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丽娜(1988年),女,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暂处落后状态下的少数民族,如何利用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经济发展了的民族,又如何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绣球产业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的民族风俗、文化、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得出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风俗;绣球产业;经济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山多水之宝地。大山的壮美,无尽的河流,使其富有无尽的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年均气温保持在16℃~23℃之间的广西,是大量珍贵动植物生存的乐园。
广西以南宁为首府,有很多少数民族共同聚居。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2010年,广西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约占整个广西省人口的37.2%,其中壮族人口为1444.85万人,约占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31.4%。广西省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是在1958年,被正式改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后开始的。
手工艺术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发展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体现了本民族的心理特征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壮族手工艺艺术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广泛,蕴含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相当深厚的经济开发潜力,绣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在文化的经济资本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一、 绣球产生和演进
1.1 绣球产生
从文献记载来看,绣球最初是壮族求偶传情的产物,最早有关绣球的记载始于宋代。每逢到了传统佳节,壮族的青年男女们都会汇集在一起,分成男女两方,保持适当地间距,简单问候后,便开始对歌。用歌声它们互相了解,随着气氛也愈来愈热烈,姑娘们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的绣球径直前行向心怡的男孩抛回去。如果小伙子看上这位姑娘,会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禮物,抛回给这位姑娘,这时姑娘若收下礼物,即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
1.2 绣球演进
从起初由蓝靛染成的不同深浅色布块的原始形态,逐渐演变为不同的色块,色彩不一。绣球是用股不同颜色的丝线变成“辫子”,然后在绸面上堆积成立体图案,最多的是用24股丝线,今已失传,目前只能用12股。绣球变成商品后,以平绣的刺绣工艺为主,扩大了工艺图案,还绣上吉祥物。绣球原作定情物时,填充物是粟豆、棉籽、棉花等。功能扩大后,有的加上中药、樟脑,用得最多的是樟木屑,因为有防虫作用,放在枕边又可驱蚊。
二、在广西的绣球产业发展现状
绣球的手工制作从1997年起,在靖西县旧州镇开始挨家挨户组织生产绣球,成立刺绣协会外还产生了颇有特色的百色靖西旧州绣球镇。据悉,在旧州镇约300多户人家中有6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高达达到15万只,每户绣球生产年收入均达到万元。其采用的社会协作、专业分工方式,形成了“农户+协会+公司”发展模式,为周边农民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广西每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伴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为绣球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市场。
三、绣球产业的发展内因
3.1 绣球文化提升成为壮族象征物
绣球图案描绘出了壮族人民喜欢和熟悉的花鸟鱼虫,具有亲切,稚趣和童真之美,体现出一种自然和纯朴的民族风格。采用以红、黄、橙或偏暖色色彩为主,为让色彩浓烈鲜艳,加入少量的蓝、绿冷色。与使用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图案和用色的工艺品的中原汉族形成了鲜明对比。
绣球同时也是“吉祥之物”,身为传统稻作民族的壮族,在各种拜祭、祈年中,农作物种子及播种、耕种等生产劳动形式都成为了表现的主题。举例说壮族人民在给老人祝寿时往往也会送精米作礼;在建房时,都会在墙基各角撒谷粒。这些都象征着生育、生长、兴旺、平安。
3.2 绣球产业功能扩大成产业链
抛绣球被认定为民族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和旅游业的复苏,大大扩大了绣球的需求,经营土特产的公司在广西区内外开始推行商品化绣球。绣球绣工细腻、造型别致、选材独特、色彩协调、纯手工绣制,在各种展览会和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因此领导人外出开会也会常将此作为礼品馈赠。
由于绣球的功能赋予了新的内容,即由个人、家庭走向社会,成了商品、工艺礼品、吉祥物;式样、工艺也发生了变化,并因其丰富的地方和民族文化内涵而成为壮族表示物,因为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形成了以旧州街为中心的绣球产业。
四、绣球产业的发展动力
4.1 工艺人群体的带头
一批有商品意识、思想超前、工艺精堪、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能人,对绣球的发展起了带动作用。由于走出了家门,开阔了眼界,也意识到了绣球自身的商品价值。出现了壮族工艺能人后,原有的从传统的传承方式,渐渐形成了参加培训班、协会或向师父学艺的方式。
4.2 旅游业的兴起为绣球发展带来新契机
