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劲权镜头下的齐鲁艺术家
欣闻聂劲权先生斩获“镜头下的齐鲁艺术家”一等奖,窃喜可谓实至名归。最早看到比赛通知之时就在想,目力所及,在省内能够有机会为艺术家们造像并具一定规模,且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摄影师实在寥寥可数。就此契机,应瞩依个人所闻所见,不揣浅陋略加记述,就教于观者。
同归殊途的艺术化存在方式
艺术家这一群体,作为人像摄影中特殊的群体存在。艺术家们向来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和执着的艺术精神追求。能够为艺术家造像留影,显然,一般的证件照、宣传类的肖像照以及影楼系写真,根本无法满足艺术家对“自我感觉”的确认,更不用说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和视觉传播了。
聂劲权为艺术家们造像,不是因为高校艺术院系教授这一地缘优势,也不是因为身居教授与省内知名摄影师的双重身份。真正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在中国画艺术上有着鲜为人知的艺术背景和代表性的艺术家。早年求学西安美术学院,勤奋好学又有着极高悟性的他,被长安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国画大家陈忠志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工作后又成为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再传弟子,拜山东艺术学院沈光伟教授门下。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传承有序的艺术经历让他有了异于寻常的艺术积淀和视野。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注重“学统。,即所谓师生相知、道统以继。然而,虽师出有名,但他的画名却被摄影之名所掩,世人皆知聂劲权是摄影师,却不知他在中国画花鸟领域笔耕不缀且成绩斐然,传统绘画艺术的滋养丰裕了他的艺术学养,也让他身处其中去感受传统艺术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聂劲权的艺术家肖像拍摄创作不是毫无缘由的。起初的为友“照相”,久之,艺术家们纷来沓至,偶然回望,蔚为可观,这才有了成組的可能。在这背后我们发现,他与艺术家们有着天然的贴近感,这种源于自身经历、艺术精神的体验共感,有着同归殊途的精神价值认可。
观其作品,摄影师和艺术家一起来完成这组“齐鲁艺术家”摄影作品,体现出来的不单单满足艺术家们私人自我意识和形象的确认,以及公共视觉传播需要,也不仅仅是他对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个人理解和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我艺术化生存方式的真实写照,一种与艺术家同归殊途的精神追寻,亦是一种文化认同意识和人文情怀。与其说是为艺术家造相,毋宁说他是在为当代齐鲁艺术群体轮廓进行白描式的影像勾勒。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将艺术家的个性与和自己的审美认知通过影像的方式加以确认,只不过是表现的手段不同而已。
在生活和艺术之间驰骋
聂劲权多年的军旅生涯和艺术经历,不仅丰厚了他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而且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思考中,以他敏锐而神经的艺术嗅觉和机智过人的“悟性”早早地就发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对视觉形式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更多的他天赋异禀的性格特质,但是对于主题的驾驭,则显示出不同常人的认识能力——有着敏感的语境意识。个人认为与他的经历和生活密不可分。他的生活、从军和生活经历的磨练,辗转多地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期间南北往来,与形形色色的人等打交道,久而久之,自小内向不善言辞善于思考的他,不仅学会了与人交际的本领,还在不同的人物交际中了解和思考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增加了理解生活的宽度。
敏感的时空感受力,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空间的切换中,在生活体验、艺术表现和精神追求之间不断地跳进跳出,造就了他理解不同“语境”最重要的能力,让他在生活和艺术之间驰骋。他的环境肖像摄影创作之所以带给我们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时空观念和独道的理解力,使得他能够在中国画和摄影之间,在肖像摄影和观念摄影之间,都能显示出他圆融无碍、得心应手地淡定和从容。
忠于影像本体的视觉驾驭能力
具体来讲,他的这组作品的拍摄手法更贴近摄影的本质。既没有像其他人像摄影师美化自己的被摄对象,也没有像纪实类影像的客观记录,不同的艺术家之间,不同的摄影作品之间,有着某种“聂式人像”风格的相近性,同时又保留了每一位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每一幅作品的独特性。作品所流露的克制和对“度”的把握,真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在艺术家和摄影师、主观和客观、真实和理想、凝视和自视、艺术家个体与齐鲁艺术群体诸多矛盾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了艺术家视觉传播和摄影师影像创作的双重超越。
