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二年通《论语》,五年通《尚书》,七年通《礼记》,三祀孔子,以颜子配;临御之初,即罢宫室工作,免官奴婢60多人为平民,出内府金银销冶以供军用。执政15年,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有一定作为。254年,司马师奸慝矫废君主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274年病逝,时年43岁。本文在查阅三国时期历史基础上,简单阐述了曹睿的执政得失和性格特点,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三国时期;曹魏帝王;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因曹睿之子全部夭折,故收曹芳、曹询为养子。《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曹彰之孙。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至254年在位。 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史称魏哀帝。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同年七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史书记载:曹芳二年通《论语》,五年通《尚书》,七年通《礼记》,三祀孔子,以颜子配;临御之初,即罢宫室工作,免官奴婢60多人为平民,出内府金银销冶以供军用。执政15年,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有一定作为。254年,司马师奸慝矫废君主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病逝,时年43岁,谥号为厉公。
一、曹芳的执政成就
(一)遵照遗命,四诏定政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公元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睿突然病逝,只有8岁的养子曹芳仓促继位,虽值“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但其仍能遵照魏明帝之遗命,初登位即“连下四诏”稳定政局和安抚百姓。
一是下诏以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二是下诏以司徒、司空、冢宰、元辅等为皇权管理体系统领百官;三是下诏明帝曹睿生前各项准备动工的宫殿、台阁,一概罢免停止,不再兴建;四是下诏官府及公卿府中六十岁以上的奴婢、佣人,全部放出去赐做一般的平民百姓。
(二)重农移民,安置百姓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六月,由于辽东郡东沓县官吏、百姓不忍战乱,自发渡海来到魏国胡齐郡并要求居住,对此,曹芳审时度势,立即下令将原来的纵城改名为新沓县,用以安置迁逃过来的辽东平民百姓。正始元年(公元240年)三月,又组织辽东郡汶县和北丰县百姓大规模渡海迁徙移民,同时划出齐郡的西安县、临淄县和昌国县的土地设置新汶县、南丰县,让远途迁徙而来的百姓自由定居、休养生息。
从上述两件是可以看出,曹芳在其执政期间,还是较为重视平民百姓的生活及其安居乐业、重视人口积累繁殖和分布迁移,进而重视其国内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及其发展。根据史书记载,曹芳执政初期,司马懿实际上还是精诚辅佐,倡导节俭,反对奢华。在农业水利方面,推行了许多积极利民措施,比如兴修水利,开凿广漕渠,引水灌溉农田等。
(三)祭祀功臣,重防震邦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七月,曹芳瞻仰祖先之德,弘扬儒家文化,下诏在魏武帝曹操的庙庭中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已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等功臣名将。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十一月,再祭先祖和亲自评定的21位辅佐曹操的大臣。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北方鲜卑族部落南下归附魏国,朝廷把他们安置在辽东郡属国,设立昌黎县让他们生活居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高句骊、濊貃均旗开得胜,以致震慑韩那奚等数十国纷纷率其部族诸部来降。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执意伐魏,围新城,魏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苦战月余,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行伪降缓兵之计,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疲劳,天热引发腹泻和脚气病者达半数以上,且将军朱异投魏,诸葛恪败退。同年,西蜀姜维大举征伐,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司马师派遣郭淮、陈泰悉关中之众解围,终因姜维军粮已尽而退。254年,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姜维便乘机率军攻魏,进围襄武,斩杀徐质,迁河关、临洮、狄道三縣民众入川后撤回。曹芳执政期间,在军事上,司马懿等辅政大臣对外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措施,因此,震慑了少数民族,同时,面对吴、蜀两国的挑衅,其边境防御体系还算基本上坚守了土地、城池,并御敌于国门之外。
(四)正始成派,文化尚存
曹芳正始年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正始文学,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之称。前者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在曹芳执政期间,还三祭孔子,传承孔孟之道以维系社会伦理关系。
