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29万里长城古北口邮票再探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SHAW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长城古北口邮票的版式及版型的研究,我在今年第3期《集邮》杂志上载文作了初探。3月1日国家邮政资费又进行新的调整,信函分本、外埠,资费(普函)由原来的50分调至60分和80分。自此,50分面值的长城古北口邮票便失去了独立使用之功能,古北口邮票印制工作也便停止。但广大普票爱好者对其研究的情趣越来越浓厚,对其探讨的文章越来越深入。笔者试就古北口邮票的子模特征、变体票等方面作一再探,为拙文初探之补充。
  
  一
  
  普29万里长城古北口邮票为50(10×5)枚邮局全张,横向10枚为一个子模组,全张计5个子模组。其制版过程即由母模翻制10个子模并拼合成10个一横行的子模组,以此再翻制5个子模组,形成由5组子模组组成共计50枚子模的印版,由4个或6个这样的印版组成4格式或6格式印刷全张。


  古北口邮票子模微观呈现出来的特征,分二类:一是子模本身固有的特征,即子模特征。在50枚(10×5)邮局全张中,每一横行即每一子模组的最后一枚票,即第10直行的第10、20、30、40、50号票,票图上铭记"中国邮政"的"邮"字之右侧2.5-3.5mm处,明显地并列着二个黑色小点,而全张其它票图上此处只存有一个黑色小点(见图①)。纵观古北口邮票不同时期印制出来的10种版式票,皆如是。可以肯定,这是由母模翻制子模时在第10号子模身上留下的伤痕。因而,在由第一子模组翻制其它四个子模组的每组最后一个子模都存在着"多一点"的子模特征。






  二是子模磨损形成的特征,即子模组特征。观察前期印制的四格式印版古北口票,即拙文所列A-D四种版式票,因其新制版、印次少,印版版模无损伤,子模完好,故无子模组特征。而后期印制的六格式印版票,即EJ六种版式票,是在四格式印版基础上的改制版,再由于印次频繁,印版子模磨损,造成多点、多线条等现象,形成了子模组特征:
  版式D第5直行票,即5、15、25、35、45号票图上边框外左侧,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②;




  版式F第1直行票,即1、11、21、31、41号票左下方边框外有数个黑色的暗点,如图③;
  版式G第8直行票,即8、18、28、38、48号票右边纸中下部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④;
  版式H第8直行票,即8、18、28、38、48号票面左侧山峰至上边框外有一条斜向延伸的点线,如图⑤;
  版式I第5直行票:即5、15、25、35、45号票图右边框外中部偏上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⑥;
  版式J子模组特征同版式⑤。
  
  二
  
  50分面值古北口票,自1997年4月1日发行至1999年2月28日(平信50分资费尾日)止,能够在通信领域中独立使用的时间仅仅700天。在其独领风骚的700天中,不但版式多变(10种)、版型也不一(2种),而且由于频繁印刷,出现种种变体票在所难免,现介绍如下:
  一是古北口大折白变体票。


  1998年12月6日,我在上海拍卖行98秋季邮品拍卖会上拍得普2950分万里长城古北口全张中间横亘10枚大折白票,折白宽度约1.5mm,见图⑦。
  查版面右下厂铭"厂"字与第49号票图底边距离7mm,票铭"万"字距"十"字线横线1.5mm、竖线1mm,黑、橙、黄套色对准线三线叠印,长度均为5×5mm,由此认定该折白变体版票是古北口A种版式票;10mm长的黑色电眼标记竖置于全张左下边纸上,足证该折白变体版票是4枚式印版版型,位于印刷全张的右上格;纸质较粗,暗白色,未加涂料,说明该折白变体版票为早期印制,约在1997年4-5月间,版面右上边纸置有流水检验代号和打包版号39342,可见该折白变体版票出厂前已经过检查而仍未被发现,便由邮政正常渠道流入邮人之手。
  综上所述,古北口大折白版票具备了变体三要素:非人为,经检验,由邮局窗口售出。目前,在集邮界有人将印票厂检验不合格的邮票剽窃到邮市上,以变体票转手牟利。还有人竟将其列入原邮电部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如非法流出的普23的2分、8分、10分、20分无齿票。此乃邮坛之怪事!古北口折白变体票发现虽早,但真正用于通信实寄则是在其失去独立使用功能之后的1997年3月1日。图上的实寄封便是贴用古北口大折白变体票的80分邮资(普函)挂号首日封。
  二是古北口胶面印变体面1999年初先是从上海购得古北口邮票胶面印变体全张,版号00353。后又购得一枚1999年2月12日贴用长城古北口整版胶面印变体票寄往日本的国际挂号(附回执)航空封,见图⑧,版号00358。从票边指示标记可以认定该胶面印版张是拙文所称六格式E种版式票,属后期印制票。作为贴用胶面印整版的实寄封1999年2月12日可谓是最早的纪录了。
  长城古北口折白变体票较为罕少,其实寄封不可多得。但其胶面印变体票不会太少,就从我所见之版号最少有6个邮局全张,其实何止于此。
  至于长城古北口漏齿、拆切移位等变体票,已有它刊邮文作介,本文不再赘述。


