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倍增器。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要想参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就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这是民族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传统农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性举措。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政府推动和农业信息合作组织发展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产业结构调整 少数民族地区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和农村的不断渗透,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农业信息化的理论,还是相关的实践,我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也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
  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国内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而言,农业信息化可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装备,更合理、更有效地来开发和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与其它信息资源等),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总体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农田的基本建设、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与畜禽的饲养管理等。其目的是及时地收集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管理上的问题。
  (2)农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它主要是指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各种经济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3)农业科学技术的信息化。主要是收集并传递与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有关的技术信息,包括农业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科研动态。
  (4)农业市场流通的信息化。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收益成本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它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的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的流通效率。
  (5)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发布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与环境信息,如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气象环境等信息。
  (6)农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
  我国的民族地区通常界定为: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西藏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的省份。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人口稀少,但土地与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有很多民族地区省份直接与国外接壤,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其幅员辽阔,资源富集,极具开发潜力与发展潜力,农业作为民族地区的一个主要产业,因为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原因,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发展层面上。而产业结构通常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构成,也就是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资源在各个产业中的有效配置,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曾经运用实证研究证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劳动与资本会不断地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从而可以加速增长。因此研究农业信息化与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信息化来提升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内已就有关农业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马云峰(2004)认为,我国现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比较落后,农业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困难,特别是横向信息的流动,其信息具有“三不”的特征: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主要问題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重上轻下、重建设轻应用,缺乏信息主体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传导机制;其次,注重信息的收集、汇总,轻视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其对信息的直接使用率低;最后,信息的服务对象和信息的服务内容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张世忠(2005)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范昕昕和高乐华(2010)通过实证检验与理论探索,得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即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信息化持续演化,农业信息化也在促进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于农业信息化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则很少,只有一些分析我国民族地区产业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如罗添元和龙少波(2010)建模后发现,作为经济较落后地区,农业一直是广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虽然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其仍然能够有效支撑该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
  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来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的农业资源配置,进而助力民族地区农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评价和测定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以及科学预测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无疑,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农业信息化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占绝对比例,农民、农业工作者在农业生产中亟需得到相关的农业信息。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的需要,也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而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大体上停留在传统农业水平上。要提高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3农业信息化促成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必然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链的一体化,而农业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与设备在农业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借助于在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信息化,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调查民族地区各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民族地区的农业市场化运作,确立各民族地区农业经营的主导产业,依靠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地方优势,将资金与基础投入主导产业项目中,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其次,依靠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民族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民族地区的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使得农用物资系统、生产系统以及加工流通系统形成持久稳定的关系,促进整个民族地区的农业运转过程形成有序的链条,为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使民族地区的农户、企业等市场主体拥有更多信息,使他们具有公平的讨价还价能力,培养出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使农产品更接近真实市场价格,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更为顺利地发展;最后,农业信息化能够带领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拓展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吸引更多国外农业产业化参与者,引发更多市场需求,进而扩大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范围,提高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2.4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2.4.1农业信息化加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
  通过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例如,新加坡建成的自动化养虾工程,通过养殖场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从饲养加工配制到养殖用水的盐度、水温、水循环和投入饲料的全部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自动调节和控制,并能够自动配制适合对虾各个发育阶段的饲料。
  2.4.2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网络、信息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展示在我们面前,将分散的农产品及其部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通过农业部信息中心进行交换,并对外联通因特网。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处理大约五千万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送到130个地面接收站;也可提供电话语音查询服务和通过因特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立类似的市场信息系统,促进我国的农业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3. 农业信息化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3.1数据的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由于广西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这里以广西省的相关数据为例来进行分析。其数据的时间区间是1995年到2009年。与选取指标相关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的《广西省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第三产业统计资料汇编》。
  3.2指标的选取
  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选取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与农业相关的邮电通信业产值、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平均覆盖率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活动经费来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指标,其分别记为X1、X2、X3和X4,由于这些指标能得到的数据都是全省的数据,为了得到其为农业服务的那部分数据则利用其总的数据乘以一个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当年农业产值占全省的地区总产值的比例而得。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和占GDP增加值的标准,即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来衡量,记为ISR。
  3.3实证分析
  本文要建立多变量模型,为了确定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使建立的模型有意义,首先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
