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旅途中遭遇的意外之美,一个奇石馆猝不及防地撞入我的视线,让我在闹市里散乱的眼神一下子被攫住。
三坊七巷1号商铺门前悬挂的招牌引起参观者不小的骚动。黑底金字的花梨木招牌像埃及古墓里法老王的咒语一般诡异,既像脸谱又像字。像脸谱时或哭或笑表情各异,仔细揣摩又迂回曲折地变成了字,路人再三再四地琢磨自己的猜测,终于恍然大悟一般拼出招牌的谜底:人生百态奇石艺术馆。扭曲、怪异、荒诞的招牌!不由得使人想起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八大山人独树一帜的签名:哭之笑之。我的心弦被撩拨了一下,隐隐听到了震颤的弦外之音,又仿佛有道微光照亮它背面隐藏的另一张脸——一个秘而不宣、标新立异的投石问路者。藏石是小众的嗜好,被诠释成百态人生进入大众视野,无疑需要藏石人对奇石诚恳的热爱,对生命执着的拷问,用冰冷、坚硬、拙朴甚至木讷的石头进入如此广大、曲折的命题,石头可以吗?他可以吗?我的疑问和期待像石头一样沉甸甸地悬在心头,我渴望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
进入石馆,就进入了某种氛围,是什么我还捉摸不透。有了门口招牌的悬疑,我不敢用赏石八字经的套路来对号入座,“瘦、透、漏、皱、形、质、色、纹”在这里被另一种说词消解了。“人生如江河如江河中的石头,读懂多少石头理解多少人生……”进门处悬挂的前言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生怕被误读了似的。我环顾四周的石头,仿佛看着一本本天书,一个痴人把它们带到了人间,让它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需要多少心思的沉淀才能看得清楚?参观者络绎不绝、各种各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真美啊!”其间夹杂着外来的语种,闪光灯也应接不暇地咔、咔做响,只是他们的脚步太匆忙了,这些常年被“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赶路。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里行为艺术一般的陈列就成了浪费和矫情。
比之福州本土娇嫩的寿山石,这里奇石的待遇就显得粗粝、拙朴甚至有些残忍。它们被搁置在荒凉的枕木上、乡气的陶瓮里,最让我惊心的是悬挂在黑色木柱上的几颗人头,它们被麻绳缠着,仿佛忍受着永无休止的刑罚,这些十字架下的惊魂被捆绑、被囚禁、被种种强加的不幸折磨扭曲、变形,无力挣脱,让我想起俄国诗人索罗古勃的诗歌:“我们是被囚的动物,会用各腔各调叫唤。凡是门,都不供出入,打开门吗?我们岂敢。”这位“悲观世界的最天才的表现者”已经长眠多年,而他的声音还在,并且突破一切疆界永远地存在下去。艺术是相通的,我隐隐地找到了一些线索,窥探到石馆主人内心隐而不宣的秘密。人的内心世界虽然有许多超越性的想象,却无法逃避现实生活的坚硬和脆弱,一面受生存的限制,一面受自由的吸引,强烈的失落感、冲突感、归属感急需一个缺口释放出去,为灵魂找到一条出路。不朽的诗篇是这样诞生的,传世的乐章是这样孕育的,思辩的哲学是这样完善的。奇石就是石馆主人诠释内心的一个出口,石馆是他的精神属地,于是藏石就不仅仅是一个嗜好,它可以与人相通,与万物相能,甚至与神相通,有了这样的前提,奇石就进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奇石,这位敏感的馆主或许正神情落寞地坐在某个角落喝着闷酒。
从尖锐到广大,从幽暗到明媚,从骚动到宁静,就像《命运交响曲》,由扣人心弦转入平缓叙述。接下来的“创世经典”和“论道情结”两个主题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坐在岩石上平静地讲着故事,生命的来龙和去脉被剪去枝枝蔓蔓后浓缩在一块块奇石上,每一块奇石都有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世。《天地玄黄》、《沧海桑田》、《金乌高悬》、《抟泥造人》、《伐薪钻木》、《始制文字》……直至古老的文字站在它们面前,就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追溯到生命的源头,那些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传说陡然间逼真地出现在眼前,使人内心充满了奇异、温暖的遐思,仿佛隐隐听到生命启程的声音,从奔腾、喧闹渐渐地汇入静寂的大海。