玄学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探析真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陈旧思想方法。然而,正始年间政治残酷,从司马懿政变诛杀曹爽控制政权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十多年间,他们大量排挤和杀戮异己分子,社会气氛与政治生态极其恐怖,所谓“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制造舆论,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错位现象。在此背景下,建安文学中建立不朽功业之渴望和自信、高扬奋发、积极进取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基本消失殆尽了,而是逐渐向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对待事物、分析问题,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进而形成了正始文学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之基本特点。 二、曹芳的历史分析
(一)游乐成性,为政暗劣
曹芳喜好宠幸亲近一群小人,常在后园游乐饮宴,更有托孤大臣曹爽倾心怂恿和经常陪同游乐成性。正始八年(247年),尚书何晏上疏说:“皇帝到式乾殿、后园游乐时,应有大臣跟随,以便询问商量政事,讲解讨论经书大义,并为世代所效法。”同年孔乂曰:“今天下太平,陛下可不再到后园学习骑术,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这是天下之福,也是臣子之望也。”曹芳听若惘闻。同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太后和皇帝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罢废曹爽,独掌军国大全,改年号为嘉平。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曹芳联合李丰、张缉、夏侯玄等意图剪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三人却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腰斩灭族。 同年秋,司马昭奉命出击姜维,到达京师,许允与左右亲信谋划在平乐观阅兵之际,乘司马昭请辞之时将其杀死,并率部讨逼司马师卸任,结果“已书诏于前,帝惧,不敢发”(《资治通鉴》)。可见,曹芳‘暗劣’,内心不够强大,政在私门,彼之民臣,固有离心。最后等到的是废黜懿旨:“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慠滋甚,不可以承天续,奉宗庙。”
(二)经济减退,逢伐必败
经济上,未学先祖皮毛,无心顾及。曹芳在位,在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绝对没有魏明帝那样亲自陇耕、关心贫苦孤寡,也没有魏文帝那样发展屯田、轻关税、鼓励谷帛易市,更没有魏武帝曹操那样民屯、军屯进行大规模生产,在史书上找不到曹芳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成绩,也就是说,8岁登基后不断出现,权力角逐更替,社会政治动荡,无心发展经济。
军事上,大不如祖先,逢伐必败。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二月,邓颺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立军功而建议征伐蜀汉,曹芳竟同意下诏令曹爽率兵伐蜀。曹爽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因粮草供给困难和蜀汉大将军费祎抢先据守山岭,曹军死伤甚多,无法前进,不得已撤离,关中大为虚耗,结果无功而返。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想借孙权新亡,吴国政局不稳之际向南郡、武昌、东兴三路攻吴。不料,诸葛恪亲自率丁奉山攀山西进突袭,时值天降大雪,魏军毫无戒备,大败而归。
(三)宗室无能,司马掌权
曹芳生父曹楷,养父曹叡,从小在深宫中长大,其身份神秘。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楷是曹操和卞夫人次子曹彰之子,母亲是孙贲的女儿,曹彰223年死在府邸,之后便由曹楷继承爵位。曹芳登基后,出身皇室,风流成性,结党营私,无能之辈的曹爽执掌权柄,一方面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不给实权,另一方面任命弟弟统领御林军。247年,曹爽听从谋臣奸计,请太后垂帘听政,还革去了司马懿的兵权,还派人暗中监视,最终迫使他装病而不再过问朝政。两年后,隐忍韬晦,装疯卖傻诓骗耳目的司马懿突然反戈一击,经过高平陵政变后,将曹爽兄弟三人及门臣9家夷灭三族而把持朝政。甚至发展到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镇压王陵后,竟将曹魏宗室王公均置于邺城监视。高平陵之战一方面说明曹氏宗亲无德无能,另一方面,说明曹氏家族衰败到及易被一士族家庭击垮的地步。
曹丕与曹叡两人在位执政期间,采取的用人选人政治策略是疏远同姓、打压排挤兄弟,重用异姓、拉拢士族阶级的策略,到了弱小的曹芳时代,基本上是曹爽与司马懿、曹芳与司马师、司马昭的权利角逐与更迭。在曹芳执政的过程中,曾先后多次计划铲除司马氏,却未能如清代少年康熙那样除掉鳌拜巩固皇权。原因是鳌拜不过一武将权臣,而司马家族经过两代人的精心经营,已渐得士人和百姓之心。正所谓天道循环,君主失道失德,则天命不归,人心不附,司马家族虽在专权窃位上德亏理屈,但在那个儒家思想奉行、汉孝文化至上的年代却能大肆杀戮,专权横行,可见,皇权、皇室家族德薄权丧、人心渐失到何等地步,司马家族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还能如此霸道行事、为所欲为,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势力非同一般,显然在不断向皇权逼近。
参考资料
