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盛唐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楷书、草书、行书三体被后世所认可并加以发展,唯独隶书在宋时被“弃唐取汉”,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唐代隶书的发起者和践行者,按理来说应备受瞩目,但后世谈及其隶书皆评价为“程式化”,本文将通过分析《石台孝经》这一作品,分析其隶书之下所展现的盛唐风貌。
关键词:石台孝经;唐代隶书;唐玄宗
一、盛唐时期的艺术背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被后世称为“大唐盛世”。杜甫诗歌有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所描述的就是开元年间天下富足、繁荣盛世的场面。
唐朝开放包容,对外经济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发展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时代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故其艺术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刻下了不朽的诗篇。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诸种书体的发展皆以完备,名家辈出,风格繁复而且技法理论、书艺品评等名著也纷纷面世。就书法风格而言,唐代书法根植于魏晋时期风格,在其之上发展,崇尚的是一种筋骨劲健、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而且越来越注重情感、崇尚法度。此外唐朝书法还对朝鲜半岛、日本的书法艺术都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书法发展主要以“楷书”、“草书”为主,但其“隶书”也是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唐明皇李隆基对“隶书”之偏爱,对唐朝的隶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石台孝经》赏析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造型精美,碑头上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高贵典雅;碑身由四块青石相合而成,华丽大方;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其碑额由唐肃宗李亨所撰写小篆“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正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孔子所撰写的《孝经》抄写,整个碑高 620厘米,共 4面,每面宽 120厘米。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正中心,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一)用笔
《石台孝经》笔法提按适中,点画严守法度,撇捺波磔,笔画略带楷书笔意,整体上看,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上并无太大的变化。以点和短撇之类的小笔画为例,几乎都是用同样的书写手法,从与点画方向相逆的方向,横向的点画就纵顿入笔,纵向的点画就横切入笔,然后转换行笔的方向,同时提笔出锋,形成前端重而末尾尖锐的点画形状。横划也很有特点,采用的是蚕头燕尾式,入笔指出还略有行书的笔意,其笔画形态基本是先逆锋入笔,向下顿笔随后上翻,然后先上后下的形成一个“上拱形”的横划,最后略向上方出峰,横画基本上由保持着同一个大小的弧度。点画亦然,在同一字中点画除了方向不同,用笔几乎一致,这也是《石台孝经》在书法领域被评价为“程式化”的原因之一。
(二)造型章法
除了用笔技巧之外,唐代隶书在结字造型上同样表现出遵照某种法度范式的倾向,《石台孝经》中单字的外轮廓基本都是端正整齐的,字的重心都比较平稳,而且轻重体量差别不大,尤其是两帖中对于不同字中同一偏旁部首结构的造型方式。
《石台孝经》中可以明显看出取法汉隶的风格特点,结体宽博方端,笔意典雅舒展、丰腴凝丽,充分反映了玄宗隶书复古的祈尚结字以方正匀称、雍容雅正为尚,大小相近,章法行列井然,规格有序,这些特点无不体现着唐代隶书范式的成熟,也成为唐代隶书面貌同质化的范本之一。
东汉书家蔡邕有云:“书者,散也。”《石台孝经》字体造型有这种特点,与其书者李隆基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李隆基崇尚丰腴之美,其爱妃杨贵妃就是丰腴之美,在杜甫《丽人行》中有这么一句描写杨贵妃:“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包括唐代著名的仕女画画家张萱、周昉二人笔下所绘出的唐代仕女都是脸圆体胖、雍容之态。
造型方面也同样出现程式化划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石台孝经》中两个“经”字虽然位出现在不同一地方但结体却基本相同,而看《乙瑛碑》中出现的两个“经”字从结构上看,左边的“经”字明显要比右边更加舒朗一些;除此之外《石台孝经》中的几个横划之间的间距也基本相同,而反观其他几个帖中“经”字横划的间距或疏或密,都有所变化。
从整体上看,《石台孝经》整体布局整齐,颇有楷书的排列意味,不似汉隶一般整体布局远看整齐,近看却又疏密区别,善于留白。
