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毕业,携笔从戎,临行前征询读书要点,遂告以历史、政治、国际、战略等。再问及书目,又随口提了若干古典以及近作:《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王树增的“三部曲”即《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尼克松的《领导者》、芭芭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戴维·贝尔加米尼的《日本天皇的阴谋》……
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者读过,或者知道美国名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部展现纳粹兴亡以及二战期间欧洲风云的名作,而似乎不太了解与之相似的戴维·贝尔加米尼的《日本天皇的阴谋》,一部揭示日本军国历史以及二战期间亚太战事的力作。两书相较,同样的包罗广泛,同样的视野开阔,同样的启人心智,同样的引人入胜。对中国而言,后者更值得关注,其中大量涉及中日、中美、美苏等大国关系及其博弈,而时至今日,这些大国的关系依然深刻左右着亚太以及全球格局,钓鱼岛事件、朝核危机等无不根源于此,我国台湾地区教科书关于日本侵占台湾是“日据”还是“日治”的争议也同样脱不开这些关系。
近代中国,苦难深重,列强侵凌,军阀残暴。诚如毛泽东1950年国庆节与南社诗人柳亚子唱和之际概括的:“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其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两大基本矛盾,构成中国近代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既使“天朝”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绝境,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动因,其他种种潮起潮落包括“科学”“民主”“启蒙”“现代化”等,无不从属于两大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而这两大基本矛盾又相互勾连,密不可分,就像每个割据势力都有不同的列强靠山一样。文学经典《祝福》(鲁迅)、《子夜》(茅盾)、《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三家巷》(欧阳山)等,新闻名篇《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西行漫记》(斯诺)、《萍踪寄语》(邹韬奋)、《包身工》(夏衍)等,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本质。当代作家李存葆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沂蒙匪事》(1999),也从一个具体而微的角度,以令人窒息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民国年间骇人听闻的人间地狱图:
八百里沂蒙那嵯峨绵亘的山峦,曾是无山不匪,无峦不盗。七十二崮那峥嵘巉峻的崮顶,处处曾是土匪施暴逞凶的营盘。惯匪如刘黑七之辈,恶名昭彰,曾祸及半个中国;巨匪如孙美瑶之流,奸同鬼蜮,曾因劫掠欧美洋人而酿造过国际纠纷;女匪似赵嬷嬷之伙,心如蛇蝎,曾使沂蒙百姓一提起这恶叉雌虎便毛发倒竖;悍匪似李殿全之帮,天良丧尽,曾把人性之恶展示得无以复加……至于昼伏夜出,栖于林莽的散匪和那些剪径的草寇,打劫的山贼,更是多如牛毛。惯匪、巨匪、女匪、悍匪、散匪,你来他去,此消彼长,曾在二十余年中搅得整个沂山蒙水蜩螗沸羹,鸡犬不宁……
那是一个鬼蜮横行的世界。
这个鬼蜮横行的世界,并非限于沂蒙一隅,而是遍及整个中国。《姚雪垠回忆录》就记述了1924年,他在南阳遭土匪绑票的经历:“我在土匪中生活了大约一百天,亲眼看着一支土匪如何由小到大,又如何被消灭,这是一部社会生活的奇书、大书,包含的问题复杂,学问很深。”[1]不仅如此,更要命的还在于“兵匪勾结”“兵匪一家”,张作霖、陆荣廷、刘镇华、孙殿英、孙美瑶等均为有名的匪帮首领。曾任山东督军的张宗昌更是地地道道的大土匪,自诩“绿林大学”毕业,蒋介石与黑道上的黄金荣、杜月笙等眉来眼去也属于公开的秘密。于是,对老百姓来说,“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英国汉学家贝思飞(Phil Billingsley)写过一部学术名著《民国时期的土匪》(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身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原主任余子道先生的“代序”写道:
民国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军事长官是从匪帮首领起家的,或者曾经充当过土匪头子。军阀军队的兵员来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土匪队伍。形形色色的反动军队中,有不少时而为兵,时而为匪,甚至兵匪相通、兵匪一家。军阀战争、反动政府对革命军队的“围剿”战争、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都利用过匪帮,有的规模还很大。[2]