  ⑧责编/王建
其他文献
1999世界集邮展览共有217部文献参加竞赛性展出。其中,中国有97部。现笔者根据现场实录及邮展组委会编印的"展品目录"、"获奖目录"(英文)评述如下:    一、获奖情况    此次参展的集邮文献除两部仅得"参展证书"外,其余215部全部获奖(金牌到铜牌7个奖级),提供展品的35个国家(地区)全部获奖,具体分布见附表。  需要说明的是在"展品目录"中,有的展品实际未参展(略)。全国集邮联《青少年
期刊
1999年7月1日上午10点,威风凛凛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离开上海外高桥集装箱新码头,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北极科学考察就此启航。图①、图②为启航日从“雪龙”号邮政支局寄出的纪念封、纪念邮资明信片,7月3日本人收到。但是图③所示的明信片虽于7月1日投寄,却于9月16日(即“雪龙”号从北极返航以后)才寄达本人手中。请注意3枚邮政日戳的编号:图①日戳无编号;图②日戳为4号戳;图③日戳为2号戳。
期刊
集邮是一项需要投资的活动,笔者小时候刚开始集邮时,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不花钱或少花钱也能集邮",说的是小学生可以通过收集信销票来开展集邮活动。不花钱或少花钱固然可以开展集邮活动,但少花钱却无法组织成一部能到世界邮展上去夺金揽银的高标准的邮集。  需要哪些条件才能组织一部能参加世界邮展的邮集呢?首先他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次要有相当的邮识,再就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邮识、
期刊
传统集邮的基础是"集",面对汪洋大海的邮票,拼命朝自己的小湖里舀水。有个美国人曾立志收集10万枚邮票,后来只完成了7万枚。现在,世界邮票总数超过40万种,几乎没有人再决心收齐它了。传统集邮家逐渐界定了自己的范围,拼命地在自己的范围里收罗珍品。邮票多,不稀奇;贵在质量!只有外行才老是问:"你有多少邮票?"数量几乎已不受重视,重要的是孤品或5件、10件以下的罕品,拍卖中一件要付出几百万的代价。譬如《中
期刊
新中国建立前后,邮政业务除解放区邮政继续开展外,并大量接管旧中华邮政的机构,由中华邮政改为中国人民邮政,为适应通信业务对普票的需要,除设计赶印出普1天安门图的新邮票外,为了应急,还利用旧中华邮政邮票和解放区的邮票,加字改值后应用。从1950年5月5日起,到1951年8月22日先后共计发行10套。《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编为改1---改10。这10套改值票除了改值外,都加有"中国人民邮政"的国铭,
期刊
1932年6月3日,中华邮政发行了一套《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邮票,全套4枚。该票雕刻版印刷,1分为桔黄色,4分为橄榄绿,5分为玫瑰紫,1角为深绿色,白洋纸,无水印,北京政府财政部印刷厂印刷。该票图案采用我国元代名画《平沙卓歇图》为图案,是我国第一套名画邮票。这套邮票因其印制发行特殊,引起了集邮界的非议和关注,那么,该票究竟是怎样印制和发行的呢?  广袤的新疆,北盘阿尔泰山,南踞昆仑山,中卧天山,将
期刊
票中票是将以往发行过的邮票,按比例缩小或放大,作为新发行邮票的主图。这样可以让更多的集邮者欣赏和了解早期珍贵邮票。  我国最早发行票中票是中华邮政于1948年3月20日和5月19日,为纪念"邮政纪念日和邮票展览",发行了一套两组票中票,共4枚,图案和面值都一样,其中有齿和无齿各两枚。邮票主图采用1912年发行的"光复纪念"邮票的壹角面值孙中山像。另一枚是1947年发行的"中华邮政总局成立五十周年"
期刊
今年四月,几位邮友例行聚会时,叶季戎老先生携广东江流先生一报值挂号封复印件求证。该复印件不甚清晰,但仍可清楚判定其为赝品。制假者以不足20元之成本,骗得了1200元。  该封(见图)为重庆江北统景寄江北悦来乡之"江北县法院"即地方法院,贴重庆中央加盖之20元(于纽约版8分票上)票19枚,计380元。寄出销票时间为1947年4月10日,有当日之重庆中转戳和到达戳一枚于封之正面。另在其上中部有一长方形
期刊
我的《邮政日戳与风景日戳功能区别》一文在《集邮》杂志第9期发表后,没想到受到集邮联展外部彭济彬、国家级评审员李明、国际评审员张巍巍、中国邮票博物馆关鹤舞、承德市田允登5位的高度重视,并联名著文《也谈邮政日戳与风景日戳》,严肃指出我的文章"逻辑混乱,概念错误"、"认识是错误的"、"结论是错误的"、不要"误人子弟"等等。在《也谈》中,作者运用了逻辑学,逻辑学与邮政规章的关系。拜读之后,谈点看法。  邮
期刊
文革邮票从开始发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于文革邮票的研究,从《集邮》杂志和有关的报刊也见到不少,我从中得到不少教益,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翻阅了文革时期的报纸,看到了当时报纸上的历史记载,以及后来出版的有关历年的邮票目录,参考了国外相关的邮票目录,便产生了许多疑问,提出来供爱好者研究。    一、邮票的票名    这个问题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毕竟是一个问题。1967年5月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登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