聂劲权的环境肖像创作,有着对于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的环境肖像摄影方式高度的精神认同和承续关系,他总是精挑细选,寻找那些最典型的景物,与要拍摄的人物互相搭配,对环境与人的关系富于创意的安排,而且他力求画面结构精炼、严谨,具有强烈的形式美和音乐中的节奏感、画面感。这种近乎严苛的视觉经营和审美追求来源于艺术家真善美的艺术信仰和态度。这也锻造了他的作品突出的艺术特色:超—流的视觉驾驭能力。
突出的视觉驾驭能力是建基在对影像本体语言扎实地道的表达上,这组作品无一例外地沿袭了他一贯的影像特点——纯熟而精练的影像语言表达。影像表现源于作者内心深处对影像本体语言执拗式的依恋,体现的是对摄影本质的坚守。诚然,北京电影学院注重影像语言训练的教育特色在他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他的作品有着极佳的影像素质,极致的影像清晰度、锐利的技术素质,熟练而丰富的影像语言,诸如景深、巧妙的前景设置、反射、镜面、不同的景别选择、与众不同的视角等等。纯熟的影像语言技巧在他那里信手拈来,严谨、精致的视觉画面散发着的裹挟不住的隽永的艺术气质,它可以让人感受真实,感受影像自有的力量。 删繁就简的美学追求
他的作品所呈现的审美追求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崇尚简洁,尤其是传统美学的观念下不同表现媒介中的空白运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空白的运用就是所谓的“留白”,在影像艺术的表现中则称为“图/底”的关系,实质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表现中所体现的摄影师的人文情怀和空间意识。
他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精神和气场中,不管是入室长安画派,还是闻道齐风鲁韵,都汲取了一种无形的传统文脉养料。中国传统绘画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有无相生、创造高妙意境的美学追求。在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崇尚淡泊、简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源自传统美学修养的空间意识和艺术气质一直流淌在聂劲权的文化血液里,内化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他的这种崇尚淡泊、简约,删繁就简的审美追求,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工作和生活中亦是如此,一如他在摄影专业教学中强调:“就是要减去画面中那些不重要的视觉元素,从而更好的突出主体,强化主题。但这里的简洁并不等于画面形式上的简单,应该说是一种在充分表现被摄对象与摄影师主观情感基础上的简洁”。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一种“造相”的影像探索
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将骨相学与绘画中人物造型联系起来,将相学中“神”的概念上升到美學的高度,并衍变成中国传统绘画意象造型和欣赏的重要标准。顾恺之论画的“传神”得到苏轼的拥趸,苏轼的“传神”论提出:“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也就是要通过观察对象的形象状态来刻画人物的天然神态。在这里,传统美学的“形神关系”具体到为艺术家造像的摄影实践上,我想更多的则是对于摄影师综合驾驭能力的考量。
作为有着深厚美学素养的摄影师,聂劲权能够把握艺术家最大的精神特质,在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当中,攫取最能表现艺术家个性特征的精彩瞬间,这种近乎直觉式的时机判断,在自然而然间定格艺术家的个性魅力,这种能力自然是聂他深厚的功力体现,也是肖像摄影艺术十足的魅力展现。
郑立强先生在看到他的这组作品时曾写下:“一改以往人物肖像沉闷呆板,血色全无的证件照加一些艺术元素的老套路。完全依仗全方位学术营养与自己个性的消化所得底气,在规矩中突破,于传统中升华,文人气不能不要,军人气不可全丢。可见长年教学于年少学子之间摄取的心灵秀气,还看得出蓦然在现场进发出来的聊发少年狂之气象,汇于一炉,重新铸造出自有的肖像一格”。举重若轻的寥寥数言可见,传统学养、直觉和功力以及艺术家影像魅力的生发绝非一朝一夕,艺术风格的形成而是一定生命积累和时代艺术观念的自然流露。造相的过程实则是作者自我淬炼,一种艺术化生存方式的诗意追寻,也是一种为艺术家“造相”影像探索。
末了,倘若对齐鲁艺术家这组作品再多说一些,我们以孙京涛先生最近一则访谈结束话题,他说:“摄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可能性,无论它作为一种艺术还是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融合性和开拓张力是非常迷人的,它自我衍生的可能性超越任何其他艺术”。在我们这个任性的时代,孙京涛先生一语道出,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摄影在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换个角度来理解,对于聂劲权的肖像创作,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聂劲权