仅此一端,即知两大基本矛盾使中国社会陷入何等衰败不堪的境地,特别是如今越来越淡出视野的帝国主义,也就是近代史上无所不在的列强——英、日、俄、法、美、德等更是祸根所在。这也是一流学者的共识,从老清华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到新中国的范文澜,从大陆的胡绳、胡华、陈旭麓到港台地区及海外的郭庭以、徐中约,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即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社会苦难深重的根源。列强之中,19世纪以英、法、俄为甚,火烧圆明园就是雨果所谓“两个强盗”犯下的反人类、反文明的罪行,沙皇俄国则侵吞了相当于三个法国的中国领土;20世纪以来先以日本危害最烈,仅抗日战争就造成数千万中国军民的死亡,后以美国影响最大,冷战时期第一场热战——朝鲜战争,就是美国对新中国的武力威胁与遏制,包括开战之初蛮横无理地派出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不妨说,从甲午战争的大东沟到朝鲜战争的板门店,构成中国近代最大的一脉国家危机,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国计民生由此陷入全面危局。从晚清到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一批批仁人志士锥心刺血、慷慨赴难,说到底都在应对这一生死存亡的险境,同时寻求现代国家亦即新中国的建国之路。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创作了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甚至设想了近百年后的世博会。但在一个魑魅魍魉牛鬼蛇神的鬼蜮世界,在两大基本矛盾愈演愈烈之际,一切“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梦想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所谓“黄金十年”(1927-1937)的民国,同样断送于卢沟桥的炮火硝烟。而令人费解的是,如今颇有所谓“新潮”汲汲于解构历史、消解历史,包括一度甚嚣尘上的电影《色戒》以及为之欢呼的媒体。清华大学作家教授格非在2012年问世的小说《隐身衣》里,写到两位北京名校教授的高谈阔论: (教授甲)幸亏当年,慈禧太后贪污了海军用来造军舰的一笔款子,在西山脚下修建了颐和园。要不然,甲午海战一起,还不照样他妈的灰飞烟灭?由此可见,贪污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你不得不佩服慈禧她老人家的远见。经她这一折腾,且不说为我们留下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单单是门票收入,一年下来是多少钱?
(教授乙)抗日战争也完全没有必要打。如果在开战之初就立刻缴械投降的话,少死几千万人不说,中国和日本联起手来抗衡欧美,世界格局也许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他一直认为,和李鸿章、袁世凯一样,汪精卫这个人,也是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应该重新评价,予以彻底平反。[3]
如果说日本是20世纪上半叶亚洲包括中国的罪魁祸首,那么新中国的浴火重生则使亚太地区以及世界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为此,读读《日本天皇的阴谋》等著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部皇皇三大卷的名作中,作者戴维·贝尔加米尼不仅详细、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过程,对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疯狂侵略与攫夺,而且以扎实、严谨而雄辩的史实揭示了日本头号战犯不是东条英机等,而正是貌似超然物外的日本天皇。相似著述还有史家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作家赫尔曼·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1939-1941)》等。
在《日本天皇的阴谋》里,贝尔加米尼给人印象深刻地论及日本帝国的“北进”与“南进”两大派系,北进针对苏联,南进针对英美,北进以陆军为主,南进以海军为主。北进派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战役”中一蹶不振,被后来苏联二战英雄朱可夫一举击败。由此,日本不得不转向南进冒险,包括偷袭珍珠港,闪击东南亚,而劫夺满洲,霸占中国,无疑构成南进战略的基石与跳板。但由于美国强大的国力以及军工生产能力,特别是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包括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牵制,日寇的南进战略也陷入泥沼,直至覆亡。围绕这一系列波涛汹涌、电闪雷鸣的纷繁历史,《日本天皇的阴谋》以及《日本帝国的衰亡》《战争风云》等,均以真切细腻的笔墨勾画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图,《日本天皇的阴谋》一书更揭开了日本天皇的战犯面目,同时也使读者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其伟大贡献。万分遗憾的是,作为日本法西斯的头号战犯,日本天皇不仅逃脱了历史审判,而且在战后的民主化重建中还作为偶像保留下来,从而埋下当今日本右翼不断兴风作浪的病灶。对此,一度作为日本太上皇的麦克阿瑟罪不可逭,而他也恰好构成从日本帝国主义到美帝国主义之危害中国的标志性人物。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一战后出任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二战中坐镇亚太战区,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巴顿等齐名。当年,他任美军最高军职陆军参谋长时,年轻的艾森豪威尔还只是他的一员“跟班”。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有幕传神的画面:麦克阿瑟将军坐在办公室里一声呼唤,隔壁的艾森豪威尔少尉便飞也似的跑来听命。不过,众所周知,此人一向骄横跋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妄自尊大,长于纸上谈兵而拙于战场用兵,加之时运不济,一生失败的惨痛多于胜利的骄傲。其中最大也最令其刻骨铭心的,一是二战中在菲律宾“巴丹”的败亡,二是在朝鲜战争中的折戟沉沙。