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聊的是地震,新闻里播的是地震,甚至梦里梦见的还是地震……那天,手机都收到这样一个“段子”:一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记者问他感觉怎样,幸存者想了半天说:“狗日的地震好凶噢!老子被挖出来,看到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了。”
也许这只是个“段子”,但其中蕴含的幽默、豁达,却让我们感到钦佩和欣慰。
有人说,幽默是痛苦与欢乐交叉点上的产物。一个人不经历痛苦、酸辛,便不懂幽默。其实,地震幽默的产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抗震救灾的地震幽默短信只是国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乐观、自信豁达的一个缩影。
地震发生后,不少群众还摆脱不了心中的恐慌,飞来的天灾横祸,给人们留下的不只是痛苦的记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寻求更人性化、更加有效的救助群众需要消除恐慌心理,灾民需要心理治疗摆脱地震后遗症。而地震幽默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能帮助灾区群众的心灵伤口最大限度被爱心缝合,恐慌不安的公众情绪很快被舒解。
在这非常的日子,地震幽默传递着问候,传递着友谊,传递着欢笑,丰富着这因地震而变得有些单调的生活,放松着因地震而绷得太紧的神经。被救出的那位躺在担架上的男孩第一句话说要“喝可乐,而且要加冰块”更令人叫绝,那恐怕是令人叫绝的乐观主义吧!着实令媒体感叹有加。这样的幽默真的让我们的心情宁静许多。
其实,在地震带来的巨大恐慌之下,地震幽默首先是一种武器。虽然经受着地震的磨难,我们却没有放弃寻求轻松和幽默的生活态度。
幽默显示着一种从容,让人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更昭示着人们对生活的“不放弃,不抛弃”。地震发生后,51岁的都江堰蒋老汉一家摆好了桌子,吃了点花生泡菜,打了会小牌,蒋老汉说“成天愁眉苦脸,难道不过日子啦,不可能啊!所以嘛,放宽心、放宽心……”救灾车辆川流不息的公路旁,一片被地震毁坏的稻田里,有一群低头插秧的农民“小满是插秧季节,错过就要耽误一年。遭多大的灾,地也要种啊……”
还有,地震幽默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谁说我们是个缺乏幽默的民族?!看着这些调侃地震、蔑视地震的短信,你会发觉我们民族的神经并不脆弱。《虞美人》“地震”版:余震何时了?伤亡知多少。伤员昨夜又被救,汶川不堪回首月明中,志愿者应犹在,只是太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最怕造谣地震被扣留。面对地震夺命的重重阴影,有人做了一个“绕口令”: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吓死人,吓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愿大家平安幸福。如此戏言,把此次地震及连绵不断的余震特点活灵活现勾勒出来了,人们读之会心笑,传之也添上几分乐趣,罩在头上的愁意也不知不觉中驱散了。幽默是民问的智慧。中国民间历来有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它在苦难或灾难降临的时候,常常能表现出超然的豁朗和通达,举重若轻,从容笑对,有大将气度。这些短信在诙谐地调侃人们在遭地震冲击时的慌乱状态之余,不知道鼓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勇气,把大家从地震恐慌的泥沼中拯救出来。
地震幽默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感情。“遭遇地震才知道中国人团结的力量,非常时期的想念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可贵!”据说,类似这样的地震短信每天在全国的传送量超过了数百万条,同从前相比,这样一堆数码符号当然没有见而那么诚恳,但非常时刻,地震文化的出现却恰到好处。
如果上苍只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会毫不犹豫地主:“四川雄起!中国加油!”地震幽默饱含的无限温情,尽在其中。
地震幽默更是一种达观从容的生活态度。有一个人被埋了50多个小时,被救出来还很清醒,记者前去采访,他看到记者背着笔记本,忘了伤痛问记者,你的笔记本能上网吗?记者回答说能,他说:那你帮我看看火盘涨了没有。透过地震的冰冷而纱,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热气腾腾的生活态度。
幽默既是艺术,更是力量。相声之所以感染人,乃因相声中使用了幽默。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句幽默的感染力往往会比一句严肃术语胜十倍。可以说,地震灾区幽默语言喷薄而出,也见证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公众面貌大不同。肯定公众救灾中奋发向上的幽默,就是扬起克服困难的勇气,扬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时期,我们仍有许多事情要做,仍需要生活、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同时更需要幽默,让我们将地震幽默进行到底,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一个非常高度,笑面人生!任何灾难都不能让我们永久哭泣,我们需要的是将悲痛转化为坚定,是重建家园的信心。让我们从伤痛中还原曾经失声的幽默感,恢复我们的生活热情和精神力量。
