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 方法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 0.2%和 0.1%,超重率 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 7~9岁、 10~12岁和女性 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 4.7%、 3.8%和 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 6%~8%,女性 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 7~9岁、 10~12岁和女性 7~9岁、 10~12岁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 25.4%、 25.5%和 17.0%、 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 12.9%和 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 4.8%(男)和 2.6%(女),富裕乡村为 1.2%(男)和 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 0.9%(男)和 1.2%(女).结论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1型(HPV11)L1原核表达系统pBAD(B)-HPV11L1,表达HPVL1蛋白,为进一步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PCR法从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11型L1基因片段,克隆至pBluescript质粒,并测序.将其从克隆重组质粒中切下连入表达载体,建立pBAD(B)-HPV11L1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宿主菌Top10中,经阿拉伯糖诱导,表达融合蛋
目的 研究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法对 Roux- en- Y滞留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普通健康幼猪 14只,随机分为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组(实验组)和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组(对照组).术后 1周检测空肠袢平滑肌肌电.结果慢波频率:实验组 8.4 cpm,对照组 6.1 cpm;慢波振幅:实验组 2.31 mV,对照组 0.66 mV;峰电发
目的观察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IPM)或头孢哌酮(CPZ)治疗烧伤感染患者后其部分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方法选择13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烧伤患者,其中7例应用IPM(IPM组),6例应用CPZ(CPZ组).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12、24、48、72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OM)治疗病毒性肝炎过程中,胆碱酯酶(ChE)的动态变化及与同期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其他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9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成4组;A组31例(静脉注射OM),B组30例(口服OM),C组7例(肌内注射OM),D组30例(一般护肝药物,不用OM).定期检测血清ChE、ALB、PTA、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清补体1型受体(sCR1)、红细胞黏附
目的 探讨SARS治疗中糖皮质激素(GCS)的疗效及使用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市SARS病历资料,对全部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建立数据库,输入每日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共1291例临床诊断病例资料完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GCS均换算为甲泼尼龙的剂量(mg/d).结果共1084例使用了GCS治疗,占总例数的83.96%,未使用GCS者为207例.两组年龄(t=-
目的 报道血液透析中同种异体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的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以上两种内瘘的半年、1、3、5年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同种异体血管制作内瘘手术其通畅率较应用人造血管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相反,应用人造血管制作内瘘手术其并发症,较应用同种异体血管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同种异体血管作动静脉内瘘具有通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优于应用人造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