三、《石台孝经》的产生及影响
从内容上看,《石台孝经》所写的乃是文帝孔子的《孝经》,在李隆基上台后十分注重孝道的传行,在开元初期,就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忠君孝亲”的政治价值观念。据记载,在开元七年和天宝二年李隆基先后两次亲自注释《孝经》并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学校也应讲解传授。天宝三载(年),玄宗亲书《孝经》序,将其立于国学,以层楼覆之。次年,再诏天下研讨《孝经》,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忠孝的内容。在《石台孝经》中亦可看到他用行书在旁边所进行的批注。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自秦汉至明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侧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也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就书法的时代特征来看,晋人尚韵,到北朝的崇尚自然,再到唐人的尚法。唐人的讲究法则,是书法艺术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唐玄宗作为盛唐时期的帝王,所书写的风格自然也是遵循唐时期“崇尚法度,雍容雅正”书风。再者,《石台孝经》是碑碣,官方对字体庄重规范的实用性要求也对《石台孝经》形成到最后偏向于程式化的倾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钱泳说:“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石台孝经》是从唐楷中取法,整幅作品整齐统一,字体较为刻板,无论是书写笔画还是空间布局都缺少变化。
杨守敬曾评价其玄宗的隶书为:“书法丰腴,力矫当时枯槁之病,自此以后,唐人分法又一大变,虽过于浓浊,无汉人劲健之气,而体格波法,无一苟且之笔,不得不为唐隶中兴,与六朝人功相当也。”这段品评可谓十分中肯地描述了玄宗在盛唐隶书中兴,新的范式确立这一过程中的贡献。
清人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指出 『唐人分书,明皇以前,石经旧法也,盖其体方,而势峻。明皇以后,帝之新法也。其体博而势逸。韩、蔡诸人,承用新法。各自名家』。《宣和书谱》也有云:『盖唐自明皇御世,首以此道 为士夫之习,于是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可见李隆基对唐代的隶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路远.唐玄宗与唐代隶书的中兴(上)——《石台孝经碑》及西安碑林中的唐代隶书碑.碑林集刊.2016年:142-149
[2] 杨晓东.李隆基书法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关键词:石台孝经;唐代隶书;唐玄宗
一、盛唐时期的艺术背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被后世称为“大唐盛世”。杜甫诗歌有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所描述的就是开元年间天下富足、繁荣盛世的场面。
唐朝开放包容,对外经济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发展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时代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故其艺术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刻下了不朽的诗篇。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诸种书体的发展皆以完备,名家辈出,风格繁复而且技法理论、书艺品评等名著也纷纷面世。就书法风格而言,唐代书法根植于魏晋时期风格,在其之上发展,崇尚的是一种筋骨劲健、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而且越来越注重情感、崇尚法度。此外唐朝书法还对朝鲜半岛、日本的书法艺术都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书法发展主要以“楷书”、“草书”为主,但其“隶书”也是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唐明皇李隆基对“隶书”之偏爱,对唐朝的隶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石台孝经》赏析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造型精美,碑头上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高贵典雅;碑身由四块青石相合而成,华丽大方;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其碑额由唐肃宗李亨所撰写小篆“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正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孔子所撰写的《孝经》抄写,整个碑高 620厘米,共 4面,每面宽 120厘米。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正中心,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一)用笔
