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e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病机理论,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认为机体肾阳亏虚,督脉失荣,寒邪外袭,内外合邪致寒凝血瘀,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因病机。提出温肾通督之治疗原则,且该原则贯穿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始终。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温肾通督;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进行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且不同程度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1]。本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虽然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AS的发病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日益成为脊柱关节病领域治疗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2]。
   AS属中医学“痹病”范畴,根据其腰骶、胸背疼痛等不同临床症状,又称为“大偻”“骨痹”“肾痹”“龟背”“竹节风”等。纵观古今各中医医家的相关论述,普遍认为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邪侵督滞为标,尤以寒邪为先[3-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脏病变与“寒”“收”“引”类病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将探讨“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病机理论在AS临证施治中的应用,浅析如下。
  1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理论内涵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古人对“寒”“收”“引”类病证与肾脏病变内在关系的高度概括。王冰注曰:“收,敛也;引,急也。”其中,“收”“引”是关节间病,筋骨关节失去正常的屈伸能力,而呈现出收引的状态。《素问·举痛论篇》言:“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邪侵袭人体时可致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凝坚,关节收缩挛急而发疼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肾生骨髓……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肾为寒水之脏,内藏元阴元阳,主温煦蒸腾气化。肾阳虚则温化失职、气血凝滞,不能濡养经脉筋骨,致筋骨失荣,从而出现关节活动不利。然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此处所言“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指看到“寒”“收”“引”类病证时,首先应该考虑是肾脏系统发生某种病变,而非将所有因寒而出现收引的病证都归属于肾,亦不可认为肾脏系统病变一定会出现“寒”“收”“引”类病证[6]。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与AS的内在联系
  2.1 肾虚是AS发病的内在根据
  2.1.1 AS病本首责于肾虚 AS发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与中医论述的肾为“先天之本”不谋而合。《医宗必读》言:“先天之本在肾。”《素问·本神篇》曰:“生之来,谓之精。”肾所藏精禀受于父母,肾精充足则禀赋强盛,不足则羸弱。《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其充在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的生长发育赖于髓的充养。若肾虚则骨失其所养而脊不坚,故肾精充足是骨坚脊固的先决条件。
  2.1.2 肾虚可反映于脊柱 胸腰背疼痛、晨僵及活动度减少是AS的典型临床表现。《素问·痹论篇》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精生髓,髓养骨,脊柱作为躯体最大的骨骼,若肾精不足则髓空而脊背腰胯无以濡养,易被外邪侵袭,日久筋伤骨损,脊柱弯曲、僵直而致本病。故脊柱关节之不适感,可被视为肾脏病变一个重要的映射反应。
  2.1.3 发病部位与经脉循行 AS特征性表现为脊柱之中轴关节及足跟等外周关节的不适,这些部位分别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循行所过之处。脊柱关节的不适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病变关系密切,足跟痛侧重于足少阴肾经病变。然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循行均与肾联系密切,可视为肾脏的经脉分支。
   督脉行于脊背正中。《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从腰骶至颈椎纵贯整个脊柱。《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脊,散头上……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提出脊柱多处关节强直、僵硬等症状是肾督病变所致的结果。《证治准绳》言:“督脉者与冲任本一脉,初与阳明合筋合于阴器,故属于肾而为作强也。”督脉为阳脉之海,肾为阳气之根,肾阳充则督脉足,肾阳虚则督脉空,故督脉可归属于肾。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侧。《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的“项”“肩膊”“脊内”“腰中”“膂”“臀”“胛”“髀枢”等部位,或是脊柱关节或为肌腱附着点,均是AS病变部位所在。《素问·热论篇》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提示足太阳膀胱经上连风府与督脉相通,下络肾属膀胱,故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亦为督脉、足少阴肾经及肾脏之病变。
   足少阴肾经绕足跟。《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足跟是足少阴肾经循行所过之处,故足跟痛与肾密切相关。而足跟痛又是AS外周肌腱附着点炎症主要部位之一,因此,AS足跟痛的症状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循行有关。
   综上所述,AS的诸多症状如脊柱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僵硬、足跟痛等,分别与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肾的病变相关。然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归根结底隶属于肾,故肾虚是AS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病因,且贯穿于AS病程之始终。
  2.2 寒性收引是AS发生的重要诱因
  2.2.1 寒性收引,气血痹阻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素问·调经论篇》又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以上论述表明,筋骨关节活动靠气血的濡养,而气血的运行又具有寒涩温行的特点,故当寒邪侵袭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时,气血流通不畅,致使其循行所过之处失于濡养而发痹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言:“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2.2.2 寒邪直中肾与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肾生骨髓……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肾、骨、寒气本是同根生,根据中医同气相感理论,当寒邪内犯时,体首伤骨,脏首伤肾。《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被伤则温煦失司,气凝血涩,脊骨关节失荣而受损。故外寒内犯时直中肾与骨,日久不去致大偻也。
