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是这个世界上最头等的事情了”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77287728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作家有关青春的记忆、成长的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建构出来的审美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青春不可重塑,成长无可把握,又使得这种叙事总是包孕着自由与拘束、欢欣与痛苦、救赎与忏悔等诸多丰富而复杂的生命体验。这就是以“成长”为叙述母体的写作之所以保持着永恒魅力的根本原因。如此经历和体验付之于文学,便呈现了“成长小说”在形态、内容和主题上的异彩纷呈。《花里》也是这样一篇聚焦青春书写的“成长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叫“林芳”的女孩从小到大渴望美、追求美、自塑美,然而渴望成空、寻找迷失、自塑失败的成长故事。它意味深长,从多个角度给我们以反省,以启迪,以深刻生命体验和追问。
  小说首先讲述了少年林芳在中学时代的一段情感经历,并细致地呈现了其人生观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由于父亲早逝,林芳在周边郊县的“叔叔”家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这段不算美好但也不乏温暖的生活还是对林芳的成长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生活上的自闭,精神上的孤独;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她的一段早恋经历及失败,则根本性地改变她对生活的看法,即“美丽是这个世界上最头等的事情了”。这不仅是林芳的人生信条,也是其人生的行动方向,乃至后来几乎成了其生活的全部。“她只是想证明没人记得从前的那个自己”,林芳多么讨厌以前那个长有丑脸的自己!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改造”自己。从迷恋购买时尚杂志、学模特穿衣、沉醉于化妆,到一步步走上整容之路——做双眼皮、打瘦脸针、抽脂、做“卧蚕”、额头填充、修鼻子——她所有的生活、理想都寄托于美容这件“最头等的事情”了。
  然而,当五官变得面目全非,她不但要忍受巨大的肉体疼痛,还要遭受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变。这种巨变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不仅让她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陷入两难境地:“林芳内心里需要回头率,却又奋力的遮挡住自己的脸还有内心”,“她包着脸从韩国回来,根本不敢回家,也不好意思让男朋友看到”,还意味着她在与“前我”身份告别的同时又必须着手“后我”形象的重建。也即,她必须在这形貌巨变和身份置换中重建自己与周遭的正常关系。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结果事与愿违。当她的亲人、朋友对其新形象及世界感到陌生并对其主动隔绝时,她的这种愿望和努力被宣告失败了。从对美的渴望到对美的自塑,作为一个女人正常的身心诉求,再正常不过了;然而,从对美的自塑到失败,作为非常态诉求,则清晰地呈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毁灭史。
  这种成长悲剧何以发生?最初根源似乎在脸不好看,所谓“背后想犯罪、侧面看想犯罪、正面看想撤退”。她被“情敌”讥为“全校丑得出了名了”,并被“横刀夺爱”。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来说不可谓不大。她要改变自己,要“美”起来,途径是就是“整容”。如果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这种愿望及行动也合情合理,从大方面说,这也可称之为“自我救赎”。但救赎的途径、方法不一样,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杨则纬也曾塑造过这样一位自我救赎成功的女孩。这就是《傻瓜美丽》(《北京文学》2010年第2期)中的齐美丽。外表一般甚至有些丑的高中女生齐美丽,与林芳的遭际极其类似:父母离异;遭受同学排挤;长得胖且身体有点变形;内心孤独且渴望被别人爱.……但她“自我救赎”的途径是以优美人性示人,并以其单纯和善良赢得他人的喜爱。如果说齐美丽以内在品性感染人,那么,林芳却反道而行之。她试图以外在修饰达成所愿,然而,当外在形式之美失去了内在精神之美的强力支撑,那所谓“美”也就是自欺欺人的了。当林芳把“整容”当成生活的一切——“所有的念头都在就会恢复就会变美的事情上”——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以一位女子青春成长中的生命遭际,反映消费时代带有整体症候式风景,并引发有关仿像式消费文化和逻辑的深入思考,这显示了这个短篇在思想表达上的深度。