20世界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业逐渐兴起,先后开发了通灵大峡谷、古龙山生态峡谷群、旧州山水等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极具观光价值,绣球又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当地村民工艺人边刺绣边摆卖,十分吸引游人,且价格低廉,是游客购物的首选。
4.3 政府导向扶持起关键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支持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一年一赛专门举办绣球工艺品制作竞赛,并凝聚工艺人的向心力和聪明才智,扩大绣球的影响,不断提升群众的绣球技艺水平。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确定为民族文化基地,并引导媒体对绣球进行广泛的宣传。
五、绣球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 随着旅游业开发的不断深入,绣球等手工艺品产业作为旅游产品,将会日益发挥对整个旅游业的推动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以文化产业的身份推动经济发展,适应全球化的生态发展要求。
2、 丰富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大部分尚未得到开发和进入市场,包括纸扎艺术、布贴工艺、壮剧偶人、面具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手工艺产业的联合开发提供了条件。
3、 经过磨练而逐步成长的部分具有现代精品意识的手工艺人群,他们肩负传承大任,在备受冲击锻炼和不断扩大知名度的双重境况下,扩大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培养了现代发展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心理准备,略加引导,应能成大事。
4、 为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教育等问题。手工艺品想来是农村妇女提高经济收入的首选项目,因为手工艺品的制作精细、繁杂、费神费工,时间不限,可以同时照顾家庭,所以妇女是绣球工艺传承文化的基础。
总之,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无论何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变化,在一段时间的弱化与消失后,随着经济模式的变化兴起,又获得了恢复和发扬的契机。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由人来带动,实施区域自治的城市更要注重民族特色产业为本区域带来的影响。绣球商品化分离了民族工艺和民俗生活,那么民族工艺中所富含的民俗文化就会被忽略掉。壮族绣球只有迎合产业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才能使民族特色经济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焕庆、王慧玲、温艳玲.文化与民俗.科学出版社,2012
[2]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文学.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摘要:“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暂处落后状态下的少数民族,如何利用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经济发展了的民族,又如何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绣球产业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的民族风俗、文化、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得出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风俗;绣球产业;经济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山多水之宝地。大山的壮美,无尽的河流,使其富有无尽的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年均气温保持在16℃~23℃之间的广西,是大量珍贵动植物生存的乐园。
广西以南宁为首府,有很多少数民族共同聚居。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2010年,广西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约占整个广西省人口的37.2%,其中壮族人口为1444.85万人,约占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31.4%。广西省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是在1958年,被正式改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后开始的。
手工艺术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发展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体现了本民族的心理特征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壮族手工艺艺术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广泛,蕴含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相当深厚的经济开发潜力,绣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在文化的经济资本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一、 绣球产生和演进
1.1 绣球产生
从文献记载来看,绣球最初是壮族求偶传情的产物,最早有关绣球的记载始于宋代。每逢到了传统佳节,壮族的青年男女们都会汇集在一起,分成男女两方,保持适当地间距,简单问候后,便开始对歌。用歌声它们互相了解,随着气氛也愈来愈热烈,姑娘们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的绣球径直前行向心怡的男孩抛回去。如果小伙子看上这位姑娘,会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禮物,抛回给这位姑娘,这时姑娘若收下礼物,即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
