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高勇(1987—),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与区域发展方向。
摘要:分析了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并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4~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交通用地、特殊用地面积增加。在2007~2008年间,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地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经济发展
1.研究区概况
都江堰市位于30°44′N, 103°25′-103°47′E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如图1
2007年,都江堰的全市总人口65.96万人,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16.2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677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536元,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了,达到44%的水平。
2.遥感影像分类
2.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图像分类的目的是将图像中各个象元根据其在不同波段中反映出来的不同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不同的类别[5-6]。确定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如表l所示。
2.2 遥感影像分类
3.变化信息的提取
利用ArcGIS软件将三期解译的矢量成果文件轉化为栅格图像,然后在栅格计算器中通过计算得出各阶段都江堰市具体面积变化数据(表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图4、图5)。
由表3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可知,都江堰市1994-2007年间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动态度达7.23%,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动态度分别为6.49%、2.60%。
4.1.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类土地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ArcMap模块中的空间分析工具里的Zonal模块的Tabulate Area 工具来计算,得到都江堰市 1994-2007年,2007-2008年和1994-2008年的都江堰市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
都江堰市1994年6月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据很大面积,达到652.4 km2,耕地占据第二的位置,面积为382 km2,其余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84.06 km2、54.10 km2、11.35 km2、20.89 km2、2.9 km2。
都江堰市2007年9月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依然占据很大面积,达到632.23 km2。其中,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增加面积为57.12 km2。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分别为34.48 km2和32.73 km2。而耕地的减幅较大,减少面积为61.83 km2。
都江堰市2008年7月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据很大面积,达到500.08 km2。由于地震原因,交通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的面积均处于较少趋势,其中林地较少幅度最大,达到124.15 km2,其次为建设用地,减少42.99 km2。
5.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因素,可分为社会因子、经济因子及自然环境因子。
5.1地震因素
截至2008年7月,在汶川大地震中,其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以及建设用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对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很大,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
5.2 人口因素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都江堰的人口从40多万增长到60万,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需求同步增加,从而导致耕地的利用强度不断的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都江堰的土地利用变化。
5.3 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994年到2007年13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的建设用地数量呈现飞速增长,比如居民用地、交通用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从而对整个都江堰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6.结论
(1)基于GIS技术和RS的技术支持下,对都江堰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看到,林地面积下降到42.7%,交通面积显示由上升到下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
(2)通过建立转移矩阵,对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测算出各个地方的双向指数,从而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达到更深的了解。
(3)这次采用的影像地面空间分辨率是30米是因为由于汶川地震后遥感数据的保密性要求较高,所以研究区域的数据获取较困难。通过影像对二级地类解译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综合的地类信息。能直接判读解译出的二级地类较少,主要是反映一些综合的地类信息。能够更加具体的分析二级地类的信息是今后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汤国安,邓凤东等.ERDAS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宝元,姜秀梅.TM影像图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青海农林科技,2003,(65):73.
[3]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4]李四海.浅谈提高遥感数据分类精度的方法明 [J].遥感信息,1995,(3): 17-19.
[5]孟淑英.资源卫星遥感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6]马振刚.基于遥感技术的洋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刘鹰,张继贤,柳健.面向地形辅助导航的地形信息分析[J].遥感信息,2000 (2):21-23.
[8]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6.
[9]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 643-650.
摘要:分析了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并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4~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交通用地、特殊用地面积增加。在2007~2008年间,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地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经济发展
1.研究区概况
都江堰市位于30°44′N, 103°25′-103°47′E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如图1
2007年,都江堰的全市总人口65.96万人,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16.2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677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536元,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了,达到44%的水平。
2.遥感影像分类
2.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图像分类的目的是将图像中各个象元根据其在不同波段中反映出来的不同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不同的类别[5-6]。确定都江堰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如表l所示。
2.2 遥感影像分类
3.变化信息的提取
利用ArcGIS软件将三期解译的矢量成果文件轉化为栅格图像,然后在栅格计算器中通过计算得出各阶段都江堰市具体面积变化数据(表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图4、图5)。
由表3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可知,都江堰市1994-2007年间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动态度达7.23%,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动态度分别为6.49%、2.60%。
4.1.2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类土地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ArcMap模块中的空间分析工具里的Zonal模块的Tabulate Area 工具来计算,得到都江堰市 1994-2007年,2007-2008年和1994-2008年的都江堰市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
都江堰市1994年6月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据很大面积,达到652.4 km2,耕地占据第二的位置,面积为382 km2,其余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84.06 km2、54.10 km2、11.35 km2、20.89 km2、2.9 km2。
都江堰市2007年9月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依然占据很大面积,达到632.23 km2。其中,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增加面积为57.12 km2。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分别为34.48 km2和32.73 km2。而耕地的减幅较大,减少面积为61.83 km2。
都江堰市2008年7月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据很大面积,达到500.08 km2。由于地震原因,交通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的面积均处于较少趋势,其中林地较少幅度最大,达到124.15 km2,其次为建设用地,减少42.99 km2。
5.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因素,可分为社会因子、经济因子及自然环境因子。
5.1地震因素
截至2008年7月,在汶川大地震中,其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以及建设用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对都江堰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很大,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
5.2 人口因素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都江堰的人口从40多万增长到60万,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需求同步增加,从而导致耕地的利用强度不断的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都江堰的土地利用变化。
5.3 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994年到2007年13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的建设用地数量呈现飞速增长,比如居民用地、交通用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从而对整个都江堰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6.结论
(1)基于GIS技术和RS的技术支持下,对都江堰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看到,林地面积下降到42.7%,交通面积显示由上升到下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
(2)通过建立转移矩阵,对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测算出各个地方的双向指数,从而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达到更深的了解。
(3)这次采用的影像地面空间分辨率是30米是因为由于汶川地震后遥感数据的保密性要求较高,所以研究区域的数据获取较困难。通过影像对二级地类解译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综合的地类信息。能直接判读解译出的二级地类较少,主要是反映一些综合的地类信息。能够更加具体的分析二级地类的信息是今后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汤国安,邓凤东等.ERDAS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宝元,姜秀梅.TM影像图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青海农林科技,2003,(65):73.
[3]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4]李四海.浅谈提高遥感数据分类精度的方法明 [J].遥感信息,1995,(3): 17-19.
[5]孟淑英.资源卫星遥感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6]马振刚.基于遥感技术的洋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刘鹰,张继贤,柳健.面向地形辅助导航的地形信息分析[J].遥感信息,2000 (2):21-23.
[8]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6.
[9]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 64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