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学生中的情感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果不重视引导,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最终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指出了中职学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提出了在中职学生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 渗透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如果不重视引导,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最终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日益重要。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
目前许多中职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他们带着心中的阴影走进中职大门,很多学生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人际关系的状况不佳,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在:
1.在自信心方面:自卑、缺乏自信。中职学生多数是在中考中被淘汰的,在学习上,与高中和中专的学生是无法相比的。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感到自卑。
2.在情绪方面:情绪不稳定、消极、抵触。中职学生处在15—18岁之间,这个阶段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逐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时期。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不和、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有的学生情绪易激动、偏激,情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从而容易导致行为异常。
3.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协调、紧张。同学关系不协调,不能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同学之间情感淡化甚至恶化,有的表现出孤独感、冷漠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表现出进攻性、专横、霸道等。
二、中职学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
1.学生心理因素
15-18岁左右的中职学生处在半少年、半成人的状态,属于生理心理的剧变时期;情绪易波动;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鉴赏能力和分辨能力差,对社会缺少理性思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和文化的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好坏。形成不良品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第一、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教育方法欠妥。或对孩子百依百顺、十分溺爱;或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粗暴训责。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只对孩子的物质需要一味满足,使孩子养成了贪图享受、乱花钱的坏习惯,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对他人关爱的意识。他们一旦沉迷网络,就会想着法子蒙骗家长和老师,诱发许多不良问题。第三、有的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关爱和管教。对孩子要么放纵,要么随便打骂。第四、有的父母的暴怒或暴力行为会影响孩子。如孩子性格易激怒、情绪压抑、模仿父母行为,常会选择暴怒或暴力行为发泄内心积怨、压抑。
3.教育因素
“行为不良生”的不良言行与学校行为、教师的“爱心流失”及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形成不良言行的学校因素主要是: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思想品德教育。其二、忽视赏识,耐心不够。其三、忽视对学生心理引导。
4.社会因素
社会不正之风和不健康文化无孔不入地侵蚀学生心灵。如腐败、制假贩假、人际关系淡漠、行业乱收费、不健康书籍与录像、网吧的违规经营等,都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造成极大负面冲击。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从初中到中职专业学校的转变,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中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中职学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三、在中职学生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思考
中职老师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采用科学的方法把握良好的契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注意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细心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里,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可能产生或者表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引导和解决。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细心发掘和善于利用教材内容中的蕴藏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政治课程就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任务。显然,政治课本身就包含有更多的心理因素教材。比如讲到在讲人生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荣与辱、得与失,学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和乐观稳定的情绪。还可以在课堂上,围绕马加爵事件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性,采取感受式、领悟式、赏析式、交往式、心理契约式等心理干预方法,使学生学会调整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
其它学科都能发挥心理教育功能的作用。如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数学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心理;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的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专业课则可以利用职业特点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财务会计教学,可从会计人员应对社会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处事心态平和;宾馆服务教学可以模拟职业场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等。
2.教师要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因素。在外在的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而情绪紧张、烦躁、忧郁、心情不佳的教师,使教学形成紧张压抑的气氛。教师不良的心理情绪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导致学生产生忧虑、压抑或抗拒、逆反的情绪,行为极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3.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环境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调节者,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首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优等生常常感受到的是教师寄予希望和赞许的目光,听到的多是亲切的语调,差生感受到的往往是教师不信任、提醒乃至警告的眼神,听到的多是训斥的语调。这种教学氛围,显然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不利学生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笑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让学生心里感到教师是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爱心。其次、师生相互尊重、学会彼此宽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中职学生大多是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作为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爱心,绝不能讽刺、挖苦,与学生—起不懈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这样教师才能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更好的引导学生。
4.重视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学生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文艺活动,建设以优秀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抑制取缔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干扰和影响,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引导、管理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和制止。并且要加强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引导和管理,丰富课余生活。