中国人向来不大在意自己的出处,只管供桌上五服以内的先人,然而没有共同的尊崇哪来对自然的敬畏?这也许是馆主的用心所在;而另一个主题的《屈子行吟》、《太白邀月》、《陶潜归园》、《稼轩梦剑》……一个个中国传统文人写意地立在石头里,他们或仰天或俯首,用决绝的姿态叩天问地:哪里才是永久的故乡?世界是沉默的,石头是沉默的,所有的应答都还在途中,光阴的流水带走千古风骚,不绝的追问却永远留在石头里,也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我久久地徜徉在石头中间,仿佛徘徊在历史的岸边,倾听古人的吟咏和叹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到无边的苍凉和静美。浓郁的诗情、起伏的旋律只有在文学和音乐里才有,而石头竟也能如此有声有色。这是造化用介于匠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手法打磨的作品,有神来之笔也有信手涂鸦,贵在浑然天成;这也是一个痴人苦心经营的精神堡垒,让散落在各处的石头一块块地聚拢,形成一个体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机缘,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理想同石头捆绑在一起,否则怎么能忍受其间无穷的失落和孤独——像一个人的长征,有了这间石馆,不知他是否和他的理想会师了,然而艺术就是用来安慰人心的,至少他得到了安慰,同时也安慰了别人。
最后,来到石馆的尽头,终于见到囚于枕木墙体里的“人生百态”奇石,与进门时十字架上的人头首尾呼应,像文章的点题,又像音乐的尾声在低音部不断地回旋,我反而沉默无语了。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在方寸之间目睹了大千世界的沧桑变迁,阅尽了人世的百态沧桑;在这里,与历史相撞、与自我相撞、与隐身于奇石后面的馆主相撞,我真切的听到了石头的声音。
三坊七巷1号商铺门前悬挂的招牌引起参观者不小的骚动。黑底金字的花梨木招牌像埃及古墓里法老王的咒语一般诡异,既像脸谱又像字。像脸谱时或哭或笑表情各异,仔细揣摩又迂回曲折地变成了字,路人再三再四地琢磨自己的猜测,终于恍然大悟一般拼出招牌的谜底:人生百态奇石艺术馆。扭曲、怪异、荒诞的招牌!不由得使人想起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八大山人独树一帜的签名:哭之笑之。我的心弦被撩拨了一下,隐隐听到了震颤的弦外之音,又仿佛有道微光照亮它背面隐藏的另一张脸——一个秘而不宣、标新立异的投石问路者。藏石是小众的嗜好,被诠释成百态人生进入大众视野,无疑需要藏石人对奇石诚恳的热爱,对生命执着的拷问,用冰冷、坚硬、拙朴甚至木讷的石头进入如此广大、曲折的命题,石头可以吗?他可以吗?我的疑问和期待像石头一样沉甸甸地悬在心头,我渴望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
进入石馆,就进入了某种氛围,是什么我还捉摸不透。有了门口招牌的悬疑,我不敢用赏石八字经的套路来对号入座,“瘦、透、漏、皱、形、质、色、纹”在这里被另一种说词消解了。“人生如江河如江河中的石头,读懂多少石头理解多少人生……”进门处悬挂的前言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生怕被误读了似的。我环顾四周的石头,仿佛看着一本本天书,一个痴人把它们带到了人间,让它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需要多少心思的沉淀才能看得清楚?参观者络绎不绝、各种各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真美啊!”其间夹杂着外来的语种,闪光灯也应接不暇地咔、咔做响,只是他们的脚步太匆忙了,这些常年被“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赶路。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里行为艺术一般的陈列就成了浪费和矫情。
