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完善对审美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艺术家,审美教育也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更是对审美活动涉及到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美,懂得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生活,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适合并科学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在學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身心不断发展,对世界的理解也快速发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完善对审美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
如今,在大多地区,小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其审美教育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1999年中央提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虽说美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美术教育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但依旧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培养的目标应该主要放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去求真。考虑到学科的特性,不能泛泛而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禁锢了学生形成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化,鼓励共性,排斥个性,打压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艺术相关的课程如美术课,都只是循规蹈矩地画画,对于画面的完成稿按照教师的审美进行评分,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的个性无处发挥,审美观无法发展。
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美,懂得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生活,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
审美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更是对审美活动涉及到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式授课,如在教学中穿插观察课、写生课、观展课等,并在课程结束时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感知的美和得到的收获,注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让学生能够发展出个性的审美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时,不能墨守陈规,让学生自主建立起个体意义的审美方式和模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将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或是如何进行抽象提炼,如何通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符合自己的理念。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下充分激发出对审美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懂得艺术创作没有对与错、是与非,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在自身的审美过程中能够感知美的存在,教师在这当中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的阐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美。
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对于艺术的接受是非常狭隘的,对于优秀绘画作品的理解仅仅是“画得像”,更不要提抽象艺术和当代艺术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加强审美个性是当务之急,在学生审美形成的关键时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广度,扩大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瞬息万变,仅仅通过讲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眼界。如报刊、杂志上的作品、艺术作品展览等,直观、生动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的精神。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在激发出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一并灌输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这其中,由于小学生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通常教师的审美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首先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时刻关注最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其次,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观点直接强加到学生身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的、个性的分辨能力,并给予其正面的引导,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在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美、感受美时,引导学生对事物的造型、比例、结构等进行观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知,激发学生对事物整理的、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将理性的认知内容与感性的审美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把握事物本质的同时有再创造美的欲望,这时应积极鼓励学生把获得的美感通过笔端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不要限制学生的创作方式,使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创作,培养他们将审美进行创作的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多给予正面的肯定和指导,不要把想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能阻止和“纠正”用新想法和新形式创作的学生,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做到寓教于乐,重在培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积极的学习当中去。把握好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喜爱,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通常比传统教学更加印象深刻,得到更深刻和持久的兴趣和艺术感受。
三、小结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适合并科学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茅庆艳.浅谈小学美术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9,(1).
[2]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社,1990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在學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身心不断发展,对世界的理解也快速发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完善对审美教育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
如今,在大多地区,小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其审美教育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1999年中央提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虽说美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美术教育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但依旧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培养的目标应该主要放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去求真。考虑到学科的特性,不能泛泛而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禁锢了学生形成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化,鼓励共性,排斥个性,打压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艺术相关的课程如美术课,都只是循规蹈矩地画画,对于画面的完成稿按照教师的审美进行评分,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的个性无处发挥,审美观无法发展。
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美,懂得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生活,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
审美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更是对审美活动涉及到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式授课,如在教学中穿插观察课、写生课、观展课等,并在课程结束时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感知的美和得到的收获,注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让学生能够发展出个性的审美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时,不能墨守陈规,让学生自主建立起个体意义的审美方式和模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将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或是如何进行抽象提炼,如何通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符合自己的理念。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下充分激发出对审美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懂得艺术创作没有对与错、是与非,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在自身的审美过程中能够感知美的存在,教师在这当中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的阐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美。
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对于艺术的接受是非常狭隘的,对于优秀绘画作品的理解仅仅是“画得像”,更不要提抽象艺术和当代艺术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加强审美个性是当务之急,在学生审美形成的关键时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广度,扩大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瞬息万变,仅仅通过讲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眼界。如报刊、杂志上的作品、艺术作品展览等,直观、生动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的精神。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在激发出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一并灌输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这其中,由于小学生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通常教师的审美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首先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不断充实自己,时刻关注最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其次,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观点直接强加到学生身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的、个性的分辨能力,并给予其正面的引导,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在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美、感受美时,引导学生对事物的造型、比例、结构等进行观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知,激发学生对事物整理的、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将理性的认知内容与感性的审美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把握事物本质的同时有再创造美的欲望,这时应积极鼓励学生把获得的美感通过笔端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不要限制学生的创作方式,使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创作,培养他们将审美进行创作的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多给予正面的肯定和指导,不要把想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能阻止和“纠正”用新想法和新形式创作的学生,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做到寓教于乐,重在培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积极的学习当中去。把握好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喜爱,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通常比传统教学更加印象深刻,得到更深刻和持久的兴趣和艺术感受。
三、小结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适合并科学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茅庆艳.浅谈小学美术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9,(1).
[2]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