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个不喜欢用文字进行沟通的儿童,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不喜欢用文字沟通的家庭。
曾经听一个工作很忙的母亲讲过一件事:她在负责接待的机构工作,很多情况下,早晨孩子没有起床,她就得上班;晚上到家后,孩子已经睡下。她和女儿唯一的沟通路径就是贴在房门上的留言条。每天孩子想对妈妈说的话,就贴在妈妈卧室的门上;妈妈想提醒女儿什么,同样也贴在女儿卧室的门上。事情紧急,用黄色便签纸;相互问候,用红色便签纸;生活提醒,用绿色便签纸。这种交往方式,既增添母女之情,又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既没有干扰相互的作息,又达成了家庭成员的亲密交往。直到母亲调整了工作岗位,直到女儿上了初中高中,她们依旧互留纸条。这种写作方式已经成了母女之间的心灵契约。
在我接触的不少家长中,跟自己的生意伙伴、单位同事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耐心。可一旦遇到交流的对象是自己孩子,特别是孩子在学业上不如人意时,常常很不耐烦,几句话说不到就会火冒三丈。既然当面交流有障碍,为什么不跟孩子学会用书面交流呢?亲子之间用文字维系,不但使说理谈事心平气和,还可以有效控制谈话的节奏和言语内容的深浅,更利于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孩子的年龄越大,所在的学段越高,这种文字交流的方式越适合。让写作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让文字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媒介,在古今社会中不乏其人:宋代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示儿》,晚清有《曾国藩家书》,当代有《傅雷家书》,这些家书涵盖做学问、做人、交友处事等,字里行间显透出浓浓的舐犊之情、天伦之乐。热爱与父母文字交往的孩子,必定会热爱阅读和写作,还会拥有一份诗意人生。
二
从耳提面命的当面交流到鸿雁传书般的书面沟通,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培养。
父母不在家,孩子需要外出,应当告诉孩子在家里写一份留言条,告知父母去向;当孩子快要到家,而父母着急外出,要记得给孩子写一份留言条,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为了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在所有成员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制定一份“家庭公约”。当孩子发现家庭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时,可以鼓励孩子写一份“家庭倡议书”。
全家计划外出旅游,应当让孩子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孩子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制作一份适合的旅游路线图;在旅游过程中,让孩子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特点、交通情况以及风土人情,为每个人提供一份旅途“温馨小贴士”。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应当让他在每一道错题的旁边写明失分缘由,以及以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当孩子在各类比赛获奖之后,应当引导孩子向之前帮助过自己的老师、亲友写一封感谢信。
每遇到重大节日,应当指导孩子根据对象和节日内涵,创作一条条真情的祝福短信,亲手发送给伙伴、亲人和师长。重阳节,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发送祝福短信;中秋春节,要给远方不能回来团圆的亲人发送寄托思念的短信。在独自访友、游学、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时,到达目的地,一定要向父母发送平安短信。
有时会遭遇父母、老师以及好友误解,发现当面口头解释不清楚时,或者不方便口头交流时,可以写一封解释说明书,文字的写作过程,可以让自己变得冷静,让言说变得更加客观、充分和理智。
当文字融汇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文字贯穿在家庭生活的每个过程,当文字成为家庭每个成员重要的沟通手段时,这个家庭一定会变得有礼貌讲秩序,显民主重平等。
三
父母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逐步地将孩子引上文字交往之路。
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可以引导孩子用“图”进行写作——用图示表示自己的心情,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意愿,用图表讲述自己的见闻。父母在这一阶段,一定放低身段,和孩子一起进行“图说”。双方的写作工具主要是水彩笔和卡通彩纸。
孩子进入小学低年级,可以引导他用拼音进行写作,加入一些简单的文字。在父母写给孩子的话中,为了让孩子看得懂,尽量将孩子不认识的字词用拼音进行标注。双方的写作工具一定是铅笔和彩色便签纸,表述的文字以叙事为主,尽量不要说理。
孩子跨入小学中年级,直接要求孩子用白纸进行写作,以文字为主,尽量少用拼音。根据交流内容和交际目的,可以在文字的四周画上插图,活跃交流气氛。交流的文字在叙事的基础上,可以加入少量说明和论述。
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主要是说明、辩论、解释、推荐等等。尽管此时孩子可能已经用电脑、手机等,但还是建议用纸笔来传递沟通。
这些亲子沟通的内容,可以反映孩子的心灵成长,非常值得珍藏。曾经有一本书很畅销,名字叫《好妈妈教出好孩子:给孩子的100封信》,如果父母将与孩子沟通的书信保留下来,完全也可以出一本书。而这本书,既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最好记录,也是孩子写作锻炼、进步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其中《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推荐课程资源。)
编辑 朱璐
