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分析挫折和抗挫折能力的涵义,借鉴已有的挫折承受力问卷,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当前技术院校文科类学生在抗挫折方面的表现。并分析各项间存在的相关性,发现学生的挫折认知与自信心和情绪控制间存在较大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本科院校应全方位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继而提升学生的情绪控制力和挫折认知水平,提高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技术院校 抗挫折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39-01
一、抗挫折的内涵分析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心理学上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一般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二、问卷调查结果解析
本课题调查中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4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593份,有效率为99.83%。Alpha系数为0.722,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发放涉及大一至第三三个年级,男女性别比例为1:4,涉及专业为两个,学生来源城市农村比例为1.5:1,是否独生子女比例为3:1,家庭是否困难比例为1:6,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学生数占贫困生总数的50%,获得博学奖学金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7%。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学生的情绪认知和情绪控制较弱
在26个基本选项中,学生对自己总体认知较为明确。但在涉及挫折认知、情绪控制时,学生的反应则较为模糊。
2.各调查项间的相互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只是就调查对象在挫折承受力方面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例如,性别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却极少对各项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将此项内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 年级、家庭所在地及是否独生与单项间相关度较高
在基本信息一栏中,笔者列入了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是否被认定为家庭困难、是否获得励志奖学金及是否获得博学奖学金。在这些基本项中,年级、家庭所在地和独生子女与挫折承受力之间的影响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所在年级与挫折应对能力呈现负相关,年级越高学生挫折应对能力越强。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年级越低,越能体验到朋友或老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否独生子女则与学生的情绪控制有较多联系。
(2)挫折认知与情绪控制和交流能力呈现密切关系
在调查选项中,关于挫折认知一项中的代表选项为遭遇挫折后,我会一筹莫展。选项间与其呈现密切关系的主要为情绪控制和交流能力。代表选项分别为:生活中经常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我做事容易冲动;不大与人交流,经常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通过内在分析不难发现,情绪控制较好的同学因为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冷静思考,用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心中的疑虑,因此,在遭遇挫折时也能冷静面对,因为拥有较好的挫折承受力。而交流能力较好的同学也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较好的朋友圈进行交流,因此在发生挫折时不会因心中情绪无法排解而造成不良影响。
(3)意志品质与交流能力、情绪调控呈现密切关系
关于意志品质一项中的代表选项为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选项间与其呈现密切关系的为交流能力。如前所述,意志品质,意志行为和克服困难、挫折相联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多少是衡量意志强弱的重要标志。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具有更好的自信心,处理问题时也更加从容,因此在与人交流中也呈现较好的状态。
三、关于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建议
如上分析,在抗挫折能力中,较为重要的是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交流能力和情绪调控,他们与挫折认知间呈现正相关。而家庭所在地、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与情绪调控和交流能力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文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 关注特殊家庭独生子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其个人交流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与家庭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家庭健全、权威型父母的独生子女,在从小的生活中他们相对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与父母进行很好的交流沟通。即使在遇到困难时,权威型父母也能“亦父亦友”的对子女进行引导。因此,在多方面的影响下,他们具有很好的情绪调控和交流能力,故而在遭遇挫折时也不会因为无人引导、无法调控而遭遇无所适从。但对于家庭特殊的独生子女而言,他们所经历的生活中常常充满无力感,因此,对于此类学生,对于高校而言,更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朝积极方面发展。
(二) 多方位培养学生自信心
如前所述,学生自信心的强弱与挫折承受力呈现密切关系。而在高校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在活动中加强引导。通过各类活动的举行加強学生的角色认知,促进学生了解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承受力。第二,在学习中加强引导。目前在高校中学生成绩呈现极端化趋势,成绩优异的同学因为自信心较足而越战越勇,继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则会因为“不是兴趣所在、课程进度无法跟上、与老师沟通困难”等情况造成恶性循环,继而进一步挫伤自信心。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因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加强引导。
综合考虑,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全方位、全方面的挫折教育,不断引导、督促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强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以便更好的实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钟和.父母如何育助孩子应对挫折情境[J].学生辅导,2001,(6).
