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含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l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3.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过程中,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多种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宜兴的特产相当有名。今天徐老师带来了两块官林生产的方糕。你看这两块方糕,一块(生:大),一块(生: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的方糕的这个面(教师摸遍这个面的全部)和小的方糕的这个面(教师摸遍这个面的全部)相比,你觉得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生:(用指尖一点)这个面大。
  (教师指名学生摸面,进一步感知“面”。)
  评析:对物体的“面”,学生在一年级已有了初步的感受,但不全面。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特产导入,让学生经历由指“面”到摸“面”的体验过程,从而对物体的“面”有了新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能找到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比如,这是黑板的面(摸遍这个面),这是课本的封面(摸遍这个面),你能说说这两个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吗?(板书:大小)
  生1:黑板的面比课本的封面大。
  生2:课本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
  师:像老师这样找一个物体,摸一摸它的面,并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看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学生活动。)
  师:请同桌交流。
  第一桌:
  生1:我摸了练习本的封面,他摸了课桌的面,练习本的封面比课桌的面小。
  生2:课桌的面比练习本的封面大。
  第二桌:
  生1:我摸了文具盒盖子的面,他摸了橡皮的一个面,文具盒盖子的面比橡皮的面大。
  生2:橡皮的面比文具盒盖子的面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表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把你刚才摸过的那些物体的表面,学着老师的说法,互相交流。
  生1:课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面的面积。
  生2:文具盒盖面的大小叫做文具盒盖面的面积。
  生3:瓷砖面的大小叫做瓷砖面的面积。
  师:(出示医疗卡)瓷砖面的面积比医疗卡的面积大还是小?有没有比医疗卡的面积小的物体的表面面积?
  生1:橡皮一个面的面积比医疗卡的面积小。
  生2:大拇指指甲的面积比医疗卡的面积小。
  师:请班长到前面来,伸出你的左手。你的手掌面积比医疗卡的面积大还是小?
  班长:我手掌的面积比医疗卡的面积大。
  师:其他同学也像班长那样伸出左手,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你手掌的面积大或者小?请你举例说一说。
  生1:电脑屏幕的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大。
  生2:冰箱门的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大。
  生3:树叶的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小。
  师:你们同意吗?(学生窃窃私语。)
  生:我不同意。有的树叶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大,比如梧桐叶的面积就比我们小学生手掌的面积大。
  师:这就对了!刚才我们认识了物体表面的面积。
  评析:教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充分感知了“面”与“面积”的存在,同时恰当地把“面积”渗透给了学生,使学生感悟到“面”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物体的“面”与“面积”的表象。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块手帕、一幅风景画、一元硬币、一条红领巾。)
  师:现在老师沿着这些物体的一个面的边线描画下来,围成的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师:(课件闪烁描画后的平面图形)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学生齐说。)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图形最大?哪一个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圆最小。
  师:你是怎么比出大小的呢?
  生: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师:大小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呢?
  生:指这些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我一眼就看出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圆的面积最小。
  师:是的,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我们来看一下它们面积。(点击课件,使这些图形的面积改变颜色。)
  师:在上面四个平面图形中,老师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比圆形的面积大,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比圆形的面积大。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比圆形的面积大很多。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呀!刚才我们又认识了平面图形的面积。
  评析:平面图形本身是比较抽象的,它的面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以想象。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了下来,使平面图形的面积也能“摸”得着,这就使抽象的平面图形的“面”在学生脑中物化,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1: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生2: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师:把两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面积的含义)
  评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面积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
  4.教学例2。
  师:刚才同学们用眼睛直接观察出了这四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多媒体演示:正方形不断变大、长方形不断缩小,长方形面积略比正方形大)。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哪个面积小一些吗?
  生1: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生2:我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3:我觉得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请同桌拿出信封内的材料,自己想办法比一比,看哪两个同学的办法多?
