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教学法是应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视频资料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录像、录音、视频、电影或电视剧等。影视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整合了优质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大程度的拓展,丰富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集思考、观察、理解和评价于一体的协同刺激方式,并能调动学生全方位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学辅助方式之一,影视教学生动直观、信息量大,能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和要点。
基本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中等学校、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入门的共同基础课程。目前,音乐专业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数是照搬普通文化课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法为主,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过程中,参加过不少教师同行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跟学生讲解乐理习题“被绕进去,出不来”,到了“忘我”的程度,根本不管下面学生的反应,这样就使学生愈发地觉得基本乐理知识的枯燥,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最终也容易造成“填鸭式”的教育。现今的音乐专业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的心智等各方面没有完全成熟,而个性早熟,自主意识强,做事容易缺乏恒心和毅力,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教学枯燥,侧重习题训练,缺乏生动性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多数基本乐理课呈现出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缺失过程评价,忽视情感培养,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面对单调的形式、陈旧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发挥。如何借鉴影视教学的优势,引入音乐美学元素,强化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基本乐理的兴趣,进而提高基本乐理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为例,分析了它在基本乐理教学中的运用特色。
基本乐理课程涉及广泛的音乐领域理论知识,单独靠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有限的,借助影视的多样性特征,能展现更丰富的课程内容。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的原创音乐形式多样,要求创作人对节奏、曲调、和声、配器理解深刻,节目中呈现的原创音乐作品体现出大量的音乐理论基础要素運用,在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旋律、调式调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考量,所创作的音乐既有广泛性,又有差异性,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能让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学生们对基本乐理课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并增强记忆。《中国好歌曲》发展到第三季,无论音乐类型和风格、创作形式和表达的多样性,都给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音乐的类型来看,《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囊括了民谣、rap、爵士、摇滚、R&B、民族音乐、舞曲、电音等音乐类型。其中不乏让人记忆深刻的佳作,同一种音乐类型也可以创作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意境,如贾巴阿叄的《晨曦》、山人乐队的《三十年》二者均使用民族音乐元素,前者质朴而悠远,后者清新而诙谐;黄晓宁的摇滚布鲁斯《老歌手》、于文文的重金属摇滚《心跳》、满江的流行摇滚《Mr. Man》,三首不同风格的摇滚都十分惊艳;徐苑的《追》、葛西瓦的《山上拉钉人》均是舞曲类型,前者呈圆舞曲风格,后者呈拉丁舞曲风格。甚至出现许多歌曲“不按套路出牌”具有非固定式风格,例如宋宇宁的《哎呀跌倒了》以通俗歌曲为基调,很新颖的融合进了美声元素,王兀的《啦啦曲》引进了儿歌的风格、张希的《刀子嘴地雷心》穿插了东北二人转的元素。通过影视教学将这些音乐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便于他们辨识不同音乐类型的特征。
从音乐的节奏来看,节奏是指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讲解音乐节奏的理论知识,但往往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音乐节奏来看,《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出现了很多辨识度较高的音乐节奏,例如沙楠杰的《给你所需》和《我听不见》采用典型的Funky节奏,这种节奏性音乐最早起源于黑人音乐,动感、自由奔放,有棱有角,力度大;徐苑的《孤城》通过密集的音符、6/8拍和声小调节奏来铺陈歌曲所要表达的紧张、迷茫、脆弱、孤独;AR(刘夫洋)的歌曲呈现出典型的hip-hop音乐,他的《刷刷刷》中多采用浑厚的三连音重低音节奏。引入上述这样的影视对音乐节奏的讲解,能轻松地呈现出不同节奏的效果和差异,把复杂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
