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访,作为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通过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商讨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这种指导方法比较灵活机动,便于进行,而且指导得比较具体,也更具针对性。最近,笔者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一次家访,家访结束后感慨良多。
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走过两个家庭之后,笔者到了第三个家庭。这个学生是班级里面最不被人注意的一个。她很少说话,很少和同学交往,上学放学母亲都会来接。在笔者的印象里,她太沉默了,沉默到几乎让人忽略了她的存在。笔者接手这个班的时间也不长,还曾暗暗地猜想这个看起来清秀的女孩是不是智力发育有点问题。
在与她母亲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她不愿被人知道的家丑。她有一个游手好闲甚至有点神经质的父亲。她的父亲从来没有管过她们娘仨,没有给过她们生活费,没有给过哪怕是一点点亲情。反而给她们母女带来了无尽的伤害。毫无缘故的谩骂踢打,长期的冷漠,神经质似的发狂,摧残着这个家庭。笔者终于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讲话交朋友,为什么那么沉默,为什么学习跟不上。看着她们那含着眼泪的眼睛,我有一种惭愧之情。对于这个学生,笔者没有关心过,甚至没有关注过,甚至上课的时候没有点过她发言。因为笔者主观地认为她学习不行,肯定不会回答问题,也没有必要在她身上浪费时间。一个本身就缺乏关爱的孩子,在班级里没有得到老师的帮助,反而是歧视。真是惭愧!
同样地,还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经常向笔者保证不再迟到,但经常做不到,所以就经常写检讨。慢慢地,笔者也失去了耐心,有时候劈头盖脸一顿批评,他讲他搭不到校车,笔者总认为他是在狡辩。去他家家访着实让笔者费了劲。他家是种菜的,住的很偏僻。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笔者只好沿着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走了十几分钟。途中看不到几户人家,若是晚上,着实有点害怕。他一家住在菜园的一个窝棚里,条件很简陋。每天上学,他都是先走到车站再等车。
笔者原以为已经很了解学生了,很明白他的个性了,其实还知之甚少。没有家访,笔者就不懂某些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对这些学生肯定会继续误会下去。对他缺少了解,就会缺少理解,就会缺少关爱,他在这样的教育下就不能健康地成长。
增强师生相互理解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一个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经历与体验。如果教师对他们的经历与体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选择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就会有的放矢,效果明显。
班上有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貌似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很好。当去家访后才知道,他在家里是另一个样子。自以为是、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劳动,没有礼貌,对父母颐指气使。真的是出乎意料!对这样自我感觉太好太高傲的学生,教育方式就不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而应该挫挫他的锐气,让他吃吃苦头。否则只会助长他的不良行为,只懂学习不懂事,人格发展不会健全。
某些学生因为成长的经历,可能某种心理障碍。笔者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学生。有一个学生从不在下课的时候上厕所,而是趁上课厕所没人时才去,因为他有一次生病,撒不出来,被同学嘲笑过;有一个学生上课从不发言,被老师叫起来也不吐半个字,因为她曾经回答问题时被老师批评过;有一个学生上课时经常打盹,精神不好,因为他放学后要帮父母干活,作业做得晚,睡觉晚等等。这些更值得班主任去了解关注。家访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效最平易近人的手段。了解了这些,教师就会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少走弯路。
有助于家校合作
去到不同的家庭,笔者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
“你看着读吧!如果考不好,就来给我做帮手!”这是一个做生意的父亲给儿子讲的。虽然他的生意做得很大,但这样的话对儿子并没有好处。已经留好了退路,这个孩子还有心读书吗?
“明天的演讲,你去一下好不好?”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讲的话。近似于乞求的语气,加上这样的语言,让笔者看到了“高大”的女儿,“低矮”的母亲。娇生惯养加上溺爱,孩子会长大吗?
“哎呀!他什么都不会,考80分也是瞎蒙的!”这个学生努力了,用功了,考好了。笔者是怀着自豪的心情去这个孩子家家访的。但家长的这句话打击了孩子,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我。
“看我一会儿怎么收拾你!”恐吓的语言,粗暴的行为。棍棒底下一定会出孝子吗?家长这样的行为,笔者真怕孩子变得太内向胆小或者油盐不进无所谓!
