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开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为例的研究综述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在文化、品德等方面层层剖析,查找出形成这些弊端的原因,进而提出使中职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能”等得到全面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也是历来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仅从"吃馒头削皮"现象入手,揭示
[摘要]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特殊群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文章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路,指出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从改变思想观念、进行制度和科技创新方面着手。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约束条件对策分析
这寥寥几笔的求解对于很多考生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他们追求先作出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再进行计算.殊不知,作出角的想法很难变成现实,或者说太困难了.再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求解,几乎不用图形,只需建立在平行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就可以促使问题转变,甚至产生结论,这个推理很严谨、这个推理太“理论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让我们对经济法的功用进行重新审视,经济法需要也可能担当起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加速构建社会保障体制和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着力维
政治与哲学自古就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哲学的问题,无论如何超越,最终必得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中,为当前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服务。中国的传统哲学更是大多数地围绕政权、政治发
2013年7月1日,备受瞩目的宁杭高铁正式建成通车,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不仅使沿线各城市的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而且深刻改变了苏西南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格局,为宁杭城市带强势崛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呼啸而来的高铁时代,我们在倍感振奋、充满信心的同时,必须冷静分析“高铁效应”给宜兴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找准城市发展定位,瞄准新的更高目标,周密考量、科学应对,以更加积极主
刑事诉讼作为一种国家追究犯罪的活动,它有两个并驾齐驱的目的:一是惩罚犯罪,第二个就是保护人权。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后,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