也许这只是个“段子”,但其中蕴含的幽默、豁达,却让我们感到钦佩和欣慰。
有人说,幽默是痛苦与欢乐交叉点上的产物。一个人不经历痛苦、酸辛,便不懂幽默。其实,地震幽默的产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抗震救灾的地震幽默短信只是国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乐观、自信豁达的一个缩影。
地震发生后,不少群众还摆脱不了心中的恐慌,飞来的天灾横祸,给人们留下的不只是痛苦的记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寻求更人性化、更加有效的救助群众需要消除恐慌心理,灾民需要心理治疗摆脱地震后遗症。而地震幽默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能帮助灾区群众的心灵伤口最大限度被爱心缝合,恐慌不安的公众情绪很快被舒解。
在这非常的日子,地震幽默传递着问候,传递着友谊,传递着欢笑,丰富着这因地震而变得有些单调的生活,放松着因地震而绷得太紧的神经。被救出的那位躺在担架上的男孩第一句话说要“喝可乐,而且要加冰块”更令人叫绝,那恐怕是令人叫绝的乐观主义吧!着实令媒体感叹有加。这样的幽默真的让我们的心情宁静许多。
其实,在地震带来的巨大恐慌之下,地震幽默首先是一种武器。虽然经受着地震的磨难,我们却没有放弃寻求轻松和幽默的生活态度。
幽默显示着一种从容,让人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更昭示着人们对生活的“不放弃,不抛弃”。地震发生后,51岁的都江堰蒋老汉一家摆好了桌子,吃了点花生泡菜,打了会小牌,蒋老汉说“成天愁眉苦脸,难道不过日子啦,不可能啊!所以嘛,放宽心、放宽心……”救灾车辆川流不息的公路旁,一片被地震毁坏的稻田里,有一群低头插秧的农民“小满是插秧季节,错过就要耽误一年。遭多大的灾,地也要种啊……”
还有,地震幽默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谁说我们是个缺乏幽默的民族?!看着这些调侃地震、蔑视地震的短信,你会发觉我们民族的神经并不脆弱。《虞美人》“地震”版:余震何时了?伤亡知多少。伤员昨夜又被救,汶川不堪回首月明中,志愿者应犹在,只是太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最怕造谣地震被扣留。面对地震夺命的重重阴影,有人做了一个“绕口令”: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吓死人,吓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愿大家平安幸福。如此戏言,把此次地震及连绵不断的余震特点活灵活现勾勒出来了,人们读之会心笑,传之也添上几分乐趣,罩在头上的愁意也不知不觉中驱散了。幽默是民问的智慧。中国民间历来有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它在苦难或灾难降临的时候,常常能表现出超然的豁朗和通达,举重若轻,从容笑对,有大将气度。这些短信在诙谐地调侃人们在遭地震冲击时的慌乱状态之余,不知道鼓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勇气,把大家从地震恐慌的泥沼中拯救出来。
地震幽默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感情。“遭遇地震才知道中国人团结的力量,非常时期的想念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可贵!”据说,类似这样的地震短信每天在全国的传送量超过了数百万条,同从前相比,这样一堆数码符号当然没有见而那么诚恳,但非常时刻,地震文化的出现却恰到好处。
如果上苍只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会毫不犹豫地主:“四川雄起!中国加油!”地震幽默饱含的无限温情,尽在其中。
地震幽默更是一种达观从容的生活态度。有一个人被埋了50多个小时,被救出来还很清醒,记者前去采访,他看到记者背着笔记本,忘了伤痛问记者,你的笔记本能上网吗?记者回答说能,他说:那你帮我看看火盘涨了没有。透过地震的冰冷而纱,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热气腾腾的生活态度。
幽默既是艺术,更是力量。相声之所以感染人,乃因相声中使用了幽默。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句幽默的感染力往往会比一句严肃术语胜十倍。可以说,地震灾区幽默语言喷薄而出,也见证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公众面貌大不同。肯定公众救灾中奋发向上的幽默,就是扬起克服困难的勇气,扬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时期,我们仍有许多事情要做,仍需要生活、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同时更需要幽默,让我们将地震幽默进行到底,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一个非常高度,笑面人生!任何灾难都不能让我们永久哭泣,我们需要的是将悲痛转化为坚定,是重建家园的信心。让我们从伤痛中还原曾经失声的幽默感,恢复我们的生活热情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