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长城古北口邮票的版式及版型的研究,我在今年第3期《集邮》杂志上载文作了初探。3月1日国家邮政资费又进行新的调整,信函分本、外埠,资费(普函)由原来的50分调至60分和80分。自此,50分面值的长城古北口邮票便失去了独立使用之功能,古北口邮票印制工作也便停止。但广大普票爱好者对其研究的情趣越来越浓厚,对其探讨的文章越来越深入。笔者试就古北口邮票的子模特征、变体票等方面作一再探,为拙文初探之补充。
一
普29万里长城古北口邮票为50(10×5)枚邮局全张,横向10枚为一个子模组,全张计5个子模组。其制版过程即由母模翻制10个子模并拼合成10个一横行的子模组,以此再翻制5个子模组,形成由5组子模组组成共计50枚子模的印版,由4个或6个这样的印版组成4格式或6格式印刷全张。
古北口邮票子模微观呈现出来的特征,分二类:一是子模本身固有的特征,即子模特征。在50枚(10×5)邮局全张中,每一横行即每一子模组的最后一枚票,即第10直行的第10、20、30、40、50号票,票图上铭记"中国邮政"的"邮"字之右侧2.5-3.5mm处,明显地并列着二个黑色小点,而全张其它票图上此处只存有一个黑色小点(见图①)。纵观古北口邮票不同时期印制出来的10种版式票,皆如是。可以肯定,这是由母模翻制子模时在第10号子模身上留下的伤痕。因而,在由第一子模组翻制其它四个子模组的每组最后一个子模都存在着"多一点"的子模特征。
二是子模磨损形成的特征,即子模组特征。观察前期印制的四格式印版古北口票,即拙文所列A-D四种版式票,因其新制版、印次少,印版版模无损伤,子模完好,故无子模组特征。而后期印制的六格式印版票,即EJ六种版式票,是在四格式印版基础上的改制版,再由于印次频繁,印版子模磨损,造成多点、多线条等现象,形成了子模组特征:
版式D第5直行票,即5、15、25、35、45号票图上边框外左侧,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②;
版式F第1直行票,即1、11、21、31、41号票左下方边框外有数个黑色的暗点,如图③;
版式G第8直行票,即8、18、28、38、48号票右边纸中下部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④;
版式H第8直行票,即8、18、28、38、48号票面左侧山峰至上边框外有一条斜向延伸的点线,如图⑤;
版式I第5直行票:即5、15、25、35、45号票图右边框外中部偏上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⑥;
版式J子模组特征同版式⑤。
二
50分面值古北口票,自1997年4月1日发行至1999年2月28日(平信50分资费尾日)止,能够在通信领域中独立使用的时间仅仅700天。在其独领风骚的700天中,不但版式多变(10种)、版型也不一(2种),而且由于频繁印刷,出现种种变体票在所难免,现介绍如下:
一是古北口大折白变体票。
1998年12月6日,我在上海拍卖行98秋季邮品拍卖会上拍得普2950分万里长城古北口全张中间横亘10枚大折白票,折白宽度约1.5mm,见图⑦。
查版面右下厂铭"厂"字与第49号票图底边距离7mm,票铭"万"字距"十"字线横线1.5mm、竖线1mm,黑、橙、黄套色对准线三线叠印,长度均为5×5mm,由此认定该折白变体版票是古北口A种版式票;10mm长的黑色电眼标记竖置于全张左下边纸上,足证该折白变体版票是4枚式印版版型,位于印刷全张的右上格;纸质较粗,暗白色,未加涂料,说明该折白变体版票为早期印制,约在1997年4-5月间,版面右上边纸置有流水检验代号和打包版号39342,可见该折白变体版票出厂前已经过检查而仍未被发现,便由邮政正常渠道流入邮人之手。
综上所述,古北口大折白版票具备了变体三要素:非人为,经检验,由邮局窗口售出。目前,在集邮界有人将印票厂检验不合格的邮票剽窃到邮市上,以变体票转手牟利。还有人竟将其列入原邮电部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如非法流出的普23的2分、8分、10分、20分无齿票。此乃邮坛之怪事!古北口折白变体票发现虽早,但真正用于通信实寄则是在其失去独立使用功能之后的1997年3月1日。图上的实寄封便是贴用古北口大折白变体票的80分邮资(普函)挂号首日封。
二是古北口胶面印变体面1999年初先是从上海购得古北口邮票胶面印变体全张,版号00353。后又购得一枚1999年2月12日贴用长城古北口整版胶面印变体票寄往日本的国际挂号(附回执)航空封,见图⑧,版号00358。从票边指示标记可以认定该胶面印版张是拙文所称六格式E种版式票,属后期印制票。作为贴用胶面印整版的实寄封1999年2月12日可谓是最早的纪录了。
