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的南京是最宜人的,恬静而凉爽。真正地开始在这座城市生活也已经有好几个月了,相对于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来说,时日尚少,但对这座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城市也有了最粗浅的一点印象。这里沉淀了太多的历史,所以一草一木都蕴涵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大概是由于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生活时间长了的原因罢,一个个都心思无比细腻,但性情还是如这座城市一样古朴低调。很多江南的城市都有着烟花浪漫的历史,可是南京除了秦淮河的小桥流水之外,其他的地方似乎都显得过于凛然。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自公元229年,孙权在南京建都,后千余载,南京又数次成为京都,难怪诸葛亮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作为身处帝王之宅的茶人,便无法不关注南京的茶。江苏省的名茶当数洞庭碧螺春,其原产地在江苏苏州的洞庭山,其名声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而与南京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茶叶大概也只有雨花茶了。
说到雨花茶,总是让人不由得想起雨花石。雨花石是驰名中外的南京特产,几乎无人不知。它是一种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此讲佛经,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云光法师讲经处于是更名为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而“雨花茶”所知者尚少,因为“雨花茶”在我国茶名中实为罕见,但事实上南京生产茶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大约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的老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我国茶圣陆羽在《(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位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她茶壶里的茶汤却不见少。这老妇人自清早叫卖到晚上,并且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穷人们都很感激她。官吏知道了这个事情,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表明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至于陆羽本人,更是留下了栖霞寺采茶的身影,有诗为证: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陆羽,字鸿渐。对此的考证,除了诗名中明确有茶圣的字号之外,明人李日华还在《六研斋二笔》中特意对这首诗有注释:“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云。”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中国丛林“四绝”之一。后因失火被毁,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国初年修建。今天的栖霞寺后山仍有试茶亭旧迹,以纪念陆羽。清乾隆《江南通志》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四周,现为著名的雨花茶产地。
我国首家雨花茶生产厂家中山陵茶厂位于中山陵风景区的一片青山绿水之中。一个有露水的早上,邀一位同仁踏上了实地探访“雨花茶”的石板小路。一路上的风景秀丽迷人,空气清新,秋天的阳光暖暖地晒在身上,但没有在意,在意的是在城市里很少见到的碧绿青翠的茶园,一看见它我的心中就溢满了清香。一路上,同仁断断续续地给我介绍了雨花茶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宁镇丘陵山区,丘陵、岗地和平原交错分布,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林、桑、茶、果生产。1958年春,江苏省为创制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特组成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境优美的中山陵园,在主管山区经济的副省长韦永义的指挥下,以俞庸器等老一辈茶叶专家组成技术小组。专家们想了各种方案,有的建议把茶叶制成大刀长矛形,以表示中国革命是武装革命;有的建议制成镰刀斧头形,以表明中国革命的成功全靠工人农民;也有的建议制成花瓣形,象征革命先烈的精神如盛开的鲜花撒满人间。经过反复比较,技术小组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革命烈士忠贞不屈的精神万古长青。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终于在1959年春天制出样品,并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的采摘十分讲究,每年在清明前后开采,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不采空心芽、紫芽、鱼叶、病虫芽及雨水芽。具体标准是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并对芽叶生长状况的要求极其严格,其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芽与叶的长度比例为三分之一以上但不超过三分之二,芽和叶的角度不超过45度,通常炒制每500克特级雨花茶约需5万个左右芽头。采回的鲜叶,在室温2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摊放。通过摊放,散发部分水分,促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消除成品茶的青涩味,增加鲜醇度。摊放厚度2~3厘米,历时3~4小时。
手工炒制雨花茶,工艺有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筛分四道工序。杀青在直径60厘米的锅内进行。当锅温120℃~140℃时,投入摊放叶500克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即断,透发清香时,即起锅摊晾,历时5~7分钟。整形干燥是雨花茶成形的最重要工序,几乎每一步都是为达到其特有的“松针形”外形服务。当锅温80℃左右,在锅面涂上少许乌柏油,待青烟消失,投入成条率达80%以上的揉捻叶。先采用抖散翻炒手势,当水分部分散发后,锅温降至60℃左右,开始做形,双掌合搓,边理条,边搓条,再抓条。用力由轻到重,当干度达五六成千时,提高锅温(70℃),用手满握茶叶,在锅内反复拉条、摩擦,将条索拉直、搓紧、搓圆。当茶叶达到细紧、浑圆、光滑,干度达九成以上时起锅。历时约30~40分钟。分级归堆之后,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晾进库贮藏保管。
通过他的深入讲述,我的脑海中便渐渐地有了关于雨花茶奇特秀丽外形的想象,对亲口品尝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临近中山陵茶厂大门的路宽阔了许多,因为不是茶季,所以厂里显得很清净,厂房整洁而漂亮。厂长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看我们来,赶紧拿出柜子里的雨花茶来。揭开铁皮小茶罐,一阵既清且雅的茶香便扑鼻而来,其间仿佛也有西湖龙井的馥郁。终于亲眼目睹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的雨花茶,不由心生喜悦,于是坐了下来静心品尝。