1973年生于湖南隆回,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创始人、影像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欣闻聂劲权先生斩获“镜头下的齐鲁艺术家”一等奖,窃喜可谓实至名归。最早看到比赛通知之时就在想,目力所及,在省内能够有机会为艺术家们造像并具一定规模,且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摄影师实在寥寥可数。就此契机,应瞩依个人所闻所见,不揣浅陋略加记述,就教于观者。
同归殊途的艺术化存在方式
艺术家这一群体,作为人像摄影中特殊的群体存在。艺术家们向来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和执着的艺术精神追求。能够为艺术家造像留影,显然,一般的证件照、宣传类的肖像照以及影楼系写真,根本无法满足艺术家对“自我感觉”的确认,更不用说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和视觉传播了。
聂劲权为艺术家们造像,不是因为高校艺术院系教授这一地缘优势,也不是因为身居教授与省内知名摄影师的双重身份。真正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在中国画艺术上有着鲜为人知的艺术背景和代表性的艺术家。早年求学西安美术学院,勤奋好学又有着极高悟性的他,被长安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国画大家陈忠志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工作后又成为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再传弟子,拜山东艺术学院沈光伟教授门下。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传承有序的艺术经历让他有了异于寻常的艺术积淀和视野。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注重“学统。,即所谓师生相知、道统以继。然而,虽师出有名,但他的画名却被摄影之名所掩,世人皆知聂劲权是摄影师,却不知他在中国画花鸟领域笔耕不缀且成绩斐然,传统绘画艺术的滋养丰裕了他的艺术学养,也让他身处其中去感受传统艺术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聂劲权的艺术家肖像拍摄创作不是毫无缘由的。起初的为友“照相”,久之,艺术家们纷来沓至,偶然回望,蔚为可观,这才有了成組的可能。在这背后我们发现,他与艺术家们有着天然的贴近感,这种源于自身经历、艺术精神的体验共感,有着同归殊途的精神价值认可。
观其作品,摄影师和艺术家一起来完成这组“齐鲁艺术家”摄影作品,体现出来的不单单满足艺术家们私人自我意识和形象的确认,以及公共视觉传播需要,也不仅仅是他对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个人理解和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我艺术化生存方式的真实写照,一种与艺术家同归殊途的精神追寻,亦是一种文化认同意识和人文情怀。与其说是为艺术家造相,毋宁说他是在为当代齐鲁艺术群体轮廓进行白描式的影像勾勒。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将艺术家的个性与和自己的审美认知通过影像的方式加以确认,只不过是表现的手段不同而已。
在生活和艺术之间驰骋
聂劲权多年的军旅生涯和艺术经历,不仅丰厚了他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而且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思考中,以他敏锐而神经的艺术嗅觉和机智过人的“悟性”早早地就发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对视觉形式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更多的他天赋异禀的性格特质,但是对于主题的驾驭,则显示出不同常人的认识能力——有着敏感的语境意识。个人认为与他的经历和生活密不可分。他的生活、从军和生活经历的磨练,辗转多地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期间南北往来,与形形色色的人等打交道,久而久之,自小内向不善言辞善于思考的他,不仅学会了与人交际的本领,还在不同的人物交际中了解和思考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增加了理解生活的宽度。
敏感的时空感受力,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空间的切换中,在生活体验、艺术表现和精神追求之间不断地跳进跳出,造就了他理解不同“语境”最重要的能力,让他在生活和艺术之间驰骋。他的环境肖像摄影创作之所以带给我们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时空观念和独道的理解力,使得他能够在中国画和摄影之间,在肖像摄影和观念摄影之间,都能显示出他圆融无碍、得心应手地淡定和从容。
忠于影像本体的视觉驾驭能力
具体来讲,他的这组作品的拍摄手法更贴近摄影的本质。既没有像其他人像摄影师美化自己的被摄对象,也没有像纪实类影像的客观记录,不同的艺术家之间,不同的摄影作品之间,有着某种“聂式人像”风格的相近性,同时又保留了每一位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每一幅作品的独特性。作品所流露的克制和对“度”的把握,真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在艺术家和摄影师、主观和客观、真实和理想、凝视和自视、艺术家个体与齐鲁艺术群体诸多矛盾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了艺术家视觉传播和摄影师影像创作的双重超越。
