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改革的效果看教学。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就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因为优秀教师是岗位锻炼、培养与自我发展的结果,正所谓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以特级教师为主的名师工作室,他们认为,名师工作室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清晰的工作思路。他们的工作目标是: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他们的工作思路是: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有计划、分层次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此,学校名师工作室把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分为诊断课、研究课、竞赛课和示范课四个层次。一是名师分别与年轻教师结对互帮互学,并深入课堂对他们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语言进行“诊断”,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力求规范,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二是针对学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研究课,每次研究课都有专题,名师或亲自上课,或听课评课,务求取得实效。三是在一定的时候开展课堂教学竞赛,让青年教师在名师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竞赛课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四是由名师上示范课,让全校教师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使名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近,莲华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党红静、伍昆英、孙冰和李晓青等四位老师分别提供了一节语文示范课、两节数学示范课和一节科学示范课,两位年轻教师也各上了一节语文研究课,学校50多位教师参加听课,并对以上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党红静(昆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懂得做人的道理。
首先,从破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自读课文,知道文题是汤姆的爸爸说的一句话;接着提出问题:“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结果怎样?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后完成填空:(原因),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这样做使学生一目了然:填空的内容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钓鱼”和“放鱼”两方面来写的。教学“钓鱼”部分时,重在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汤姆钓到大鲈鱼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当学生也为汤姆感到高兴时,我话锋一转:“汤姆钓到鲈鱼是多么激动,然而他却把鱼放了,这是为什么呢?”自然地过渡到“放鱼”部分的教学。教学“放鱼”部分,重在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理解。在这两部分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汤姆不情愿放鱼的心情和“爸爸”坚定的态度中明白“应该自觉遵守规定”这个做人的道理。
伍昆英(特级教师):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一)”。教材提供的不仅是学习素材,还蕴含了教学思想。为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我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弄清本节所学知识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抓住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推敲,领会教材的蕴意、知识点和编排意图。
如果说深入研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深入了解学生就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以“回忆旧知,迁移类推,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探究学习,获取新知——巩固训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具体环节如下:
1.口算抢答。
学生回忆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方法,理清运算顺序,自己发现并归纳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运算顺序相同。
2.联系对单位“1”的认识,说出算式的含义,找出等量关系。
3.通过看图读文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数学思维方式。
4.把情景图转化为文字叙述的数学应用题,脱离图的“支柱”,变直观为抽象,让学生口述所编应用题。
5.从分析问题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6.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练习有层次性,由设想到试一试,再到练一练,最后独立完成。
由于思路清晰,准备充分,教学让我感到得心应手。
孙冰(昆明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并贯穿教学始终。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直观认识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上课伊始,了解五角星名称的得来,以及在几何图形和实物上找角等活动都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但在生活中,学生往往将角的顶点理解成角,这成了本节课首先要突破的难点。通过探索、争辩,学生很快发现原来认识的误差,对角有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影响正确理解的障碍。例如,在“用一张圆形的纸折出一个角来”的环节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折出如图 所示的图形后就提出,除了角1以外,2、3部分也是角,以为只要是尖的就是角,这样的经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中角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角,强化角的准确表象,形成正确的概念。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如,创作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教师也参与其中。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不仅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还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李晓青(特级教师):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天的食物》。本课看似内容少,实则可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且容量较大。据此,我提前布置学生记录头一天所吃的食物,上课时从分析学生早餐入手,解决一道菜中有几种食物的问题。反思该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1.注重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和顺序。在学生解决了一道菜算几种食物的问题,明确了活动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要快速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巡回参与和指导,了解到学生不仅整理出了自己及同学一天所吃的食物,而且从中发现了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2.注重学生的合作参与。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活动,一次是组内同学整理一天所吃的食物,理出清单;另一次是给整理好的食物进行分类。由于任务明确,又联系生活实际,所有学生都兴趣浓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3.精心设计教具、学具。本节课运用了画成表格的KT板,并标注了数字,准备了彩色撕贴纸,使学生在整理和汇报过程中一目了然,节约了时间。
潘燕玲(党红静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党老师的课体现出她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很强。她执教的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二课时,一开课,党老师就抓住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必须把这鱼放掉!”是谁对谁说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并让学生完成填空卡,使学生轻松地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精读感悟课文时,党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和指导,由于读得充分,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的体验和文章蕴含的道理的感悟水到渠成。所以,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学生能用“不管……都……”说出:“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叔叔在场,我们都不能闯红灯。”“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我们都不能随手扔垃圾。”“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不能随便摘花。”……