比之福州本土娇嫩的寿山石,这里奇石的待遇就显得粗粝、拙朴甚至有些残忍。它们被搁置在荒凉的枕木上、乡气的陶瓮里,最让我惊心的是悬挂在黑色木柱上的几颗人头,它们被麻绳缠着,仿佛忍受着永无休止的刑罚,这些十字架下的惊魂被捆绑、被囚禁、被种种强加的不幸折磨扭曲、变形,无力挣脱,让我想起俄国诗人索罗古勃的诗歌:“我们是被囚的动物,会用各腔各调叫唤。凡是门,都不供出入,打开门吗?我们岂敢。”这位“悲观世界的最天才的表现者”已经长眠多年,而他的声音还在,并且突破一切疆界永远地存在下去。艺术是相通的,我隐隐地找到了一些线索,窥探到石馆主人内心隐而不宣的秘密。人的内心世界虽然有许多超越性的想象,却无法逃避现实生活的坚硬和脆弱,一面受生存的限制,一面受自由的吸引,强烈的失落感、冲突感、归属感急需一个缺口释放出去,为灵魂找到一条出路。不朽的诗篇是这样诞生的,传世的乐章是这样孕育的,思辩的哲学是这样完善的。奇石就是石馆主人诠释内心的一个出口,石馆是他的精神属地,于是藏石就不仅仅是一个嗜好,它可以与人相通,与万物相能,甚至与神相通,有了这样的前提,奇石就进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奇石,这位敏感的馆主或许正神情落寞地坐在某个角落喝着闷酒。
从尖锐到广大,从幽暗到明媚,从骚动到宁静,就像《命运交响曲》,由扣人心弦转入平缓叙述。接下来的“创世经典”和“论道情结”两个主题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坐在岩石上平静地讲着故事,生命的来龙和去脉被剪去枝枝蔓蔓后浓缩在一块块奇石上,每一块奇石都有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世。《天地玄黄》、《沧海桑田》、《金乌高悬》、《抟泥造人》、《伐薪钻木》、《始制文字》……直至古老的文字站在它们面前,就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追溯到生命的源头,那些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传说陡然间逼真地出现在眼前,使人内心充满了奇异、温暖的遐思,仿佛隐隐听到生命启程的声音,从奔腾、喧闹渐渐地汇入静寂的大海。中国人向来不大在意自己的出处,只管供桌上五服以内的先人,然而没有共同的尊崇哪来对自然的敬畏?这也许是馆主的用心所在;而另一个主题的《屈子行吟》、《太白邀月》、《陶潜归园》、《稼轩梦剑》……一个个中国传统文人写意地立在石头里,他们或仰天或俯首,用决绝的姿态叩天问地:哪里才是永久的故乡?世界是沉默的,石头是沉默的,所有的应答都还在途中,光阴的流水带走千古风骚,不绝的追问却永远留在石头里,也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我久久地徜徉在石头中间,仿佛徘徊在历史的岸边,倾听古人的吟咏和叹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到无边的苍凉和静美。浓郁的诗情、起伏的旋律只有在文学和音乐里才有,而石头竟也能如此有声有色。这是造化用介于匠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手法打磨的作品,有神来之笔也有信手涂鸦,贵在浑然天成;这也是一个痴人苦心经营的精神堡垒,让散落在各处的石头一块块地聚拢,形成一个体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机缘,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理想同石头捆绑在一起,否则怎么能忍受其间无穷的失落和孤独——像一个人的长征,有了这间石馆,不知他是否和他的理想会师了,然而艺术就是用来安慰人心的,至少他得到了安慰,同时也安慰了别人。
最后,来到石馆的尽头,终于见到囚于枕木墙体里的“人生百态”奇石,与进门时十字架上的人头首尾呼应,像文章的点题,又像音乐的尾声在低音部不断地回旋,我反而沉默无语了。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在方寸之间目睹了大千世界的沧桑变迁,阅尽了人世的百态沧桑;在这里,与历史相撞、与自我相撞、与隐身于奇石后面的馆主相撞,我真切的听到了石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