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大力发展小城镇,稳定农民工居住地,完善社会保障,改善生活环境条件,是扩大消费需求比较现实的一条途径。然而这条途径却面临着小城镇产业发展难的困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消费需求;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061—04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途径
——大力发展小城镇对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1.扩大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及消费方式选择
扩大消费需求需要有数量众多、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是这个社会人群中最庞大的群体,在倡导消费拉动内需时应该重点被关注。目前农村消费的基本状况是:大多数农民基本满足了吃、穿的需求,开始转向用、住、行及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因此,未来农村人口消费应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从重视数量增长转向重视质量提高,从追求物质消费转向追求精神文化消费和服务消费,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耐用消费品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和各类医疗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农民的消费热点,如果我国农村人口开始追求这种消费方式,将对我国消费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但选择这种消费方式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居住地。
2.扩大消费需求的居住地选择
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收入提高的难度很大,支撑消费的收入来源会受到影响,而且随着农村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多的人需要离开农村。农村生活设施比较差,难以满足农民追求新的消费方式的要求,而改变农村生活设施状况需要巨大的投入,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没有这个实力来投入,因此,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看,中国大多数农村人口不应该选择农村作为居住地。大中城市有更多的从业机会,收入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各种生活设施比较好,居住地与工作地空间距离不远,是最理想的居住地,但由于大中城市定居的成本较高,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没有相应的各种社会保障,大多数农民工只能把大中城市做为临时居住地,“用、住”方面能省就省,农民的消费会受到制约,扩大消费需求的难度很大。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其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比农村先进,金融、商贸、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比农村优越,这种环境可以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享受到比农村更好的生活和社会保障,而且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成本低,与当前大多数农民的自身素质、技能和经济承受能力相称,因此,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居住地应该选在小城镇。所以,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通过稳定居住地,完善社会保障,改善生活环境条件,改变生活目标追求和习惯等方式来扩大消费需求,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
二、发展小城镇促进消费需求面临的核心难题
——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发展小城镇促进消费需求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但这条途径却面临巨大困难。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能享受到小城镇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但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定的收入,而获得一定收入必须有就业岗位,小城镇要想提供就业岗位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产业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关键,而小城镇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却陷入困境。
1.小城镇第二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自身市场需求不足,集聚经济效益差,不能集中足够多的企业,影响到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使得小城镇在邮电、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大落后大中城市,从而影响到小城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在金融、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小城镇企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经营风险大,效益不高,信用度不足,难以从金融机构贷到款等。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层次也比较低,在我国产业分工体系中,基本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最低层,产品的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加上资金短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自我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较差,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升级也困难重重。
2.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很多小城镇主要职能是面向农村提供服务,因此,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周围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比较大,在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制约。此外,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国小城镇二产业的基础薄弱,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基础设施的支持,而我国小城镇建设长期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小城镇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突破小城镇产业发展困境的出路
——探索小城镇发展新模式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促进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产业,依靠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来解决小城镇人口就业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而现实状况是:小城镇发展产业的许多条件都不能满足要求,而短时间内又很难完善这些条件,面对这种困境,要突破小城镇人口就业和建设资金短缺主要靠小城镇自己的产业发展来解决的常规思维,充分利用小城镇外的产业(或称小城镇外部产业)解决小城镇人口就业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以外的大中城市发展产业的条件比小城镇优越,因此,可以引导农民工工作地主要在大中城市,永久居住地在小城镇,形成一种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依靠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小城镇存在的就业困难,又解决了大中城市出现的定居门槛和成本太高问题,同时,由于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只是把大中城市作为临时居住地,他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汇往永久居住地小城镇,这对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会起到积极作用。
1.小城镇发展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的不足之处
小城镇发展新模式突破了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与传统模式相比,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在空间上:在传统模式里,小城镇的产业与小城镇同处一地,小城镇与它的产业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统一体,这种联系紧密的统一体既方便了生产,又方便了生活,有利于形成功能完备的小城镇。而在新模式里,小城镇要依靠大中城市的产业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就出现了产业与小城镇不在一地的状况,而且产业与小城镇在空间距离上往往相距甚远。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能长期生活在小城镇,影响到农民工在小城镇的消费,消费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力量就不强;同样由于产业不在小城镇,产业发展引起的城镇发展现象很难出现。
第二,在行政管理上:传统模式里,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在行政管理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属于小城镇管理,因此,产业的发展受小城镇行政管理的影响比较大,小城镇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影响,以利于小城镇的发展。新模式里,小城镇外部产业在行政管理上不受小城镇的控制,小城镇无法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对这些产业产生影响,因此,也就很难主动发挥小城镇外部产业经济力量的作用,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第三,在发展的重点上:小城镇发展传统模式都是主要依靠经济力量(主要指产业经济力量)推动小城镇发展,往往经济力量大小决定了城镇规模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如果没有经济力量,城镇就很难发展,因此,小城镇都把发展自己的产业经济作为重点。而新模式里,小城镇自身发展产业很困难,需要借助外部的产业经济力量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而外部这些产业由于空间距离较远,行政管理上不属于小城镇,小城镇很难左右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这些外部产业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把农村人口移进小城镇,这些方面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而发展小城镇自己的产业就摆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