由于前者,他将自己的座机命名为“巴丹号”;由于后者,他的一世戎名便被其睥睨的中国对手彻底葬送,而其本人也让自己不屑的杜鲁门总统炒了鱿鱼,灰溜溜地交出指挥权,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201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表讲话: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害和蹂躏之苦的中国人民,更是深深懂得侵略战争之野蛮、维护和平之宝贵。6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1950年10月19日,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多家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断刀》。影片在丰富翔实、生动细致的一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独具匠心的创作,展示了6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新中国立国之战。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凶悍军刀,就是在这一扭转乾坤的正义之战、震撼世界的和平之战中铿然断裂。之所以说“扭转乾坤”,是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真正站立起来了,亚太以及世界格局也由此开始发生逆转;之所以说“震撼世界”,是因为百年积贫积弱、多年兵连祸结的中国,将二战中的头号强国、武装到牙齿、开国以来尚未尝过败仗滋味的美国打趴在三八线,再也无法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暨南大学新闻学前辈梁洪浩先生,当年作为新华社记者,怀着一腔豪情赴朝参战,亲历了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一次,他聊着这段往事,不觉谈起牺牲的战友,突然大放悲声,半天无法平息,让人不由肃然,也进一步理解了和平来之不易,明白了新中国立国之战的含义。从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义无反顾地操舵直冲日舰吉野,到上甘岭黄继光毫不犹豫地扑向美军枪眼,从《义勇军进行曲》的“起来”呼唤,到毛泽东主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示,都在这场立国之战中汇聚成一曲响遏行云的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交响,就像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战后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从此,西方列强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同格非小说里的名校教授满嘴跑火车,如今也颇有名流喜欢对抗美援朝说三道四。2008年,新华社名记者熊蕾在长文《报,还是不报——近三十年中国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变迁》中,就以“颠覆历史”为题专门写道: 回顾近30年中国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变迁﹐历史观的改变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渗透到很多新闻人的潜意识中。
比如﹐把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人为割断﹐用1978年后近30年的历史否定以前的30年﹐似乎前30年一无是处。就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换来了中国几代人的和平﹐赢得了全世界对新中国尊敬的抗美援朝战争﹐也在被遗忘、被否定。[4]
别的且不说,仅看如下一段出自据说是权威教材的历史叙事就可略见一斑: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发生战争,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派出联合国军维持朝鲜半岛和平。在斯大林要求下,中国也派出部队,以“志愿军”名义入朝,援助北朝鲜。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签字,维持“三八线”。[5]
看似冷静的旁观,貌似超然的叙述,只需稍加检点严肃史实,就不难发现其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以及深文周纳的鲜明立场。尽管站在不同的立场难免有不同的视野与观点,一场影响巨大的战争对不同方面也自有不同评判,但对新中国而言,“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却早有定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对此不必长篇大论,有点历史感和正义感的美国人也不会认同上述叙事并为之赧颜:“维持朝鲜半岛和平”!不妨看看美国方面书写这场战争的最新力作吧——《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The Coldest Winte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曾任《纽约时报》战地记者,1972年的《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为他赢得普利策奖,并成为越战经典之一;1979年的《无冕之王》(The Powers That Be )是美国新闻政治史的权威著述,在中国也颇为有名。《最寒冷的冬天》是他十年磨一剑的绝响,2007年付梓之际,他不幸遭遇车祸罹难。北京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朱峰教授评价这曲“天鹅之歌”:“哈伯斯塔姆这本书,好就好在承认美国错了。”[6]所谓“最寒冷”可谓一语双关。本书虽然针对朝鲜战争,但落笔却聚焦1950年冬季。据当事人回忆,这年冬天,朝鲜半岛奇寒无比,而就在这“最寒冷的冬天”,麦克阿瑟遭遇了一生的滑铁卢,美军经历了胆战心寒的大溃败,在朝鲜战争中殒命的美军最高将领沃克中将,就是在慌不择路的溃逃人流中连人带车跌落山崖,为其军人生涯画上了不光彩的句号。