我们知道,在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全面而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其中,仿像式消费及其文化成为这时代最为显著的现象,即符号(象征物)取代本源或本質成为人们体验与认知某一“真实”的媒介,并以此确立个体在情感、思维和审美上的以幻为真、以幻为美的实践方法和逻辑,而原本的“真实”被完全放逐或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具体到林芳,她想象中的“美”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她被这虚幻的充分资本化了的“美”所俘虏:从外在到内在,林芳按照流行审美标准装扮自己——研究模特怎么穿衣,学着书上怎么化妆,崇尚流行的时尚生活,她完全脱离了自身实际;从肉体到心灵,林芳的成长都不是自主的,一切都要按照被给定的模式塑造自我。因此,她不过是消费社会生产的一件“商品”!不过这个“商品”最终成为“次品”。当一个鲜活的“人”沦为“物”,并最终被生产它的社会所抛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因此,我觉得,以小说方式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并以此反映在仿像时代里“物/商品”之于人的本质关系,这很好地展现了作为80后作家一员的杨则纬在经验处理和艺术表达上不入流俗的实践路径。
  叙述动作上的快慢、疏密、缓急为小说留白艺术的生成创造了客观条件。小说中的留白,即叙述上的断裂或空白,在很多情况下,它们都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这是小说艺术性生成的重要来源。留白赋予这个短篇以悬念,以余味,以意想不到的深意。
  意象式留白。语言成像不是什么秘密。汉语尤其如此。小说家常常采用诗文中的意象表达法,以表达某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经验。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本来就长于意象表达,说白了,从本质上看,留白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人肉包子铺”“肥头大耳的女人”“瞎了眼的狗”“修鞋子的男人”等都可看作是具有丰富意蕴的小说意象。它们都是少年林芳眼中的物象,经由深层意识投射,从而生成颇富深意的意象。要展现少年林芳走小路时的心境(“孤独”“恐怖”),以这些意象间接展现之,的确具有事半功倍、以少总多之奇效。
  结构式留白。叙述上的悬置或断裂而形成的结构式留白是叙述性文体中常见的修辞手段。在小说中,结构上的呼应、某一事件的巧合,都不仅是形式问题,就本质而言,也是深层的思想、情感问题。少年林芳在初恋中的境遇(被污为“小小年纪就学着勾引人,想勾引人也不照照镜子,全校丑得出了名了”。),与多年后其母亲的情感遭际(被污为“她自己不要脸,勾引男人,连自己的老公的哥哥都勾引”。),真是如出一辙。母女俩在情感遭遇上的巧合,具有浓厚的生命寓言意味。可以说,叙述者/作者在前述中设置下的此类留白为小说深层意蕴的生成预设了某种可能。
  情节式留白。故事连贯故事,生成情节。在情节演进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往往要借助次要人物来突显,这就需要某一个或几个次要人物在故事、情节中屡屡出现,但次要人物常被叙述者做非明朗化地处理。次要人物总是若隐若现,不断“留白”,时时呼应,给人以咂摸不尽的意味。在这个短篇中,那个修鞋子的矮男人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叙述者/作者对他不做细致描写,即使每次出现也是借助林芳视野加以呈现。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叙述留白,即在人物功能方面,他仅作为“行动元”——“推动情节发展”,辅助于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而存在。同理,小敏和怡芳在小说中的出现也是如此。他们都成为间接呈现林芳精神世界的切入点,其人物的“行动元”功能远远大于“角色功能”,或者说,其人物形象的自塑功能被忽略不计,但在此过程中,其本身的存在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从整体上看,《花里》采用第三人称外聚焦式讲述视角,叙述富于节制,以客观、冷静的语调讲述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而在局部,以直接引语(即人物对话)和讲述视角的灵活转换来呈现人、事、物及其关系的细部样态。这是“艺术真实”对“生活真实”做出规定和要求的必然结果。如何达成两类“真实”观的统一呢?《花里》频繁使用外聚焦(整体)与内聚焦视点(局部)的轮转互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讲述语式上的综合。当讲述语式不再单一,而是趋向综合,叙述便进入外视角所无法充分表达的生活细部和人物内心。这样的讲述是有效的。比如,结尾三段分别以林芳+叙述者、叙述者+林芳、“街上的人”+叙述者为讲述视角,从不同侧面展现主人翁在“前我”与“新我”之间的分裂式意识流动及自我形象。这赋予小说以更多的文学意蕴,唯其如此,讲述才变得真实可靠。
