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过去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涌现出像现在这么多的创业者,彼此交流、激励;这又是一个值得认真的阶段,如果听多了“仅有一个模糊的商业构想就获得上千万美金风投”的故事,燃烧的创业热情就需要更多真正务实的开花结果
近日,三个创业故事上演的“反转剧”备受关注。曾经光环环绕的年轻创业者,一夜之间被贴上“欺骗者”的标签,变成众人侧目的对象。
被扒皮最惨的,是被称为“哈佛都教授”的云视链创始人金证济苍。经哈佛大学校友“扒皮”,这个英文名为William Joy的小伙子,不能在哈佛官网上查实为“哈佛学生”;他的公司Venvy云视链,也并不能在哈佛iLab孵化器网页上查到;他网站上公布的“合伙人”们,图片和姓名被发现是从国外网站上“扒”来的。
号称“中国特斯拉”的游侠汽车则被网友发现是“买辆特斯拉改装”。农产品交易网站“一亩田”则祸起107万吨洋葱,网友“扒皮”称,盛产洋葱的西昌,一年产量才35万吨,“这是哪个种植大户种出了107万吨洋葱?”
曾经光环环绕的年轻创业者,一夜之间被贴上“欺骗者”的标签,变成众人侧目的对象。真相之外,不少创业者所关心的是:突如其来的困境和先前毫无缘由的青睐,简直如出一辙,皆非创业者所能控制。
创业的主角,何以瞬间沦为公众视野中的小丑?记者在外地某著名创业区的咖啡馆有过这样的经历:坐下一会儿,桌上开着手提电脑,没多久便有人来问,是否有什么创业项目需要风投?
“曾经的创客朋友们都开始谈论创业。”外地某高中一位16岁的创业者王一说,在过去一年间,身边的创客小伙伴不断成为创业者。而记者采访的一位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丹尼斯,因为看过一个个被资本追逐的财富梦想,更是觉得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得到资本的青睐。
不止一位创业者向记者表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过去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涌现出像现在这么多的创业者,彼此交流、激励:这又是一个值得认真的阶段,如果听多了“仅有一个模糊的商业构想就获得上千万美金风投”的故事,燃烧的创业热情就需要更多真正务实的开花结果。
16岁创业者的现实
“去年成立公司之前,创客中心就去得少了,因为很多创客活动没有了,大家更多地在谈项目。”16岁的创业者王一说。
作为因“创客、年轻”等标签被关注的年轻创业者,王一觉得“创业咖啡馆的存在无疑是创业者的福利:可以提供简单会议室功能,加上咖啡馆内有各种人聚集,也能提供找到优秀人脉的机会”。和王一一起成立公司的另外两名合伙人,就是他在创业咖啡馆的诸多活动中相识、相熟的。某种程度上,咖啡馆让创业者“不再孤独”。“一方面,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找到人讨论;另一方面,讨论的过程随时可能被人关注到。”不过,“在美国,都是项目做出来然后得到投资,但现在你只要到创业咖啡馆打开电脑干一晚上,立马就有投资人来问你在做什么项目,是不是需要钱”。
每个月,王一以前在创客空间认识的朋友中,都有新人加入创业者队伍。而一些没有创业的创客,也觉得如果只是旁观创业,似乎就意味着混得不行,虚度时光。
一个又一个的创业计划萌生出来,“互联网+”的标签随处可见。王一坦言,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为开发者服务,“开发者多,说明创业公司多。”
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统计数字:一个月有多少家企业在此完成了注册,一年12个月,就是多少家公司。在王一看来,当下的这波潮流是一个机遇,雷军说的“风口的猪”(指借势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圈的美谈,“但也不能完全盲目,得想一想看一看是否风一直吹?”他的眼睛里是不属于16岁少年的成熟。
“这一波创业还有低龄化的特点。”在某名牌高校办的孵化中心,一位从这所学校毕业多年的博士创业者孟欣说。
去年12月,教育部发通知,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比如孟欣的母校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两年,而王一所在的某高中,给予学生休学创业的时间是一年。
“很多人觉得一年创业期需要延长,但我觉得足够了,人应该给自己一个期限。”王一直言,自己也认识一些创业者,晚上12点睡,早上10点醒来,然后慢慢悠悠到创业咖啡店里去买杯咖啡,坐下来和形形色色的人聊,“只是聊,一直聊,就光聊……”对于16岁创业是否太小的疑问,王一并不认同。创业的压力在他眼中也不算什么,“高考的压力才叫大,每天、每月、每半年都要排名,高考就是三年总排名。”听他说这些话时,你会意识到眼前的创业者毕竟是个孩子,“现在商用的编程技巧、工具要想进入到大学课程之內,至少需要10年,但10年之后,这样的内容又已经完全没有价值了。”定不短。
丹尼斯非常反感别人在和他聊项目时,迎头便问其商业模式。“已经听烦了这个词。商业首先要创造价值。比如在硅谷人家只会问,你这东西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价值。”
既然有着强烈的不习惯,却为何要选择回国创业呢?丹尼斯觉得国内的机会多,而且他认定自己的项目很有创意,应该能在这么好的创业氛围中得到资本的青睐。
对丹尼斯而言,“不习惯”之外还有“不明白”:为什么钱投向的项目,大部分是抄袭的创意?虽然他自己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很在意钱如何收回来。但碰到机会,他依旧会去问那些有名的创投:你们这是为什么?