如果说《日本天皇的阴谋》是以书的内涵见长,那么《日本帝国的衰亡》则以书的作者闻名。作为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托兰早年见过斯诺,曾立志做斯诺第二,晚年两度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充满敬意。在中国,他结识了南开大学美国史专家华庆昭教授。由于他的热心安排,华庆昭赴美查阅了杜鲁门时期美国政府档案资料,完成了享誉学界的《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这部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学术佳作,1992年先出中文版,翌年又在康奈尔大学出英文版,为国内外学界所推重,有“三新”之誉——材料新、观点新、写法新(既坚持学术为本,又兼顾清新可读)。全书起自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后匆匆去世,终至朝鲜战争在板门店停战,举重若轻地阐述了冷战初期纵横捭阖的大国关系与全球变局,正如约翰·托兰在本书“初版序”里写到的: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讲述的是通过一双中国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从1945年春到1953年初的战后世界。……就我所知,还没有一部历史包含着这么丰富的以大量文件和事实为根据的新信息。……然而,《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一书之高于其他著作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方面。在处理有争议的题目时,华教授能够保持难能可贵的客观性。[7]1
比如,一步步严谨周密地回溯了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后,华庆昭先生在《板门店的回声》一章里,总括性地分析了这场战争对各方的利弊得失:
——李承晚与蒋介石,是占了大便宜的两个人物;
——作为美军的后勤与休养基地,日本发了战争财,为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基础;
——在中、美、苏、英四家中,没有正式参战的苏联得益最大。
——美国失大于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敌对,在战略上犯了大错误,在战争中遭受巨大伤亡,美军司令官在第一场没有打胜(虽然也不算打败)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中国取得了胜利。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敢于和美国交锋,把美军和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证明中国人民不但有能力解放自己,也能够在国际战争中帮助邻邦转危为安,捍卫祖国的安全,一洗一百多年来受尽侵略凌辱的国耻。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也有所失。至少可以指出三点: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付出了巨大的兵员死亡;失掉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7]222-223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习惯性地享受了六十余年的和平生活后,重温抗美援朝新闻报道的扛鼎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是不是会有更丰富的感悟,对百年仁人志士为之赴汤蹈火的新中国是不是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会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
这篇报道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代新闻人范敬宜1950年就是在其感召下奔赴白山黑水,义无反顾走上一生新闻之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两次终生难忘的新闻讲座……一次是《大公报》‘四大才子’之一的刘克林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特色,当时他才28岁,讲得所有同学少年个个热血沸腾……刘克林给予我的是新闻记者的革命品格,从而鼓舞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8]
戴维·贝尔加米尼:《日本天皇的阴谋》.商务印书馆,1984.
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王树增:《朝鲜战争(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43.
[2]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修订版)[M]//徐有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国史研究中一个有意义的新课题(代序).
[3]格非.隐身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7-9.
[4]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424283.
[5]董建,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5.