聂劲权的环境肖像创作,有着对于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的环境肖像摄影方式高度的精神认同和承续关系,他总是精挑细选,寻找那些最典型的景物,与要拍摄的人物互相搭配,对环境与人的关系富于创意的安排,而且他力求画面结构精炼、严谨,具有强烈的形式美和音乐中的节奏感、画面感。这种近乎严苛的视觉经营和审美追求来源于艺术家真善美的艺术信仰和态度。这也锻造了他的作品突出的艺术特色:超—流的视觉驾驭能力。
突出的视觉驾驭能力是建基在对影像本体语言扎实地道的表达上,这组作品无一例外地沿袭了他一贯的影像特点——纯熟而精练的影像语言表达。影像表现源于作者内心深处对影像本体语言执拗式的依恋,体现的是对摄影本质的坚守。诚然,北京电影学院注重影像语言训练的教育特色在他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他的作品有着极佳的影像素质,极致的影像清晰度、锐利的技术素质,熟练而丰富的影像语言,诸如景深、巧妙的前景设置、反射、镜面、不同的景别选择、与众不同的视角等等。纯熟的影像语言技巧在他那里信手拈来,严谨、精致的视觉画面散发着的裹挟不住的隽永的艺术气质,它可以让人感受真实,感受影像自有的力量。 删繁就简的美学追求
他的作品所呈现的审美追求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崇尚简洁,尤其是传统美学的观念下不同表现媒介中的空白运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空白的运用就是所谓的“留白”,在影像艺术的表现中则称为“图/底”的关系,实质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表现中所体现的摄影师的人文情怀和空间意识。
他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精神和气场中,不管是入室长安画派,还是闻道齐风鲁韵,都汲取了一种无形的传统文脉养料。中国传统绘画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有无相生、创造高妙意境的美学追求。在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崇尚淡泊、简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源自传统美学修养的空间意识和艺术气质一直流淌在聂劲权的文化血液里,内化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他的这种崇尚淡泊、简约,删繁就简的审美追求,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工作和生活中亦是如此,一如他在摄影专业教学中强调:“就是要减去画面中那些不重要的视觉元素,从而更好的突出主体,强化主题。但这里的简洁并不等于画面形式上的简单,应该说是一种在充分表现被摄对象与摄影师主观情感基础上的简洁”。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一种“造相”的影像探索
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将骨相学与绘画中人物造型联系起来,将相学中“神”的概念上升到美學的高度,并衍变成中国传统绘画意象造型和欣赏的重要标准。顾恺之论画的“传神”得到苏轼的拥趸,苏轼的“传神”论提出:“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也就是要通过观察对象的形象状态来刻画人物的天然神态。在这里,传统美学的“形神关系”具体到为艺术家造像的摄影实践上,我想更多的则是对于摄影师综合驾驭能力的考量。
作为有着深厚美学素养的摄影师,聂劲权能够把握艺术家最大的精神特质,在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当中,攫取最能表现艺术家个性特征的精彩瞬间,这种近乎直觉式的时机判断,在自然而然间定格艺术家的个性魅力,这种能力自然是聂他深厚的功力体现,也是肖像摄影艺术十足的魅力展现。
郑立强先生在看到他的这组作品时曾写下:“一改以往人物肖像沉闷呆板,血色全无的证件照加一些艺术元素的老套路。完全依仗全方位学术营养与自己个性的消化所得底气,在规矩中突破,于传统中升华,文人气不能不要,军人气不可全丢。可见长年教学于年少学子之间摄取的心灵秀气,还看得出蓦然在现场进发出来的聊发少年狂之气象,汇于一炉,重新铸造出自有的肖像一格”。举重若轻的寥寥数言可见,传统学养、直觉和功力以及艺术家影像魅力的生发绝非一朝一夕,艺术风格的形成而是一定生命积累和时代艺术观念的自然流露。造相的过程实则是作者自我淬炼,一种艺术化生存方式的诗意追寻,也是一种为艺术家“造相”影像探索。
末了,倘若对齐鲁艺术家这组作品再多说一些,我们以孙京涛先生最近一则访谈结束话题,他说:“摄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可能性,无论它作为一种艺术还是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融合性和开拓张力是非常迷人的,它自我衍生的可能性超越任何其他艺术”。在我们这个任性的时代,孙京涛先生一语道出,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摄影在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换个角度来理解,对于聂劲权的肖像创作,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聂劲权
1973年生于湖南隆回,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创始人、影像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