李世杰(伍昆英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伍昆英老师执教的“分数混合运算(一)”这节课环节紧凑,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下几点让我感受很深: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伍老师不仅敢于放手,而且善于引导,适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展示讲解;讲解中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生生之间讨论来寻求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听这样的课,感觉真好。2.“他可以的”。“他可以的”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有位同学在展示他的算式272× +4时,下面有同学问他272× 求的是什么,他一时紧张说不出来,这时,其他同学一个个喊着:“老师,我来!”这时候,伍老师说了一句:“他可以的!”就是这句话,唤醒了大家尊重别人的意识,那位同学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当他满怀信心走下讲台时,我从他的目光中读到了欣喜和自信。
李江(伍昆英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来解决的问题。学习新课前,伍老师从多方面唤起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强化了单位“1”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后,伍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并明白其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再后,伍老师着力于本课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编应用题,并列式解答。伍老师的练习设计富有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如,当她发现学生大多从同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不仅关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还关注其思维的变通性及独创性;伍老师还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现学生编出有新意的题,就让学生把题写在纸上,送到讲台上,以备交流时通过投影展示出来。
通过不断地听伍老师的课并和她一起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我感觉自己分析教材的能力及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了。
曹婷(孙冰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孙冰老师执教“认识角”,整节课从设计到教学无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始,由五角星图形引出角,自然、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探究的平台。孙老师引领学生亲历“找一找”、“做一做”、“数一数”、“玩一玩”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对角的特征充分体验、深入探究。如在“找角”练习中,教师既不忘基本训练,又考虑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要照顾到对图形基本特征的把握,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现象。学生通过在实物中找角,再经历分类、质疑、交流、验证等过程,从个别学习到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一些思维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分类”思想。
3.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在观察、思考、判断、推理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练习的设计围绕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走进学生流动的、现实的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5.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孙老师的课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刘佳(李晓青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从李老师执教的一节科学课中能看出她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整节课重点突出,环节清晰,教师的教态亲切,语言简练。教学中充分协调学生合作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学会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张丽华(钟玲丽结对青年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我在做《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经历了三次修改完善。
第一次备课——与文本对话,不看教学参考书和相关资料,只看课文内容,一次次朗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个人感悟,然后按个人见解准备教学预案。
第二次备课——与参考资料对话,广泛收集和参考各种教学预案的不同见解,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第三次备课——与指导教师对话,就教学预设与指导教师钟校长展开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读益智。谈到思维训练,往往认为这是数学、科学学科的任务。其实,在本次备课中,钟校长就针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在语文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应先从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入手,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关联点,以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接下来,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脉,找到重点。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课文先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声外有音,言外有意。此时,“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2.以读悟情。本课最震撼人心的是描写天鹅奋不顾身撞击冰层的段落,教学时,应抓住这一情感的震撼点,通过品读重点词“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动情地进入角色,体验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
3.以读补白。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老天鹅破冰的课件,想象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探究作者几次描写天鹅叫声的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进一步升华情感。在此基础上感悟斯潘杰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这一课文的深刻蕴意。
钟玲丽(特级教师、校长):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是读者将别人的“言”内化为“义”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接触、冲突、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从多方面唤醒、调动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1.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集中反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学习材料的概括能力,表现在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张丽华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就把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贯穿于教学始终,对学生每次读书和谈收获、体会均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有指导性的评价,在交流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如在初读课文时,直接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有什么发现?学生带着探究的兴趣阅读相关内容,再通读全文,从而抓住了描写天鹅震撼人心的破冰故事的重点内容。
2.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其在阅读中的反映是:抓住所读内容的要点,了解“写了什么”和“是怎么样的”,在此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写”,探究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课文蕴含的思想。如教学重点段时,张老师让学生默读第5、6自然段,边读边想:在破冰的过程中,天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发表见解:老天鹅用“胸脯和翅膀”拍打,是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全力以赴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腾空而起”,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说明老天鹅的奋不顾身。“石头似的”这个比喻用在此处恰当吗?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接着,让学生观看老天鹅破冰的课件,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此时,一次次扑打冰面的仅仅是老天鹅的身体吗?面对这样一只舍己为群,以血肉之躯闯出一条生路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可以看出,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究过程中,想象着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的情景,感受着天鹅群合力破冰的壮观场面,体会着老天鹅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从而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善于作出合理的判断、选择。学生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阅读材料,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如张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文中几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画出来,并联想当时的情景想一想这叫声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从天鹅的叫声中体会: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教学达到了回环整合、深化感知的思维训练。