1.2 绣球演进
从起初由蓝靛染成的不同深浅色布块的原始形态,逐渐演变为不同的色块,色彩不一。绣球是用股不同颜色的丝线变成“辫子”,然后在绸面上堆积成立体图案,最多的是用24股丝线,今已失传,目前只能用12股。绣球变成商品后,以平绣的刺绣工艺为主,扩大了工艺图案,还绣上吉祥物。绣球原作定情物时,填充物是粟豆、棉籽、棉花等。功能扩大后,有的加上中药、樟脑,用得最多的是樟木屑,因为有防虫作用,放在枕边又可驱蚊。
二、在广西的绣球产业发展现状
绣球的手工制作从1997年起,在靖西县旧州镇开始挨家挨户组织生产绣球,成立刺绣协会外还产生了颇有特色的百色靖西旧州绣球镇。据悉,在旧州镇约300多户人家中有6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高达达到15万只,每户绣球生产年收入均达到万元。其采用的社会协作、专业分工方式,形成了“农户+协会+公司”发展模式,为周边农民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广西每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伴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为绣球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市场。
三、绣球产业的发展内因
3.1 绣球文化提升成为壮族象征物
绣球图案描绘出了壮族人民喜欢和熟悉的花鸟鱼虫,具有亲切,稚趣和童真之美,体现出一种自然和纯朴的民族风格。采用以红、黄、橙或偏暖色色彩为主,为让色彩浓烈鲜艳,加入少量的蓝、绿冷色。与使用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图案和用色的工艺品的中原汉族形成了鲜明对比。
绣球同时也是“吉祥之物”,身为传统稻作民族的壮族,在各种拜祭、祈年中,农作物种子及播种、耕种等生产劳动形式都成为了表现的主题。举例说壮族人民在给老人祝寿时往往也会送精米作礼;在建房时,都会在墙基各角撒谷粒。这些都象征着生育、生长、兴旺、平安。
3.2 绣球产业功能扩大成产业链
抛绣球被认定为民族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和旅游业的复苏,大大扩大了绣球的需求,经营土特产的公司在广西区内外开始推行商品化绣球。绣球绣工细腻、造型别致、选材独特、色彩协调、纯手工绣制,在各种展览会和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因此领导人外出开会也会常将此作为礼品馈赠。
由于绣球的功能赋予了新的内容,即由个人、家庭走向社会,成了商品、工艺礼品、吉祥物;式样、工艺也发生了变化,并因其丰富的地方和民族文化内涵而成为壮族表示物,因为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形成了以旧州街为中心的绣球产业。
四、绣球产业的发展动力
4.1 工艺人群体的带头
一批有商品意识、思想超前、工艺精堪、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能人,对绣球的发展起了带动作用。由于走出了家门,开阔了眼界,也意识到了绣球自身的商品价值。出现了壮族工艺能人后,原有的从传统的传承方式,渐渐形成了参加培训班、协会或向师父学艺的方式。
4.2 旅游业的兴起为绣球发展带来新契机
20世界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业逐渐兴起,先后开发了通灵大峡谷、古龙山生态峡谷群、旧州山水等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极具观光价值,绣球又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当地村民工艺人边刺绣边摆卖,十分吸引游人,且价格低廉,是游客购物的首选。
4.3 政府导向扶持起关键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支持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一年一赛专门举办绣球工艺品制作竞赛,并凝聚工艺人的向心力和聪明才智,扩大绣球的影响,不断提升群众的绣球技艺水平。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确定为民族文化基地,并引导媒体对绣球进行广泛的宣传。
五、绣球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 随着旅游业开发的不断深入,绣球等手工艺品产业作为旅游产品,将会日益发挥对整个旅游业的推动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以文化产业的身份推动经济发展,适应全球化的生态发展要求。
2、 丰富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大部分尚未得到开发和进入市场,包括纸扎艺术、布贴工艺、壮剧偶人、面具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手工艺产业的联合开发提供了条件。
3、 经过磨练而逐步成长的部分具有现代精品意识的手工艺人群,他们肩负传承大任,在备受冲击锻炼和不断扩大知名度的双重境况下,扩大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培养了现代发展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心理准备,略加引导,应能成大事。
4、 为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教育等问题。手工艺品想来是农村妇女提高经济收入的首选项目,因为手工艺品的制作精细、繁杂、费神费工,时间不限,可以同时照顾家庭,所以妇女是绣球工艺传承文化的基础。
总之,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无论何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变化,在一段时间的弱化与消失后,随着经济模式的变化兴起,又获得了恢复和发扬的契机。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由人来带动,实施区域自治的城市更要注重民族特色产业为本区域带来的影响。绣球商品化分离了民族工艺和民俗生活,那么民族工艺中所富含的民俗文化就会被忽略掉。壮族绣球只有迎合产业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才能使民族特色经济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焕庆、王慧玲、温艳玲.文化与民俗.科学出版社,2012
[2]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文学.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