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衬衣,牛仔裤。在第二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的专项活动“独领风骚:资本助力独角兽 引领中国新经济腾飞”上,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以他一贯的姿态出现在会场,讲述他与小鹏汽车的故事。
在这几年,何小鹏和他的小伙伴们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向诸多的投资者孜孜不倦地描述他们所构建的造车新势力蓝图。而很显然,对于何小鹏和他们的造车计划,各路资本亦是喜见乐闻。
事实上,站在中国互联网汽车风口上的何小鹏正是得益于风投资本的帮助,短短4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汽车领域的独角兽。
巨头进场、资本入局、人才落地、产品上线,小鹏汽车一路走得似乎风光无限。
“造车这个事,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尽管何小鹏总是以最饱满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健谈的他亦会露出一丝无奈,“今天小鹏的每一步,都在积淀和提升。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大限度提升汽车的品质,研发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自动驾驶系统,在互联网服务上做出差异化,让智能汽车更高科技、高颜值。”
钱不是难事
如果不是小鹏汽车,何小鹏的生活至少会比现在悠闲自在。
这位江湖中笑言马云和雷军都看中的男人,曾是阿里大文娱集团新移动事业群总裁,他的另一个被人熟知的身份是UC的联合创始人。
UC是何小鹏的第一次创业,2014年6月,UC优视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金额43.5亿美元,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并购整合。
就当众人津津乐道地认为何小鹏将成为阿里的又一利剑时,不甘寂寞的他却又开始“折腾”。
2017年夏天,40岁的何小鹏宣布从阿里退休。正当你以为他是要开始享受人生时,他给了业界一个惊喜,宣布加入小鹏汽车。
事实上,对于何小鹏的再次创业,江湖人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会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到造车中来,尽管成立于2014年的小鹏汽车曾是他的投资项目。但是要知道,造车这个事,是业界公认的“一不小心就烧钱烧死了”的难事。
但何小鹏看好这件事,在他看来,“汽车是实现AI和网联理想的终端硬件载体,真正的自我实现来自于智能服务的万物互联社会中,是一个打通生活、办公、出行空间的枢纽软硬件综合体。”何小鹏说他希望未来这样一个综合体是来自小鹏制造。
“汽车是一个几十万亿元的全球性市场,市场规模远远高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何小鹏认为,互联网加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将会使汽车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未来这个领域里也会出现很多公司,包括整车公司、摄像头公司、人工智能公司、芯片、电池公司,这些都是机会。
“钱其实并不是最难的事。”对于何小鹏而言,造车这个事,没钱万万不能,但有钱却不是万能。一年1亿美元的消耗,对于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其实并不是小数目。
但就目前而言,小鹏汽车看上去并不差钱。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小鹏就透露,小鹏汽车已经完成第三轮融资,该轮参与的投资机构有小米、富士康、IDG等。
而在2018年1月,小鹏汽车已经完成了B轮的22亿元人民币投资,阿里巴巴集团、富士康和IDG资本联合领投,资金将用于建设工厂、购买设备、升级制造等。投资完成后,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为新增股东,持股比例10.03%,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小鹏汽车也因此成为阿里巴巴目前在汽车领域的最大一笔投资。
在此之前的首轮融资中,小鹏汽车曾获得神州优车22亿元战略投资,投资主体为神州优车成立的优车产业基金,这也是优车产业基金首次对外投资。公开的资料显示,包括雷军、俞永福、李学凌、傅盛等人士曾通过上述基金曲线投资小鹏汽车。
B轮融资完成后,公司从资本市场融得的资金超过50亿元。
目前,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创业公司中融资额排名第二。“2018年有望实现逾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何小鹏表示。如能顺利完成,公司在融资规模上将接近规模第一的位置。
何小鹏曾表示,小鹏汽车一年内要完成5轮融资。对于当下的小鹏汽车来说,这个目标不是难题。一年5次的融资速度,已经超过了共享单车龙头企业摩拜单车。
“我们希望明年、后年能超过200 亿元现金。”何小鹏告知记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小鹏汽车计划引入新的首席财务官,“未来或者300亿都不够花。”
品质是关键
“安全性是汽车生产的第一位。”在何小鹏看来,要实现小鹏汽车从0到1的蜕变,品质是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小鹏汽车必须做到排除任何一个危险的可能。”
“我们容不得半点失误,一失误就全完了。”在采访的当天,何小鹏不止一次提到“造车的痛苦”。他说他每天一醒来,就考虑的是如何将小鹏汽车做得尽可能完美。
事实就是如此,对于何小鹏而言,切实的痛苦来自方方面面,比如打造产品,建设自动驾驶、车联网的技术体系。