丹尼斯的创业项目是让安卓用户自己分享应用,可以上传APP,可以下载APP,可以写120字的评论,可以关注你相信的人,读APP评论……
丹尼斯至今还没得到资本的“青睐”,他认为,这是因为那些不同创业孵化机构邀请的导师,学院派居多,有经验的企业家太少。“我曾在
40岁创业者的理想
和年轻直率的王一相比,年过四十的丹尼斯沉稳得近乎内向。他是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从他言谈时不经意要用英文单词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本意,可以猜测他在国外生活的时间一多个不同的场合去陈述自己的项目,但听取项目陈述的评审人,大多是大学教授、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大企业的高管,很少有创业者。”在他看来,评判者不是创业者,或者说没有创过业,就很难给出真正专业的意见。 连续创业,至今未果,丹尼斯却不愿也无法回到以往的生活中。在创业之前,他是某知名网络公司的销售总经理,每年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经过多年创业,而今的他在物质层面已经必须过极其简单的生活。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转身”。“创业都是要坚持的,对我而言,不创业已意味着平庸。所以即使经历经济上的困难,也不想回头。”丹尼斯补充说,现在各地提倡对创业“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他很期待有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创业失败的一定保障:在创业者遇到经济困难时,能获得一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
逐和的資本
16岁的王一不仅认识40岁的丹尼斯,私下还是相熟的朋友,但对于丹尼斯连续十年创业无果,王一却不好意思规劝。“很多话无法启口,其实创业这件事,成是幸运,不成是必然。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就不会继续了。”
王一觉得,资本有逐利性,你没办法和他讲理。“一说21岁现象,资本就奔着‘21岁’去了。如果有一天,16岁的人带团队带成了几个,资本很有可能只投16岁,连18岁都不投。”
说这话的背景,是哈佛学生高婧与合伙人一起,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无障碍”手机网页云适配,研发水平赢得美国同行钦佩,而她创业时刚刚21岁;辍学的赵柏闻曾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尝试通过基因分析解开人类遗传的秘密,到了去年,他创建量化健康科技公司,这一年他22岁。
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大影院,可以说《21岁现象》当下正在热映。中关村30岁以下创业新贵数量位居中国首位,190余万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在中关村活跃的20家科技孵化器中,大学毕业两年内创业的超过500人。90后创业者演绎着“中国创新”的“青春风暴”。所以,在王一看来,连续创业无果的丹尼斯已经错过了得到资本垂青的黄金期,只是他并不自知,或者说不愿意相信。
这一点,《思考·快与慢》中也有印证。该书作者曾列举了一组相关数据:在美国,小型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但是美国的企业家评估自己企业的胜算时,81%的企业创办人认为他们的胜算达到70%甚至更高,有33%的人认为他们失败的概率为零。
“基于这种对创业未来的乐观偏见,越来越多的人变身创业者,包括创客。”王一说。
被曲解的创客文化
“事实上,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多年前,欧美“创客”们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无人机,它实现了众多的功能,人们由此看到了“草根科创”的力量。这几年,“草根科创”的风潮席卷中国,民间的“创客”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逐步形成了北京、深圳、上海各有特色的“创客”生态圈。
