被毁,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感悟到,“悲痛、痛心、伤感、痛恨”后,就逐渐走进了文字。接着还可以继续体会“这”指什么,要透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感受。学生会找到“打破、搅、阻挡”等词语,并想象战争中人们的悲惨遭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此时这句话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丰满起来了,深刻起来了,学生在将文字读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3 生活链接处——想象人情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所熟悉,课文为了节省笔墨或为造成一种含蓄而耐人寻味的意境,有时用概括性的语言粗略勾勒,未加详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予以细化,使之变得更具体、更形象。如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时,诗人写了一枝出墙的红杏,使读者联想到满园的春光。“满园的春色”究竟是什么样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想象,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不同的体验和生活经历,会使学生的描述各不相同,一幅幅优美迷人的春色图,便会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又可以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
  
  4 问题生成处——探究升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针对文中的描写,努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不仅能引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还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提问意识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生命·生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学生普遍觉得不好理解。此时先不要急于解答,而要让学生回忆: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人物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你却依然记着他并且尊敬他、崇拜他?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记着他、尊敬他、崇拜他的原因。这时再适时点拨:“是啊,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做出的成绩,体现出来的精神与品质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这就是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出来的无限的价值。”接着可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谈谈他们对生命的其他感悟。在笔者的课堂上,有学生说:“生命虽然是脆弱的,但是可以折射出刚强。”“生命虽然是属于自己的,但是我们也应该为他人着想。”“生命虽然是没有颜色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它发射出夺目的光彩。”一个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生命如此深刻的感悟,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其他文献
高考试题的答案是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观阅读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值很重,可是它们的参考答案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老师阅卷、学生复习备考时产生困惑。  有的试题相似,答案的内容要素和主要思路却不一致。如2006年天津卷诗歌第2题:  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竹林深处人家》(语文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黄蒙田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节奏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朗读这篇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规范    语音规范是朗读的基础。在这篇课文中,没有非常生僻的字词,但是也有几个词语容易读错。比如“因为”的”为”要读去声,不能读成阳平;“尽可能”的“尽”要读上声,不读去声;“当地”的”当”要读阴平,不能读去声。    二
我们大多知道“勾兑”一词,明白它是指把不同的酒适量混合,并添加调味酒,进行配制。但是近些年,“勾兑”一词有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先看下面两个例子:  (1)大口吃烤串,大口喝啤酒,粗犷豪放的吃相,无拘无束的氛围,最适合几个哥们儿小聚、闲聊“勾兑”联络感情了。(《半岛都市报》2009年4月30日)  (2)开展工作要靠个人感情去“勾兑”,化解难题需要领导出面协调……这种现象在后备力量建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