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做东亚经济圈的门户城市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直航是台北迈向国际化、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是奠定台北未来发展、起飞的重要基础。尽管直航效益目前还不是很明显,但长期来看,摆脱政治束缚,台北市势必将藉直航而竞争力倍增。
  《南风窗》:台北市长郝龙斌一直倡导两岸直航,现在直航和大三通已经实现,市府对其效果有何评价?对台北来说,直航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羊晓东:台北的特色在于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及人文特质,除了故宫价值连城的数十万件国宝馆藏,我们也有24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店,我相信,台北作为全世界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华人城市,绝对当之无愧。中国各省的特色美食、台湾传统风味、日式与国际料理、东南亚美食,让台北成为名符其实的美食之都、“世界之胃”,这些都是台北吸引大陆朋友观光的重要利基。
  与其它国际都会相比,台北是个相对安全的都市,治安与消费者保护机制相当好。尤其近年郝龙斌市长借镜纽约“破窗理论”,推动“治安零容忍”政策,更达到相当成效。
  近来国际多份城市评比均主动将台北纳入评鉴,且渐有上升趋势。例如万事达公司评比台北是世界排名第22、亚洲排名第6的全球商业都市,胜过北京和上海。ECA公司也评估台北是亚洲排名第6的宜居都市。据中国社科院最近报告,台北在经济效率竞争力方面首度超越香港,领先大陆所有城市。
  这些都还是两岸直航前的评析,因此我们对台北的未来发展相当有信心。两岸直航是台北市迈向国际化、全球化最重要的因素。郝龙斌市长也多次强调,直航是奠定台北未来发展、起飞的重要基础。
  当然,目前全球发生金融海啸,加上两岸加强互动后,制度还在调整,使直航效益似乎还不是很明显,但长期来看,摆脱政治束缚,台北市势必将藉直航而竞争力倍增,我们未来也会妥善扮演东亚经济圈门户城市角色。
  举例而言,两岸直航后,从松山机场进入中国各主要城市时间大幅缩短,到上海飞行时间已缩短到82分钟,到其它亚太外围重点城市时间也在两个小时内,台北市就位居黄金网络最中新点;加上台北市在因特网与无线宽带的优势,因此无论实体空运或无国界网络空间,台北都将是东亚最重要节点。
  《南风窗》:直航之后,港澳两地的航空业者反弹很大,如果要继续增加两岸间直航班次,相关矛盾如何解决?
  羊晓东:两岸开放直航不但是大势所趋,并且也是回归市场机制规范,包括客货运价格都将因开放而降低,使人民获得实惠,这是国民党长期主张开放直航的重要考虑。至于对港澳业者的冲击,我们应该从加强香港与台北经济互动与合作,利台商出入等方向着手,正面思考,把饼做大。
  以香港为例,目前与台北、台湾间互动已在持续增温,这是一个好方向。但在实质层面上,能否提供台湾居民免签证等优惠,台湾居民通关措施有无可能再便捷,港台间互访与互动是否能更密切,港方是否在台设置官方派驻机构,甚至台北与港澳能否以联盟方式推展观光产业与会展旅游产业,此间航空运输的价格是否还有降价空间,都是影响我们未来商机能否持续拓展的重要因素。
  其实,台北松山机场与上海间空运时间约90分钟,但台北与香港问空运也大抵是这个时间,所以开放直航,不但可使台北与长三角建立密切的经贸互动,以香港为核心的珠三角、港深经济区,同样也是台北可以拓展合作关系的经济伙伴,尤其东莞、珠海地区仍有大批台商聚集,因此直航对港澳不但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内虽可能使港澳与台湾经贸、旅游受到轻微影响,但只要保持主动积极性,台北与港澳间发展合作的潜力仍相当可观。
  《南风窗》: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联系,您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和改善的领域?市府是否在意岛内部分人士的反对意见?