在接受采访的次日,王一要飞往另外一个城市的创客空间看新项目。“那里有强大的制造业,所以当地的创客想到一个东西,可以立即付诸实践。”但他同时指出,创客文化往往是在政府不介入的情况下,孵化出很闪亮的点子,“怎么去平衡创客和创业,变得很难。”
据了解,而今各地都陆续出台了针对创客的扶持政策。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深圳科创委把众创空间“柴火空间”定义为孵化器,针对孵化器就有了专项的资金支持。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部署对创客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及风投人士也在这里看到商机。
“创客和创业是两码事:创业需要资本、能力、人脉,创客什么都不需要。”在王一看来,创客的起点一定不是商业,而应该是对某个事情有兴趣,对一种不断探索的生活方式的喜欢,“发展商业化的价值最多是附加品。”作为一位从创客中心走出来的创业者,王一也明白创客中心的商业化是没办法的事情。他算了一笔账:办一场活动,一个500平方米的空间,得多少钱?请10位专家的费用,得多少钱?而按照200元一人收人头费已经算很高了,所以考虑营收完全可以理解。
“但只要和钱沾边,大多需要看到回报,希望项目成功,资本投钱更是需要看到更直接的产出。”(资料来源:上海观察、投资界、《中国青年报》)
那些年,被我们捧起来的90后创业者们
昙花一现的“脸萌”
脸萌,一款制作漫画头像的移动APP。多少少男少女、文艺青年被这样的卡通漫画DIY头像迷住,在那个时段,无疑脸萌是最抢眼的,此后资本市场几千万人民币直接砸向脸萌,让这个满是90后的创业团队在一夜之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夸赞、羡慕、仰望、嫉妒,总之一切灯光都集中在了这群年轻人身上,当众人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时候,却发现脸萌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只过1%生活的陈安妮
从微博到微信,一组名为“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的漫画被疯狂转载,据微博统计在2日时间里38万次转发,31万次被赞,7.9万条评论,在质量越来越低下,创意越来越匮乏的内容市场中,其作者陈安妮及其团队的确让我们刮目相看。
虽然这次的成功传播给安妮的团队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高,6000万阅读量转化到安装也只有307万左右,距离1%还差不少。但不晓得安妮以及她的团队今后会如何去做,或许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再次出现要等很久,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次的1%亮了。
90后二次元教丰徐逸
bilibill(简称B站)深受二次元小朋友们的欢迎,作为B站的CEO,徐逸经常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站长”或者“姥爷”。
前段时间,B站陷入了多起网络传播权纠纷案。而根据上海法院指示房产权司法保护网的开庭公告显示,B站在未来一个月内确实将要面临9起涉及网络传播权的案件。
近日,三个创业故事上演的“反转剧”备受关注。曾经光环环绕的年轻创业者,一夜之间被贴上“欺骗者”的标签,变成众人侧目的对象。
被扒皮最惨的,是被称为“哈佛都教授”的云视链创始人金证济苍。经哈佛大学校友“扒皮”,这个英文名为William Joy的小伙子,不能在哈佛官网上查实为“哈佛学生”;他的公司Venvy云视链,也并不能在哈佛iLab孵化器网页上查到;他网站上公布的“合伙人”们,图片和姓名被发现是从国外网站上“扒”来的。
号称“中国特斯拉”的游侠汽车则被网友发现是“买辆特斯拉改装”。农产品交易网站“一亩田”则祸起107万吨洋葱,网友“扒皮”称,盛产洋葱的西昌,一年产量才35万吨,“这是哪个种植大户种出了107万吨洋葱?”
曾经光环环绕的年轻创业者,一夜之间被贴上“欺骗者”的标签,变成众人侧目的对象。真相之外,不少创业者所关心的是:突如其来的困境和先前毫无缘由的青睐,简直如出一辙,皆非创业者所能控制。
创业的主角,何以瞬间沦为公众视野中的小丑?记者在外地某著名创业区的咖啡馆有过这样的经历:坐下一会儿,桌上开着手提电脑,没多久便有人来问,是否有什么创业项目需要风投?