长城古北口折白变体票较为罕少,其实寄封不可多得。但其胶面印变体票不会太少,就从我所见之版号最少有6个邮局全张,其实何止于此。
至于长城古北口漏齿、拆切移位等变体票,已有它刊邮文作介,本文不再赘述。
⑧责编/王建
一
普29万里长城古北口邮票为50(10×5)枚邮局全张,横向10枚为一个子模组,全张计5个子模组。其制版过程即由母模翻制10个子模并拼合成10个一横行的子模组,以此再翻制5个子模组,形成由5组子模组组成共计50枚子模的印版,由4个或6个这样的印版组成4格式或6格式印刷全张。
古北口邮票子模微观呈现出来的特征,分二类:一是子模本身固有的特征,即子模特征。在50枚(10×5)邮局全张中,每一横行即每一子模组的最后一枚票,即第10直行的第10、20、30、40、50号票,票图上铭记"中国邮政"的"邮"字之右侧2.5-3.5mm处,明显地并列着二个黑色小点,而全张其它票图上此处只存有一个黑色小点(见图①)。纵观古北口邮票不同时期印制出来的10种版式票,皆如是。可以肯定,这是由母模翻制子模时在第10号子模身上留下的伤痕。因而,在由第一子模组翻制其它四个子模组的每组最后一个子模都存在着"多一点"的子模特征。
二是子模磨损形成的特征,即子模组特征。观察前期印制的四格式印版古北口票,即拙文所列A-D四种版式票,因其新制版、印次少,印版版模无损伤,子模完好,故无子模组特征。而后期印制的六格式印版票,即EJ六种版式票,是在四格式印版基础上的改制版,再由于印次频繁,印版子模磨损,造成多点、多线条等现象,形成了子模组特征:
版式D第5直行票,即5、15、25、35、45号票图上边框外左侧,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②;
版式F第1直行票,即1、11、21、31、41号票左下方边框外有数个黑色的暗点,如图③;
版式G第8直行票,即8、18、28、38、48号票右边纸中下部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④;
版式H第8直行票,即8、18、28、38、48号票面左侧山峰至上边框外有一条斜向延伸的点线,如图⑤;
版式I第5直行票:即5、15、25、35、45号票图右边框外中部偏上有一黑色小点,如图⑥;
版式J子模组特征同版式⑤。
二
50分面值古北口票,自1997年4月1日发行至1999年2月28日(平信50分资费尾日)止,能够在通信领域中独立使用的时间仅仅700天。在其独领风骚的700天中,不但版式多变(10种)、版型也不一(2种),而且由于频繁印刷,出现种种变体票在所难免,现介绍如下:
一是古北口大折白变体票。
1998年12月6日,我在上海拍卖行98秋季邮品拍卖会上拍得普2950分万里长城古北口全张中间横亘10枚大折白票,折白宽度约1.5mm,见图⑦。
查版面右下厂铭"厂"字与第49号票图底边距离7mm,票铭"万"字距"十"字线横线1.5mm、竖线1mm,黑、橙、黄套色对准线三线叠印,长度均为5×5mm,由此认定该折白变体版票是古北口A种版式票;10mm长的黑色电眼标记竖置于全张左下边纸上,足证该折白变体版票是4枚式印版版型,位于印刷全张的右上格;纸质较粗,暗白色,未加涂料,说明该折白变体版票为早期印制,约在1997年4-5月间,版面右上边纸置有流水检验代号和打包版号39342,可见该折白变体版票出厂前已经过检查而仍未被发现,便由邮政正常渠道流入邮人之手。
综上所述,古北口大折白版票具备了变体三要素:非人为,经检验,由邮局窗口售出。目前,在集邮界有人将印票厂检验不合格的邮票剽窃到邮市上,以变体票转手牟利。还有人竟将其列入原邮电部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如非法流出的普23的2分、8分、10分、20分无齿票。此乃邮坛之怪事!古北口折白变体票发现虽早,但真正用于通信实寄则是在其失去独立使用功能之后的1997年3月1日。图上的实寄封便是贴用古北口大折白变体票的80分邮资(普函)挂号首日封。
二是古北口胶面印变体面1999年初先是从上海购得古北口邮票胶面印变体全张,版号00353。后又购得一枚1999年2月12日贴用长城古北口整版胶面印变体票寄往日本的国际挂号(附回执)航空封,见图⑧,版号00358。从票边指示标记可以认定该胶面印版张是拙文所称六格式E种版式票,属后期印制票。作为贴用胶面印整版的实寄封1999年2月12日可谓是最早的纪录了。
长城古北口折白变体票较为罕少,其实寄封不可多得。但其胶面印变体票不会太少,就从我所见之版号最少有6个邮局全张,其实何止于此。
至于长城古北口漏齿、拆切移位等变体票,已有它刊邮文作介,本文不再赘述。
⑧责编/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