从音乐的调式来看,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调式的讲解是难点之一,对于很多教师来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通过自身的示范来传授给学生。《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不仅调式素材丰富,而且表达精准,能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困难迎刃而解。例如孙骁的《春节》采用吉他A大调简单直叙、开门见山,通过家常便饭的平凡,唱出一种熟悉的生活感。何佳乐的《是我》,曲中采用了半减和弦,有一种大起大落感,隐约中听到了老男人的情怀,真汉子的表达。此外,还有一些调式平时较少见到,山人乐队的《三十年》采用G羽五声调式,这种调式主要见于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这些特别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洋调式和民族调式,使他们对调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音乐的编配来看,引入《中国好歌曲》进行影视教学,不仅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分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该用什么样的乐器和旋律来表达。例如钢琴运用在梁栋江的《你为了多少人哭》中表现了唯美、运用在冀行的《雪莲》中则表现了空灵。苹果园的《毕业照片》配器中加入了萨克斯管,让歌曲的情怀感更浓,更具怀旧感。除了这些常见配器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配器,例如山人乐队的《山人》更是大量地运用了云南民族乐器,营造出接地气却又非常洋气的音乐氛围;王汇筑的《救护车》使用了电子音乐中的Loop编曲,别具一格,运用各种音乐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精彩的影视教学将配器法逐一介绍给学生,破解了课堂上配器及表演资源有限的难题,信息量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中国好歌曲》在音乐审美方面能很好地发挥导向性作用,导师及学员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节目也多采用专业术语来进行点评,兼具娱乐性与专业性,最可贵的是第三季的几位导师的选歌标准多推崇以快乐、正能量为主,非常适合引入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中。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出现了不少值得细细体味和欣赏的歌曲。例如南征北战的《独一无二》很符合电影《卧虎藏龙》的意境,箫的暗淡与古筝的优雅预示着男女主人公的温文儒雅与聪颖锐利;苹果园的《黑与白》中,吉他演奏小调配上流行手风琴,再加上小提琴,描绘出一幅很美的画面,黑与白的对弈尽管誓不两立,却又是那么从容不迫;贾巴阿叄的《晨曦》辽阔空灵,让人听着感受内心的宁静平和,配上歌词,很有画面感:山间放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何佳乐的《云花开》成熟却不沉重,拨得云开见日出,守得云开见月明,让人们既能听到泰若自然的处世态度:“云花开,散尽雾来,不施粉黛,捎来精彩。伏笔止留白,放空至屋外,就会自然、自得、自在。”人生的沉淀若此不失为一种豁达。曾昭玮的《妞儿说》充满着幽默诙谐,不论多么沉重的事情总会有着趣味,在反拍的鼓点和小提琴属于点睛之笔,让听者豁然开朗,没有许多高大上距离感的修飾,就像邻家女孩,诉说着现代城市女性的乐观态度。南征北战的《骄傲的少年》就像组合版朴树的《平凡之路》,就像在平常的生活之路上总会有着自己的方向,生活中需要这样年轻呐喊的音乐,最后的节奏很有引领性,触动着年轻一代的共鸣。这些歌曲无论创作表现形式,还是其精神主旨,其中美学元素的欣赏和剖析对达到基本乐理学习宗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基本乐理的教学模式上可以多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旋律、调式”等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影视进行展示,再进一步讲解,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辨识不同音乐类型创作表现形式的差异。此外,《中国好歌曲》第三季第二阶段的“命题创作”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良好范本,唱作人被要求根据特定主题从热播的影视剧中取材进行“命题创作”, 导师和学员之间在音乐上的磨合和沟通,最后才能呈现出好的作品。
除了采用“师生互动”这个教学模式外,“生生互动”也非常重要。可以借鉴《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中“命题创作”阶段学员围绕一个题材创作歌曲两两PK的模式,联系到基本乐理的教学,我们可以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针对同一个提问或布置的练习,在一起切磋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这种教学模式与单纯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相比,更能促进基本乐理教学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引入影视教学法对基本乐理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影视节目《中国歌曲》第三季中歌曲的创作与表现形式,兼具专业性和审美性,给基本乐理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节目形式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较好的促进。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教学优势,并在把握好对学生音乐审美性提高的原则基础上,将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基本乐理》”(项目编号:2018kfk039)
[1]王甦:《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基本乐科课程整合与开发——以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4期,第31-33页。
[2]王甦:《音乐梦唱响中国梦——论中国好歌曲两季以来发展的新思路》,《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第65-66页。
[3]王甦:《对基本乐理教学的思考——读<视唱练耳教学新理念——“从课堂到舞台”有感>》,《中国音乐教育》,2020年第5期,第52-55页。