[3]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9).
[关键词]技术院校 抗挫折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39-01
一、抗挫折的内涵分析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心理学上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一般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二、问卷调查结果解析
本课题调查中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4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593份,有效率为99.83%。Alpha系数为0.722,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发放涉及大一至第三三个年级,男女性别比例为1:4,涉及专业为两个,学生来源城市农村比例为1.5:1,是否独生子女比例为3:1,家庭是否困难比例为1:6,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学生数占贫困生总数的50%,获得博学奖学金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7%。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学生的情绪认知和情绪控制较弱
在26个基本选项中,学生对自己总体认知较为明确。但在涉及挫折认知、情绪控制时,学生的反应则较为模糊。
2.各调查项间的相互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只是就调查对象在挫折承受力方面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例如,性别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却极少对各项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将此项内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 年级、家庭所在地及是否独生与单项间相关度较高
在基本信息一栏中,笔者列入了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是否被认定为家庭困难、是否获得励志奖学金及是否获得博学奖学金。在这些基本项中,年级、家庭所在地和独生子女与挫折承受力之间的影响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所在年级与挫折应对能力呈现负相关,年级越高学生挫折应对能力越强。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年级越低,越能体验到朋友或老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否独生子女则与学生的情绪控制有较多联系。
(2)挫折认知与情绪控制和交流能力呈现密切关系
在调查选项中,关于挫折认知一项中的代表选项为遭遇挫折后,我会一筹莫展。选项间与其呈现密切关系的主要为情绪控制和交流能力。代表选项分别为:生活中经常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我做事容易冲动;不大与人交流,经常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通过内在分析不难发现,情绪控制较好的同学因为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冷静思考,用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心中的疑虑,因此,在遭遇挫折时也能冷静面对,因为拥有较好的挫折承受力。而交流能力较好的同学也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较好的朋友圈进行交流,因此在发生挫折时不会因心中情绪无法排解而造成不良影响。
(3)意志品质与交流能力、情绪调控呈现密切关系
关于意志品质一项中的代表选项为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选项间与其呈现密切关系的为交流能力。如前所述,意志品质,意志行为和克服困难、挫折相联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多少是衡量意志强弱的重要标志。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具有更好的自信心,处理问题时也更加从容,因此在与人交流中也呈现较好的状态。
三、关于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建议
如上分析,在抗挫折能力中,较为重要的是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交流能力和情绪调控,他们与挫折认知间呈现正相关。而家庭所在地、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与情绪调控和交流能力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文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 关注特殊家庭独生子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其个人交流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与家庭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家庭健全、权威型父母的独生子女,在从小的生活中他们相对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与父母进行很好的交流沟通。即使在遇到困难时,权威型父母也能“亦父亦友”的对子女进行引导。因此,在多方面的影响下,他们具有很好的情绪调控和交流能力,故而在遭遇挫折时也不会因为无人引导、无法调控而遭遇无所适从。但对于家庭特殊的独生子女而言,他们所经历的生活中常常充满无力感,因此,对于此类学生,对于高校而言,更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朝积极方面发展。
(二) 多方位培养学生自信心
如前所述,学生自信心的强弱与挫折承受力呈现密切关系。而在高校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在活动中加强引导。通过各类活动的举行加強学生的角色认知,促进学生了解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承受力。第二,在学习中加强引导。目前在高校中学生成绩呈现极端化趋势,成绩优异的同学因为自信心较足而越战越勇,继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则会因为“不是兴趣所在、课程进度无法跟上、与老师沟通困难”等情况造成恶性循环,继而进一步挫伤自信心。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因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加强引导。
综合考虑,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全方位、全方面的挫折教育,不断引导、督促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强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以便更好的实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钟和.父母如何育助孩子应对挫折情境[J].学生辅导,2001,(6).
[3]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