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课例《认识气质类型》和《学习的动力》来探究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积极效应,以此总结出教师应设计新颖、预留悬念、少作铺陈、诱导发问来营造“学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提问;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35-04
老师要怎样教,学生才肯学?课堂要如何设计,学生才能学得顺?问题要如何问,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求知欲?
本文以两次课为例来分享巧用学生提问来推动课堂学习的经验,从中可以窥探到教学改革的一点措施,对如何实现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有一点借鉴意义。
笔者是一位心理辅导老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活动课应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但如何在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有知识上的获取、认知上的收获,这是活动课教学需要权衡的问题。
在《认识气质类型》一课中,对于“气质类型”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其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我准备了丹麦画家皮特斯特鲁普的《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漫画,通过设计模仿表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教学的时候,我担心学生看不懂漫画,就先把漫画的大致背景描述了一下,告诉同学们:画中两个人坐在长凳上,A坐扁了B的帽子,B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反应的类型就相当于不同的气质类型。请同学们来讲讲故事,可以给人物起名字,讲的时候要求绘声绘色,能够说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如能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好了。
同学们纷纷开始讲了,但讲出来的语句比较平淡。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生气,一下子上去把胖子暴扁了一顿。”再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悲伤,在哭泣。”于是,我将要求板书在黑板上——动作、语言、想法、表情、神态,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以提醒和对照。
可任凭我把要求讲得再详细,学生们的反应还是比较平淡。直到有一次教学,我受到学生的启发:在我刚刚展示漫画的时候,就有学生提问:
“老师,那个凳子上的是什么东西?”
“老师,第二排中那个人的头上是什么?”
“老师,第三排中的最后一组的人,怎么裤子都没有了?”
“老师,第四排的人,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
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提问,我在思考:学生本来就有问题的啊,为什么我要划好范围让学生照着做呢?这种提问不是正好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思考吗?我突然意识到,原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思考权和探索权。学生本来就有学习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挖掘的需求,只是习惯了老师的铺设,所以才被动地去思考。
第二轮上课,我决定把思考权和探索权还给学生,少作一些铺设,多让学生显露一些自然的求知欲望。在我展示漫画之后,看到学生不解的表情,皱眉头、探着头,不断研究画面的时候,我知道提问的时机成熟了,“同学们,看到这幅漫画,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任何问题都可以问。”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顿时激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提出问题来。
“老师,怎么只有第三行有一个胖子和瘦子,其他都是两个胖子呢?”
“老师,最后一个人是哭还是笑啊?他手上拿的是什么?”
……
不问不知道,原来学生有这么多问题都看不明白,都想知道,老师却以为他们都看得明白,可以直接讲故事了。所以,在此之前增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好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更为重要。他们发自内心的提问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学习进程,如果能够捕捉到他们的提问,就能准确地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在什么层次上,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步骤的推进。
在《学习的动力》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学习动机的种类与强弱。在学生做完测试以后,我们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统计,得出内部动机倾向和外部动机倾向的集合以及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集合。如图:
还没有等我发问,学生就开始困惑了:
“老师,还有些人不在里面,到底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刚才有人举了两次手,他是属于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什么是内部动机?什么是外部动机?”
“除了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的人以外,还有些人是属于什么呢?”
“我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都举手了,我到底属于哪种?”
……
我当下就意识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问得好,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接下来要讲的,还有问题吗?”
“老师,内部动机好,还是外部动机好呢?”
“动机过强好不好,动机过弱好不好啊,老师?”
看着这个简单的集合图,居然有这么多精彩的问题,谁说学生懒,谁说学生笨?他们真的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学者。当学生的开放性提问结束以后,我开始归类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疑惑。
当解释到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时候,我又给大家画了一幅图来帮助理解。
我刚刚画好,就有同学跳起来说:
“老师,我知道了,没有举手的同学,学习动机是在中间的阴影部分,表示不过强,也不过弱。”
“是的,那就是适中的意思,正好。”
多聪明的学生啊!