[6]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M].王祖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权威推荐”。不过,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东亚史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布鲁斯·卡明斯极不满意此书,赶写了《朝鲜战争》并于2010年出版。其中指出,朝韩双方都负有战争责任,而1945年美国将朝鲜半岛一分两半则是始作俑者。另外,哈伯斯塔姆只字未提美军对朝鲜平民的大屠杀式轰炸,其间美国空军投掷的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轰炸太平洋诸岛的炸弹总和。)
[7]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李彬,常江,编.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张红玲
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者读过,或者知道美国名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部展现纳粹兴亡以及二战期间欧洲风云的名作,而似乎不太了解与之相似的戴维·贝尔加米尼的《日本天皇的阴谋》,一部揭示日本军国历史以及二战期间亚太战事的力作。两书相较,同样的包罗广泛,同样的视野开阔,同样的启人心智,同样的引人入胜。对中国而言,后者更值得关注,其中大量涉及中日、中美、美苏等大国关系及其博弈,而时至今日,这些大国的关系依然深刻左右着亚太以及全球格局,钓鱼岛事件、朝核危机等无不根源于此,我国台湾地区教科书关于日本侵占台湾是“日据”还是“日治”的争议也同样脱不开这些关系。
近代中国,苦难深重,列强侵凌,军阀残暴。诚如毛泽东1950年国庆节与南社诗人柳亚子唱和之际概括的:“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其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两大基本矛盾,构成中国近代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既使“天朝”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绝境,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动因,其他种种潮起潮落包括“科学”“民主”“启蒙”“现代化”等,无不从属于两大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而这两大基本矛盾又相互勾连,密不可分,就像每个割据势力都有不同的列强靠山一样。文学经典《祝福》(鲁迅)、《子夜》(茅盾)、《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三家巷》(欧阳山)等,新闻名篇《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西行漫记》(斯诺)、《萍踪寄语》(邹韬奋)、《包身工》(夏衍)等,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本质。当代作家李存葆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沂蒙匪事》(1999),也从一个具体而微的角度,以令人窒息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民国年间骇人听闻的人间地狱图:
八百里沂蒙那嵯峨绵亘的山峦,曾是无山不匪,无峦不盗。七十二崮那峥嵘巉峻的崮顶,处处曾是土匪施暴逞凶的营盘。惯匪如刘黑七之辈,恶名昭彰,曾祸及半个中国;巨匪如孙美瑶之流,奸同鬼蜮,曾因劫掠欧美洋人而酿造过国际纠纷;女匪似赵嬷嬷之伙,心如蛇蝎,曾使沂蒙百姓一提起这恶叉雌虎便毛发倒竖;悍匪似李殿全之帮,天良丧尽,曾把人性之恶展示得无以复加……至于昼伏夜出,栖于林莽的散匪和那些剪径的草寇,打劫的山贼,更是多如牛毛。惯匪、巨匪、女匪、悍匪、散匪,你来他去,此消彼长,曾在二十余年中搅得整个沂山蒙水蜩螗沸羹,鸡犬不宁……
那是一个鬼蜮横行的世界。
这个鬼蜮横行的世界,并非限于沂蒙一隅,而是遍及整个中国。《姚雪垠回忆录》就记述了1924年,他在南阳遭土匪绑票的经历:“我在土匪中生活了大约一百天,亲眼看着一支土匪如何由小到大,又如何被消灭,这是一部社会生活的奇书、大书,包含的问题复杂,学问很深。”[1]不仅如此,更要命的还在于“兵匪勾结”“兵匪一家”,张作霖、陆荣廷、刘镇华、孙殿英、孙美瑶等均为有名的匪帮首领。曾任山东督军的张宗昌更是地地道道的大土匪,自诩“绿林大学”毕业,蒋介石与黑道上的黄金荣、杜月笙等眉来眼去也属于公开的秘密。于是,对老百姓来说,“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英国汉学家贝思飞(Phil Billingsley)写过一部学术名著《民国时期的土匪》(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身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原主任余子道先生的“代序”写道:
民国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军事长官是从匪帮首领起家的,或者曾经充当过土匪头子。军阀军队的兵员来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土匪队伍。形形色色的反动军队中,有不少时而为兵,时而为匪,甚至兵匪相通、兵匪一家。军阀战争、反动政府对革命军队的“围剿”战争、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都利用过匪帮,有的规模还很大。[2]
