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创新,从过去找到未来的方向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由来已久,所不同的是,它在东方是通过禅传播而出,而在西方却是通过贸易成就,它在东方的新罗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西方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无论在哪里,茶文化都是通过绿茶而传出去,后来在西方红茶变得最为流行,有“东方绿西方红”之称。在东方,茶种子、栽培方式、做茶方法很早就传出去,所以从那开始绿茶最流行。可是西方人原来视茶为商品,通过贸易,海运几个月,绿茶有变质而红茶却没有,久而久之,在西方各地红茶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茶饮,并持续至今。
  近期,西方各国家随着茶的流行化开始种植茶树并生产茶叶成品。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岛开始种植茶,而在美国茶叶的栽培则更早,尽管1772年美国就已经有了茶园,但从2000年开始,夏威夷州、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纽约等地也都陆续开始也有了茶园。总之,无论在哪里,中国茶传播到各国家是一种很令人惊奇的事情。
  读《中国茶经》你会发现在六大茶类当中绿茶最多。对西方人来说,千种没听说过也没喝过的茶很神奇,想了解并得到这些茶,就必须到中国。现在令人更不想到的是,原来乌龙茶类的铁观音已经有做红茶了,就是观音红。当然,这只是茶制作工艺问题,在理论上不管是什么茶,六大茶类基本上都可以做出来。
  几千年的茶历史文化随着每个时代的脚步而变化着,唐有煮茶、宋有点茶、明有泡茶,而将来呢?从以上的例子也许可以猜出未来的方向。依我看,有四条路都可走:首先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力度继续加强,使其进入更广阔领域的同时变得更精美,用新款茶具配上新款茶叶做出创新的茶艺。第二有集体的茶文化,比如用中国茶配上日本茶具,用印度茶配上中国茶具等方式(其实在国外已经有这样的形式存在)。第三回归过去时代的泡茶饮茶方式,以做出创新的茶道,例如用有机红茶磨成粉,用茶碗和茶筅搅拌起泡沫来饮,模仿宋朝的点茶。第四有创新的调饮方法,像咖啡饮品一样以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方式,当然清饮也还是可以的。
  茶,就如此神奇!从一棵树上的一片叶子,可以让我们学习几千年的历史、听许多的故事。体会不同的茶文化节目,甚至还能感悟茶道。在这个过程中,历代茶人的精神带给我们灵感,这种灵感让我们继续创新。把茶文化变成各种形式的茶道,是另外一种新的境界。
其他文献
明朝是中国茶史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历朝历代在制茶方法、茶叶种类上推层出新最多的朝代。明朝茶叶种类的多样性,给文人参与茶事活动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个时期茶叶著作更加完备,出现了许次纾的《茶疏》、谢肇涮的《五杂俎》、徐火勃的《武夷茶考》等涉茶专著。  许次纾(1549~1604年),字然明,号南华,浙江钱塘人。他的父亲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一省最高长官。许次纾出生官宦,但只是布衣,因他身患
期刊
福州方言称当地出产的陶瓷为hai(音害),宁德方言称当地出产的陶瓷亦为hai(音海),南平方言称当地出产的陶瓷为hui(音灰)。在福州市、宁德市和南平市的家谱、村名(如:硋窑、硋灶、孩厂等)以及当地陶瓷从业者对当地出产的陶瓷所使用的文字是“硋”,普通话的发音为hai(音孩)。  在《辞海》、《中华大辞典》、《康熙字典》等字典里,“孩”发音为ai(古同“碍”;“夫物之所偏,未能无蔽,虽云大道,其孩或
期刊
望着眼前这条林荫掩映下的小小石径,一股闲适安宁的感觉油然而生,就连夏日午后的燥热也消退了不少。透过树叶,稀疏的光斑落在两扇素色的木门上。门内,便是我们今日将要造访的对象——潘惊石以及他的一方小天地。  结庐在人境  “真是一个难得的所在!”当我随着潘惊石踏入这个小院时,眼前所见不禁让我发出这样一声赞叹。  这是一所深得天然雅趣的宅子:右边,是几丛修竹遮蔽下的石板小路,小路向前,忽地一个拐弯,将路的
期刊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更是传承几千年而不断。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散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去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然而,当今社会中,茶带给我们的感触和益处仅限于这些方面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值《海峡茶道》创刊百期之际,我们收集整理了百位茶友与茶、与《海峡茶道》结缘的感悟,让我们来分
期刊
互联网改变了什么?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改变了选择,也在改变传播的话语权。草根影响主席台,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  说起传播的起源,我们发现几个有趣的“点现象”。  千百年前,唯一的神父手持第一本圣经为人类解读耶稣的指引,就是神的指引,俨然神父就是神的化身,那时候就只有一本圣经,神父怎么解读都是正确的,没有人敢说神父是错的。就如中国封建文化统治下产出的术士巫婆,在思想观念极其封闭的环境中,造成了迷信
期刊
2006年1月1日 《海峡茶道》在福建福州创刊  2006年6月1日 我们的香港联络处在香港乐茶轩成立,这是海峡茶道在港澳地区建立的第一个联络处  2007年1月29日 我们策划主办的首届安溪铁观音“双十佳”评选活动在安溪县中国茶都启动  2007年12月4日 我们的官方博客在新浪网开通  2008年11月16日 我们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韩国《茶的世界》联合主办的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文
期刊
近日,参加了一个茶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这本是一个针对有学术需求开展的班级,但却有很多非学术界的茶人或茶商来参加。也许,有人因此要批评现在火热的茶培训。但是,与几位同学的交流,却让我对茶有了另一种认识。他们说,之所以来参加,是因为对茶有情结,所以各种培训都会积极参加。  于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做茶卖茶的人,会对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结?有人说,这种情结叫信仰,那为什么茶能让人有信仰,甚而改变人性和命运?
期刊
《海峡茶道》第100期和大家见面了。经历八岁年华,出版九十九期,年发行16万册,覆盖海峡两岸四地和韩国、日本、东南亚诸国,《海峡茶道》践行了服务海峡两岸发展茶经济、繁荣茶文化和“传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的办刊宗旨,跻身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刊物。让我们为《海峡茶道》喝彩!  《海峡茶道》之所以成功和受读者欢迎,在于刊物内容翔实、贴近实际;在于信息量大面广、图文并茂;在于编者善于组织开展
期刊
铁观音,安溪人最自豪的味觉作品。它以各种方式参与安溪人的生活,它的“兰香音韵”滋养了淳朴民风,成就了安溪的过去和现在。  如同蜿蜒千里的戴云山脉,近300年春秋,兴衰交替上演。然而,铁观音并没有在时间的反复淘洗中湮没不彰,也没有因“误入歧途”而一蹶不振。  它撑起了中国茶市的半壁江山,甚至成为福建的代名词。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来自原始基因,来自热爱者的毅然坚守。  来自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的八马茶业
期刊
福鼎白茶亮相米兰  意大利米兰时间6月30日上午9点30分,以“茶香五洲、绿色福建”为主题的“福建活动日”在米兰世博园中国馆闪亮登场。意大利、法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和国家馆代表应邀出席了福建日活动。  当天开幕仪式简洁务实,福建代表团团长、省贸促会副会长陈力达,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馆长张亮分别致辞欢迎国内外嘉宾参加福建活动日。  在中国馆茶文化园区,在以福建山水茶乡为主要素材的中国茶文化展项和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