  羊晓东:台商对大陆经济起飞尽了最大贡献,但对台商的权益保障问题、台商经营融资问题,都还在起步阶段,进展不大。这些都是两岸间刻不容缓、必须尽速到位的重要协商任务。
  当然两岸互动必须务实,不能冒进,必须从两岸民众利益角度深入思考,密切磋商,化解歧见;谈判更要掌握节奏,应优先处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贸与金融议题,加强合作打击犯罪力度,较复杂及敏感的相关问题,可留待时机成熟再处理,不必急于一时。台湾是个民主社会,任何人都有权表达意见,因此有人反对两岸互动与经济交流,或担心因此带来不利的政治后果,在台湾社会都是相当普通的事,我们平常心以对,也都予以尊重。
  但我相信,台湾多数民众还是希望两岸间良性互动能更密切,同时降低敌意,共同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而努力。同时台湾社会监督力量很强,政府也一定会尊重民意与舆论意见,因此不会出现反对人士担心的局面出现。
  至于站在台北市的角度,我认为,除了中央层级协调、协商,两岸间城市与城市互动可以更紧密。毕竟21世纪经济已经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竞争模式,透过两岸不同城市交流与互动,其实可以开创更多合作空间与领域,让城市更具竞争力。
  据我所知,郝龙斌市长已邀请上海市市长韩正先生今年6月到台北参加“双城论坛”,相信会中可达成一定共识;我们有信心,一定能逐步促成台北和上海分别成为两岸间门户对门户的互动角色,这也将是两岸未来深化交流的重要方向。
其他文献
这一次,有着强大“背景”的律师李庄和轰轰烈烈的重庆打黑,撞了个满怀,让中国司法的积弊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而法治的进步需要这样的潜规则在一次次司法共同体内部的碰撞中暴露在公众面前。  在2009年即将结束时,持续了一年多的重庆打黑再次掀起新高潮,涉黑嫌犯龚刚模的辩护律师李庄被逮捕,并很快提起公诉,罪名是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继“黑老大”、“保护伞”之后,“黑律师”成为新一轮的打击对象。  李庄是北
在部分人口政策制定者看来,要减轻未来人口结构危机给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要从调整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水平着手。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有关部门如果不了解人口发展规律,当生育率过高时,就会实行限制生育的政策来降低生育率;当生育率过低时,就会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来提高生育率。然而,事实证明,直接采用限制生育的政策与鼓励生育的政策来改善人口结构,效果并不理想。  生育意愿的下降,已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中美的矛盾、利益冲突都是实实在在摆在台面的……但是,今天的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发生战争,就是双输的局面。  美国前国务卿、著名战略家基辛格警大告,如果中美两国不能建立一种持续合作的模式,美中关系有可能同19世纪末开始的英德关系那样,从合作走向对抗。  纵观历史,老大与老二之间的关系演变总是充满微妙的,那么,这些微妙之中存在着哪些必然和偶然?100年前的英德是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的?昔日英德关
2010年1月末,在云南省著名律师马军的极力引荐下,记者得以顺利进入褚时健家——处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城郊的别墅。头发花白,已经82岁高龄的褚时健家里似乎从来不缺人拜访,总是一拨走了一拨又来,只是他不太愿意面对记者。不过,作为他多年的朋友和法庭上的代理律师,褚时健对于马军这种为数不多的看望显得很高兴,除了亲自端上一大盘橙子,话匣子也渐渐打开。  “主要是觉得心累,不想公开多谈了。”曾经被誉为“中国烟王
最近以来,在老百姓的维权活动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维权活动有走向激进的发展趋势,暴力维权事件不断出现,极端事件也时有产生。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知识分子也出现了激进的发展趋向。一些人甚至讲出了“改良已经失败、革命难以避免”这样错误的激进话语。  这种激进的想法从何而来?  按照世界政治发展的经验,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人均4000美元左右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要面临政治转型期。转型期
介绍陈瑞献,实在是件困难的事。他的创作门类如此广泛: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翻译、作歌,油画、水墨、雕塑、篆刻、版画、书法,还精于饮食文化、园林艺术和服装设计;他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亦难以历数:1987年入选世界最古老的权威艺术学术机构——法兰西艺术研究院,时年44岁,成为该研究院300年来最年轻的驻外院士;2003年获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水晶奖,同年获新加坡总统卓越功绩服务勋章,这是新加坡文
BBC在播送悼念发明家史蒂夫·乔布斯的新闻专题时,打出了一行字幕:“死亡是生命最棒的发明”。没有讽刺的意思,因为这差不多是乔布斯本人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的原话。   死亡是生命它自己合理化自身的本能设置。我们不一定都生活在乔布斯的发明之下,但我们都生活在生命它自己的这个特大发明之下。  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对死亡表达了敬意和赞叹,同时也大段回忆起种种刻骨铭心的往事,包括提及一位对他有颇大影
近年,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恶性事件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再从直接的利益冲突上升到无利益相关的群体事件,社会的不满情绪在积聚。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跨越不了的城乡差异,城市贫困群体的不断滋生等等诸多问题随着GDP的增长日益严重。很多人在问,为什么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幸福,为什么物质的富足并没有换来社会的安稳?当作为显学的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时候,也许社会学指出了问题的本质。  社会学家陆学艺和他
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辞职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9月28日发表声明,向行政长官提出辞职。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提名和建议,2011年9月30日,国务院决定:任命林瑞麟为政务司司长,任命谭志源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批准唐英年辞去政务司司长职务,免去林瑞麟的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职务。   唐英年表示,要认真思考参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他希望在致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改
因教育部发言人对“南科大教改学生是否必须参加高考”的提问,做出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回应,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表示“并不认同”,现有的教育界弊病,跟过去30年来建立的教育界的法律法规存在不足有关系,“让什么改革都要在法律法规内进行,肯定不现实”,并表示“一直坚持到最后,不管最后成功还是失败”。  朱清时校长针对教育部发言人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