《石台孝经》笔法提按适中,点画严守法度,撇捺波磔,笔画略带楷书笔意,整体上看,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上并无太大的变化。以点和短撇之类的小笔画为例,几乎都是用同样的书写手法,从与点画方向相逆的方向,横向的点画就纵顿入笔,纵向的点画就横切入笔,然后转换行笔的方向,同时提笔出锋,形成前端重而末尾尖锐的点画形状。横划也很有特点,采用的是蚕头燕尾式,入笔指出还略有行书的笔意,其笔画形态基本是先逆锋入笔,向下顿笔随后上翻,然后先上后下的形成一个“上拱形”的横划,最后略向上方出峰,横画基本上由保持着同一个大小的弧度。点画亦然,在同一字中点画除了方向不同,用笔几乎一致,这也是《石台孝经》在书法领域被评价为“程式化”的原因之一。
(二)造型章法
除了用笔技巧之外,唐代隶书在结字造型上同样表现出遵照某种法度范式的倾向,《石台孝经》中单字的外轮廓基本都是端正整齐的,字的重心都比较平稳,而且轻重体量差别不大,尤其是两帖中对于不同字中同一偏旁部首结构的造型方式。
《石台孝经》中可以明显看出取法汉隶的风格特点,结体宽博方端,笔意典雅舒展、丰腴凝丽,充分反映了玄宗隶书复古的祈尚结字以方正匀称、雍容雅正为尚,大小相近,章法行列井然,规格有序,这些特点无不体现着唐代隶书范式的成熟,也成为唐代隶书面貌同质化的范本之一。
东汉书家蔡邕有云:“书者,散也。”《石台孝经》字体造型有这种特点,与其书者李隆基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李隆基崇尚丰腴之美,其爱妃杨贵妃就是丰腴之美,在杜甫《丽人行》中有这么一句描写杨贵妃:“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包括唐代著名的仕女画画家张萱、周昉二人笔下所绘出的唐代仕女都是脸圆体胖、雍容之态。
造型方面也同样出现程式化划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石台孝经》中两个“经”字虽然位出现在不同一地方但结体却基本相同,而看《乙瑛碑》中出现的两个“经”字从结构上看,左边的“经”字明显要比右边更加舒朗一些;除此之外《石台孝经》中的几个横划之间的间距也基本相同,而反观其他几个帖中“经”字横划的间距或疏或密,都有所变化。
从整体上看,《石台孝经》整体布局整齐,颇有楷书的排列意味,不似汉隶一般整体布局远看整齐,近看却又疏密区别,善于留白。
三、《石台孝经》的产生及影响
从内容上看,《石台孝经》所写的乃是文帝孔子的《孝经》,在李隆基上台后十分注重孝道的传行,在开元初期,就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忠君孝亲”的政治价值观念。据记载,在开元七年和天宝二年李隆基先后两次亲自注释《孝经》并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学校也应讲解传授。天宝三载(年),玄宗亲书《孝经》序,将其立于国学,以层楼覆之。次年,再诏天下研讨《孝经》,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忠孝的内容。在《石台孝经》中亦可看到他用行书在旁边所进行的批注。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自秦汉至明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侧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也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就书法的时代特征来看,晋人尚韵,到北朝的崇尚自然,再到唐人的尚法。唐人的讲究法则,是书法艺术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唐玄宗作为盛唐时期的帝王,所书写的风格自然也是遵循唐时期“崇尚法度,雍容雅正”书风。再者,《石台孝经》是碑碣,官方对字体庄重规范的实用性要求也对《石台孝经》形成到最后偏向于程式化的倾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钱泳说:“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石台孝经》是从唐楷中取法,整幅作品整齐统一,字体较为刻板,无论是书写笔画还是空间布局都缺少变化。
杨守敬曾评价其玄宗的隶书为:“书法丰腴,力矫当时枯槁之病,自此以后,唐人分法又一大变,虽过于浓浊,无汉人劲健之气,而体格波法,无一苟且之笔,不得不为唐隶中兴,与六朝人功相当也。”这段品评可谓十分中肯地描述了玄宗在盛唐隶书中兴,新的范式确立这一过程中的贡献。
清人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指出 『唐人分书,明皇以前,石经旧法也,盖其体方,而势峻。明皇以后,帝之新法也。其体博而势逸。韩、蔡诸人,承用新法。各自名家』。《宣和书谱》也有云:『盖唐自明皇御世,首以此道 为士夫之习,于是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可见李隆基对唐代的隶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路远.唐玄宗与唐代隶书的中兴(上)——《石台孝经碑》及西安碑林中的唐代隶书碑.碑林集刊.2016年:142-149
[2] 杨晓东.李隆基书法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一帆.唐代与清代的隶书范式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