[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0。
[2] 羅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吕思勉,《吕思勉说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长江职业学院)
关键词:三国时期;曹魏帝王;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因曹睿之子全部夭折,故收曹芳、曹询为养子。《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曹彰之孙。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至254年在位。 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史称魏哀帝。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同年七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史书记载:曹芳二年通《论语》,五年通《尚书》,七年通《礼记》,三祀孔子,以颜子配;临御之初,即罢宫室工作,免官奴婢60多人为平民,出内府金银销冶以供军用。执政15年,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有一定作为。254年,司马师奸慝矫废君主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病逝,时年43岁,谥号为厉公。
一、曹芳的执政成就
(一)遵照遗命,四诏定政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公元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睿突然病逝,只有8岁的养子曹芳仓促继位,虽值“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但其仍能遵照魏明帝之遗命,初登位即“连下四诏”稳定政局和安抚百姓。
一是下诏以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二是下诏以司徒、司空、冢宰、元辅等为皇权管理体系统领百官;三是下诏明帝曹睿生前各项准备动工的宫殿、台阁,一概罢免停止,不再兴建;四是下诏官府及公卿府中六十岁以上的奴婢、佣人,全部放出去赐做一般的平民百姓。
(二)重农移民,安置百姓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六月,由于辽东郡东沓县官吏、百姓不忍战乱,自发渡海来到魏国胡齐郡并要求居住,对此,曹芳审时度势,立即下令将原来的纵城改名为新沓县,用以安置迁逃过来的辽东平民百姓。正始元年(公元240年)三月,又组织辽东郡汶县和北丰县百姓大规模渡海迁徙移民,同时划出齐郡的西安县、临淄县和昌国县的土地设置新汶县、南丰县,让远途迁徙而来的百姓自由定居、休养生息。
从上述两件是可以看出,曹芳在其执政期间,还是较为重视平民百姓的生活及其安居乐业、重视人口积累繁殖和分布迁移,进而重视其国内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及其发展。根据史书记载,曹芳执政初期,司马懿实际上还是精诚辅佐,倡导节俭,反对奢华。在农业水利方面,推行了许多积极利民措施,比如兴修水利,开凿广漕渠,引水灌溉农田等。
(三)祭祀功臣,重防震邦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七月,曹芳瞻仰祖先之德,弘扬儒家文化,下诏在魏武帝曹操的庙庭中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已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等功臣名将。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十一月,再祭先祖和亲自评定的21位辅佐曹操的大臣。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北方鲜卑族部落南下归附魏国,朝廷把他们安置在辽东郡属国,设立昌黎县让他们生活居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高句骊、濊貃均旗开得胜,以致震慑韩那奚等数十国纷纷率其部族诸部来降。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执意伐魏,围新城,魏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苦战月余,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行伪降缓兵之计,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疲劳,天热引发腹泻和脚气病者达半数以上,且将军朱异投魏,诸葛恪败退。同年,西蜀姜维大举征伐,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司马师派遣郭淮、陈泰悉关中之众解围,终因姜维军粮已尽而退。254年,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姜维便乘机率军攻魏,进围襄武,斩杀徐质,迁河关、临洮、狄道三縣民众入川后撤回。曹芳执政期间,在军事上,司马懿等辅政大臣对外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措施,因此,震慑了少数民族,同时,面对吴、蜀两国的挑衅,其边境防御体系还算基本上坚守了土地、城池,并御敌于国门之外。
(四)正始成派,文化尚存
曹芳正始年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正始文学,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之称。前者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在曹芳执政期间,还三祭孔子,传承孔孟之道以维系社会伦理关系。
