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走偏向就业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农村; 农村工业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4-0039-03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过程中增加了一种比较有效的过渡形式。综观以乡镇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工业化、非农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1.就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一样,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越来越小。1997-2002年期间,农村工业年均增长13.9%,仅仅增加了32.7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农村工业增长对就业几乎没有贡献。工业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研究表明,当镇区人口≤7000人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5.4%;当镇区人口位于7000-15000人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9.9%;当镇区人口≥15000人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40.7%。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中国农村工业分散,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降低了农村工业对就业的间接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了就业与发展的矛盾。
2.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理论上讲,乡镇企业拥有多种融资渠道,如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融资、内部集资等。但是,受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小、发育不完全、融资门槛高等因素的制约,银行贷款成了乡镇企业筹集资金的单一路径。近年来,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差连年增加,到2001年末其余额已达43585亿元。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比较宽裕的。但是,由于银行贷款渠道不畅,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重连年下降。2001年末全国乡镇企业银行借款余额为6906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9%。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乡镇企业仅占2.1%。这与乡镇企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不相称。
3.农村工业布局分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2002年,全国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累计达8699个,入园企业个数达1072万个,园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356亿元,上缴税金671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246亿元,分别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5.0%、16.6%、24.9%、30%。园区内企业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乡镇企业利用外资的82.5%和81%,分别达到了335亿美元和145亿美元。乡镇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园区内。
工业园区发展增加了农村工业的聚集。但是“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工业模式积重难返。工厂迁往工业园区面临许多问题。现在,乡镇为了稳住企业,千方百计地规划建立工业园区,导致工业小区建设遍地开花,如果缺少产业的支持,工业园区不但起不到聚集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更多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投资。总之,目前分散的工业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工业聚集发展的路还很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非农产业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比较优势,走偏向就业的集中式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农村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对就业带动作用小,还有就是竞争力下降。因此,农村工业的前景就在于发挥比较优势,走偏向就业的适度集中的工业化道路。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相比,缺少资本、技术优势,但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我国比较现实的选择。同时,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也是外商投资十分看中的条件。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2002年37个工业行业的统计表明,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增加值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电子、医药等行业仅占20%。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行业仍是乡镇企业的支柱行业。
2.积极扶持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其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许多人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小是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企业好坏主要是看其竞争力,而不是看其规模的大小。中小企业非常重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很多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全社会的60%以上,在工业增加值中占到50%以上。但在我国由于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是考核各级政府的主要内容,政府往往重点扶持大企业、骨干企业,而忽视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贡献在于搞活经济、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我国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推动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融合,实现工业空间布局的适度集中。农村工业企业与城市工业企业应该是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互相协作,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工业发展必须在空间上适度集中,这样才能获得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近年来,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曾经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大面积萎缩,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布局过于分散,外部不经济。笔者认为,实现工业布局的适度集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中小城市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参加城市工业的分工,享受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分工的效益。二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城市工业有序外迁,实现工业布局的适度合理集中。此外,加强土地管理也十分重要,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导致工业布局的分散化。
4.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GDP、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导致就业等社会目标的实现。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总量、人均GDP、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环境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目前把GDP、财政收入增长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主要内容,这种考核办法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它刺激了地方政府投资那些对GDP增长贡献大的项目,如过度修建道路、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甚至投资一些低效率的工程项目,致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政府依靠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撑GDP、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的现象。但由于投资基本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因而创造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近几年我国GDP高速增长与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一些社会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
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处于高峰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尽快把就业增长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改变对各级政府的激励,有利于增加就业。从更深层次讲,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减少政府直接动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
5.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工业化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中国农村、城镇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工的工资几乎被压到最低标准。目前,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工低工资带来的成本优势。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是不现实的,这会使许多企业失去成本优势而关闭破产。但决不能以此为理由,无视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全社会都应该关心这一群体,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创业的门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居住环境,逐步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特别是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工资差别,真正让农民工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业园区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农村工业进行了适度集中,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和分摊成本,避免土地的浪费,有利于采取统一措施进行环境治理。随着园区发展,企业还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建设工业园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从现实看,选择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建立工业园区比较经济。工业园区的密度取决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强区域协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园区发展不应该拘泥于行政规划区内,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地区的发展。园区建设应该突出特色,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竞争力。三是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四是重视园区与城镇的协同性,实现小城镇与园区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五是搞好园区的社会化服务工作,降低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三)积极发展和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突破融资难的“瓶颈”。