5.注意中职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学生这方面好,另一方面不一定好,这方面差,另一方面不一定差。在教学中,对待这些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如果采取“一刀切”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反而诱发了学生不良心理。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具有比较明显行为障碍的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逐步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赵妍.对中职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11(16)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 渗透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如果不重视引导,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最终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日益重要。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
目前许多中职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他们带着心中的阴影走进中职大门,很多学生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人际关系的状况不佳,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在:
1.在自信心方面:自卑、缺乏自信。中职学生多数是在中考中被淘汰的,在学习上,与高中和中专的学生是无法相比的。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感到自卑。
2.在情绪方面:情绪不稳定、消极、抵触。中职学生处在15—18岁之间,这个阶段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逐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时期。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不和、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有的学生情绪易激动、偏激,情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从而容易导致行为异常。
3.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协调、紧张。同学关系不协调,不能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同学之间情感淡化甚至恶化,有的表现出孤独感、冷漠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表现出进攻性、专横、霸道等。
二、中职学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
1.学生心理因素
15-18岁左右的中职学生处在半少年、半成人的状态,属于生理心理的剧变时期;情绪易波动;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鉴赏能力和分辨能力差,对社会缺少理性思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和文化的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好坏。形成不良品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第一、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教育方法欠妥。或对孩子百依百顺、十分溺爱;或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粗暴训责。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只对孩子的物质需要一味满足,使孩子养成了贪图享受、乱花钱的坏习惯,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对他人关爱的意识。他们一旦沉迷网络,就会想着法子蒙骗家长和老师,诱发许多不良问题。第三、有的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关爱和管教。对孩子要么放纵,要么随便打骂。第四、有的父母的暴怒或暴力行为会影响孩子。如孩子性格易激怒、情绪压抑、模仿父母行为,常会选择暴怒或暴力行为发泄内心积怨、压抑。
3.教育因素
“行为不良生”的不良言行与学校行为、教师的“爱心流失”及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形成不良言行的学校因素主要是: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思想品德教育。其二、忽视赏识,耐心不够。其三、忽视对学生心理引导。
4.社会因素
社会不正之风和不健康文化无孔不入地侵蚀学生心灵。如腐败、制假贩假、人际关系淡漠、行业乱收费、不健康书籍与录像、网吧的违规经营等,都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造成极大负面冲击。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从初中到中职专业学校的转变,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中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中职学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三、在中职学生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思考
中职老师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采用科学的方法把握良好的契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注意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细心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里,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可能产生或者表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引导和解决。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细心发掘和善于利用教材内容中的蕴藏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政治课程就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任务。显然,政治课本身就包含有更多的心理因素教材。比如讲到在讲人生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荣与辱、得与失,学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和乐观稳定的情绪。还可以在课堂上,围绕马加爵事件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性,采取感受式、领悟式、赏析式、交往式、心理契约式等心理干预方法,使学生学会调整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
其它学科都能发挥心理教育功能的作用。如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数学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心理;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的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专业课则可以利用职业特点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财务会计教学,可从会计人员应对社会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处事心态平和;宾馆服务教学可以模拟职业场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等。
2.教师要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因素。在外在的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而情绪紧张、烦躁、忧郁、心情不佳的教师,使教学形成紧张压抑的气氛。教师不良的心理情绪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导致学生产生忧虑、压抑或抗拒、逆反的情绪,行为极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3.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环境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调节者,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首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优等生常常感受到的是教师寄予希望和赞许的目光,听到的多是亲切的语调,差生感受到的往往是教师不信任、提醒乃至警告的眼神,听到的多是训斥的语调。这种教学氛围,显然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不利学生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笑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让学生心里感到教师是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爱心。其次、师生相互尊重、学会彼此宽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中职学生大多是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作为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爱心,绝不能讽刺、挖苦,与学生—起不懈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这样教师才能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更好的引导学生。
4.重视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学生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文艺活动,建设以优秀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抑制取缔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干扰和影响,倡导诚实高尚的校园文明,引导、管理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和制止。并且要加强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引导和管理,丰富课余生活。
5.注意中职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学生这方面好,另一方面不一定好,这方面差,另一方面不一定差。在教学中,对待这些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如果采取“一刀切”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反而诱发了学生不良心理。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具有比较明显行为障碍的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逐步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赵妍.对中职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