一个不喜欢用文字进行沟通的儿童,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不喜欢用文字沟通的家庭。
曾经听一个工作很忙的母亲讲过一件事:她在负责接待的机构工作,很多情况下,早晨孩子没有起床,她就得上班;晚上到家后,孩子已经睡下。她和女儿唯一的沟通路径就是贴在房门上的留言条。每天孩子想对妈妈说的话,就贴在妈妈卧室的门上;妈妈想提醒女儿什么,同样也贴在女儿卧室的门上。事情紧急,用黄色便签纸;相互问候,用红色便签纸;生活提醒,用绿色便签纸。这种交往方式,既增添母女之情,又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既没有干扰相互的作息,又达成了家庭成员的亲密交往。直到母亲调整了工作岗位,直到女儿上了初中高中,她们依旧互留纸条。这种写作方式已经成了母女之间的心灵契约。
在我接触的不少家长中,跟自己的生意伙伴、单位同事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耐心。可一旦遇到交流的对象是自己孩子,特别是孩子在学业上不如人意时,常常很不耐烦,几句话说不到就会火冒三丈。既然当面交流有障碍,为什么不跟孩子学会用书面交流呢?亲子之间用文字维系,不但使说理谈事心平气和,还可以有效控制谈话的节奏和言语内容的深浅,更利于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孩子的年龄越大,所在的学段越高,这种文字交流的方式越适合。让写作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让文字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媒介,在古今社会中不乏其人:宋代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示儿》,晚清有《曾国藩家书》,当代有《傅雷家书》,这些家书涵盖做学问、做人、交友处事等,字里行间显透出浓浓的舐犊之情、天伦之乐。热爱与父母文字交往的孩子,必定会热爱阅读和写作,还会拥有一份诗意人生。
二
从耳提面命的当面交流到鸿雁传书般的书面沟通,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培养。
父母不在家,孩子需要外出,应当告诉孩子在家里写一份留言条,告知父母去向;当孩子快要到家,而父母着急外出,要记得给孩子写一份留言条,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为了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在所有成员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制定一份“家庭公约”。当孩子发现家庭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时,可以鼓励孩子写一份“家庭倡议书”。
全家计划外出旅游,应当让孩子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孩子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制作一份适合的旅游路线图;在旅游过程中,让孩子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特点、交通情况以及风土人情,为每个人提供一份旅途“温馨小贴士”。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应当让他在每一道错题的旁边写明失分缘由,以及以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当孩子在各类比赛获奖之后,应当引导孩子向之前帮助过自己的老师、亲友写一封感谢信。
每遇到重大节日,应当指导孩子根据对象和节日内涵,创作一条条真情的祝福短信,亲手发送给伙伴、亲人和师长。重阳节,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发送祝福短信;中秋春节,要给远方不能回来团圆的亲人发送寄托思念的短信。在独自访友、游学、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时,到达目的地,一定要向父母发送平安短信。
有时会遭遇父母、老师以及好友误解,发现当面口头解释不清楚时,或者不方便口头交流时,可以写一封解释说明书,文字的写作过程,可以让自己变得冷静,让言说变得更加客观、充分和理智。
当文字融汇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文字贯穿在家庭生活的每个过程,当文字成为家庭每个成员重要的沟通手段时,这个家庭一定会变得有礼貌讲秩序,显民主重平等。
三
父母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逐步地将孩子引上文字交往之路。
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可以引导孩子用“图”进行写作——用图示表示自己的心情,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意愿,用图表讲述自己的见闻。父母在这一阶段,一定放低身段,和孩子一起进行“图说”。双方的写作工具主要是水彩笔和卡通彩纸。
孩子进入小学低年级,可以引导他用拼音进行写作,加入一些简单的文字。在父母写给孩子的话中,为了让孩子看得懂,尽量将孩子不认识的字词用拼音进行标注。双方的写作工具一定是铅笔和彩色便签纸,表述的文字以叙事为主,尽量不要说理。
孩子跨入小学中年级,直接要求孩子用白纸进行写作,以文字为主,尽量少用拼音。根据交流内容和交际目的,可以在文字的四周画上插图,活跃交流气氛。交流的文字在叙事的基础上,可以加入少量说明和论述。
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主要是说明、辩论、解释、推荐等等。尽管此时孩子可能已经用电脑、手机等,但还是建议用纸笔来传递沟通。
这些亲子沟通的内容,可以反映孩子的心灵成长,非常值得珍藏。曾经有一本书很畅销,名字叫《好妈妈教出好孩子:给孩子的100封信》,如果父母将与孩子沟通的书信保留下来,完全也可以出一本书。而这本书,既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最好记录,也是孩子写作锻炼、进步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其中《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推荐课程资源。)
编辑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