   综上所论,肾虚是AS发生的先决条件,寒邪是AS發生的重要诱因,这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病机论述十分类似。故用“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一病机理论指导AS的临床论治,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理论与AS治疗
   古人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医治则亦指导我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病求
  本。”虽然AS致病的主要因素是寒邪,但是肾阳虚才是寒邪产生与加重的根本病因,溯本求源,肾阳虚才是AS发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治疗AS时应紧扣“肾阳虚”这个主要矛盾。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病机理论在AS的治疗过程中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彭江云[7]认为,肾虚督寒是AS基本病机,但久病入络、久痹必瘀、不通不荣,可致使其病程缠绵或进一步加重,治疗时常常遵循温肾通督的原则,并根据患者各自病机偏重的特点,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临证时常用强脊方加减。本方系彭江云的经验方,由桂枝附子汤合身痛逐瘀汤化裁而来,主要药物组成为附子(开水先煎3 h,不麻为度)30 g、桂枝15 g、川芎15 g、白芍15 g、细辛9 g、炙麻黄15 g、当归20 g、桃仁10 g、红花10 g、炒杜仲15 g、烫狗脊15 g、淫羊藿15 g、骨碎补15 g、鸡血藤15 g、制没药10 g、五灵脂10 g、生姜10 g、大枣10 g、甘草10 g。桂枝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转侧诸证,加入杜仲、狗脊、骨碎补、淫羊藿等补肾阳、壮筋骨之品,对肾虚督寒型AS具有较好的疗效。彭江云虽在治疗中重用附子,剂量一般为30~100 g,但具体的剂量要随病情而定,强调辨证准确,方药对证,煎煮得法。身痛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中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通络,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活血化瘀,川芎行气止痛,怀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两方合用,临证加减,契合肾虚督寒久瘀型AS病因病机,临床疗
  效佳。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0岁,2020年6月15日初诊。以反复腰骶部疼痛10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疼痛,多在活动后或夜间加重,翻身困难,曾在云南省某医院行双侧骶髂CT示双侧骶髂关节炎,HLA-B27阳性,确诊为AS,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及其他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数日后自行停药。之后间断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依托考昔等非甾体抗炎药,疼痛时轻时重,未规范化治疗。近1个月来因受凉后出现腰骶部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现症见:腰骶部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弯腰受限,夜间时有痛醒,翻身困难,恶寒怕冷,四肢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治宜温肾壮督,散寒化瘀。方用强脊方加减,药物组成:白附片(开水先煎3 h,不麻为度)90 g、桂枝15 g、
  川芎15 g、白芍15 g、细辛9 g、炙麻黄15 g、当归20 g、桃仁10 g、红花10 g、炒杜仲15 g、烫狗脊15 g、淫羊藿15 g、骨碎补15 g、鸡血藤15 g、五灵脂10 g、炒薏苡仁30 g、杜仲15 g、生姜10 g、茯苓30 g、大枣10 g、甘草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
   2020年6月22日二诊,患者诉腰骶部关节疼痛较前缓解,恶寒明显改善,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肾通督,散寒通络,上方白附片减为60 g,去鸡血藤、五灵脂。7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0年7月3日三诊,患者诉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翻身困难较前明显改善,恶寒怕冷基本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片(开水先煎3 h,不麻为度)
  30 g、桂枝15 g、白芍15 g、炙麻黄15 g、细辛6 g、川芎15 g、炒薏苡仁30 g、茯苓30 g、白豆蔻10 g、防风10 g、生姜10 g、大枣10 g、甘草10 g。5剂,煎服方法同前。
   按语:初诊时,西医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诊断为AS是明确的,中医四诊合参,辨证为大偻(肾虚督寒证),以温肾壮督、散寒化瘀为治法,方用强脊方加减,方中用大剂量白附片温肾散寒,麻黄、桂枝、细辛散表寒,川芎、当归、白芍、桃仁、红花、鸡血藤、五灵脂活血通络,杜仲、烫狗脊、骨碎补、淫羊藿补肾壮骨,炒薏苡仁、生姜、大枣、甘草护胃。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显著缓解,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附子剂量减少,以防温阳太甚而劫阴。三诊时,患者诉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翻身困难较前明显改善,恶寒怕冷症状基本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在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患者肾虚督寒症状已基本改善,然寒湿之邪仍留恋在标,恐其再次内犯,故改用桂枝附子汤意在扶阳卫表、调和营卫。茯苓、薏苡仁、豆蔻顾护脾胃,且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治疗的始终。
  5 结 语
   综上所述,AS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点,多因禀赋不足、肾精竭乏、督脉亏空、易受寒邪等导致发病。以脊柱多关节的疼痛、晨僵、活动受限和足跟痛为主症,这些发病部位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循行路线息息相关,然归根结底均与“肾”密切相关,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言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病机理论十分契合。临床上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角度指导AS的治疗,常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因此,对于AS的治疗,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临证时多采用温肾通督壮骨法加减治疗,往往疗效颇佳,从而验证了肾虚寒凝血瘀是AS的基本病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8):557-559.
