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浙江温州西雁山脚下。有一个叫石桥村的小村庄。农民每天都会在村头支上煎锅。现场加工一种叫豆腐鲞(xiang)的豆制品。但也许这些村民们没有想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实现着一个叫潘冬兰的人所设计的营销谋略。
泽雅镇石桥村是温州西部的一个山区村,每天清晨6点,温州市西雁山脚下的一家小豆腐店就热闹起来。有的人是来批发新鲜豆腐,有的是来买豆腐鲞。仅仅半个小时,小店的1000公斤豆腐就全都卖完了。凡是批发到豆腐的人,转手一卖,一天就能赚上一百多元。豆腐鲞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用食用油煎过的豆腐片。
石桥村有做豆腐的传统与手艺,小店里的豆腐全都是这里的村民加工的。但是,就在2年前,这里的村民还不愿意做豆腐。原因是村子距离温州城有50公里远,由于路远,村民们担心市场打不开,豆腐的销路不好。因此,村民们过去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做点豆腐或是豆腐鲞自家人吃,平常日子里没有人做。
然而,2006年,一个女子却说要建豆腐坊,做豆腐卖。她叫潘冬兰,是石桥村人。她曾经在温州做房地产生意,就是这个人在村里招兵买马,张罗着要做豆腐。潘冬兰告诉记者,她回村里做豆腐的原因就是因为村里有正宗的山泉水,做出的豆腐口味纯正。城里做豆腐就只能用自来水,做出的豆腐跟用山泉水做出的没法比。
难道吸引潘冬兰的仅仅是村里的山泉水吗?后来人们发现,其实她更看中的是石桥村的地理位置。石桥村是通往温州西雁风景区的必经之路,赶上旅游季节,游客多,人气旺,所以她还看中了来这里游览的游客。
2个月后,潘冬兰建好了自己的豆腐坊。她把村里做豆腐的老手潘炳光请到自己的豆腐坊,希望凭借他的精湛技艺,加工出品质上乘的豆腐。潘炳光也的确有两手绝活,一是盐卤点豆腐,二是后分离豆腐渣,这一点与别人先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恰好相反。先分离豆腐渣是生的,后分离豆腐渣是熟的,味道也是截然不同。温州人喜好吃豆腐鲞,而加工豆腐鲞又需要质地坚韧的豆腐,这样在煎的时候才不会把豆腐弄坏,潘炳光的后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200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潘冬兰的第一锅豆腐出锅了。但是,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她没有把豆腐拿到城里卖,而是积极鼓励村民买她的豆腐到村头煎成豆腐鲞卖。她还买来煎锅和太阳伞无偿提供给村民卖豆腐用,这一下就激起了大家的热情,五十多户人家踊跃到潘冬兰那里买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
村妇潘聪花就是其中一员,她的丈夫和儿子平时外出打工,自己闲在家中没多少事做,也没什么收入。为了打发闲暇时间,也能赚点钱贴补家用,她带头在潘冬兰那里买了20公斤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没想到,豆腐鲞还挺好卖,潘聪花摆的这个小摊,每天能挣几十块钱。她一边在心里偷着乐,一边又根据销售情况不断补货,周末时她一天能卖50公斤。扣除成本,潘聪花每卖1公斤豆腐鲞就能赚4元钱,一个月下来净收入能达到2000元。
西雁山是温州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每逢节假日及双休日游人众多,石桥村的豆腐鲞是很多游客回家时必带的当地特产。这样一来,村民们一天能帮着潘冬兰卖出去500公斤豆腐。不过,仅此一项,潘冬兰并不满足,她还另有目的。
她希望通过游人的口耳相传,扩大豆腐在温州城的影响,达到既赚钱又做广告的目的。果然,不到半年,温州的一家酒店就找上门来买豆腐。
温州经济发达,酒店多,客流量大。在当地,豆腐是人们常点的一道菜,潘冬兰最终瞄准的就是这个市场。很快,温州的十多家酒店及一些农家乐餐馆就找到潘冬兰买豆腐。但是,受厂房的规模限制,即便昼夜不停地加工,潘冬兰也生产不出能同时满足这十多家酒店需要的豆腐。见此情景,村民们觉得是个商机,于是,又重新捡起老手艺,纷纷加工豆腐。目前,泽雅镇有几百户豆腐加工户,他们的豆腐除卖给游客外。剩余的全部卖进了温州的宾馆和酒店。做一年下来,每个豆腐加工户的年收入至少能达到5万元。