李娴(陈渐萍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我所执教的《会走路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歌颂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倡导了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友爱、互助团结。课后反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演读感悟。课堂上我创设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说说中感悟课文主要情节,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2.拓展读说,深化体验。在学生感悟了本文丰富而鲜活的语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小鸟到了驯鹿家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表达,而且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学出情趣,读出感动。文章本是有情物,童话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情和趣。有趣,才能吸引孩子们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情,才能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内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树,是植物,它怎么会走路呢?这棵树到底是谁呢?文题引发悬念,读文更有情有趣。一篇只有263字的童话却一波三折,饶有情趣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与和谐。
4.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读懂课文字词的基础上,文意结合,进一步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后重新审视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最大的遗憾是读得不够,读的作用不明显,如能进一步将读与想、议、说、问、评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陈渐萍(昆明市模范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李娴老师执教《会走路的树》,一开课就用设置悬念、调动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抢读词语,然后试着说出这个词所在句子的意思。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又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语。接着教师娓娓道来:草木茂盛的树林,鲜花盛开的草地(课件出示挂图),这样的风景美吗?就在这片小树林里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树林里的鸟儿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在一棵树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探着头,睁着黑豆般的小眼睛,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她沉浸在迷人的景色中。忽然,小鸟惊叫起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小鸟看到了什么?教师从美妙的画面入手,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给孩子们美的享受,这时戛然而止,设下悬念,为读文做了情感的铺垫。
第二步,教师用整体感知、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我会读”活动,指名或几个同学合作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熟。同时提出要求:(1)现在,你又有哪些发现?你对课文的哪些句段最感兴趣?(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段先自己练习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3)课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等着我们下节课来细细品味,故事还没结束,等着我们继续编。对于小学生来说,直白的谈论“情”字,不如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反复朗读,达到体验、感悟。
第三步,总结学法。(1)以读解疑。小鹿带着小鸟到家以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写小鸟和“小树”的句子多读读,多想想。(2)续讲故事。既深化理解,又锻炼表达。(3)借助直观(图片、课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李老师的教学清新、朴实,教态自然、大方,特别是教师自己带上头饰扮演驯鹿自我介绍这一环节,表现得特别亲切可爱,从情感上贴近学生,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又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李娴老师从教仅两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她虚心求教、大胆实践、不断反思的教学态度和舍得吃苦、勤奋踏实的作风分不开。
◇责任编辑:黄云刚◇
最近,莲华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党红静、伍昆英、孙冰和李晓青等四位老师分别提供了一节语文示范课、两节数学示范课和一节科学示范课,两位年轻教师也各上了一节语文研究课,学校50多位教师参加听课,并对以上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党红静(昆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懂得做人的道理。
首先,从破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自读课文,知道文题是汤姆的爸爸说的一句话;接着提出问题:“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结果怎样?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后完成填空:(原因),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这样做使学生一目了然:填空的内容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钓鱼”和“放鱼”两方面来写的。教学“钓鱼”部分时,重在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汤姆钓到大鲈鱼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当学生也为汤姆感到高兴时,我话锋一转:“汤姆钓到鲈鱼是多么激动,然而他却把鱼放了,这是为什么呢?”自然地过渡到“放鱼”部分的教学。教学“放鱼”部分,重在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理解。在这两部分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汤姆不情愿放鱼的心情和“爸爸”坚定的态度中明白“应该自觉遵守规定”这个做人的道理。
伍昆英(特级教师):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一)”。教材提供的不仅是学习素材,还蕴含了教学思想。为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我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弄清本节所学知识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抓住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推敲,领会教材的蕴意、知识点和编排意图。
如果说深入研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深入了解学生就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以“回忆旧知,迁移类推,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探究学习,获取新知——巩固训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具体环节如下:
1.口算抢答。
学生回忆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方法,理清运算顺序,自己发现并归纳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运算顺序相同。
2.联系对单位“1”的认识,说出算式的含义,找出等量关系。
3.通过看图读文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数学思维方式。
4.把情景图转化为文字叙述的数学应用题,脱离图的“支柱”,变直观为抽象,让学生口述所编应用题。
5.从分析问题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6.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练习有层次性,由设想到试一试,再到练一练,最后独立完成。
由于思路清晰,准备充分,教学让我感到得心应手。