仅此一端,即知两大基本矛盾使中国社会陷入何等衰败不堪的境地,特别是如今越来越淡出视野的帝国主义,也就是近代史上无所不在的列强——英、日、俄、法、美、德等更是祸根所在。这也是一流学者的共识,从老清华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到新中国的范文澜,从大陆的胡绳、胡华、陈旭麓到港台地区及海外的郭庭以、徐中约,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即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社会苦难深重的根源。列强之中,19世纪以英、法、俄为甚,火烧圆明园就是雨果所谓“两个强盗”犯下的反人类、反文明的罪行,沙皇俄国则侵吞了相当于三个法国的中国领土;20世纪以来先以日本危害最烈,仅抗日战争就造成数千万中国军民的死亡,后以美国影响最大,冷战时期第一场热战——朝鲜战争,就是美国对新中国的武力威胁与遏制,包括开战之初蛮横无理地派出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不妨说,从甲午战争的大东沟到朝鲜战争的板门店,构成中国近代最大的一脉国家危机,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国计民生由此陷入全面危局。从晚清到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一批批仁人志士锥心刺血、慷慨赴难,说到底都在应对这一生死存亡的险境,同时寻求现代国家亦即新中国的建国之路。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创作了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甚至设想了近百年后的世博会。但在一个魑魅魍魉牛鬼蛇神的鬼蜮世界,在两大基本矛盾愈演愈烈之际,一切“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梦想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所谓“黄金十年”(1927-1937)的民国,同样断送于卢沟桥的炮火硝烟。而令人费解的是,如今颇有所谓“新潮”汲汲于解构历史、消解历史,包括一度甚嚣尘上的电影《色戒》以及为之欢呼的媒体。清华大学作家教授格非在2012年问世的小说《隐身衣》里,写到两位北京名校教授的高谈阔论: (教授甲)幸亏当年,慈禧太后贪污了海军用来造军舰的一笔款子,在西山脚下修建了颐和园。要不然,甲午海战一起,还不照样他妈的灰飞烟灭?由此可见,贪污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你不得不佩服慈禧她老人家的远见。经她这一折腾,且不说为我们留下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单单是门票收入,一年下来是多少钱?
(教授乙)抗日战争也完全没有必要打。如果在开战之初就立刻缴械投降的话,少死几千万人不说,中国和日本联起手来抗衡欧美,世界格局也许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他一直认为,和李鸿章、袁世凯一样,汪精卫这个人,也是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应该重新评价,予以彻底平反。[3]
如果说日本是20世纪上半叶亚洲包括中国的罪魁祸首,那么新中国的浴火重生则使亚太地区以及世界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为此,读读《日本天皇的阴谋》等著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部皇皇三大卷的名作中,作者戴维·贝尔加米尼不仅详细、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过程,对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疯狂侵略与攫夺,而且以扎实、严谨而雄辩的史实揭示了日本头号战犯不是东条英机等,而正是貌似超然物外的日本天皇。相似著述还有史家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作家赫尔曼·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1939-1941)》等。
在《日本天皇的阴谋》里,贝尔加米尼给人印象深刻地论及日本帝国的“北进”与“南进”两大派系,北进针对苏联,南进针对英美,北进以陆军为主,南进以海军为主。北进派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战役”中一蹶不振,被后来苏联二战英雄朱可夫一举击败。由此,日本不得不转向南进冒险,包括偷袭珍珠港,闪击东南亚,而劫夺满洲,霸占中国,无疑构成南进战略的基石与跳板。但由于美国强大的国力以及军工生产能力,特别是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包括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牵制,日寇的南进战略也陷入泥沼,直至覆亡。围绕这一系列波涛汹涌、电闪雷鸣的纷繁历史,《日本天皇的阴谋》以及《日本帝国的衰亡》《战争风云》等,均以真切细腻的笔墨勾画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图,《日本天皇的阴谋》一书更揭开了日本天皇的战犯面目,同时也使读者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其伟大贡献。万分遗憾的是,作为日本法西斯的头号战犯,日本天皇不仅逃脱了历史审判,而且在战后的民主化重建中还作为偶像保留下来,从而埋下当今日本右翼不断兴风作浪的病灶。对此,一度作为日本太上皇的麦克阿瑟罪不可逭,而他也恰好构成从日本帝国主义到美帝国主义之危害中国的标志性人物。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一战后出任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二战中坐镇亚太战区,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巴顿等齐名。当年,他任美军最高军职陆军参谋长时,年轻的艾森豪威尔还只是他的一员“跟班”。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有幕传神的画面:麦克阿瑟将军坐在办公室里一声呼唤,隔壁的艾森豪威尔少尉便飞也似的跑来听命。不过,众所周知,此人一向骄横跋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妄自尊大,长于纸上谈兵而拙于战场用兵,加之时运不济,一生失败的惨痛多于胜利的骄傲。其中最大也最令其刻骨铭心的,一是二战中在菲律宾“巴丹”的败亡,二是在朝鲜战争中的折戟沉沙。由于前者,他将自己的座机命名为“巴丹号”;由于后者,他的一世戎名便被其睥睨的中国对手彻底葬送,而其本人也让自己不屑的杜鲁门总统炒了鱿鱼,灰溜溜地交出指挥权,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201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表讲话: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害和蹂躏之苦的中国人民,更是深深懂得侵略战争之野蛮、维护和平之宝贵。