[HTK]“那两次都举手的人呢?”[HT]
学生沉思中,不得其解,这个时候是老师解释的好机会,因为有个未解决的问题摆在那里,他们特别想知道答案。
“这两次都举手的人呢,应该区别对待的。对于有些学科、有些时间,他们是学习动机过强的;对于另外的学科、另外的时间,他们是学习动机过弱的。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例子来说明吗?” “老师,我想到了,考试之前,我学习动机过强,常常感觉到压力很大。放暑假的时候,我学习动机过弱,不想做作业,只想等到快开学的时候做。”
“老师,我特别喜欢学习科学、数模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喜欢背英语单词,我想我是对于科学学习动机过强,对于英语学习动机过弱吧。”
我再次追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还有哪些时候,你们会感觉到学习动机过强,压力过大;哪些时候,你们感觉到自己学习动机过弱,不想学习、懒得学习?”
“爸妈逼我学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学习动机过强。”
“上次考试考得不好,之后拼命地学习,学习动机过强。”
“以前学得不好,被别人嘲笑过,为了不再被别人嘲笑,所以非常努力地学习,学习动机过强。”
“当上次考得比较好的时候,自己很满意,就会松懈下来,不怎么努力了。”
“当我感觉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不想学了,学习动机过弱。”
“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我可以玩电脑游戏,我的学习动机就过弱。”
……
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概念,真的是非常好。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理解来适当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强度了。
以上两次课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给了我莫大的惊喜。我感觉到学生的求知欲是自然生成的,只要我们善于铺设台阶,善于营造氛围,善于抓住契机,那么学习就一定是精彩而有趣、深刻而有效的。
我在想,如何让学生自己来问、自己来学、自己找到答案呢?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充实课堂学习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第一,给学生呈现的学习材料(引导材料或者导入部分的材料)要新颖有趣,最好是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或者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图片、图表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在图(表)里寻找些什么。
第二,在所呈现的材料里面,有意制造一些矛盾,留下悬念、疑惑或者未知的部分,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残缺、不解、有漏洞等,会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会让他们提出许多问题来质疑这样的材料,这样,探索学习的过程就开始了。
第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少作陈述,多作演示和提问,充分允许学生发问,形成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利于养成学生爱发问的习惯,并有可能形成班级里头脑风暴的思考方式。
“学问”二字当有学有问,才有学问。教师的教不能演变为“喂养式”的教,而是要发展成“引导式”的教,顺应学习的自然过程,解惑于学生困惑的关键时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继续探究学习,真正还原“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金根.让学生提问[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6).
[2]杨长君.创新课堂互动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提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2).
[3]魏云鹏.对“学生提问教学”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论文,2010.
[关键词]学生提问;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35-04
老师要怎样教,学生才肯学?课堂要如何设计,学生才能学得顺?问题要如何问,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求知欲?
本文以两次课为例来分享巧用学生提问来推动课堂学习的经验,从中可以窥探到教学改革的一点措施,对如何实现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有一点借鉴意义。
笔者是一位心理辅导老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活动课应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但如何在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有知识上的获取、认知上的收获,这是活动课教学需要权衡的问题。
在《认识气质类型》一课中,对于“气质类型”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其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我准备了丹麦画家皮特斯特鲁普的《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漫画,通过设计模仿表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教学的时候,我担心学生看不懂漫画,就先把漫画的大致背景描述了一下,告诉同学们:画中两个人坐在长凳上,A坐扁了B的帽子,B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反应的类型就相当于不同的气质类型。请同学们来讲讲故事,可以给人物起名字,讲的时候要求绘声绘色,能够说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如能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好了。
同学们纷纷开始讲了,但讲出来的语句比较平淡。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生气,一下子上去把胖子暴扁了一顿。”再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悲伤,在哭泣。”于是,我将要求板书在黑板上——动作、语言、想法、表情、神态,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以提醒和对照。
可任凭我把要求讲得再详细,学生们的反应还是比较平淡。直到有一次教学,我受到学生的启发:在我刚刚展示漫画的时候,就有学生提问:
“老师,那个凳子上的是什么东西?”
“老师,第二排中那个人的头上是什么?”
“老师,第三排中的最后一组的人,怎么裤子都没有了?”
“老师,第四排的人,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
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提问,我在思考:学生本来就有问题的啊,为什么我要划好范围让学生照着做呢?这种提问不是正好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思考吗?我突然意识到,原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思考权和探索权。学生本来就有学习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挖掘的需求,只是习惯了老师的铺设,所以才被动地去思考。
第二轮上课,我决定把思考权和探索权还给学生,少作一些铺设,多让学生显露一些自然的求知欲望。在我展示漫画之后,看到学生不解的表情,皱眉头、探着头,不断研究画面的时候,我知道提问的时机成熟了,“同学们,看到这幅漫画,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任何问题都可以问。”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顿时激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提出问题来。
“老师,怎么只有第三行有一个胖子和瘦子,其他都是两个胖子呢?”
