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探讨旅游景点名称的一些英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释义等。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为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本文提出一个翻译这类词的普遍标准: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应选择在具体语境中最有利于读者获取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旅游景点名称 关联理论 英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游览我国各地风景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旅游不仅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1]。为了方便外宾并更好地对外宣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我国涉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景点名称的翻译显得尤其重要,景点名称翻译的质量不仅直接反映译者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游客是否会选择此景点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本文所指的旅游景点名称不包括单纯的地名,而是指具有一定特指性的景点名字。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2],[3]提出的关联理论是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4]。因此,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5]。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既然要确定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听者就需要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即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得出语境隐含,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语境效果就成了关联理论的必要条件。语境效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新信息改变听话者语境的某些假设;新信息增强听话者的语境假设;新信息与听话者语境假设相结合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语境效果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也就弱。
2.关联理论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一门认知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Sperber和Wilson[2],[3]提出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同样也是这一过程。2000年,格特(Gutt)在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即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言语交际行为(verbal communication),是一种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实质: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翻译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6]。
依据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以译文读者认知能力期待为准则,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提供最佳关联信息,引导受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7]。
国内学者赵彦春[8]、何自然[9]、张新红[9]也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他们的翻译模式对翻译活动的启示是: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的译者,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的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把翻译看做是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8]。
三、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策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游客参观,二是传播中国文化。前者要从译文读者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要求译者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后者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要求译者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反映在具体翻译策略上,前者要求多使用归化策略,后者要求多使用异化策略。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此种情况要求译者能够充分的理解原文,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使译文能为外国游客提供最佳语境效果,使外国游客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最好使用异化和归化结合的翻译策略,做到存异求同,效果优先。反映到具体的翻译策略上,正如陈刚[10]指出的:“景点名称的翻译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直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等几种。然而,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其指导原则应是始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
1.直译
有些景点名称可以直译。这样可以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同时保留原名的深刻内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龙潭水库(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三潭印月(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狮子林(Lions Grove)、燕子沟(Swallow Valley),美人谷(Beauty’s Valley)等,这些英译名都基本保持了景点中文名称的语言形式,通顺易懂,译语读者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采用直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使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达到再现原名的审美效果,尊重译文读者的审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译“最佳关联”原则的体现,也产生了最佳语境效果。
2.意译
意译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语言形式,如养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颐和园(Summer Palace)、金銮殿(Throne Hall)、瑶池(Lake of Immortals)、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万年寺(Long life Temple)等。意译多是由原名的非本义词引起,如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万年寺”,是古代的一个官员为母亲做寿,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庙,“万年”是比喻,以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译者这样翻译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同样,“金銮”是皇位的象征,而西方接近这个概念的应该是“君主,王权”的“throne”译名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不局限于单个字、词的意义上而是找出与其语境有最佳关联的词进行翻译,这样使译文读者能够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如景点“郭岗顶”,地形如莲花宝座,故英译名为Guogangding Lotus Peak。再如收藏了藏传佛教各家各派的经典书籍印版的德格印经院,英译名为Dege Scripture Printing lamasery或Dege Buddhist Sutra Printing House,译文均没有拘泥于源语的表达方式,而是补充解释了其文化内涵,有效地传达出了源语信息。如康定的二道桥意为由康定北门出城的第二座桥,译为“The Second Bridge”而非“erdaoqiao”;“木格措”在藏语中意为“野人海”,相传曾经有一对男女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私奔到此居住,被误认为野人,故而得名,应译为“Savage Lake”,游客一看,便会推测出名字由来一定有个故事,比“Yerenhai”和“mugecuo”的译名更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还有驰名中外的跑马山,因当地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在山上举行赛马活动,即“四月转山会”而得名,采用意译法译为“Horse-racing Mountain”就比音译法“Paoma Mountain”通俗易懂,既能让译文读者接受,又能有效地传达出源语信息。这种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难译词在意译时可能出现的语意误解,词不达意,表达累赘等弊病,因此是最为常见的译法之一。
3.音译加意译