基本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中等学校、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入门的共同基础课程。目前,音乐专业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数是照搬普通文化课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法为主,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过程中,参加过不少教师同行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跟学生讲解乐理习题“被绕进去,出不来”,到了“忘我”的程度,根本不管下面学生的反应,这样就使学生愈发地觉得基本乐理知识的枯燥,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最终也容易造成“填鸭式”的教育。现今的音乐专业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的心智等各方面没有完全成熟,而个性早熟,自主意识强,做事容易缺乏恒心和毅力,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教学枯燥,侧重习题训练,缺乏生动性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多数基本乐理课呈现出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缺失过程评价,忽视情感培养,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面对单调的形式、陈旧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发挥。如何借鉴影视教学的优势,引入音乐美学元素,强化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基本乐理的兴趣,进而提高基本乐理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为例,分析了它在基本乐理教学中的运用特色。
一、影视教学呈现音乐风格多样性
基本乐理课程涉及广泛的音乐领域理论知识,单独靠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有限的,借助影视的多样性特征,能展现更丰富的课程内容。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的原创音乐形式多样,要求创作人对节奏、曲调、和声、配器理解深刻,节目中呈现的原创音乐作品体现出大量的音乐理论基础要素運用,在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旋律、调式调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考量,所创作的音乐既有广泛性,又有差异性,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能让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学生们对基本乐理课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并增强记忆。《中国好歌曲》发展到第三季,无论音乐类型和风格、创作形式和表达的多样性,都给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音乐的类型来看,《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囊括了民谣、rap、爵士、摇滚、R&B、民族音乐、舞曲、电音等音乐类型。其中不乏让人记忆深刻的佳作,同一种音乐类型也可以创作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意境,如贾巴阿叄的《晨曦》、山人乐队的《三十年》二者均使用民族音乐元素,前者质朴而悠远,后者清新而诙谐;黄晓宁的摇滚布鲁斯《老歌手》、于文文的重金属摇滚《心跳》、满江的流行摇滚《Mr. Man》,三首不同风格的摇滚都十分惊艳;徐苑的《追》、葛西瓦的《山上拉钉人》均是舞曲类型,前者呈圆舞曲风格,后者呈拉丁舞曲风格。甚至出现许多歌曲“不按套路出牌”具有非固定式风格,例如宋宇宁的《哎呀跌倒了》以通俗歌曲为基调,很新颖的融合进了美声元素,王兀的《啦啦曲》引进了儿歌的风格、张希的《刀子嘴地雷心》穿插了东北二人转的元素。通过影视教学将这些音乐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便于他们辨识不同音乐类型的特征。
从音乐的节奏来看,节奏是指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讲解音乐节奏的理论知识,但往往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音乐节奏来看,《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出现了很多辨识度较高的音乐节奏,例如沙楠杰的《给你所需》和《我听不见》采用典型的Funky节奏,这种节奏性音乐最早起源于黑人音乐,动感、自由奔放,有棱有角,力度大;徐苑的《孤城》通过密集的音符、6/8拍和声小调节奏来铺陈歌曲所要表达的紧张、迷茫、脆弱、孤独;AR(刘夫洋)的歌曲呈现出典型的hip-hop音乐,他的《刷刷刷》中多采用浑厚的三连音重低音节奏。引入上述这样的影视对音乐节奏的讲解,能轻松地呈现出不同节奏的效果和差异,把复杂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
从音乐的调式来看,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调式的讲解是难点之一,对于很多教师来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通过自身的示范来传授给学生。《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不仅调式素材丰富,而且表达精准,能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困难迎刃而解。例如孙骁的《春节》采用吉他A大调简单直叙、开门见山,通过家常便饭的平凡,唱出一种熟悉的生活感。何佳乐的《是我》,曲中采用了半减和弦,有一种大起大落感,隐约中听到了老男人的情怀,真汉子的表达。此外,还有一些调式平时较少见到,山人乐队的《三十年》采用G羽五声调式,这种调式主要见于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这些特别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洋调式和民族调式,使他们对调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音乐的编配来看,引入《中国好歌曲》进行影视教学,不仅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分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该用什么样的乐器和旋律来表达。