解决企业融资难关键是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此外,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金融体制的改革对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至关重要。
1.赋予乡镇企业“国民待遇”。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理应获得同等的金融服务,偏重国有企业的金融发展制度必须改变。特别是现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追求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主场所,与之相适应,我们就应该建立真正为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体制。当然,国家资金的宏观调节和微观配置都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政府的重要作用是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加大对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力度。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商业信用环境较差的困扰,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融资。改变这种状况,从企业角度讲,应该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完善财务会计记录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须的财务会计账簿。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独立稽核制度,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从全社会看,必须加强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欠债不还”企业的处罚力度,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予以规范和保障。
3.积极发展和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首先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资产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好的乡镇企业集团择优上市。对于信誉良好的乡镇企业准予发行企业债券,直接向市场筹集资金。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使高科技乡镇企业在创业初期得到足额的资本支持。借助资源、劳动力、区位、交通、市场等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合资合作,通过嫁接和借助外部资本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同时,乡镇企业应协调与银行的关系,争取间接融资,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细分乡镇企业融资市场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及资本营运的需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二是围绕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创新。三是围绕乡镇企业的财务和资金管理需求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代理金融业务和承诺性中间业务,通过及时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乡镇企业需要。
(四)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推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当以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市场信誉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为核心,以科学的治理结构为组织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准,加大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改制成公司制的企业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允许股权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对乡村集体企业要尽早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2.积极探索符合中小企业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应尽量采用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组织形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独资、合伙和股份合作制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经营领域,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这些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3.完善和创新企业经营机制。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推进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创新。
4.建立健全农村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消除他们“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或“返农”现象,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五)农村工业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村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在眉睫。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目前的重点是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制定符合本地生产力水平、资源条件、环境特点的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乡镇企业。三要加大环境污染防治,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作者: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
[关键词] 农村; 农村工业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4-0039-03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过程中增加了一种比较有效的过渡形式。综观以乡镇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工业化、非农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1.就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一样,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越来越小。1997-2002年期间,农村工业年均增长13.9%,仅仅增加了32.7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农村工业增长对就业几乎没有贡献。工业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研究表明,当镇区人口≤7000人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5.4%;当镇区人口位于7000-15000人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9.9%;当镇区人口≥15000人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40.7%。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中国农村工业分散,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降低了农村工业对就业的间接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了就业与发展的矛盾。
2.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理论上讲,乡镇企业拥有多种融资渠道,如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融资、内部集资等。但是,受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小、发育不完全、融资门槛高等因素的制约,银行贷款成了乡镇企业筹集资金的单一路径。近年来,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差连年增加,到2001年末其余额已达43585亿元。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比较宽裕的。但是,由于银行贷款渠道不畅,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重连年下降。2001年末全国乡镇企业银行借款余额为6906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9%。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乡镇企业仅占2.1%。这与乡镇企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不相称。
3.农村工业布局分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2002年,全国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累计达8699个,入园企业个数达1072万个,园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356亿元,上缴税金671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246亿元,分别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5.0%、16.6%、24.9%、30%。园区内企业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乡镇企业利用外资的82.5%和81%,分别达到了335亿美元和145亿美元。乡镇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园区内。
工业园区发展增加了农村工业的聚集。但是“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工业模式积重难返。工厂迁往工业园区面临许多问题。现在,乡镇为了稳住企业,千方百计地规划建立工业园区,导致工业小区建设遍地开花,如果缺少产业的支持,工业园区不但起不到聚集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更多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投资。总之,目前分散的工业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工业聚集发展的路还很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非农产业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比较优势,走偏向就业的集中式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农村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布局分散,对就业带动作用小,还有就是竞争力下降。因此,农村工业的前景就在于发挥比较优势,走偏向就业的适度集中的工业化道路。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相比,缺少资本、技术优势,但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我国比较现实的选择。同时,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也是外商投资十分看中的条件。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2002年37个工业行业的统计表明,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增加值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电子、医药等行业仅占20%。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行业仍是乡镇企业的支柱行业。