一个班级里面,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并不多啊!而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师就是教育的行家,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介入到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
家访让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的职业、背景、性格、教育孩子的方式,家访也表现了教师对教育孩子的诚心,家访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家长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易于接受,易于施行,易于看到效果。试想,总是等孩子犯错后才找家长,教师的建议能被接受多少。
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走过两个家庭之后,笔者到了第三个家庭。这个学生是班级里面最不被人注意的一个。她很少说话,很少和同学交往,上学放学母亲都会来接。在笔者的印象里,她太沉默了,沉默到几乎让人忽略了她的存在。笔者接手这个班的时间也不长,还曾暗暗地猜想这个看起来清秀的女孩是不是智力发育有点问题。
在与她母亲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她不愿被人知道的家丑。她有一个游手好闲甚至有点神经质的父亲。她的父亲从来没有管过她们娘仨,没有给过她们生活费,没有给过哪怕是一点点亲情。反而给她们母女带来了无尽的伤害。毫无缘故的谩骂踢打,长期的冷漠,神经质似的发狂,摧残着这个家庭。笔者终于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讲话交朋友,为什么那么沉默,为什么学习跟不上。看着她们那含着眼泪的眼睛,我有一种惭愧之情。对于这个学生,笔者没有关心过,甚至没有关注过,甚至上课的时候没有点过她发言。因为笔者主观地认为她学习不行,肯定不会回答问题,也没有必要在她身上浪费时间。一个本身就缺乏关爱的孩子,在班级里没有得到老师的帮助,反而是歧视。真是惭愧!
同样地,还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经常向笔者保证不再迟到,但经常做不到,所以就经常写检讨。慢慢地,笔者也失去了耐心,有时候劈头盖脸一顿批评,他讲他搭不到校车,笔者总认为他是在狡辩。去他家家访着实让笔者费了劲。他家是种菜的,住的很偏僻。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笔者只好沿着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走了十几分钟。途中看不到几户人家,若是晚上,着实有点害怕。他一家住在菜园的一个窝棚里,条件很简陋。每天上学,他都是先走到车站再等车。
笔者原以为已经很了解学生了,很明白他的个性了,其实还知之甚少。没有家访,笔者就不懂某些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对这些学生肯定会继续误会下去。对他缺少了解,就会缺少理解,就会缺少关爱,他在这样的教育下就不能健康地成长。
增强师生相互理解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一个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经历与体验。如果教师对他们的经历与体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选择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就会有的放矢,效果明显。
班上有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貌似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很好。当去家访后才知道,他在家里是另一个样子。自以为是、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劳动,没有礼貌,对父母颐指气使。真的是出乎意料!对这样自我感觉太好太高傲的学生,教育方式就不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而应该挫挫他的锐气,让他吃吃苦头。否则只会助长他的不良行为,只懂学习不懂事,人格发展不会健全。
某些学生因为成长的经历,可能某种心理障碍。笔者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学生。有一个学生从不在下课的时候上厕所,而是趁上课厕所没人时才去,因为他有一次生病,撒不出来,被同学嘲笑过;有一个学生上课从不发言,被老师叫起来也不吐半个字,因为她曾经回答问题时被老师批评过;有一个学生上课时经常打盹,精神不好,因为他放学后要帮父母干活,作业做得晚,睡觉晚等等。这些更值得班主任去了解关注。家访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效最平易近人的手段。了解了这些,教师就会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少走弯路。
有助于家校合作
去到不同的家庭,笔者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
“你看着读吧!如果考不好,就来给我做帮手!”这是一个做生意的父亲给儿子讲的。虽然他的生意做得很大,但这样的话对儿子并没有好处。已经留好了退路,这个孩子还有心读书吗?
“明天的演讲,你去一下好不好?”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讲的话。近似于乞求的语气,加上这样的语言,让笔者看到了“高大”的女儿,“低矮”的母亲。娇生惯养加上溺爱,孩子会长大吗?
“哎呀!他什么都不会,考80分也是瞎蒙的!”这个学生努力了,用功了,考好了。笔者是怀着自豪的心情去这个孩子家家访的。但家长的这句话打击了孩子,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我。
“看我一会儿怎么收拾你!”恐吓的语言,粗暴的行为。棍棒底下一定会出孝子吗?家长这样的行为,笔者真怕孩子变得太内向胆小或者油盐不进无所谓!
一个班级里面,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并不多啊!而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师就是教育的行家,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介入到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
家访让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的职业、背景、性格、教育孩子的方式,家访也表现了教师对教育孩子的诚心,家访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家长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易于接受,易于施行,易于看到效果。试想,总是等孩子犯错后才找家长,教师的建议能被接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