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宝贝女儿米歇尔·奥巴马还是个小小女孩的时候,她的母亲玛丽安·罗宾逊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因这个女儿成为所有丈母娘羡慕的对象——有多少年华老去,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的老妇人,有机会成为总统的岳母?
2009年初,玛丽安·罗宾逊随女儿一家人住白宫,成为白宫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外祖母。
超级外祖母
一开始,玛丽安·罗宾逊并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被“关”进白宫。不过,女儿女婿可不答应,这个能干的外祖母,已经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
奥巴马参加总统竞选时,玛丽安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尽管,她不能切实地为奥巴马筹集竞选经费,出谋划策,但她让两个外孙女过着像往常一样的生活,让整个家庭完成了向政治家庭的转变。米歇尔说,如果没有母亲竭力支持,她或许不会同意丈夫参加政治竞选活动,更不会有今天的“第一家庭”。玛丽安所做的一切,已远远超出“外祖母角色”的涵义。
天刚亮,玛丽安就得催孩子们起床,给她们梳头,准备午餐饭盒,送她们去学校。放学后,玛丽安是孩子的司机,带她们上钢琴课、体操课、舞蹈课或者网球课。晚上,她们只能看一个小时电视,玛丽安需要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她鼓励她们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包容她们的过错。米歇尔对孩子非常严格,玛丽安颇有微词:“孩子们过得像小童军。”
“早上八点半起床,晚上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这对孩子太苛刻。”
“我不过是用您当初教育我的方式严格对待孩子。”
“严格当然没问题,可你做得很极端。”
奥巴马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和米歇尔态度一致。玛丽安只好想办法:孩子们在自己家时,她严格安排生活,以免和女儿发生争执。她们一到外祖母家,就可以吃喜欢的糖果,可以玩到很晚。孩子爱吃炸鸡,她就精心学烹饪——鸡块放进冰水里浸泡一会,再放到油里,炸出的鸡肉又香又脆。而平日里,母亲决不允许孩子们吃这种多盐、多油的食物。
和米歇尔比起来,奥巴马更容易理解岳母,这让他回想起自己和外祖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他一直努力平衡政治生涯和父亲角色的冲突,玛丽安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避免孩子们受到政治和媒体的打扰,而这种家庭成员间的信任是外人所无法替代的。
得知奥巴马总统竞选获胜,玛丽安兴奋地握住他的手。奥巴马回忆说:“岳母让我感动不已,她和米歇尔的神情,让我一生难忘。这是比当选总统更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玛丽安懂得拿捏什么时候是帮助,什么时候是干涉,“和米歇尔发生争执时,她总站在我这一边,我和米歇尔都离不开她。”
第二个“芝加哥”
1937年7月,玛丽安·罗宾逊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种族隔离区一个黑人家庭,家里10个兄弟姐妹,从小过着热闹非凡的生活。
1960年,她和丈夫佛雷泽·罗宾逊结婚。他们的家在芝加哥黑人隔离区一间小平房的二层阁楼上,孩子的卧室是亲戚从稍大的房间里隔成的三面墙。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丈夫在芝加哥自来水处理厂做抽水工,玛丽安学习函授课程,做了一名银行秘书,两人都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
这个不起眼的家庭,却拥有两个了不起的孩子:米歇尔·奥巴马,美国第一夫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雷格·罗宾逊,俄勒冈大学男子篮球队教练,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MBA。对儿子,她像对女儿一样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从前住在芝加哥,每每有人应邀到奥巴马家吃饭,她就指着《体育画报》向宾客介绍:“杂志用了整版报道克雷格,他是个非常勤奋的孩子,我真为他感到骄傲。”
丈夫佛雷泽·罗宾逊,是个坚强的男人,一生几乎都在对抗顽疾——多发性硬化症。这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让他渐渐丧失视力,身体无法正常活动。除了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玛丽安还得照料多病的丈夫,直到1991年他离开人世。苦难磨砺着这个家庭。54岁,玛丽安成了寡妇。丈夫去世后不久,玛丽安回到银行做兼职,尽管弗雷泽的退休金足以让她衣食无忧。
这样一个坚强的妇人,到哪里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住进白宫前,她曾无法割舍那栋熟悉的小屋——她一生从未在芝加哥以外的地方住过,那里有善良的黑人朋友还有挚爱的亲人。瑜伽课是每周必修,这就像她的生活,一切那么习以为常。她的卧室多年来没有改变过,还是那张床,那条被单,那幅壁画。克雷格回忆道:“离开时,她跺着脚,还哭闹着。”三个月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她把白宫当作是第二个“芝加哥”。
白宫的生活日程排得满满的:参加不完的宴会、米歇尔办的音乐会,款待芝加哥来访的老朋友……她喜欢在包厢里和演员们谈演出,聊趣闻,肯尼迪中心的艺术表演是她最津津乐道的,阿尔文·艾利舞蹈团艺术总监朱迪斯·詹米森常常被邀请到总统包厢:“她非常健谈,跟她在一起,没有丝毫拘谨。”