关键词:消费需求;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061—04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途径
——大力发展小城镇对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1.扩大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及消费方式选择
扩大消费需求需要有数量众多、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是这个社会人群中最庞大的群体,在倡导消费拉动内需时应该重点被关注。目前农村消费的基本状况是:大多数农民基本满足了吃、穿的需求,开始转向用、住、行及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因此,未来农村人口消费应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从重视数量增长转向重视质量提高,从追求物质消费转向追求精神文化消费和服务消费,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耐用消费品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和各类医疗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农民的消费热点,如果我国农村人口开始追求这种消费方式,将对我国消费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但选择这种消费方式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居住地。
2.扩大消费需求的居住地选择
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收入提高的难度很大,支撑消费的收入来源会受到影响,而且随着农村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多的人需要离开农村。农村生活设施比较差,难以满足农民追求新的消费方式的要求,而改变农村生活设施状况需要巨大的投入,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没有这个实力来投入,因此,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看,中国大多数农村人口不应该选择农村作为居住地。大中城市有更多的从业机会,收入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各种生活设施比较好,居住地与工作地空间距离不远,是最理想的居住地,但由于大中城市定居的成本较高,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没有相应的各种社会保障,大多数农民工只能把大中城市做为临时居住地,“用、住”方面能省就省,农民的消费会受到制约,扩大消费需求的难度很大。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其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比农村先进,金融、商贸、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比农村优越,这种环境可以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享受到比农村更好的生活和社会保障,而且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成本低,与当前大多数农民的自身素质、技能和经济承受能力相称,因此,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居住地应该选在小城镇。所以,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通过稳定居住地,完善社会保障,改善生活环境条件,改变生活目标追求和习惯等方式来扩大消费需求,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
二、发展小城镇促进消费需求面临的核心难题
——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发展小城镇促进消费需求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但这条途径却面临巨大困难。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能享受到小城镇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但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定的收入,而获得一定收入必须有就业岗位,小城镇要想提供就业岗位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产业是促进消费需求的关键,而小城镇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却陷入困境。
1.小城镇第二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自身市场需求不足,集聚经济效益差,不能集中足够多的企业,影响到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使得小城镇在邮电、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大落后大中城市,从而影响到小城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在金融、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小城镇企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经营风险大,效益不高,信用度不足,难以从金融机构贷到款等。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层次也比较低,在我国产业分工体系中,基本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最低层,产品的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加上资金短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自我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较差,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升级也困难重重。
2.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很多小城镇主要职能是面向农村提供服务,因此,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周围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比较大,在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制约。此外,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国小城镇二产业的基础薄弱,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基础设施的支持,而我国小城镇建设长期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小城镇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突破小城镇产业发展困境的出路
——探索小城镇发展新模式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促进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产业,依靠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来解决小城镇人口就业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而现实状况是:小城镇发展产业的许多条件都不能满足要求,而短时间内又很难完善这些条件,面对这种困境,要突破小城镇人口就业和建设资金短缺主要靠小城镇自己的产业发展来解决的常规思维,充分利用小城镇外的产业(或称小城镇外部产业)解决小城镇人口就业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以外的大中城市发展产业的条件比小城镇优越,因此,可以引导农民工工作地主要在大中城市,永久居住地在小城镇,形成一种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依靠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小城镇存在的就业困难,又解决了大中城市出现的定居门槛和成本太高问题,同时,由于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只是把大中城市作为临时居住地,他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汇往永久居住地小城镇,这对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会起到积极作用。
1.小城镇发展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的不足之处
小城镇发展新模式突破了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与传统模式相比,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在空间上:在传统模式里,小城镇的产业与小城镇同处一地,小城镇与它的产业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统一体,这种联系紧密的统一体既方便了生产,又方便了生活,有利于形成功能完备的小城镇。而在新模式里,小城镇要依靠大中城市的产业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就出现了产业与小城镇不在一地的状况,而且产业与小城镇在空间距离上往往相距甚远。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能长期生活在小城镇,影响到农民工在小城镇的消费,消费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力量就不强;同样由于产业不在小城镇,产业发展引起的城镇发展现象很难出现。
第二,在行政管理上:传统模式里,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在行政管理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属于小城镇管理,因此,产业的发展受小城镇行政管理的影响比较大,小城镇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影响,以利于小城镇的发展。新模式里,小城镇外部产业在行政管理上不受小城镇的控制,小城镇无法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对这些产业产生影响,因此,也就很难主动发挥小城镇外部产业经济力量的作用,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第三,在发展的重点上:小城镇发展传统模式都是主要依靠经济力量(主要指产业经济力量)推动小城镇发展,往往经济力量大小决定了城镇规模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如果没有经济力量,城镇就很难发展,因此,小城镇都把发展自己的产业经济作为重点。而新模式里,小城镇自身发展产业很困难,需要借助外部的产业经济力量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而外部这些产业由于空间距离较远,行政管理上不属于小城镇,小城镇很难左右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这些外部产业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把农村人口移进小城镇,这些方面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而发展小城镇自己的产业就摆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