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通过充分地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把人类创造的各種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1.诱发学生产生感受美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的那种激奋的情感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中的美,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诱发学生的情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才感兴趣,最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也就是寻找激情点。这样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美,产生美感。
2.带领学生赏析美的语言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这些美文中美的语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们在讲解时就应该重点分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像文中的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比较、联想等表现手法和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我们都应作出详尽的分析,力求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散文在表现情感和反映生活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文章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一位批评家如是说。由此可见,分析文章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尤为必要。
3.启发学生对美的充分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最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的形象、姿态、特性,让文章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活”起来。例如教学《陌上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仔细品读侧面描写罗敷的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行者”、“担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相怨怒”的情景,从而体会罗敷的美。如此,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来填补课文“只字未提罗敷如何美的空白”。
4.把美的意境引入语文课堂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描写就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即“意境”。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育,就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否则就谈不上感受美,也就谈不上理解、欣赏、创造美了。我们可以凭借音乐形象、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入意境,唤起内心的视像,就是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受到“境”的熏陶。
5.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所说的阅读教学侧重于鉴赏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主要是靠作文教学。教师上完一篇课文应该是以指导学生对该课文的写作方法加以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为标志的。我们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并创造美,把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这样就有感而发、有法可效了。学生对美的创造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和美育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唤起学生开垦荒漠心田的激情,热爱生活,去荡涤污浊的心灵,使沉睡在课本中的静态的文字的美质,还其本色,以教师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发挥其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喜爱语文,最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1.诱发学生产生感受美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的那种激奋的情感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中的美,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诱发学生的情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才感兴趣,最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也就是寻找激情点。这样以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美,产生美感。
2.带领学生赏析美的语言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这些美文中美的语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们在讲解时就应该重点分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像文中的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比较、联想等表现手法和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我们都应作出详尽的分析,力求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散文在表现情感和反映生活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文章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一位批评家如是说。由此可见,分析文章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尤为必要。
3.启发学生对美的充分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最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的形象、姿态、特性,让文章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活”起来。例如教学《陌上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仔细品读侧面描写罗敷的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行者”、“担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相怨怒”的情景,从而体会罗敷的美。如此,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来填补课文“只字未提罗敷如何美的空白”。
4.把美的意境引入语文课堂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描写就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即“意境”。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育,就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否则就谈不上感受美,也就谈不上理解、欣赏、创造美了。我们可以凭借音乐形象、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入意境,唤起内心的视像,就是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受到“境”的熏陶。
5.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所说的阅读教学侧重于鉴赏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主要是靠作文教学。教师上完一篇课文应该是以指导学生对该课文的写作方法加以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为标志的。我们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并创造美,把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这样就有感而发、有法可效了。学生对美的创造欲望也就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和美育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唤起学生开垦荒漠心田的激情,热爱生活,去荡涤污浊的心灵,使沉睡在课本中的静态的文字的美质,还其本色,以教师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发挥其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喜爱语文,最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