泽雅镇石桥村是温州西部的一个山区村,每天清晨6点,温州市西雁山脚下的一家小豆腐店就热闹起来。有的人是来批发新鲜豆腐,有的是来买豆腐鲞。仅仅半个小时,小店的1000公斤豆腐就全都卖完了。凡是批发到豆腐的人,转手一卖,一天就能赚上一百多元。豆腐鲞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用食用油煎过的豆腐片。
石桥村有做豆腐的传统与手艺,小店里的豆腐全都是这里的村民加工的。但是,就在2年前,这里的村民还不愿意做豆腐。原因是村子距离温州城有50公里远,由于路远,村民们担心市场打不开,豆腐的销路不好。因此,村民们过去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做点豆腐或是豆腐鲞自家人吃,平常日子里没有人做。
然而,2006年,一个女子却说要建豆腐坊,做豆腐卖。她叫潘冬兰,是石桥村人。她曾经在温州做房地产生意,就是这个人在村里招兵买马,张罗着要做豆腐。潘冬兰告诉记者,她回村里做豆腐的原因就是因为村里有正宗的山泉水,做出的豆腐口味纯正。城里做豆腐就只能用自来水,做出的豆腐跟用山泉水做出的没法比。
难道吸引潘冬兰的仅仅是村里的山泉水吗?后来人们发现,其实她更看中的是石桥村的地理位置。石桥村是通往温州西雁风景区的必经之路,赶上旅游季节,游客多,人气旺,所以她还看中了来这里游览的游客。
2个月后,潘冬兰建好了自己的豆腐坊。她把村里做豆腐的老手潘炳光请到自己的豆腐坊,希望凭借他的精湛技艺,加工出品质上乘的豆腐。潘炳光也的确有两手绝活,一是盐卤点豆腐,二是后分离豆腐渣,这一点与别人先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恰好相反。先分离豆腐渣是生的,后分离豆腐渣是熟的,味道也是截然不同。温州人喜好吃豆腐鲞,而加工豆腐鲞又需要质地坚韧的豆腐,这样在煎的时候才不会把豆腐弄坏,潘炳光的后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200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潘冬兰的第一锅豆腐出锅了。但是,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她没有把豆腐拿到城里卖,而是积极鼓励村民买她的豆腐到村头煎成豆腐鲞卖。她还买来煎锅和太阳伞无偿提供给村民卖豆腐用,这一下就激起了大家的热情,五十多户人家踊跃到潘冬兰那里买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
村妇潘聪花就是其中一员,她的丈夫和儿子平时外出打工,自己闲在家中没多少事做,也没什么收入。为了打发闲暇时间,也能赚点钱贴补家用,她带头在潘冬兰那里买了20公斤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没想到,豆腐鲞还挺好卖,潘聪花摆的这个小摊,每天能挣几十块钱。她一边在心里偷着乐,一边又根据销售情况不断补货,周末时她一天能卖50公斤。扣除成本,潘聪花每卖1公斤豆腐鲞就能赚4元钱,一个月下来净收入能达到2000元。
西雁山是温州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每逢节假日及双休日游人众多,石桥村的豆腐鲞是很多游客回家时必带的当地特产。这样一来,村民们一天能帮着潘冬兰卖出去500公斤豆腐。不过,仅此一项,潘冬兰并不满足,她还另有目的。
她希望通过游人的口耳相传,扩大豆腐在温州城的影响,达到既赚钱又做广告的目的。果然,不到半年,温州的一家酒店就找上门来买豆腐。
温州经济发达,酒店多,客流量大。在当地,豆腐是人们常点的一道菜,潘冬兰最终瞄准的就是这个市场。很快,温州的十多家酒店及一些农家乐餐馆就找到潘冬兰买豆腐。但是,受厂房的规模限制,即便昼夜不停地加工,潘冬兰也生产不出能同时满足这十多家酒店需要的豆腐。见此情景,村民们觉得是个商机,于是,又重新捡起老手艺,纷纷加工豆腐。目前,泽雅镇有几百户豆腐加工户,他们的豆腐除卖给游客外。剩余的全部卖进了温州的宾馆和酒店。做一年下来,每个豆腐加工户的年收入至少能达到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