很快,我们的眼前有了一只明净的玻璃杯,由于茶芽鲜嫩,泡茶的人采用的是上投法。八分沸水先行冲下,然后取一撮茶叶投入杯中,芽叶在杯中升腾起舞,煞是好看,一会儿,浮在面上的泛着嫩绿的茶芽儿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然后伞兵似的陆续降下杯底,香气四溢,清爽奇雅之极。再看冲泡后的茶汤,颜色碧绿而清澈,轻轻端起茶杯,浅浅一口,滋味是那么的鲜醇清和,更有一丝轻微的凉意和着茶水在胸口缓缓而落。在这一瞬间,整个山岭都变得茶香氤氲起来。雨花茶的叶底,同样匀秀清丽,取几片品尝,清鲜甘爽。尤其是凑近了去嗅那冷香的感觉,恰似你早晨踏着露水,漫步在如茵的草地上,远处隐约有江南丝竹之音时的享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自公元229年,孙权在南京建都,后千余载,南京又数次成为京都,难怪诸葛亮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作为身处帝王之宅的茶人,便无法不关注南京的茶。江苏省的名茶当数洞庭碧螺春,其原产地在江苏苏州的洞庭山,其名声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而与南京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茶叶大概也只有雨花茶了。
说到雨花茶,总是让人不由得想起雨花石。雨花石是驰名中外的南京特产,几乎无人不知。它是一种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此讲佛经,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云光法师讲经处于是更名为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而“雨花茶”所知者尚少,因为“雨花茶”在我国茶名中实为罕见,但事实上南京生产茶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大约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的老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我国茶圣陆羽在《(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位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她茶壶里的茶汤却不见少。这老妇人自清早叫卖到晚上,并且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穷人们都很感激她。官吏知道了这个事情,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表明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至于陆羽本人,更是留下了栖霞寺采茶的身影,有诗为证: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陆羽,字鸿渐。对此的考证,除了诗名中明确有茶圣的字号之外,明人李日华还在《六研斋二笔》中特意对这首诗有注释:“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云。”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中国丛林“四绝”之一。后因失火被毁,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国初年修建。今天的栖霞寺后山仍有试茶亭旧迹,以纪念陆羽。清乾隆《江南通志》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四周,现为著名的雨花茶产地。
我国首家雨花茶生产厂家中山陵茶厂位于中山陵风景区的一片青山绿水之中。一个有露水的早上,邀一位同仁踏上了实地探访“雨花茶”的石板小路。一路上的风景秀丽迷人,空气清新,秋天的阳光暖暖地晒在身上,但没有在意,在意的是在城市里很少见到的碧绿青翠的茶园,一看见它我的心中就溢满了清香。一路上,同仁断断续续地给我介绍了雨花茶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宁镇丘陵山区,丘陵、岗地和平原交错分布,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林、桑、茶、果生产。1958年春,江苏省为创制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特组成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境优美的中山陵园,在主管山区经济的副省长韦永义的指挥下,以俞庸器等老一辈茶叶专家组成技术小组。专家们想了各种方案,有的建议把茶叶制成大刀长矛形,以表示中国革命是武装革命;有的建议制成镰刀斧头形,以表明中国革命的成功全靠工人农民;也有的建议制成花瓣形,象征革命先烈的精神如盛开的鲜花撒满人间。经过反复比较,技术小组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革命烈士忠贞不屈的精神万古长青。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终于在1959年春天制出样品,并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的采摘十分讲究,每年在清明前后开采,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不采空心芽、紫芽、鱼叶、病虫芽及雨水芽。具体标准是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并对芽叶生长状况的要求极其严格,其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芽与叶的长度比例为三分之一以上但不超过三分之二,芽和叶的角度不超过45度,通常炒制每500克特级雨花茶约需5万个左右芽头。采回的鲜叶,在室温2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摊放。通过摊放,散发部分水分,促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消除成品茶的青涩味,增加鲜醇度。摊放厚度2~3厘米,历时3~4小时。
手工炒制雨花茶,工艺有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筛分四道工序。杀青在直径60厘米的锅内进行。当锅温120℃~140℃时,投入摊放叶500克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即断,透发清香时,即起锅摊晾,历时5~7分钟。整形干燥是雨花茶成形的最重要工序,几乎每一步都是为达到其特有的“松针形”外形服务。当锅温80℃左右,在锅面涂上少许乌柏油,待青烟消失,投入成条率达80%以上的揉捻叶。先采用抖散翻炒手势,当水分部分散发后,锅温降至60℃左右,开始做形,双掌合搓,边理条,边搓条,再抓条。用力由轻到重,当干度达五六成千时,提高锅温(70℃),用手满握茶叶,在锅内反复拉条、摩擦,将条索拉直、搓紧、搓圆。当茶叶达到细紧、浑圆、光滑,干度达九成以上时起锅。历时约30~40分钟。分级归堆之后,再用50℃左右的烘温烘至足干,摊晾进库贮藏保管。
通过他的深入讲述,我的脑海中便渐渐地有了关于雨花茶奇特秀丽外形的想象,对亲口品尝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临近中山陵茶厂大门的路宽阔了许多,因为不是茶季,所以厂里显得很清净,厂房整洁而漂亮。厂长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看我们来,赶紧拿出柜子里的雨花茶来。揭开铁皮小茶罐,一阵既清且雅的茶香便扑鼻而来,其间仿佛也有西湖龙井的馥郁。终于亲眼目睹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的雨花茶,不由心生喜悦,于是坐了下来静心品尝。
很快,我们的眼前有了一只明净的玻璃杯,由于茶芽鲜嫩,泡茶的人采用的是上投法。八分沸水先行冲下,然后取一撮茶叶投入杯中,芽叶在杯中升腾起舞,煞是好看,一会儿,浮在面上的泛着嫩绿的茶芽儿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然后伞兵似的陆续降下杯底,香气四溢,清爽奇雅之极。再看冲泡后的茶汤,颜色碧绿而清澈,轻轻端起茶杯,浅浅一口,滋味是那么的鲜醇清和,更有一丝轻微的凉意和着茶水在胸口缓缓而落。在这一瞬间,整个山岭都变得茶香氤氲起来。雨花茶的叶底,同样匀秀清丽,取几片品尝,清鲜甘爽。尤其是凑近了去嗅那冷香的感觉,恰似你早晨踏着露水,漫步在如茵的草地上,远处隐约有江南丝竹之音时的享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