“老师,最后一个人是哭还是笑啊?他手上拿的是什么?”
……
不问不知道,原来学生有这么多问题都看不明白,都想知道,老师却以为他们都看得明白,可以直接讲故事了。所以,在此之前增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好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更为重要。他们发自内心的提问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学习进程,如果能够捕捉到他们的提问,就能准确地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在什么层次上,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步骤的推进。
在《学习的动力》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学习动机的种类与强弱。在学生做完测试以后,我们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统计,得出内部动机倾向和外部动机倾向的集合以及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集合。如图:
还没有等我发问,学生就开始困惑了:
“老师,还有些人不在里面,到底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刚才有人举了两次手,他是属于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什么是内部动机?什么是外部动机?”
“除了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的人以外,还有些人是属于什么呢?”
“我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都举手了,我到底属于哪种?”
……
我当下就意识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问得好,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接下来要讲的,还有问题吗?”
“老师,内部动机好,还是外部动机好呢?”
“动机过强好不好,动机过弱好不好啊,老师?”
看着这个简单的集合图,居然有这么多精彩的问题,谁说学生懒,谁说学生笨?他们真的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学者。当学生的开放性提问结束以后,我开始归类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疑惑。
当解释到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时候,我又给大家画了一幅图来帮助理解。
我刚刚画好,就有同学跳起来说:
“老师,我知道了,没有举手的同学,学习动机是在中间的阴影部分,表示不过强,也不过弱。”
“是的,那就是适中的意思,正好。”
多聪明的学生啊!
[HTK]“那两次都举手的人呢?”[HT]
学生沉思中,不得其解,这个时候是老师解释的好机会,因为有个未解决的问题摆在那里,他们特别想知道答案。
“这两次都举手的人呢,应该区别对待的。对于有些学科、有些时间,他们是学习动机过强的;对于另外的学科、另外的时间,他们是学习动机过弱的。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例子来说明吗?” “老师,我想到了,考试之前,我学习动机过强,常常感觉到压力很大。放暑假的时候,我学习动机过弱,不想做作业,只想等到快开学的时候做。”
“老师,我特别喜欢学习科学、数模之类的东西,就是不喜欢背英语单词,我想我是对于科学学习动机过强,对于英语学习动机过弱吧。”
我再次追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还有哪些时候,你们会感觉到学习动机过强,压力过大;哪些时候,你们感觉到自己学习动机过弱,不想学习、懒得学习?”
“爸妈逼我学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学习动机过强。”
“上次考试考得不好,之后拼命地学习,学习动机过强。”
“以前学得不好,被别人嘲笑过,为了不再被别人嘲笑,所以非常努力地学习,学习动机过强。”
“当上次考得比较好的时候,自己很满意,就会松懈下来,不怎么努力了。”
“当我感觉压力太大的时候,我就不想学了,学习动机过弱。”
“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我可以玩电脑游戏,我的学习动机就过弱。”
……
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来理解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概念,真的是非常好。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理解来适当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强度了。
以上两次课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给了我莫大的惊喜。我感觉到学生的求知欲是自然生成的,只要我们善于铺设台阶,善于营造氛围,善于抓住契机,那么学习就一定是精彩而有趣、深刻而有效的。
我在想,如何让学生自己来问、自己来学、自己找到答案呢?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充实课堂学习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第一,给学生呈现的学习材料(引导材料或者导入部分的材料)要新颖有趣,最好是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或者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图片、图表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在图(表)里寻找些什么。
第二,在所呈现的材料里面,有意制造一些矛盾,留下悬念、疑惑或者未知的部分,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残缺、不解、有漏洞等,会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会让他们提出许多问题来质疑这样的材料,这样,探索学习的过程就开始了。
第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少作陈述,多作演示和提问,充分允许学生发问,形成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利于养成学生爱发问的习惯,并有可能形成班级里头脑风暴的思考方式。
“学问”二字当有学有问,才有学问。教师的教不能演变为“喂养式”的教,而是要发展成“引导式”的教,顺应学习的自然过程,解惑于学生困惑的关键时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继续探究学习,真正还原“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金根.让学生提问[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6).
[2]杨长君.创新课堂互动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提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2).
[3]魏云鹏.对“学生提问教学”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