旅游景点名称通常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指景点名称中标识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通名是景点的类名称,如山、河、海、林等。景点作为地名的一种,基本上都是以词组或者短语的形式出现,从其语法结构上分析可以表示为专有名称 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都采用音意双译即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牵涉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时,尤其如此。例如茅盾故居(MaoDun’s Former Residence)、杜甫草堂(Dufu’s Thatched Cottage)、郑成功纪念馆(Zhengchenggong Museum)等。许多山河湖海的名称也采用此译法。我赞成这样的做法:如果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例如太湖(Taihu Lake)、黄山(Huangshan Mountain)、华山(Huashan Mountain)、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豫园(Yuyuan Garden)等;如果是“双名”,则不必将湖、山、海、园等词音译出来,如普陀山(Putuo Mountain)、峨眉山(Emei Mountain)、鼓浪石(Gulang Stone)、南山寺(Nanshan Temple)等。原名中的专名同时音译和意译,读起来上口,音译能使外国人与中国人在地名上认同,意译可以创造出最佳关联,建立文化传播的桥梁。采用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的翻译策略,是最佳关联原则的体现,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景点名称翻译比较恰当的译法之一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11]。
4.音译加释义
主要用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名称的翻译。这类名称在旅游资料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在音译的基础上另加释义,通过括号注释、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等方式对音译进一步做出解释。音译是中外游客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因此能建立文化传播的桥梁,释义则有助于游客理解与接受中国文化。如旅游胜地“九寨沟”是因沟内有九个藏寨而得名的,因此可以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译为Jiuzhaigou(the Ravine of nine Tibetan villages)。再如“象鼻山”可译为Xiangbishan(the Elephant—Trunk Hill)。在旅游景点的介绍中采用解释性翻译,外国游客既能了解此处景点的名称,又能知道该景点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最佳语境效果。
四、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问题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科学的。运用关联理论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使其翻译的操控更具灵活性,可以充分体现“最佳关联”原则。这一理论的运用为实现旅游翻译目的即传播华夏文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审美和认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景点名称翻译同一个地方独特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把旅游资源向外推广,就必须关注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通过对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的探讨,不难看出旅游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异同,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景点名称的译文表达的方式让游客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达到最佳语境效果。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应选择在具体语境中最有利于读者获取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释义等。这是翻译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崔进.旅游文化纵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1986.
[3]同上,1995.
[4]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d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6.
[5]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6]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高启香.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50.
[8]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9]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85.
[10]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旅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1]杜思民.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 旅游景点名称 关联理论 英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游览我国各地风景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旅游不仅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1]。为了方便外宾并更好地对外宣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我国涉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景点名称的翻译显得尤其重要,景点名称翻译的质量不仅直接反映译者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游客是否会选择此景点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本文所指的旅游景点名称不包括单纯的地名,而是指具有一定特指性的景点名字。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2],[3]提出的关联理论是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4]。因此,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5]。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既然要确定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听者就需要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即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得出语境隐含,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语境效果就成了关联理论的必要条件。语境效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新信息改变听话者语境的某些假设;新信息增强听话者的语境假设;新信息与听话者语境假设相结合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语境效果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也就弱。
2.关联理论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一门认知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Sperber和Wilson[2],[3]提出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同样也是这一过程。2000年,格特(Gutt)在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即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言语交际行为(verbal communication),是一种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实质: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翻译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6]。
依据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指导,以译文读者认知能力期待为准则,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提供最佳关联信息,引导受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7]。
国内学者赵彦春[8]、何自然[9]、张新红[9]也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他们的翻译模式对翻译活动的启示是: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的译者,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的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把翻译看做是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8]。