6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1950年10月19日,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多家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断刀》。影片在丰富翔实、生动细致的一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独具匠心的创作,展示了6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新中国立国之战。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凶悍军刀,就是在这一扭转乾坤的正义之战、震撼世界的和平之战中铿然断裂。之所以说“扭转乾坤”,是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真正站立起来了,亚太以及世界格局也由此开始发生逆转;之所以说“震撼世界”,是因为百年积贫积弱、多年兵连祸结的中国,将二战中的头号强国、武装到牙齿、开国以来尚未尝过败仗滋味的美国打趴在三八线,再也无法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暨南大学新闻学前辈梁洪浩先生,当年作为新华社记者,怀着一腔豪情赴朝参战,亲历了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一次,他聊着这段往事,不觉谈起牺牲的战友,突然大放悲声,半天无法平息,让人不由肃然,也进一步理解了和平来之不易,明白了新中国立国之战的含义。从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义无反顾地操舵直冲日舰吉野,到上甘岭黄继光毫不犹豫地扑向美军枪眼,从《义勇军进行曲》的“起来”呼唤,到毛泽东主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示,都在这场立国之战中汇聚成一曲响遏行云的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交响,就像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战后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从此,西方列强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同格非小说里的名校教授满嘴跑火车,如今也颇有名流喜欢对抗美援朝说三道四。2008年,新华社名记者熊蕾在长文《报,还是不报——近三十年中国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变迁》中,就以“颠覆历史”为题专门写道: 回顾近30年中国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变迁﹐历史观的改变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渗透到很多新闻人的潜意识中。
比如﹐把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人为割断﹐用1978年后近30年的历史否定以前的30年﹐似乎前30年一无是处。就连为中华民族争得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换来了中国几代人的和平﹐赢得了全世界对新中国尊敬的抗美援朝战争﹐也在被遗忘、被否定。[4]
别的且不说,仅看如下一段出自据说是权威教材的历史叙事就可略见一斑: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发生战争,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派出联合国军维持朝鲜半岛和平。在斯大林要求下,中国也派出部队,以“志愿军”名义入朝,援助北朝鲜。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签字,维持“三八线”。[5]
看似冷静的旁观,貌似超然的叙述,只需稍加检点严肃史实,就不难发现其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以及深文周纳的鲜明立场。尽管站在不同的立场难免有不同的视野与观点,一场影响巨大的战争对不同方面也自有不同评判,但对新中国而言,“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却早有定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对此不必长篇大论,有点历史感和正义感的美国人也不会认同上述叙事并为之赧颜:“维持朝鲜半岛和平”!不妨看看美国方面书写这场战争的最新力作吧——《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The Coldest Winte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曾任《纽约时报》战地记者,1972年的《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为他赢得普利策奖,并成为越战经典之一;1979年的《无冕之王》(The Powers That Be )是美国新闻政治史的权威著述,在中国也颇为有名。《最寒冷的冬天》是他十年磨一剑的绝响,2007年付梓之际,他不幸遭遇车祸罹难。北京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朱峰教授评价这曲“天鹅之歌”:“哈伯斯塔姆这本书,好就好在承认美国错了。”[6]所谓“最寒冷”可谓一语双关。本书虽然针对朝鲜战争,但落笔却聚焦1950年冬季。据当事人回忆,这年冬天,朝鲜半岛奇寒无比,而就在这“最寒冷的冬天”,麦克阿瑟遭遇了一生的滑铁卢,美军经历了胆战心寒的大溃败,在朝鲜战争中殒命的美军最高将领沃克中将,就是在慌不择路的溃逃人流中连人带车跌落山崖,为其军人生涯画上了不光彩的句号。