罗宾逊夫人懂得如何在繁忙的白宫生活中享受自己的世界。她努力让自己过得像住在芝加哥,偌大华盛顿,可以自由穿梭——很多市民并不认识这位“第一岳母”,她不必忌讳恼人的摄像机镜头,更不用担心被公众认出。她常陪着马莉娅和萨莎在“黑人历史月”观看“摇滚蜂蜜”的无伴奏合唱表演,和米歇尔一起参加复活节滚彩蛋活动,为孩子们朗读故事。
生平第一次不用煮饭、做家务,是成年后的第一次伟大改变。因为71岁的老太太热衷社交,奥巴马夫妇不得不特地请保姆照看两个女儿。除了瑜伽,第一岳母还酷爱跑步,60多岁时还参加过50码和100码的老年短跑赛。最近,一只叫“波”的宠物狗成了她的好伙伴。她已经学会了熟练地与媒体打交道,学会了游刃有余地对待爱嚼舌根的丑角色。
萨利·奎因,一名华盛顿作家评价说:“她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外祖母,让每个人梦寐以求。”玛丽安在《Essence》杂志上说:“我习惯了白宫的生活,并且爱上了它。为什么?因为我的孩子们是非常称职的父母,有了他们,做外祖母又有什么难的?”显然,奥巴马除了总统这个特殊身份外,他的本质角色——两个女儿的父亲也得到了第一岳母的认可。
美式三代同堂
三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像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一样,有说不清、道不完的苦恼。玛丽安和奥巴马一家打破了这种成规。奥巴马诚恳地邀请岳母住进白宫,这和他的童年经历不无联系——他由外祖父母带大。奥巴马曾在一次竞选时深情地提到外祖母:“她和母亲一起养育了我,无条件地为我牺牲,她爱我就像爱整个世界。”
这种教子模式在美国并不是一种传统,在欧洲也不多见。德国曼海姆大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家庭结构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关,国家福利是对家庭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蓝领工人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找到一种应对模式——和岳父母或自己的父母同住,这和传统教条截然相反——健康家庭关系是核心家庭的模式,面对老人就等于面对死亡、恐惧和负担。美利坚民族非常重视独立精神,有着强烈的惧老意识,他们花上200美元上一堂心理治疗课,对咨询师抱怨岳父母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却不懂得如何让老人融入已有的家庭。第一强国带给美国的精神压力,让他们在家庭问题上走向误区。
玛丽安·罗宾逊给美国上了很好的一课,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课题,只是一个三代同堂家庭少有的和睦。正如米歇尔所说,这个家庭没有奇迹,她所见证的只是每位成员无条件的付出。“第一家庭”势必引起一场家庭文化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岳父母或者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素不相识的保姆。
2009年初,玛丽安·罗宾逊随女儿一家人住白宫,成为白宫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外祖母。
超级外祖母
一开始,玛丽安·罗宾逊并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被“关”进白宫。不过,女儿女婿可不答应,这个能干的外祖母,已经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
奥巴马参加总统竞选时,玛丽安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尽管,她不能切实地为奥巴马筹集竞选经费,出谋划策,但她让两个外孙女过着像往常一样的生活,让整个家庭完成了向政治家庭的转变。米歇尔说,如果没有母亲竭力支持,她或许不会同意丈夫参加政治竞选活动,更不会有今天的“第一家庭”。玛丽安所做的一切,已远远超出“外祖母角色”的涵义。
天刚亮,玛丽安就得催孩子们起床,给她们梳头,准备午餐饭盒,送她们去学校。放学后,玛丽安是孩子的司机,带她们上钢琴课、体操课、舞蹈课或者网球课。晚上,她们只能看一个小时电视,玛丽安需要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她鼓励她们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包容她们的过错。米歇尔对孩子非常严格,玛丽安颇有微词:“孩子们过得像小童军。”
“早上八点半起床,晚上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这对孩子太苛刻。”
“我不过是用您当初教育我的方式严格对待孩子。”
“严格当然没问题,可你做得很极端。”
奥巴马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和米歇尔态度一致。玛丽安只好想办法:孩子们在自己家时,她严格安排生活,以免和女儿发生争执。她们一到外祖母家,就可以吃喜欢的糖果,可以玩到很晚。孩子爱吃炸鸡,她就精心学烹饪——鸡块放进冰水里浸泡一会,再放到油里,炸出的鸡肉又香又脆。而平日里,母亲决不允许孩子们吃这种多盐、多油的食物。
和米歇尔比起来,奥巴马更容易理解岳母,这让他回想起自己和外祖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他一直努力平衡政治生涯和父亲角色的冲突,玛丽安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避免孩子们受到政治和媒体的打扰,而这种家庭成员间的信任是外人所无法替代的。
得知奥巴马总统竞选获胜,玛丽安兴奋地握住他的手。奥巴马回忆说:“岳母让我感动不已,她和米歇尔的神情,让我一生难忘。这是比当选总统更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玛丽安懂得拿捏什么时候是帮助,什么时候是干涉,“和米歇尔发生争执时,她总站在我这一边,我和米歇尔都离不开她。”