  [2] 丁繁荣,姜萍,刘巍.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59(17):102-105.
  [3] 刘念,沈嘉艳,许飞,等.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诊疗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2):73-76.
  [4] 林智鑫,陈凯,陈海鹏.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7):64-67.
  [5] 郭婷婷,邱明山,陈进春.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7):72-76.
  [6] 柴瑞震.《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研究[J].中医学报,2010,25(3):419-422.
  [7] 肖勇洪,秦天楠,刘念.彭江云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7):49-50,54.
  收稿日期:2021-02-15;修回日期:2021-03-25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接着分析了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历代医家的经验,从发疹颜色、形状、病因、症状对荨麻疹的病名进行归纳,如赤白游风、鬼饭疙瘩等,明清至今,达到统一,以瘾疹称之;根据其发作特点、皮损及症状对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其多由禀赋不耐,外邪侵袭所致,而现代多因饮食引起湿郁化热,或七情内伤,脏腑失调;从内治与外治对治疗进行分析,内治法以扶正祛邪为主,辅以健脾除湿、清热凉血,外治法中的外洗、外涂等治疗极具特色。同时本文总结了古代医家与当代医家如王琦、王玉玺教授等人对荨麻疹的认识和治验,为中医现代临床诊治荨麻疹提供参考和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污水处理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膜生物反应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处理大部分城市污水,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护城市生态环
近几年山区公路常出现边坡崩塌危害,包括塌陷以及泥石流和滑坡等,此类问题的产生将增加边坡的不稳定性,使得地表水流动缓慢,易形成泥石流,对整个山区公路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
彭江云教授认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病因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先虚,风寒湿邪气侵袭筋脉骨节.临床治疗注意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重视温扶阳气,顾护脾胃,采用补中桂枝汤治
【摘 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样,常为诊断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基于近年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的文献资料,在古代医家的经验理论基础上对疾病进行探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活动度,按中医证候类型的变化分为急性活动期、诱导缓解期、维持治疗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亏虚、气血失调为其本,热毒、血瘀、水湿蕴结为其标;急性活动期为瘀热郁积,诱导缓解期为阴虚火旺,维持治疗期为阴阳两
【摘 要】 膝为筋之府,根据膝骨关节炎不同分期及其病理特点可称为筋痹、膝痹、骨痹。筋痹在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尤为重要,中晚期筋痹与骨痹共存,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加速疾病进展。阻断筋痹可延缓其向骨痹的转化,从而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终末结局。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筋骨相依,以筋骨为本,且以筋为先,治疗当强调补益肝肾、疏肝揉肝,肝气畅达,筋自柔顺,进而达到筋柔骨正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膝
【关键词】 Graves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甲巯咪唑片;粒细胞缺乏;医案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特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复杂,其中GD约占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摘 要】 肠痹为六腑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肠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肠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6型:邪实候(疫毒壅滞证、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正虚候(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候(痰瘀痹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肠痹;炎性肠病关节炎;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
【关键词】 Rhupus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医案   重叠综合征又称重叠结缔组织病,即患者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确诊的结缔组织病的综合征。Rhupus综合征是临床和免疫学观察到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matosis,SLE)同时发生的一种罕见疾病。其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