例如钢琴运用在梁栋江的《你为了多少人哭》中表现了唯美、运用在冀行的《雪莲》中则表现了空灵。苹果园的《毕业照片》配器中加入了萨克斯管,让歌曲的情怀感更浓,更具怀旧感。除了这些常见配器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配器,例如山人乐队的《山人》更是大量地运用了云南民族乐器,营造出接地气却又非常洋气的音乐氛围;王汇筑的《救护车》使用了电子音乐中的Loop编曲,别具一格,运用各种音乐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精彩的影视教学将配器法逐一介绍给学生,破解了课堂上配器及表演资源有限的难题,信息量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二、影视教学加强音乐审美导向性
面对日益发展的音乐市场,学校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要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鼓励追求真善美、追求梦想的原则,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影视教学,可以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学生通过大量影视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进而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中国好歌曲》在音乐审美方面能很好地发挥导向性作用,导师及学员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节目也多采用专业术语来进行点评,兼具娱乐性与专业性,最可贵的是第三季的几位导师的选歌标准多推崇以快乐、正能量为主,非常适合引入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中。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出现了不少值得细细体味和欣赏的歌曲。例如南征北战的《独一无二》很符合电影《卧虎藏龙》的意境,箫的暗淡与古筝的优雅预示着男女主人公的温文儒雅与聪颖锐利;苹果园的《黑与白》中,吉他演奏小调配上流行手风琴,再加上小提琴,描绘出一幅很美的画面,黑与白的对弈尽管誓不两立,却又是那么从容不迫;贾巴阿叄的《晨曦》辽阔空灵,让人听着感受内心的宁静平和,配上歌词,很有画面感:山间放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何佳乐的《云花开》成熟却不沉重,拨得云开见日出,守得云开见月明,让人们既能听到泰若自然的处世态度:“云花开,散尽雾来,不施粉黛,捎来精彩。伏笔止留白,放空至屋外,就会自然、自得、自在。”人生的沉淀若此不失为一种豁达。曾昭玮的《妞儿说》充满着幽默诙谐,不论多么沉重的事情总会有着趣味,在反拍的鼓点和小提琴属于点睛之笔,让听者豁然开朗,没有许多高大上距离感的修飾,就像邻家女孩,诉说着现代城市女性的乐观态度。南征北战的《骄傲的少年》就像组合版朴树的《平凡之路》,就像在平常的生活之路上总会有着自己的方向,生活中需要这样年轻呐喊的音乐,最后的节奏很有引领性,触动着年轻一代的共鸣。这些歌曲无论创作表现形式,还是其精神主旨,其中美学元素的欣赏和剖析对达到基本乐理学习宗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影视教学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在基本乐理的教学模式上可以多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旋律、调式”等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影视进行展示,再进一步讲解,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辨识不同音乐类型创作表现形式的差异。此外,《中国好歌曲》第三季第二阶段的“命题创作”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良好范本,唱作人被要求根据特定主题从热播的影视剧中取材进行“命题创作”, 导师和学员之间在音乐上的磨合和沟通,最后才能呈现出好的作品。
除了采用“师生互动”这个教学模式外,“生生互动”也非常重要。可以借鉴《中国好歌曲》第三季中“命题创作”阶段学员围绕一个题材创作歌曲两两PK的模式,联系到基本乐理的教学,我们可以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针对同一个提问或布置的练习,在一起切磋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这种教学模式与单纯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相比,更能促进基本乐理教学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引入影视教学法对基本乐理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影视节目《中国歌曲》第三季中歌曲的创作与表现形式,兼具专业性和审美性,给基本乐理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节目形式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较好的促进。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教学优势,并在把握好对学生音乐审美性提高的原则基础上,将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基本乐理》”(项目编号:2018kfk039)
参考文献:
[1]王甦:《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基本乐科课程整合与开发——以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4期,第31-33页。
[2]王甦:《音乐梦唱响中国梦——论中国好歌曲两季以来发展的新思路》,《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第65-66页。
[3]王甦:《对基本乐理教学的思考——读<视唱练耳教学新理念——“从课堂到舞台”有感>》,《中国音乐教育》,2020年第5期,第5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