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儿性别与性格偏差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幼儿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了的改变:小男生似乎变得女性化了,小女生似乎变得男性化了。这种变化,也许刚开始是细微的,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并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因为它不仅关系着幼儿的发展更关系着祖国的发展与未来。本文针对幼儿在平日生活中发生的性别偏差这一情况结合平时工作中的观察,进行研究。
  关键词 幼儿 男性化 女性化 偏差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就像一座花园而幼儿就是花园里的花朵。幼儿园是这些花朵健康、茁壮成长的地方,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成长。可是,由于一些社会、家庭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幼儿的性别与性格发生了一些偏差。这样的偏差在幼儿时期也许看不到其危害性,但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这些问题的后果也将一一暴露。轻者出现性别模糊重者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故对此,笔者进行调查与研究希望找出解决方法。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对中班全体幼儿进行观察,并列举其中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
  (一)通过观察记录,选取典型案例
  陈雨涵小朋友不喜欢和小男生一起玩,经常和我们班的小女生在一起。一天,中午吃完饭散步时我发现一向活泼、可爱的陈雨涵小朋友没有像往常一样开开心心地散步,而是独自站在走廊的边上。我很奇怪,走近询问后得知,别的小朋友碰了他一下,他不开心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对他进行了观察,这天还是在散步时,其他小朋友都是把小椅子搬到走廊上,只有陈雨涵小朋友将椅子拖着走。我发现之后,批评了他。谁知他竟然哭了起来,并且用手捂着小脸。后来的一段时间经过观察之后我发现,只要是小朋友碰了他或者老师批评一句他都会哭。
  季子惠小朋友是一名小女生,她的个性活泼开朗也很聪明。有一天,在上课时小朋友都在认真地听讲。可是,季子惠小朋友却离开座位,站在椅子旁边一边舞动双臂,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走近一听,原来念的是“巴拉拉小魔仙,变身!巴拉拉小魔仙,变身……”看到她这种情况,我很生气便开始批评她,谁知她却冲我笑,并且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我这是巴拉巴拉小魔仙变身呢!”一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几天以后的晨间活动时,有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说,“胡老师,季子惠打人啦!”听到之后,我心想:打的应该是小女生吧。谁知了解情况后才发现,她竟然把我们班号称“小魔王”的费可远小朋友打哭了。于是经过几次观察后发现,平时,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的小拳头就会打过去。老师批评她,她不会像其他小女生那样哭而是咧着嘴笑。
  (二)原因分析
  以上列举的两个案例,只是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现实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刚开始笔者对这些事情也不曾留意,并且认为这是一些偶然吧。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发现,有些偶然里面隐藏着一些必然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 社会因素。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视了幼儿的成长。幼儿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出现这种情况。
  (2)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各种通讯设备先进不仅我们成人在经受着“文化侵袭”,儿童同样也是。在国产动画刚刚起步的同时,幼儿受到更多的是“日韩文化”的影响。日系动漫里多崇尚的是花样美男,韩系文化流行着一种“中性美”。甚至在国内的一些选秀、综艺节目出现了中性人等。幼儿这个群体有着接受新鲜事物快、辨别能力弱的特点。因此,在无形之中会受到影响。
  2 家庭因素。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问题也随之暴露。有些家长喜欢小女生可是生了小男生,于是为了满足自己便会把小男生当作小女生来,常给他穿小女生的衣服等等。相反有些家长喜欢小男生可是生了小女生,便会把小女生当做小男生来养。
  (2)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幼儿,把幼儿关在家里,长此以往幼儿总在一个自闭的空间里面,很少与外界交往,便形成一种自闭、内向的性格,轻则幼儿交流能力减弱重则幼儿特别是男幼儿性格像小女生一样。
  (3)幼儿没有受到正确的性别观念的认知,而家长也认为现在教育太早,孩子还小。
  3 个人因素。
  幼儿对自身的性别意识较模糊,小男生喜欢和小女生在一起玩耍觉得自己和她们在一起很开心。小女生认为自己就是小男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打架疯闹。小男生觉得小女生的衣服多、颜色鲜艳就喜欢穿,小女生喜欢小男生的说话方式、性格等等。
  三、教育对策
  幼儿产生性别与个性发生变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以上是我观察与搜集到的一部分。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的多重关注,在幼儿出现这些情况的初期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个性差异,让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幼儿的生活中要关注每一名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一些变化,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并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幼儿:
  1 增加活动场所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
  幼儿园可以设置两个大的活动场所,其中一个场所适合男生玩的冒险区域,该区域主要以冷色调为主,在区域中模仿解放军叔叔训练及战斗时的模拟场景以增加区域的真实性及趣味性,增加幼儿活动兴趣。而另一个区域主要以粉色调为主,可以摆放女生喜欢的物品如化妆台、各种服饰、娃娃等等。幼儿可以在该活动场所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该场所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
  2 教师抓住一日生活及教学的契机。
  从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从而为将来他们的个性形成打好基础。而性别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一日生活中的细节,在排队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男女两队,在如厕时可以将男幼儿与女幼儿分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为此开展有关幼儿性别的课程,让幼儿在教师的讲解中了解自己的性别以及男女性别的差异。
  (二)家庭
  家庭是幼儿学习的摇篮,家长也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在影响幼儿的同时,家长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幼儿。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首先要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其次要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及其言行,当发现幼儿的性别个性发生变化时家长应该做到:   1 耐心观察。
  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一些性别偏差时,不要有过激行为,比如:不分青红皂白揍一顿,孩子也很莫名其妙,“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呢?我很听话,也很乖的呀!”这样就不利于纠正孩子的个性了,相反还会适得其反,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时,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如果长时间是这样的状况那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2 从自身找原因。
  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认为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像白板一样,成人在他上面涂抹什么就留下什么。所以说,家长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变成这样呢?”家长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都推给孩子。从自身找原因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正确的家庭教养氛围。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学前阶段都是在父母的身边,由父母进行教育引导的。所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男女要一样公平,同时对待男女幼儿也要区别对待。也许,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所谓公平对待,在现在的家庭特别是有些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村地区是很难做到的,在我们班级就有这样的现象。家长比较宠溺弟弟而让姐姐做所有的家务事,包括帮弟弟穿衣、吃饭、上厕所等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弟弟什么都不会,都等着姐姐来帮助他,从而丧失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会导致性别错乱,姐姐会变得像小男生一样性格粗鲁、好斗。变成这样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保护弟弟。这样,弟弟变得越来越懦弱甚至性格像女生,而姐姐则变得越来越像男生。所以,家长不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虽然这样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是错误的,但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观念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区别对待则是对待小男生要像对待小男生的样,要锻炼他不怕吃苦的精神,磨练他坚强的意志。要让他从小就有:“我是小男子汉”的观念,对待小女生要适当培养她坚强的意志和精神。男女幼儿要区别对待。所以,家长在对待幼儿时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导方法,让幼儿能够在开心、快乐、温暖的家庭中成长。