“曾经的创客朋友们都开始谈论创业。”外地某高中一位16岁的创业者王一说,在过去一年间,身边的创客小伙伴不断成为创业者。而记者采访的一位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丹尼斯,因为看过一个个被资本追逐的财富梦想,更是觉得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得到资本的青睐。
不止一位创业者向记者表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过去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涌现出像现在这么多的创业者,彼此交流、激励:这又是一个值得认真的阶段,如果听多了“仅有一个模糊的商业构想就获得上千万美金风投”的故事,燃烧的创业热情就需要更多真正务实的开花结果。
16岁创业者的现实
“去年成立公司之前,创客中心就去得少了,因为很多创客活动没有了,大家更多地在谈项目。”16岁的创业者王一说。
作为因“创客、年轻”等标签被关注的年轻创业者,王一觉得“创业咖啡馆的存在无疑是创业者的福利:可以提供简单会议室功能,加上咖啡馆内有各种人聚集,也能提供找到优秀人脉的机会”。和王一一起成立公司的另外两名合伙人,就是他在创业咖啡馆的诸多活动中相识、相熟的。某种程度上,咖啡馆让创业者“不再孤独”。“一方面,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找到人讨论;另一方面,讨论的过程随时可能被人关注到。”不过,“在美国,都是项目做出来然后得到投资,但现在你只要到创业咖啡馆打开电脑干一晚上,立马就有投资人来问你在做什么项目,是不是需要钱”。
每个月,王一以前在创客空间认识的朋友中,都有新人加入创业者队伍。而一些没有创业的创客,也觉得如果只是旁观创业,似乎就意味着混得不行,虚度时光。
一个又一个的创业计划萌生出来,“互联网+”的标签随处可见。王一坦言,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为开发者服务,“开发者多,说明创业公司多。”
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统计数字:一个月有多少家企业在此完成了注册,一年12个月,就是多少家公司。在王一看来,当下的这波潮流是一个机遇,雷军说的“风口的猪”(指借势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圈的美谈,“但也不能完全盲目,得想一想看一看是否风一直吹?”他的眼睛里是不属于16岁少年的成熟。
“这一波创业还有低龄化的特点。”在某名牌高校办的孵化中心,一位从这所学校毕业多年的博士创业者孟欣说。
去年12月,教育部发通知,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比如孟欣的母校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两年,而王一所在的某高中,给予学生休学创业的时间是一年。
“很多人觉得一年创业期需要延长,但我觉得足够了,人应该给自己一个期限。”王一直言,自己也认识一些创业者,晚上12点睡,早上10点醒来,然后慢慢悠悠到创业咖啡店里去买杯咖啡,坐下来和形形色色的人聊,“只是聊,一直聊,就光聊……”对于16岁创业是否太小的疑问,王一并不认同。创业的压力在他眼中也不算什么,“高考的压力才叫大,每天、每月、每半年都要排名,高考就是三年总排名。”听他说这些话时,你会意识到眼前的创业者毕竟是个孩子,“现在商用的编程技巧、工具要想进入到大学课程之內,至少需要10年,但10年之后,这样的内容又已经完全没有价值了。”定不短。
丹尼斯非常反感别人在和他聊项目时,迎头便问其商业模式。“已经听烦了这个词。商业首先要创造价值。比如在硅谷人家只会问,你这东西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价值。”
既然有着强烈的不习惯,却为何要选择回国创业呢?丹尼斯觉得国内的机会多,而且他认定自己的项目很有创意,应该能在这么好的创业氛围中得到资本的青睐。
对丹尼斯而言,“不习惯”之外还有“不明白”:为什么钱投向的项目,大部分是抄袭的创意?虽然他自己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很在意钱如何收回来。但碰到机会,他依旧会去问那些有名的创投:你们这是为什么?
丹尼斯的创业项目是让安卓用户自己分享应用,可以上传APP,可以下载APP,可以写120字的评论,可以关注你相信的人,读APP评论……
丹尼斯至今还没得到资本的“青睐”,他认为,这是因为那些不同创业孵化机构邀请的导师,学院派居多,有经验的企业家太少。“我曾在
40岁创业者的理想
和年轻直率的王一相比,年过四十的丹尼斯沉稳得近乎内向。他是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从他言谈时不经意要用英文单词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本意,可以猜测他在国外生活的时间一多个不同的场合去陈述自己的项目,但听取项目陈述的评审人,大多是大学教授、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大企业的高管,很少有创业者。”在他看来,评判者不是创业者,或者说没有创过业,就很难给出真正专业的意见。 连续创业,至今未果,丹尼斯却不愿也无法回到以往的生活中。在创业之前,他是某知名网络公司的销售总经理,每年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经过多年创业,而今的他在物质层面已经必须过极其简单的生活。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转身”。“创业都是要坚持的,对我而言,不创业已意味着平庸。所以即使经历经济上的困难,也不想回头。”丹尼斯补充说,现在各地提倡对创业“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他很期待有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创业失败的一定保障:在创业者遇到经济困难时,能获得一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