三、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策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游客参观,二是传播中国文化。前者要从译文读者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要求译者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后者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要求译者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反映在具体翻译策略上,前者要求多使用归化策略,后者要求多使用异化策略。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此种情况要求译者能够充分的理解原文,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使译文能为外国游客提供最佳语境效果,使外国游客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最好使用异化和归化结合的翻译策略,做到存异求同,效果优先。反映到具体的翻译策略上,正如陈刚[10]指出的:“景点名称的翻译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直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等几种。然而,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其指导原则应是始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
1.直译
有些景点名称可以直译。这样可以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同时保留原名的深刻内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龙潭水库(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三潭印月(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狮子林(Lions Grove)、燕子沟(Swallow Valley),美人谷(Beauty’s Valley)等,这些英译名都基本保持了景点中文名称的语言形式,通顺易懂,译语读者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采用直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使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达到再现原名的审美效果,尊重译文读者的审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译“最佳关联”原则的体现,也产生了最佳语境效果。
2.意译
意译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语言形式,如养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颐和园(Summer Palace)、金銮殿(Throne Hall)、瑶池(Lake of Immortals)、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万年寺(Long life Temple)等。意译多是由原名的非本义词引起,如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万年寺”,是古代的一个官员为母亲做寿,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庙,“万年”是比喻,以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译者这样翻译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同样,“金銮”是皇位的象征,而西方接近这个概念的应该是“君主,王权”的“throne”译名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不局限于单个字、词的意义上而是找出与其语境有最佳关联的词进行翻译,这样使译文读者能够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如景点“郭岗顶”,地形如莲花宝座,故英译名为Guogangding Lotus Peak。再如收藏了藏传佛教各家各派的经典书籍印版的德格印经院,英译名为Dege Scripture Printing lamasery或Dege Buddhist Sutra Printing House,译文均没有拘泥于源语的表达方式,而是补充解释了其文化内涵,有效地传达出了源语信息。如康定的二道桥意为由康定北门出城的第二座桥,译为“The Second Bridge”而非“erdaoqiao”;“木格措”在藏语中意为“野人海”,相传曾经有一对男女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私奔到此居住,被误认为野人,故而得名,应译为“Savage Lake”,游客一看,便会推测出名字由来一定有个故事,比“Yerenhai”和“mugecuo”的译名更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还有驰名中外的跑马山,因当地群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在山上举行赛马活动,即“四月转山会”而得名,采用意译法译为“Horse-racing Mountain”就比音译法“Paoma Mountain”通俗易懂,既能让译文读者接受,又能有效地传达出源语信息。这种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难译词在意译时可能出现的语意误解,词不达意,表达累赘等弊病,因此是最为常见的译法之一。
3.音译加意译
旅游景点名称通常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指景点名称中标识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通名是景点的类名称,如山、河、海、林等。景点作为地名的一种,基本上都是以词组或者短语的形式出现,从其语法结构上分析可以表示为专有名称 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都采用音意双译即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牵涉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时,尤其如此。例如茅盾故居(MaoDun’s Former Residence)、杜甫草堂(Dufu’s Thatched Cottage)、郑成功纪念馆(Zhengchenggong Museum)等。许多山河湖海的名称也采用此译法。我赞成这样的做法:如果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例如太湖(Taihu Lake)、黄山(Huangshan Mountain)、华山(Huashan Mountain)、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豫园(Yuyuan Garden)等;如果是“双名”,则不必将湖、山、海、园等词音译出来,如普陀山(Putuo Mountain)、峨眉山(Emei Mountain)、鼓浪石(Gulang Stone)、南山寺(Nanshan Temple)等。原名中的专名同时音译和意译,读起来上口,音译能使外国人与中国人在地名上认同,意译可以创造出最佳关联,建立文化传播的桥梁。采用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的翻译策略,是最佳关联原则的体现,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景点名称翻译比较恰当的译法之一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11]。
4.音译加释义
主要用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名称的翻译。这类名称在旅游资料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在音译的基础上另加释义,通过括号注释、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等方式对音译进一步做出解释。音译是中外游客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因此能建立文化传播的桥梁,释义则有助于游客理解与接受中国文化。如旅游胜地“九寨沟”是因沟内有九个藏寨而得名的,因此可以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译为Jiuzhaigou(the Ravine of nine Tibetan villages)。再如“象鼻山”可译为Xiangbishan(the Elephant—Trunk Hill)。在旅游景点的介绍中采用解释性翻译,外国游客既能了解此处景点的名称,又能知道该景点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最佳语境效果。
四、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问题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科学的。运用关联理论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使其翻译的操控更具灵活性,可以充分体现“最佳关联”原则。这一理论的运用为实现旅游翻译目的即传播华夏文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审美和认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景点名称翻译同一个地方独特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把旅游资源向外推广,就必须关注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通过对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的探讨,不难看出旅游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异同,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景点名称的译文表达的方式让游客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达到最佳语境效果。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应选择在具体语境中最有利于读者获取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释义等。这是翻译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崔进.旅游文化纵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1986.
[3]同上,1995.
[4]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d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6.
[5]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6]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高启香.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50.
[8]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9]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85.
[10]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旅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1]杜思民.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