如果说《日本天皇的阴谋》是以书的内涵见长,那么《日本帝国的衰亡》则以书的作者闻名。作为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托兰早年见过斯诺,曾立志做斯诺第二,晚年两度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充满敬意。在中国,他结识了南开大学美国史专家华庆昭教授。由于他的热心安排,华庆昭赴美查阅了杜鲁门时期美国政府档案资料,完成了享誉学界的《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这部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学术佳作,1992年先出中文版,翌年又在康奈尔大学出英文版,为国内外学界所推重,有“三新”之誉——材料新、观点新、写法新(既坚持学术为本,又兼顾清新可读)。全书起自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后匆匆去世,终至朝鲜战争在板门店停战,举重若轻地阐述了冷战初期纵横捭阖的大国关系与全球变局,正如约翰·托兰在本书“初版序”里写到的: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讲述的是通过一双中国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从1945年春到1953年初的战后世界。……就我所知,还没有一部历史包含着这么丰富的以大量文件和事实为根据的新信息。……然而,《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一书之高于其他著作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方面。在处理有争议的题目时,华教授能够保持难能可贵的客观性。[7]1
比如,一步步严谨周密地回溯了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后,华庆昭先生在《板门店的回声》一章里,总括性地分析了这场战争对各方的利弊得失:
——李承晚与蒋介石,是占了大便宜的两个人物;
——作为美军的后勤与休养基地,日本发了战争财,为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基础;
——在中、美、苏、英四家中,没有正式参战的苏联得益最大。
——美国失大于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敌对,在战略上犯了大错误,在战争中遭受巨大伤亡,美军司令官在第一场没有打胜(虽然也不算打败)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中国取得了胜利。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敢于和美国交锋,把美军和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证明中国人民不但有能力解放自己,也能够在国际战争中帮助邻邦转危为安,捍卫祖国的安全,一洗一百多年来受尽侵略凌辱的国耻。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也有所失。至少可以指出三点:失掉了解放台湾的机会;付出了巨大的兵员死亡;失掉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7]222-223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习惯性地享受了六十余年的和平生活后,重温抗美援朝新闻报道的扛鼎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是不是会有更丰富的感悟,对百年仁人志士为之赴汤蹈火的新中国是不是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会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
这篇报道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代新闻人范敬宜1950年就是在其感召下奔赴白山黑水,义无反顾走上一生新闻之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两次终生难忘的新闻讲座……一次是《大公报》‘四大才子’之一的刘克林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特色,当时他才28岁,讲得所有同学少年个个热血沸腾……刘克林给予我的是新闻记者的革命品格,从而鼓舞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8]
戴维·贝尔加米尼:《日本天皇的阴谋》.商务印书馆,1984.
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王树增:《朝鲜战争(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43.
[2]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修订版)[M]//徐有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国史研究中一个有意义的新课题(代序).
[3]格非.隐身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7-9.
[4]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424283.
[5]董建,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5.
[6]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M].王祖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权威推荐”。不过,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东亚史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布鲁斯·卡明斯极不满意此书,赶写了《朝鲜战争》并于2010年出版。其中指出,朝韩双方都负有战争责任,而1945年美国将朝鲜半岛一分两半则是始作俑者。另外,哈伯斯塔姆只字未提美军对朝鲜平民的大屠杀式轰炸,其间美国空军投掷的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轰炸太平洋诸岛的炸弹总和。)
[7]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李彬,常江,编.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