  由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我们可知X2、X3、X4都与产业结构优化指标ISR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说明农业信息化因素中X2、X3、X4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X1与IS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其对产业结构没有影响或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剔除掉X1这个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考察ISR与X2、X3、X4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在这之前我们分别对这四个变量做了单位根检验,由ADF检验法则,我们发现这四个变量都是2阶平稳的,于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二阶单整的协整关系,由于单整阶数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原始数据来进行协整分析。由于这里是多变量协整,所以本文将采用JJ检验法,即用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来检验这四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根据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我们可知在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两个协整向量。所以说明这四个变量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那么他们是可以建立VAR的。那么为了进一步了解X2、X3、X4分别对ISR的影响程度,接下来我们将在VAR的基礎上,运用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邮电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贡献率。在这之前,我们先用这四个变量建立了滞后一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其R为0.993773,调整后的R为0.991005,AIC和SC分别为-7.924877和-7.696643,说明该模型拟合的较好,那么再此基础上做方差分解是可行的。方差分解的结果如图1:   由图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冲击,其贡献率维持在40%左右,而邮电运输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在近年来,邮电运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有继续加强的趋势,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邮电运输对于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贡献率在短期内有着上升的趋势,但是在中长期内趋于稳定,这与现实是相符的,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广播电视业在短期内的发展对农业信息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發展速度由于市场逐渐达到饱和而不断减小,所以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最终将趋于稳定,大概在18%的水平左右;而科研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民族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是分不开的,加大农业相关科研的发展非常必要。以上分析表明继续发展农业相关邮电运输,增加相关科研投入来提高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使其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的作用是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的。
  4. 我国民族地区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4.1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缺乏
  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目前仍以传统的方式生产和销售农产品,因此生产效率低,产出效益也很低。在这些地区,仍然存在着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村与外界的商品、信息交换,也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目前仍有2%的村不通电,5%的村不通邮,6%的村不通电话,6%的村、100多个乡镇不通公路,30多万个自然村没有硬质路面,这其中绝大多数处于民族地区。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多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无法获得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因而也无法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副业所必需的技能。如在东部发达地区,一头纯种的西藏藏獒的价值达到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如果在西藏地区建立藏獒养殖基地,进行种群繁殖,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然而,由于缺少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当地农牧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使得藏獒的退化加速,生殖水平也急剧下降。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其经济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
  4.2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据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4. 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地区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也纷纷进入到东部沿海和南方一些大城市务工,同时,很多民族地区用有限资金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基本上选择去了大城市,而仍然停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则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为主,虽然每年有一部分资金会随着打工者流向农村,但这无法解决当地农村的长久发展事宜,当地农村仍然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可见,缺乏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的。
  4.3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在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信息化,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来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是一项具有重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历史性工程。然而,它也是一项困难和挑战都相当大的工程,单是资金上的缺口,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虽然有扶贫资金或希望工程的资助,但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毕竟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一台扫描仪,再加上宽带以及各种软件的费用,没有上万元或几万元是无法实现的。
  4.4农业信息资源分散且利用效率低下
  民族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少,信息技术产品种类较少,技术成果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相对落后,特别是文件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滞后,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同时,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较低,采集方法不利学,采集点不足,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不足,对农业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组合和规范,影响了运行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导致信息来源可靠性差;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薄弱,导致信息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传播,再加上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尚处于分散无序、部门分割状态,使这部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大量科技成果、政策信息等无法为社会公众和农民共享利用。目前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首的农业部行政网站已将全国各省级行政网站链接,初步形成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体系,而民族地区的省级科教网站则缺乏整体规模效益。
  5. 加快民族地区信息化带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5.1加快民族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地区要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通过国际、国内、政府、民间等多种投资渠道,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民族地区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要把信息化纳入地方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农业信息管理及服务的信息系统,要努力做好信息扶贫工作,建设富有实效的农业信息站点,打破封闭的市场,提高农村的信息传播能力,切实解决农村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
  5.2更新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
  农业信息不仅包括各类农业统计数据,还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气象等所有反映农业领域运动轨迹的各个方面。要按这种新的农业信息观认识、组织、推动农业信息化。要改变在信息工作上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工作方式也要由传统的通讯、电话、传真等方式向以互联网传输为主的现代化转变;信息服务要由单纯提供生产信息向提供产、销、科技等全方位信息服务转变。信息工程建设要由注重搞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并重转变。
  5.3加快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新技术,又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除了号召大专院校的信息化人才积极投入民族农业信息化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抓紧对本地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民族地区各大专院校应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开设农业信息专业,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逐步培养一支适应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5.4发挥政府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的各环节,迫切需要统筹安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制定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技术标准和市场的规范准则。因为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资源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还应推动相关企业、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在开发与科研方面的合作。
  5.5成立农业信息合作组织
  对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成立农业信息合作组织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即以“行业协会+农户”的模式,其中行业协会以专业大户为主体,他们是农业信息合作组织的“企业家”群体,具有创新精神,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社会信誉度较好。而农户是农业信息合作组织的主要构成者,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要通过行业协会的带领、帮扶才能更快的致富。农业信息合作组织以合同作为纽带联结,即与农户签立合同,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约定农户必须要按照农业信息合作组织的安排组织生产。信息合作组织以领导小组、技术小组、专家小组为主要构成,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的筛选和决策,主要由领导、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组成,以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经验,带领广大农户致富;技术小组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处理,平时以口头传达、印刷品散发、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农户传输各种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专家小组主要负责对农户信息的宣传和技术支持,解决农户生产中的技术和病虫害疑难。
  参考文献:
  [1] 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
  [2] 杨赛明,徐跃通.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商场现代化,2009年9月(下旬刊)总第588期.
