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初中开设美术课虽然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旧课题,但是,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拓展创造性,是摆在我们前面亟待深入研究、实验的新课题。
一、美术欣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意义
创造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美术欣赏教学是以美术作品为媒介,而大量美术作品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艺术空间。因此,美术欣赏课的创造性教学不是指创造前人没有发现的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启发、引导、体会、影响或感染,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及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和直觉语言艺术表现来,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感受、欣赏、鉴别、创造等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并转化为高度的精神文明,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摈弃。
二、美术欣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创造性地“看”的教学方法
欣赏美术作品是欣赏、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使我们想到视觉效果以外的事物。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背景、内容、特点、思想等直接传授给学生,或者只是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地介绍,然后再欣赏;由于学生经验的不足和美术作品的“不确定性”,创造性的教学就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从深度、广度上掌握作品的實质,使学生能看、会看,并创造性地看。
第一,从内容上挖掘作品。例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学生一看首先感到新奇:一个个挖山者,赤身裸体,并且勾勒的线条有粗有细,这是为什么呢?我就讲到:画家之所以用裸体的表现,主要是体现人体的力量,而线条的粗细变化,主要是体现人体的结构。这样一讲,使学生明白了这幅画主要是表现“力”的作用。通过一层一层的多角度、多方面分析,使学生开阔了思路,理解了作品真正含义。
第二,从历史上挖掘作品。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幅作品主要反映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由此,再回到画面上分析,作者从京郊的农村风光画到汴河两岸的繁闹市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与文化生活,这样一结合,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出作品的内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从个性、民主性上分析作品。传统教学是对作品的各种类型的研究,以及围绕这种研究进行的有关分析,这种方法在欣赏教学中仍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目前考虑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在创造性教学中,还应注重让学生分析作品的个性和民主性。例如,凡·高的《向日葵》,当时没有一位人喜欢他的画,且被骂得一无是处,但作者为了维护创造的个性和自由,没有做任何修改,最后凡·高在饥饿中离开人世。但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幅作品仍有他强烈的感染力和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可见,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高度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技巧,而且在于思想上的个性和民主性。一幅作品要体现它的艺术魅力,就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学习传统,但决不能拘泥于传统,而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时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想象,不能把自己禁锢在对作品现成的解释面前,停留在别人对作品的解释上。
2.创造性多思维的欣赏方法
索华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同一幅名作具有丰富深厚的美,可以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和途径获取。在欣赏教学中应努力避免对作品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应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艺术家生命的一种形态以及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等,进行多维立体的考察。
第一,用发散性思维分析作品。如欣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无疑带有中世纪宗教画的痕迹,以具体生动的情节画面向我们讲述着《圣经》中的一则故事;从社会历史学角度分析,这幅作品已经开始剥去当时的神秘外衣,而表现出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从绘画的角度分析,人物造型、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精美的构图突出了主题,堪称欧洲早期油画的经典之作。
第二,用纵横对比的方法欣赏作品。如中国古代名画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西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在造型、透视、构图、着色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此外还要注意到,真正的欣赏不是一次性的,要引导学生既重视“初感”,又要促使欣赏不断深入,将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有关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艺术促使学生综合型思维观念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尽快适应初中美育的迫切需要。
一、美术欣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意义
创造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美术欣赏教学是以美术作品为媒介,而大量美术作品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艺术空间。因此,美术欣赏课的创造性教学不是指创造前人没有发现的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启发、引导、体会、影响或感染,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及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和直觉语言艺术表现来,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感受、欣赏、鉴别、创造等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并转化为高度的精神文明,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摈弃。
二、美术欣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创造性地“看”的教学方法
欣赏美术作品是欣赏、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使我们想到视觉效果以外的事物。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背景、内容、特点、思想等直接传授给学生,或者只是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地介绍,然后再欣赏;由于学生经验的不足和美术作品的“不确定性”,创造性的教学就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从深度、广度上掌握作品的實质,使学生能看、会看,并创造性地看。
第一,从内容上挖掘作品。例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学生一看首先感到新奇:一个个挖山者,赤身裸体,并且勾勒的线条有粗有细,这是为什么呢?我就讲到:画家之所以用裸体的表现,主要是体现人体的力量,而线条的粗细变化,主要是体现人体的结构。这样一讲,使学生明白了这幅画主要是表现“力”的作用。通过一层一层的多角度、多方面分析,使学生开阔了思路,理解了作品真正含义。
第二,从历史上挖掘作品。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幅作品主要反映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由此,再回到画面上分析,作者从京郊的农村风光画到汴河两岸的繁闹市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与文化生活,这样一结合,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出作品的内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从个性、民主性上分析作品。传统教学是对作品的各种类型的研究,以及围绕这种研究进行的有关分析,这种方法在欣赏教学中仍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目前考虑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在创造性教学中,还应注重让学生分析作品的个性和民主性。例如,凡·高的《向日葵》,当时没有一位人喜欢他的画,且被骂得一无是处,但作者为了维护创造的个性和自由,没有做任何修改,最后凡·高在饥饿中离开人世。但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幅作品仍有他强烈的感染力和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可见,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高度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技巧,而且在于思想上的个性和民主性。一幅作品要体现它的艺术魅力,就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学习传统,但决不能拘泥于传统,而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时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想象,不能把自己禁锢在对作品现成的解释面前,停留在别人对作品的解释上。
2.创造性多思维的欣赏方法
索华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同一幅名作具有丰富深厚的美,可以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和途径获取。在欣赏教学中应努力避免对作品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应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艺术家生命的一种形态以及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等,进行多维立体的考察。
第一,用发散性思维分析作品。如欣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无疑带有中世纪宗教画的痕迹,以具体生动的情节画面向我们讲述着《圣经》中的一则故事;从社会历史学角度分析,这幅作品已经开始剥去当时的神秘外衣,而表现出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从绘画的角度分析,人物造型、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精美的构图突出了主题,堪称欧洲早期油画的经典之作。
第二,用纵横对比的方法欣赏作品。如中国古代名画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西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在造型、透视、构图、着色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此外还要注意到,真正的欣赏不是一次性的,要引导学生既重视“初感”,又要促使欣赏不断深入,将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有关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艺术促使学生综合型思维观念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尽快适应初中美育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