  (学生按要求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生1:我是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的。(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的。(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后,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3:我是用长方形小纸片来摆的,这个正好是3个小长方形这么大,另一个则要多一点。(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后,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拿着两个图形)通过比较这两条边,也可以比出它们的大小。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拿出蓝色长方形和红色正方形彩纸)你拿老师这两个图形比比看?
  生:(比了几下,感到了困难)它们的边都不相等,不好比。
  师:用其他的方法能不能比呢?
  生:(用3种方法比了几下,都感到困难)这两个图形无法比较。
  师:这两个图形有面积吗?(生:有。)有大小吗?(生:有。)有大小就可以进行比较呀!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解决。
  评析:教师将例2中长方形的长作了一些变化,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现实、有意义”了。学生一下子观察不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通过合作与探究才能使问题解决。学生的办法,使得教师给出的材料更“富于挑战性”,与学生刚刚建构的认知撞出“火花”,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再次激起,这与教师充分的预设是分不开的。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知
  1.做第44页第1、4题。
  师:(多媒体先逐一出示图形)你觉得第一幅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难以判断)你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多媒体出示格子图)请同学们先数一数,再比一比。
  (学生数方格后交流。类似地观察、比较、判断第4题的图案。认定:第1题中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第4题中小猫图案的面积大。)
  师:半格的怎么数?
  生:两个半格可以拼成一整个方格。
  2.延伸比较练习。
  师:(拿出蓝色长方形和红色正方形彩纸)这就是我们刚才无法比较大小的两张图形纸片,现在老师把它放到了大屏幕上。(出示方格图。)这样可以比较吗?
  (生:不可以。)
  师:(再次点击多媒体,把原来的一个方格等分为9个小方格)现在你们会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会了。
  师:用什么办法呢?
  生:把大方格分成几个相同的小方格。
  师:如果还分不出大小呢?
  生:再把小方格分成更小的方格。
  评析:教师练习安排精当,层次合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用数学”中深化了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为后面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面积计算公式作了孕伏。
  四、全课总结。(略)
  总评:这节课体现了执教老师充分的预设和对课堂生成的较好把握,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有两点比较突出。1.重视面积概念的建构过程。教师在学生正确建构“面积”的概念上作了细腻、妥帖的安排。首先使学生体验了物体的“面”,感知“面”有大小,继而让学生获得了清晰的“面”与“面积”的表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使抽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物化。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过程,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2.重视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利用。“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课堂的支点,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材料的整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习材料的组织做到了深思熟虑,基本达到了“预设充分,生成精彩”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桃溪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内容综述:《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文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低年级孩子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所以对这篇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
期刊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生:老师朗读得很好,遗憾的是读错了一个字。  师:哦?  生:课文中写的是“钓”鱼,不是“捉”鱼!  师:我很欣赏你听得认真,及时指正我朗读的错误。我立即改正——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
期刊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悬疑点拨,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综合素养。  设计思路:  环节一: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见微知著地引导学生采集文本中的语言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使语言文字在他们头脑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品味其情感的魅力。    一、辨析文本中的词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
期刊
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10把刀》一文讲述了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些误区。本刊转载此文,以期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去思考、借鉴。    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10把刀,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10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
期刊
案例叙述:  “小导游”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我们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该活动的“错位”现象比较普遍。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城》时开展“小导游”教学活动的案例。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介绍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先在小组内练一练,然后请同学们上台来表演。  (孩子们以4人为一组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地当起了小导游。3分钟后…
期刊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如果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就可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很贴近,就能消除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期刊
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一直就如一位风尘仆仆、身心疲惫的老者。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责任,肩负了太重的使命。其实,语文教学并非复杂无度,语文课也并非难教难学,只要我们冲出“误区”,登临高处极目远望,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课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本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一、授课之前——教师应与文本先期对话  教学要成功,教师必须与文本先期对话,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
期刊
课内课外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功能在于促成学生反思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探索学生作业评价的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喜悦,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一、存在现象    1.千篇一律。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习题也存在机械、重复、单调的弊端。时至今日,多数教师仍是指定教材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统一练习,教师再机械地做出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