逐和的資本
16岁的王一不仅认识40岁的丹尼斯,私下还是相熟的朋友,但对于丹尼斯连续十年创业无果,王一却不好意思规劝。“很多话无法启口,其实创业这件事,成是幸运,不成是必然。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就不会继续了。”
王一觉得,资本有逐利性,你没办法和他讲理。“一说21岁现象,资本就奔着‘21岁’去了。如果有一天,16岁的人带团队带成了几个,资本很有可能只投16岁,连18岁都不投。”
说这话的背景,是哈佛学生高婧与合伙人一起,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无障碍”手机网页云适配,研发水平赢得美国同行钦佩,而她创业时刚刚21岁;辍学的赵柏闻曾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尝试通过基因分析解开人类遗传的秘密,到了去年,他创建量化健康科技公司,这一年他22岁。
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大影院,可以说《21岁现象》当下正在热映。中关村30岁以下创业新贵数量位居中国首位,190余万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在中关村活跃的20家科技孵化器中,大学毕业两年内创业的超过500人。90后创业者演绎着“中国创新”的“青春风暴”。所以,在王一看来,连续创业无果的丹尼斯已经错过了得到资本垂青的黄金期,只是他并不自知,或者说不愿意相信。
这一点,《思考·快与慢》中也有印证。该书作者曾列举了一组相关数据:在美国,小型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但是美国的企业家评估自己企业的胜算时,81%的企业创办人认为他们的胜算达到70%甚至更高,有33%的人认为他们失败的概率为零。
“基于这种对创业未来的乐观偏见,越来越多的人变身创业者,包括创客。”王一说。
被曲解的创客文化
“事实上,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多年前,欧美“创客”们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无人机,它实现了众多的功能,人们由此看到了“草根科创”的力量。这几年,“草根科创”的风潮席卷中国,民间的“创客”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逐步形成了北京、深圳、上海各有特色的“创客”生态圈。
在接受采访的次日,王一要飞往另外一个城市的创客空间看新项目。“那里有强大的制造业,所以当地的创客想到一个东西,可以立即付诸实践。”但他同时指出,创客文化往往是在政府不介入的情况下,孵化出很闪亮的点子,“怎么去平衡创客和创业,变得很难。”
据了解,而今各地都陆续出台了针对创客的扶持政策。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深圳科创委把众创空间“柴火空间”定义为孵化器,针对孵化器就有了专项的资金支持。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部署对创客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及风投人士也在这里看到商机。
“创客和创业是两码事:创业需要资本、能力、人脉,创客什么都不需要。”在王一看来,创客的起点一定不是商业,而应该是对某个事情有兴趣,对一种不断探索的生活方式的喜欢,“发展商业化的价值最多是附加品。”作为一位从创客中心走出来的创业者,王一也明白创客中心的商业化是没办法的事情。他算了一笔账:办一场活动,一个500平方米的空间,得多少钱?请10位专家的费用,得多少钱?而按照200元一人收人头费已经算很高了,所以考虑营收完全可以理解。
“但只要和钱沾边,大多需要看到回报,希望项目成功,资本投钱更是需要看到更直接的产出。”(资料来源:上海观察、投资界、《中国青年报》)
那些年,被我们捧起来的90后创业者们
昙花一现的“脸萌”
脸萌,一款制作漫画头像的移动APP。多少少男少女、文艺青年被这样的卡通漫画DIY头像迷住,在那个时段,无疑脸萌是最抢眼的,此后资本市场几千万人民币直接砸向脸萌,让这个满是90后的创业团队在一夜之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夸赞、羡慕、仰望、嫉妒,总之一切灯光都集中在了这群年轻人身上,当众人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时候,却发现脸萌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只过1%生活的陈安妮
从微博到微信,一组名为“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的漫画被疯狂转载,据微博统计在2日时间里38万次转发,31万次被赞,7.9万条评论,在质量越来越低下,创意越来越匮乏的内容市场中,其作者陈安妮及其团队的确让我们刮目相看。
虽然这次的成功传播给安妮的团队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高,6000万阅读量转化到安装也只有307万左右,距离1%还差不少。但不晓得安妮以及她的团队今后会如何去做,或许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再次出现要等很久,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次的1%亮了。
90后二次元教丰徐逸
bilibill(简称B站)深受二次元小朋友们的欢迎,作为B站的CEO,徐逸经常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站长”或者“姥爷”。
前段时间,B站陷入了多起网络传播权纠纷案。而根据上海法院指示房产权司法保护网的开庭公告显示,B站在未来一个月内确实将要面临9起涉及网络传播权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