孙冰(昆明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并贯穿教学始终。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直观认识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上课伊始,了解五角星名称的得来,以及在几何图形和实物上找角等活动都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但在生活中,学生往往将角的顶点理解成角,这成了本节课首先要突破的难点。通过探索、争辩,学生很快发现原来认识的误差,对角有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影响正确理解的障碍。例如,在“用一张圆形的纸折出一个角来”的环节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折出如图 所示的图形后就提出,除了角1以外,2、3部分也是角,以为只要是尖的就是角,这样的经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中角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角,强化角的准确表象,形成正确的概念。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如,创作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教师也参与其中。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不仅获取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还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李晓青(特级教师):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天的食物》。本课看似内容少,实则可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且容量较大。据此,我提前布置学生记录头一天所吃的食物,上课时从分析学生早餐入手,解决一道菜中有几种食物的问题。反思该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1.注重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和顺序。在学生解决了一道菜算几种食物的问题,明确了活动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要快速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巡回参与和指导,了解到学生不仅整理出了自己及同学一天所吃的食物,而且从中发现了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2.注重学生的合作参与。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活动,一次是组内同学整理一天所吃的食物,理出清单;另一次是给整理好的食物进行分类。由于任务明确,又联系生活实际,所有学生都兴趣浓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3.精心设计教具、学具。本节课运用了画成表格的KT板,并标注了数字,准备了彩色撕贴纸,使学生在整理和汇报过程中一目了然,节约了时间。
潘燕玲(党红静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党老师的课体现出她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很强。她执教的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二课时,一开课,党老师就抓住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必须把这鱼放掉!”是谁对谁说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并让学生完成填空卡,使学生轻松地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精读感悟课文时,党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和指导,由于读得充分,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的体验和文章蕴含的道理的感悟水到渠成。所以,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学生能用“不管……都……”说出:“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叔叔在场,我们都不能闯红灯。”“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我们都不能随手扔垃圾。”“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不能随便摘花。”……
李世杰(伍昆英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伍昆英老师执教的“分数混合运算(一)”这节课环节紧凑,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下几点让我感受很深: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伍老师不仅敢于放手,而且善于引导,适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展示讲解;讲解中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生生之间讨论来寻求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听这样的课,感觉真好。2.“他可以的”。“他可以的”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有位同学在展示他的算式272× +4时,下面有同学问他272× 求的是什么,他一时紧张说不出来,这时,其他同学一个个喊着:“老师,我来!”这时候,伍老师说了一句:“他可以的!”就是这句话,唤醒了大家尊重别人的意识,那位同学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当他满怀信心走下讲台时,我从他的目光中读到了欣喜和自信。
李江(伍昆英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来解决的问题。学习新课前,伍老师从多方面唤起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强化了单位“1”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后,伍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并明白其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再后,伍老师着力于本课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编应用题,并列式解答。伍老师的练习设计富有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如,当她发现学生大多从同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不仅关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还关注其思维的变通性及独创性;伍老师还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现学生编出有新意的题,就让学生把题写在纸上,送到讲台上,以备交流时通过投影展示出来。
通过不断地听伍老师的课并和她一起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我感觉自己分析教材的能力及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了。
曹婷(孙冰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孙冰老师执教“认识角”,整节课从设计到教学无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始,由五角星图形引出角,自然、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探究的平台。孙老师引领学生亲历“找一找”、“做一做”、“数一数”、“玩一玩”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对角的特征充分体验、深入探究。如在“找角”练习中,教师既不忘基本训练,又考虑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要照顾到对图形基本特征的把握,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现象。学生通过在实物中找角,再经历分类、质疑、交流、验证等过程,从个别学习到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一些思维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分类”思想。
3.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在观察、思考、判断、推理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练习的设计围绕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走进学生流动的、现实的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5.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孙老师的课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刘佳(李晓青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从李老师执教的一节科学课中能看出她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整节课重点突出,环节清晰,教师的教态亲切,语言简练。教学中充分协调学生合作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学会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张丽华(钟玲丽结对青年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我在做《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经历了三次修改完善。
第一次备课——与文本对话,不看教学参考书和相关资料,只看课文内容,一次次朗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个人感悟,然后按个人见解准备教学预案。
第二次备课——与参考资料对话,广泛收集和参考各种教学预案的不同见解,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第三次备课——与指导教师对话,就教学预设与指导教师钟校长展开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读益智。谈到思维训练,往往认为这是数学、科学学科的任务。其实,在本次备课中,钟校长就针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在语文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应先从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入手,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关联点,以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接下来,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脉,找到重点。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课文先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声外有音,言外有意。此时,“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2.以读悟情。本课最震撼人心的是描写天鹅奋不顾身撞击冰层的段落,教学时,应抓住这一情感的震撼点,通过品读重点词“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动情地进入角色,体验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