  4 带幼儿多接触外界环境。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和幼儿交流教育,让幼儿独自在家。这样长期下去,对幼儿健康性别个性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为,幼儿在家里面不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他(她)一定也想了解,于是只能借助电视、电脑这样的工具。幼儿通过电视、电脑了解很多,然后深受影响。因为幼儿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社会文化,所以这样的他们认为电视里的就是正确的。其实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长期受到这样文化的侵袭,幼儿会慢慢丧失个性变得不愿与外界接触,长大后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家长不能一味地为了工作而忽视了幼儿的教育。因为家长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家庭为了下一代,所以家长应该抽出时间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多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感受社会,多参加一些活动扩展幼儿的视野。从而培养幼儿正确的性别个性观念。
  (三)家园配合
  当幼儿发生了性别与性格偏差时,家长也应该和幼儿园及时保持沟通,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让家长单方面的改变,这样得到的效果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幼儿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幼儿同,里,所以幼儿教师也要积极观察配合家长,只有这样共同努力才会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幼儿的健康发展也要引起重视。社会应该多建设适宜幼儿玩耍、学习的游乐场所。多创作一些利于幼儿成长的文化,应该层层把关。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但如果发生了一些改变,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因为,幼儿的成长不仅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关注幼儿性别与个性的发展刻不容缓,需要我们耐心观察,仔细引导。共同营造正确的氛围,使幼儿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其他文献
《纲要》明确规定: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把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既能促进幼儿形成优秀的道德修养,倡导文明行为,又可塑造出幼儿良好的性格。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幼儿园教师按照幼儿的特点将教育内容规范化,具体化,拟定由浅入深的礼仪行为,把示范、明理和练习联系起来,使幼儿园礼仪教育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经过幼
期刊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托班幼儿正处于学习音乐的启蒙时期,也是关键时期。针对幼儿年龄小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激发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中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要求教师带领孩子在
期刊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自编自导,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结合幼儿特点和教学。我园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尝试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使幼儿树立自信心。“尝试”教育理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被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引导和鼓励幼儿尝试,在尝试中积极、主动获取知
期刊
幼儿期是审美教育的关键期,因为良好的审美教育能使幼儿的人格发展更加健全,也更为完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期达到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培养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思想情操的目的。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这一要求呢?  一、创设审美环境,构建幼儿美好心境  古人云:“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欲黄泽黄”。当今幼儿生活在信息社会之中,各种社会环
期刊
中华民族拥有许多传统的美德,这些优秀传统必须从小传递给幼儿。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对人没礼貌。于是出现了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的现象,一些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但是良好的礼仪并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我园一直在进行《靖江民俗文化的开放利用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精心筛选家乡马洲文化中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大胆创设富有民俗节庆气息的幼儿教育活动环境,利用这些民俗节庆资源开展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优秀的、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和艺术创作素养及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民俗节庆资源  幼儿教育活动 创设 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
期刊
随着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广泛、快速、便捷的资源,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
期刊
摘 要  早期阅读活动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早期阅读活动的语言教育价值已毋庸置疑。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好早期阅读活动、充分发挥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是幼教工作者必然要探索的问题。本文综合教育实践,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选择符合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的早期阅读内容、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怎样才能达到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  早期阅读 阅读兴趣 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  《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贯穿了综合、主题、多元等教育思想,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幼儿一日活动均为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将课程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努力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课程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整合课程 学习 游戏 生活 活动  《幼儿园教育
期刊
摘要  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访谈法了解了学前儿童时间性预期记忆的年龄效应及“后延时”对学前儿童时间性预期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时间性预期记忆能力在不断提高,4~6岁可能是幼儿这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后延时”对学前儿童尤其是中班、大班幼儿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后延时 学前儿童 时间性预期记忆  1 问题的提出  1971年,Loftus进行了有关预期记忆的第一例认知心理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