其他文献
陌生的号码不厌其烦地响着,已经是一天中的第四通了。屏幕在黑暗中闪烁着刺眼的光,我犹豫不决,不知要不要去接。  时间就在这样的人与物的静止对望中流逝了。  上午8点50分,我照例第一个来到单位。我放下文公包,小心翼翼地给主管房间里的吊兰调整着方向,好让阳光能够充分照射这一小丛绿色的生命。  白色的陶瓷花盆漂亮圆润,干净得晃人眼睛。  然后我迅速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倒掉昨天的垃圾,并给水壶打满开水。 
期刊
没见过重木。他于2014年写的《陌生人日记本》《无人之地》,2015年写的《雨轻轻地落在城市上》《托尔斯泰先生》,2016年写的(锾是这么短》《看向深渊》《冬日边缘》《你听说过一个叫雾山的地方吗?》八部短篇,既呈现了重木对于世界的部分理解,也帮助我间接地辨认和读取了重木。在我看来,小说是作家想象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辨认和读取他们的一组镜像。台湾作家张大春则更坦率地认为:对于青年写作者,小
期刊
在向历史的纵深处开掘方面,作家往往比历史学家更为细腻和丰富。这些年来,当代作家对特殊时期的历史一直保持了关注的热情和叙述的兴致,而究竟应该如何叙述,不同的作家自有各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张新科的长篇小说《树上的王国》则以纯粹的儿童视角与原汁原味的方言叙述,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村庄的特殊时期的日常生活,一滴水可以映照一个世界,一个小小村庄上演的人和事展现了特殊时期宏大历史的冰山一角。  一、儿童视角运
期刊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
期刊
说来我与易彬相识已有十年了——记得2006年春在天津南开大学参加穆旦研讨会,初次与易彬见面,这个大眼睛的朋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若说十年间哪件事记忆最为深刻,我想2013年夏在沈阳图书馆替易彬查找穆旦《报贩》一诗原作是值得提及的。在1945年3月2日沈阳《新报》上查找《报贩》一诗,是因为易彬正在编《穆旦诗编年汇校》,需要核实每首诗的原始出处及第一版面貌,其学术态度之严谨当时就给我留下很深
期刊
一、而是这水,穿过的从来不只我  她带着笨拙、羞涩和孩子气。她认真、固执、渴望完美。她远离人群和喧嚣,远离世故和秩序。她仿佛永远处于边缘,处于自身的矛盾和顽念。这样的女子,艺术和写作,对她来说,是救赎,是人世的填空,也是最适合她观察世界的方式,并从中感觉美好的时光。  这是否是我印象中的青蓖?是否存在着误解与褊狭?要知道,一个人的身上存在着更多的“她”。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写出了什么。也许有人会
期刊
刘波:易彬你好!从你的学术履历来看,之前你主要是围绕诗人兼翻译家穆旦在做研究,基本上从各个角度对穆旦作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挖掘,深入探寻了他的文学世界与思想空间。我从你的研究中所感悟到的,不仅是穆旦这个诗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看出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还有他所身处的时代的整体变化。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小角度进入的研究方法,开口很小,但里面是一片阔大的天地,
期刊
詩歌是一种最古老、最普及的文体,自原始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开始,谁都可以随时随地来上几句。但也是一种最现代、最娇贵的文体,她可以朦胧,可以尖利,可以荒诞,可以理性,可以晦涩艰深,可以直白浅显。然而真正称得上诗的诗,却是十分娇贵的,对社会、对诗人有着很苛刻的要求。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抑或全社会处于激烈的变更中,任何人都难以遗世独立,集体意识高度集中,集体情感不断升温,诗歌的产生便有了最佳的
期刊
阅读李荣的诗歌,从诗篇标注的写作时间来看,他有点封闭自己的意思,我这话算不上是个忠告,但相比于屡出新作的诗人来说,李荣其实应该将我的话算作一种忠告。通读其诗,读者本人会强烈的意识到,没有不值得一顾的旧事物,唯有诗能够唤起我们被毁掉的重重记忆;还有一点也是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旧事物反对含混,李荣有能力运用他的才能和时间达成清晰的默契,他的诗持有质朴的风貌且再现了他的敏锐洞察力。  所谓诗如其人对李
期刊
山西当代文学走到今天,又涌现了一个文坛瞩目的新锐作家群,是为山西的第五代作家。王保忠无疑是这个群体中的中坚之一。比之既往的第三代、第四代作家,这代作家的创作自然更多元、新潮、个性了,但王保忠的创作却呈现出一种守成、融合特色,可以说是最得山西文学精神和底色的作家。但王保忠的创作又分明表现出多方求索、努力创新的自觉追求,颇有点集大成的气象。正如评论家贺仲明所评价的:“山西曾经产生过赵树理和以他为中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