2.积极扶持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其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许多人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小是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企业好坏主要是看其竞争力,而不是看其规模的大小。中小企业非常重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很多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全社会的60%以上,在工业增加值中占到50%以上。但在我国由于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是考核各级政府的主要内容,政府往往重点扶持大企业、骨干企业,而忽视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贡献在于搞活经济、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我国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3.推动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融合,实现工业空间布局的适度集中。农村工业企业与城市工业企业应该是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互相协作,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工业发展必须在空间上适度集中,这样才能获得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近年来,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曾经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大面积萎缩,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布局过于分散,外部不经济。笔者认为,实现工业布局的适度集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中小城市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参加城市工业的分工,享受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分工的效益。二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城市工业有序外迁,实现工业布局的适度合理集中。此外,加强土地管理也十分重要,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导致工业布局的分散化。
4.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GDP、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导致就业等社会目标的实现。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总量、人均GDP、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环境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目前把GDP、财政收入增长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主要内容,这种考核办法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它刺激了地方政府投资那些对GDP增长贡献大的项目,如过度修建道路、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甚至投资一些低效率的工程项目,致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政府依靠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撑GDP、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的现象。但由于投资基本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因而创造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近几年我国GDP高速增长与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一些社会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
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处于高峰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尽快把就业增长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改变对各级政府的激励,有利于增加就业。从更深层次讲,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减少政府直接动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
5.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工业化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中国农村、城镇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工的工资几乎被压到最低标准。目前,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工低工资带来的成本优势。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是不现实的,这会使许多企业失去成本优势而关闭破产。但决不能以此为理由,无视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全社会都应该关心这一群体,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创业的门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居住环境,逐步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特别是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工资差别,真正让农民工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业园区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农村工业进行了适度集中,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和分摊成本,避免土地的浪费,有利于采取统一措施进行环境治理。随着园区发展,企业还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建设工业园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从现实看,选择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建立工业园区比较经济。工业园区的密度取决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强区域协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园区发展不应该拘泥于行政规划区内,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地区的发展。园区建设应该突出特色,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竞争力。三是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四是重视园区与城镇的协同性,实现小城镇与园区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五是搞好园区的社会化服务工作,降低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三)积极发展和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突破融资难的“瓶颈”。
解决企业融资难关键是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此外,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金融体制的改革对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至关重要。
1.赋予乡镇企业“国民待遇”。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理应获得同等的金融服务,偏重国有企业的金融发展制度必须改变。特别是现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追求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主场所,与之相适应,我们就应该建立真正为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体制。当然,国家资金的宏观调节和微观配置都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政府的重要作用是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加大对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力度。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商业信用环境较差的困扰,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融资。改变这种状况,从企业角度讲,应该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完善财务会计记录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须的财务会计账簿。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独立稽核制度,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从全社会看,必须加强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欠债不还”企业的处罚力度,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予以规范和保障。
3.积极发展和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首先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资产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好的乡镇企业集团择优上市。对于信誉良好的乡镇企业准予发行企业债券,直接向市场筹集资金。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使高科技乡镇企业在创业初期得到足额的资本支持。借助资源、劳动力、区位、交通、市场等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合资合作,通过嫁接和借助外部资本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同时,乡镇企业应协调与银行的关系,争取间接融资,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细分乡镇企业融资市场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及资本营运的需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二是围绕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创新。三是围绕乡镇企业的财务和资金管理需求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对乡镇企业的各种代理金融业务和承诺性中间业务,通过及时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乡镇企业需要。
(四)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推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当以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市场信誉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为核心,以科学的治理结构为组织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准,加大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改制成公司制的企业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允许股权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对乡村集体企业要尽早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2.积极探索符合中小企业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应尽量采用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组织形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独资、合伙和股份合作制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经营领域,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这些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3.完善和创新企业经营机制。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推进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创新。
4.建立健全农村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消除他们“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或“返农”现象,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五)农村工业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村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在眉睫。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目前的重点是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制定符合本地生产力水平、资源条件、环境特点的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乡镇企业。三要加大环境污染防治,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作者: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