  [3] 刘力.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3期.
  [4] 范昕昕,高乐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0期总第84期.
  [5] 李雅茹,翟晓玲,李社義.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0(1).
  [6] 朱大成,于丰年.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 期.
  [7] 杨立勋,寻翠翠.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理性选择--农业信息合作组织[J].现代商业,2009年第21期.
  [8] 张正华,潘义琼,宁方华.我国中西部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5):31-32.
  [9] 罗添元,龙少波.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10月.
  作者简介:刘继兵,男,1973年11月生,经济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理论与政策分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成本控制是一个工程项目盈利与否的关键和控制中的主要措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中有组织、有系统预测的计划控制和核算考核体系为一体化的施工项目。在成本控制中通过对施工材料、人工费用和机械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资金管理控制分析,确保在施工中成本控制效益的合理。本文从财务工作者的角度对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和常见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手段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 工程项
期刊
【摘 要】 建立一个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所用的计算机要联成网,还要求所用的会计软件必须是网络版本的会计软件。下面对网络会计软件的特点、运行环境、安全问题、编程问题做一些介绍。  【关键词】 网络 会计软件 信息系统 关系  一个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如果通过网络连在一起,对整个企业的各方面管理和财会核算工作电算化都有极大好处。例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可以在不同的科室、部门录入数据。一般可
期刊
【摘 要】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公认的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作者总结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工程成本管控措施。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项目成本 控制 管理  企业成本的高低决定企业的效益水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项目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和增加效益的源泉,因此如何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具体到建筑业,如何进行工
期刊
【摘 要】 我国的并购活动依然处于初期,因为各种原因的企业改革,将引起财务危机,涉及大量的资本筹集和投放,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通过企业并购,企业能够实现迅速地扩张和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的并购也可能导致企业价值降低、现金短缺、财务风险增加的后果。本文从企业并购的风险出发,分析引起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充分认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控制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风险
期刊
【摘 要】 避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关联企业在交易中规避法律,不合理避税愈来愈成为我国现行税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联方交易中不合理的避税方式常见的有转移定价、收购亏损关联企业等六种方式。规制关联方交易不合理避税的对策可以从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信息披露、税收制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关联方交易 避税 对策  1. 关联方和关
期刊
【摘 要】 财务风险是中小型企业必须面对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的风险,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财务风险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非常必要。本文以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及其防范。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财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理财活动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进行投资、筹资、对外担保等理财活动中,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风
期刊
【摘 要】 会计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存在着一定风险。会计风险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而且对企业管理者的生产经营战略的正确制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全面认识到会计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强化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基于此点,本文对企业会计风险与规避策略进行浅谈。  【关键词】 企业 会计风险 规避  会计风
期刊
【摘 要】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经济效益评价,是在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开发项目的不同开发方案的投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分析和论证,并在多种开发方案的比较中,推荐最佳的方案,作为选择开发方案和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依据。要使开发项目获得较好的投资经济效益,在进行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以前,要认真对步骤进行详尽的规划。  【关键词】 房地产 开发项目 投资 经济效益 评价 步骤  要使开发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根源解剖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料,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单位内部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防范和化解风险、作出投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客观、真实是对会计信息质最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要求。  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
期刊
【摘 要】 首先,笔者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内部原因,进而探讨了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企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企业财务分析 防范措施 内审制度 负债比率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外部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二是税收法律规范变化。任何企业都有法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