何小鹏清楚地知道小鹏汽车要造的是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要造的是一辆高颜值、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互联网电动汽车。”这其中,何小鹏认为作为汽车生产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互联网基因。“如果没有互联网基因,我认为想做一个互联网汽车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相比传统造车企业又难了一步。传统造车企业踩过的坑,新造车企业还没踩过。“资本与前人的经验并不一定能够让我们躲过一些新的问题,未来也还有更多的‘坑’等着我们。”
“一辆车有接近3万个零件,如果每个零件的出错率是1%,可靠性是99%,事实上这是一个很低的可靠性。如果把这3万个零件組装在一起,那这个车基本每星期都会出问题。” 在造车的过程中,小鹏汽车曾拆了好几辆特斯拉,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特斯拉的相关技术。“每家车企都会这么做,我们也一定会研究竞争对手。”何小鹏说。
“成立4年来,小鹏汽车在研发阶段经历了重重测试、重重考验,最终满足了国家、企业的各项标准要求,并在2017年7月份在企业内部的测试超过了500万公里,完成了国家各项公告测试,在法律层面具备了批量交付的条件。”何小鹏直言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测试后的产业化在2017年10月份最终调试成功,并小批量完成生产,具备了流水线生产的基础。”
“在与人身安全相关的功能方面,所有开发一定要慎重,从安全角度考虑。”何小鹏介绍道,“比如,我们的自动驾驶功能会先开放一些低速的功能,比如自动泊车、拥堵情况下的自动跟随。因为低速情况下相对不会带来很多人身安全隐患。”
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上,何小鹏投入了大量的软件和研发能力。小鹏汽车拥有将近600人的智能网联团队,高性能芯片+自主创新的软件开发、海量中国场景大数据、AI的六维感知、系统的安全设计,这些小鹏汽车都在踏实研究。
“对于自动泊车的单点功能在很多公司看来是无足轻重的,但小鹏汽车一直在研究和完善。自动驾驶方面大家都号称做到了L4,我们在研究L2阶段,easy to say , Hard to do,踏下心来,深入到研究中去,就会更加敬畏。”
“仅2018年,小鹏汽车就要建设150座超充站。”对于智能汽车的充电桩痛点问题,小鹏汽车亦尽可能地完善。何小鹏介绍道,除了能用社会充电桩之外,还会自建充电桩,未来将在全国铺设1万个专用充电桩,建设1 000多座超级充电站,并选择性接入超过10万个第三方充电桩。
为了解决品质问题,小鹏汽车在人才的拉动上同样不遗余力。“人才是引进,最终就是为了品质的保障。”何小鹏坦言,聚拢一帮技术研发带头人只是手段,依靠他们吸引更多优秀行业人才加入才是目的。
在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之后不久,原特斯拉 Autopilot 机器学习骨干、著名机器学习专家谷俊丽出任了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全面负责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创建,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中担任核心角色,并直接向何小鹏汇报。
随后,原一汽技术研发院副院长刘明辉博士担任小鹏汽车副总裁,将主持小鹏汽车的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工作,也是直接向何小鹏汇报。而更早之前,原菲斯科电动汽车副总裁、广汽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徐吉汉博士加入了小鹏汽车任技术副总裁。
“小鹏汽车将投入七成团队搞技术研发。”何小鹏表示,到2018 年年底,在广州、北京和硅谷三地的研发团队要达到 1500 人的规模,到 2019 年要超过 3000 人。
眼下时间的紧迫性对何小鹏的影响非常明显。“2018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规模品质的交付。”何小鹏说,造出几十台品质还不错的车,难度是很低的;但是要每个月都造出一两千台有品质的车,那整个供应链、生产过程的管控是非常难的。
“不能拿用户当‘试车员’。”何小鹏明确表示,“现在小鹏汽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征战品质之路。”在何小鹏看来,企业实现从0到1的跨越,需要完成3个基本任务,保证规模化生产品质过硬是其中之一。
“明年小鹏汽车将完成第一个3万台的交付,我们可能不是最早针对终端用户交付的,但我有信心做到最终大批量交付,超过几万台才真的算是。”
未来不易
小鹏汽车打算用多长时间站稳脚跟?何小鹏给出的答案是6年。他认为造车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做企业天天都有压力,真正最大的压力还没到,戏场还没开幕”。
“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市场也存在些不稳定的因素。”何小鹏说他是一个特别执着且无惧压力的人,“越有挑战越有动力”。
“所有创新企业成功的概率都是1%。”何小鹏笑言自己也并没有100%的把握能够成功,但他会尽力做到完美,“互联网就是一个木桶,它一个板很长就够了,其他的板短无所谓。但是做一个车不能这样,每一个板都不能短,而且它的板特别多,互联网可能就是10个板,或者8块板。整车可能就是多了3~10倍左右的板,你都要能够补起来,这个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事实上,正如何小鹏而言,对于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完成造车这一步之后,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从制造、销售到出行的全產业链布局以及更加长远的未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