玄学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探析真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陈旧思想方法。然而,正始年间政治残酷,从司马懿政变诛杀曹爽控制政权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十多年间,他们大量排挤和杀戮异己分子,社会气氛与政治生态极其恐怖,所谓“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制造舆论,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错位现象。在此背景下,建安文学中建立不朽功业之渴望和自信、高扬奋发、积极进取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基本消失殆尽了,而是逐渐向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对待事物、分析问题,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进而形成了正始文学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之基本特点。 二、曹芳的历史分析
(一)游乐成性,为政暗劣
曹芳喜好宠幸亲近一群小人,常在后园游乐饮宴,更有托孤大臣曹爽倾心怂恿和经常陪同游乐成性。正始八年(247年),尚书何晏上疏说:“皇帝到式乾殿、后园游乐时,应有大臣跟随,以便询问商量政事,讲解讨论经书大义,并为世代所效法。”同年孔乂曰:“今天下太平,陛下可不再到后园学习骑术,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这是天下之福,也是臣子之望也。”曹芳听若惘闻。同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太后和皇帝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罢废曹爽,独掌军国大全,改年号为嘉平。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曹芳联合李丰、张缉、夏侯玄等意图剪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三人却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腰斩灭族。 同年秋,司马昭奉命出击姜维,到达京师,许允与左右亲信谋划在平乐观阅兵之际,乘司马昭请辞之时将其杀死,并率部讨逼司马师卸任,结果“已书诏于前,帝惧,不敢发”(《资治通鉴》)。可见,曹芳‘暗劣’,内心不够强大,政在私门,彼之民臣,固有离心。最后等到的是废黜懿旨:“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慠滋甚,不可以承天续,奉宗庙。”
(二)经济减退,逢伐必败
经济上,未学先祖皮毛,无心顾及。曹芳在位,在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绝对没有魏明帝那样亲自陇耕、关心贫苦孤寡,也没有魏文帝那样发展屯田、轻关税、鼓励谷帛易市,更没有魏武帝曹操那样民屯、军屯进行大规模生产,在史书上找不到曹芳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成绩,也就是说,8岁登基后不断出现,权力角逐更替,社会政治动荡,无心发展经济。
军事上,大不如祖先,逢伐必败。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二月,邓颺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立军功而建议征伐蜀汉,曹芳竟同意下诏令曹爽率兵伐蜀。曹爽不听司马懿劝止,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因粮草供给困难和蜀汉大将军费祎抢先据守山岭,曹军死伤甚多,无法前进,不得已撤离,关中大为虚耗,结果无功而返。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想借孙权新亡,吴国政局不稳之际向南郡、武昌、东兴三路攻吴。不料,诸葛恪亲自率丁奉山攀山西进突袭,时值天降大雪,魏军毫无戒备,大败而归。
(三)宗室无能,司马掌权
曹芳生父曹楷,养父曹叡,从小在深宫中长大,其身份神秘。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楷是曹操和卞夫人次子曹彰之子,母亲是孙贲的女儿,曹彰223年死在府邸,之后便由曹楷继承爵位。曹芳登基后,出身皇室,风流成性,结党营私,无能之辈的曹爽执掌权柄,一方面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不给实权,另一方面任命弟弟统领御林军。247年,曹爽听从谋臣奸计,请太后垂帘听政,还革去了司马懿的兵权,还派人暗中监视,最终迫使他装病而不再过问朝政。两年后,隐忍韬晦,装疯卖傻诓骗耳目的司马懿突然反戈一击,经过高平陵政变后,将曹爽兄弟三人及门臣9家夷灭三族而把持朝政。甚至发展到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镇压王陵后,竟将曹魏宗室王公均置于邺城监视。高平陵之战一方面说明曹氏宗亲无德无能,另一方面,说明曹氏家族衰败到及易被一士族家庭击垮的地步。
曹丕与曹叡两人在位执政期间,采取的用人选人政治策略是疏远同姓、打压排挤兄弟,重用异姓、拉拢士族阶级的策略,到了弱小的曹芳时代,基本上是曹爽与司马懿、曹芳与司马师、司马昭的权利角逐与更迭。在曹芳执政的过程中,曾先后多次计划铲除司马氏,却未能如清代少年康熙那样除掉鳌拜巩固皇权。原因是鳌拜不过一武将权臣,而司马家族经过两代人的精心经营,已渐得士人和百姓之心。正所谓天道循环,君主失道失德,则天命不归,人心不附,司马家族虽在专权窃位上德亏理屈,但在那个儒家思想奉行、汉孝文化至上的年代却能大肆杀戮,专权横行,可见,皇权、皇室家族德薄权丧、人心渐失到何等地步,司马家族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还能如此霸道行事、为所欲为,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势力非同一般,显然在不断向皇权逼近。
参考资料
[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0。
[2] 羅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吕思勉,《吕思勉说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