3.以读补白。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老天鹅破冰的课件,想象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探究作者几次描写天鹅叫声的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进一步升华情感。在此基础上感悟斯潘杰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这一课文的深刻蕴意。
钟玲丽(特级教师、校长):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是读者将别人的“言”内化为“义”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接触、冲突、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从多方面唤醒、调动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1.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集中反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学习材料的概括能力,表现在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张丽华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就把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贯穿于教学始终,对学生每次读书和谈收获、体会均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有指导性的评价,在交流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如在初读课文时,直接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有什么发现?学生带着探究的兴趣阅读相关内容,再通读全文,从而抓住了描写天鹅震撼人心的破冰故事的重点内容。
2.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其在阅读中的反映是:抓住所读内容的要点,了解“写了什么”和“是怎么样的”,在此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写”,探究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课文蕴含的思想。如教学重点段时,张老师让学生默读第5、6自然段,边读边想:在破冰的过程中,天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发表见解:老天鹅用“胸脯和翅膀”拍打,是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全力以赴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腾空而起”,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说明老天鹅的奋不顾身。“石头似的”这个比喻用在此处恰当吗?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接着,让学生观看老天鹅破冰的课件,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此时,一次次扑打冰面的仅仅是老天鹅的身体吗?面对这样一只舍己为群,以血肉之躯闯出一条生路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可以看出,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究过程中,想象着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的情景,感受着天鹅群合力破冰的壮观场面,体会着老天鹅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从而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善于作出合理的判断、选择。学生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阅读材料,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如张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文中几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画出来,并联想当时的情景想一想这叫声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从天鹅的叫声中体会: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教学达到了回环整合、深化感知的思维训练。
李娴(陈渐萍结对青年教师,小学一级教师):我所执教的《会走路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歌颂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倡导了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友爱、互助团结。课后反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演读感悟。课堂上我创设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说说中感悟课文主要情节,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2.拓展读说,深化体验。在学生感悟了本文丰富而鲜活的语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小鸟到了驯鹿家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表达,而且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学出情趣,读出感动。文章本是有情物,童话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情和趣。有趣,才能吸引孩子们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情,才能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内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树,是植物,它怎么会走路呢?这棵树到底是谁呢?文题引发悬念,读文更有情有趣。一篇只有263字的童话却一波三折,饶有情趣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与和谐。
4.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读懂课文字词的基础上,文意结合,进一步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后重新审视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最大的遗憾是读得不够,读的作用不明显,如能进一步将读与想、议、说、问、评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陈渐萍(昆明市模范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李娴老师执教《会走路的树》,一开课就用设置悬念、调动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抢读词语,然后试着说出这个词所在句子的意思。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又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语。接着教师娓娓道来:草木茂盛的树林,鲜花盛开的草地(课件出示挂图),这样的风景美吗?就在这片小树林里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树林里的鸟儿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在一棵树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探着头,睁着黑豆般的小眼睛,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她沉浸在迷人的景色中。忽然,小鸟惊叫起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小鸟看到了什么?教师从美妙的画面入手,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给孩子们美的享受,这时戛然而止,设下悬念,为读文做了情感的铺垫。
第二步,教师用整体感知、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我会读”活动,指名或几个同学合作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熟。同时提出要求:(1)现在,你又有哪些发现?你对课文的哪些句段最感兴趣?(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段先自己练习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3)课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等着我们下节课来细细品味,故事还没结束,等着我们继续编。对于小学生来说,直白的谈论“情”字,不如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反复朗读,达到体验、感悟。
第三步,总结学法。(1)以读解疑。小鹿带着小鸟到家以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写小鸟和“小树”的句子多读读,多想想。(2)续讲故事。既深化理解,又锻炼表达。(3)借助直观(图片、课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李老师的教学清新、朴实,教态自然、大方,特别是教师自己带上头饰扮演驯鹿自我介绍这一环节,表现得特别亲切可爱,从情感上贴近学生,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又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李娴老师从教仅两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她虚心求教、大胆实践、不断反思的教学态度和舍得吃苦、勤奋踏实的作风分不开。
◇责任编辑:黄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