第二个“芝加哥”
1937年7月,玛丽安·罗宾逊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种族隔离区一个黑人家庭,家里10个兄弟姐妹,从小过着热闹非凡的生活。
1960年,她和丈夫佛雷泽·罗宾逊结婚。他们的家在芝加哥黑人隔离区一间小平房的二层阁楼上,孩子的卧室是亲戚从稍大的房间里隔成的三面墙。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丈夫在芝加哥自来水处理厂做抽水工,玛丽安学习函授课程,做了一名银行秘书,两人都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
这个不起眼的家庭,却拥有两个了不起的孩子:米歇尔·奥巴马,美国第一夫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雷格·罗宾逊,俄勒冈大学男子篮球队教练,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MBA。对儿子,她像对女儿一样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从前住在芝加哥,每每有人应邀到奥巴马家吃饭,她就指着《体育画报》向宾客介绍:“杂志用了整版报道克雷格,他是个非常勤奋的孩子,我真为他感到骄傲。”
丈夫佛雷泽·罗宾逊,是个坚强的男人,一生几乎都在对抗顽疾——多发性硬化症。这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让他渐渐丧失视力,身体无法正常活动。除了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玛丽安还得照料多病的丈夫,直到1991年他离开人世。苦难磨砺着这个家庭。54岁,玛丽安成了寡妇。丈夫去世后不久,玛丽安回到银行做兼职,尽管弗雷泽的退休金足以让她衣食无忧。
这样一个坚强的妇人,到哪里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住进白宫前,她曾无法割舍那栋熟悉的小屋——她一生从未在芝加哥以外的地方住过,那里有善良的黑人朋友还有挚爱的亲人。瑜伽课是每周必修,这就像她的生活,一切那么习以为常。她的卧室多年来没有改变过,还是那张床,那条被单,那幅壁画。克雷格回忆道:“离开时,她跺着脚,还哭闹着。”三个月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她把白宫当作是第二个“芝加哥”。
白宫的生活日程排得满满的:参加不完的宴会、米歇尔办的音乐会,款待芝加哥来访的老朋友……她喜欢在包厢里和演员们谈演出,聊趣闻,肯尼迪中心的艺术表演是她最津津乐道的,阿尔文·艾利舞蹈团艺术总监朱迪斯·詹米森常常被邀请到总统包厢:“她非常健谈,跟她在一起,没有丝毫拘谨。”
罗宾逊夫人懂得如何在繁忙的白宫生活中享受自己的世界。她努力让自己过得像住在芝加哥,偌大华盛顿,可以自由穿梭——很多市民并不认识这位“第一岳母”,她不必忌讳恼人的摄像机镜头,更不用担心被公众认出。她常陪着马莉娅和萨莎在“黑人历史月”观看“摇滚蜂蜜”的无伴奏合唱表演,和米歇尔一起参加复活节滚彩蛋活动,为孩子们朗读故事。
生平第一次不用煮饭、做家务,是成年后的第一次伟大改变。因为71岁的老太太热衷社交,奥巴马夫妇不得不特地请保姆照看两个女儿。除了瑜伽,第一岳母还酷爱跑步,60多岁时还参加过50码和100码的老年短跑赛。最近,一只叫“波”的宠物狗成了她的好伙伴。她已经学会了熟练地与媒体打交道,学会了游刃有余地对待爱嚼舌根的丑角色。
萨利·奎因,一名华盛顿作家评价说:“她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外祖母,让每个人梦寐以求。”玛丽安在《Essence》杂志上说:“我习惯了白宫的生活,并且爱上了它。为什么?因为我的孩子们是非常称职的父母,有了他们,做外祖母又有什么难的?”显然,奥巴马除了总统这个特殊身份外,他的本质角色——两个女儿的父亲也得到了第一岳母的认可。
美式三代同堂
三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像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一样,有说不清、道不完的苦恼。玛丽安和奥巴马一家打破了这种成规。奥巴马诚恳地邀请岳母住进白宫,这和他的童年经历不无联系——他由外祖父母带大。奥巴马曾在一次竞选时深情地提到外祖母:“她和母亲一起养育了我,无条件地为我牺牲,她爱我就像爱整个世界。”
这种教子模式在美国并不是一种传统,在欧洲也不多见。德国曼海姆大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家庭结构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关,国家福利是对家庭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蓝领工人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找到一种应对模式——和岳父母或自己的父母同住,这和传统教条截然相反——健康家庭关系是核心家庭的模式,面对老人就等于面对死亡、恐惧和负担。美利坚民族非常重视独立精神,有着强烈的惧老意识,他们花上200美元上一堂心理治疗课,对咨询师抱怨岳父母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却不懂得如何让老人融入已有的家庭。第一强国带给美国的精神压力,让他们在家庭问题上走向误区。
玛丽安·罗宾逊给美国上了很好的一课,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课题,只是一个三代同堂家庭少有的和睦。正如米歇尔所说,这个家庭没有奇迹,她所见证的只是每位成员无条件的付出。“第一家庭”势必引起一场家庭文化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岳父母或者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素不相识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