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昌仪 拍摄维和第一人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导,你这次又要去啊?”
  初见尚昌仪,是在一次对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司令官的采访中。听大家这样称呼他,我以为那是他的名字,怎么也没和导演这个职业想到一起。采访中,尚昌仪对维和情况的熟悉程度,让我一度把他当成维和办来的研究员,当得知他是八一制片厂的导演后,我重新打量眼前的这个中年人。导演?怎么没有长头发、长胡子,至少要有点“文艺中年”的颓废劲儿吧。坐在我旁边的一位领导说:“你看他不像导演,他身上没有艺术范儿,都是军人范儿,因为他是拍摄维和第一人啊。”
  维和,一个神秘的字眼,一段危险的经历,一种崇高的使命。尚昌仪作为一名军事纪录片导演,是职责召唤他:走进危险之地,揭开那层神秘,讴歌那种崇高。
  2003年4月,我军首次向非洲派出成建制的后勤保障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作为军事纪录片导演,当尚昌仪看到这则消息时,立即产生拍摄一部纪录片的冲动。有人说哪里燃烧,就到哪里拍摄。近几年,因为拍摄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尚昌仪和摄制组的战友们走进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在西撒哈拉沙漠,在非洲的热带丛林,一次又一次进入雷区。穿行生死场。2010年,尚昌仪在接受国防部维和办让他担当总导演拍摄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任务后,再一次前往黎巴嫩,走进雷场,和维和官兵们一起穿越生死场。摄制组来此之前,恰遇法国维和部队在扫雷作业时,一名扫雷士兵的手不慎触雷,左臂被炸断,一只眼睛被炸瞎。尚昌仪就是这样,越是危险的地方,他越要亲自上。一次,国内某著名的电视台得知尚昌仪要以中国维和部队为主题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颇有诚意地寻求合作。但见面后他们就许多内容是否冒险到国外实地拍摄的问题不能志同道合,最好只好放弃了合作。“我不是个愚笨的人,我也懂得不用到真正的雷场去冒险拍摄真实的扫雷,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甚至于更好的艺术效果。但我依然固执地坚持了我的创作原则。”
  地雷是最难消除的战争痕迹,雷场则是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生死场”。“雷场就是生死场。走进雷场,就是走进生死场。”这是人们对走进雷场的描述,更是人们对走进雷场的恐惧。
  尚昌仪说:“作为军事纪录片导演,是职业,更是责任的驱使,我不是第一次到雷场采访拍摄。”
  “我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哗众取宠或别出心裁。”尚导说话的时候,满脸的平静,与大片里地雷引爆的火爆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是士兵出身,又毕业于军事院校,当然了解地雷的特性。更深知雷场的危险。但是,我在从事导演工作后,就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创作观念——选难弃易。后来我把自己的这一创作观念定义为‘宁造原子弹,不盖茅草棚。’可能就因为我的这一固执己见,在我独立从事导演工作后,所拍的影片几乎都与危险接触,都要冒一番风险。”
  一次。摄制组跟随执行搜排未爆弹任务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穿行在黎巴嫩南部地区。这天,摄制组与维和官兵们来到了一片果园的香蕉林之中,现场采访完维和官兵,尚昌仪和摄像吴英杰、杨栋梁谈了当天的拍摄构想后,面对眼前这片情况复杂的香蕉林,尚导嘱咐两位患难与共的战友:“哥俩,安全的弦还是要分分秒秒地紧绷着,举手投足,安全第一。你俩也知道,我们现在停车的这个位置,曾有几名黎巴嫩青年踢足球时,踩中球场边草丛里的子母弹,两人受伤。再看四周弹坑累累和眼前俯拾皆是的弹片,可以肯定地说,这片果园中子母弹不少……”集束炸弹的子炸弹内所装的炸药是一种高爆性能的炸药,也就是说比常见的TNT炸药爆炸时威力要大得多,一枚子炸弹爆炸以后,它的杀伤半径为4米左右。
  就在这时对讲机中传来:“5号报告,5号报告,发现子母弹一枚。”他对摄像杨栋梁说:“走,咱俩过去拍摄。”尚昌仪领着摄像杨栋梁小心地穿走在香蕉林中,一步步接近发现子母弹的现场。“弹!尚导,子母弹!”他左后侧的士官刘正平突然大声喊道。尚昌仪迅速地回头:“在哪?”“你脚下!”刘正平指着他的脚下紧张地回答:“那。”
  尚昌仪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他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他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很明显,这枚子母弹是因下雨冲刷,大部分被泥土埋没了,只稍稍露出了弹体的引爆部分,又因露出部分已经锈蚀,很难发现。幸运的是只差不到5厘米没有踩中,更为幸运的是,在士官刘正平大声喊叫时尚昌仪一下子定格在那里,回头的时候脚步一点点都没有挪动。如果稍微向后挪动一点就触碰上这枚子母弹,其后果不堪设想。
  待大家缓过神来,摄像杨栋梁对士官刘正平说:“小伙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不能这样大喊大叫。刚才假如尚导回头时本能地挪一下脚步,还不踩上了。”尚导笑着说:“他这也是本能反映,换了我也这样。如果刚才是你杨栋梁看见了子母弹,很难说你不像他一样地喊叫。”
  “第一次行走于丛林中,一开始都不敢往深处看。丛林中有多少枪,恐怕连反政府武装的首领自己都说不清。也许,有许多枪口就在丛林中瞄着你,你裸露在他们的视野中,往哪儿躲?只有默默地想,千万别冲我开枪!”这是维和工兵大队段传洲政委和尚昌仪谈起第一次经历丛林的感受。
  尚昌仪他们的摄制组是2010年3月4日到达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大队的,此前,维和工兵大队的打井分队按照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特派团(简称联非达团)的要求,部署在南达尔富尔的科尔·阿拜奇执行打井任务。摄制组准备一同前往。晚上,大队领导为摄制组饯行,谁知大家刚刚入座,一个噩耗传来:原定3月6日护送维和工兵大队前往科尔·阿拜奇的护卫部队在外执行任务时,遭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伏击,人员和车辆均遭扣押。
  但是,任务还是要完成。
  一大早,维和工兵大队政委段传洲便和战士们拿来防弹衣和头盔。段政委对尚昌仪说:“尚导,尽管有些热,你们还是要穿戴上,一是联非达团规定出营区必须这样;二是一旦遭遇袭击,或多或少能起到一些防护作用。”
  车队很快便钻进丛林,陷入丛林和沙漠编织的汪洋大海之中。虽然大家都穿着防弹衣、戴着头盔,有着坦桑尼亚维和部队的武装护卫,加上我维和部队的装甲步战车的警戒,但越往丛林深处开进,尚昌仪越能感受到那种来自丛林的莫名恐怖。这几年,因为跟踪拍摄中国维和部队,他曾多次穿越过非洲的丛林,耳闻目睹了太多的丛林中发生的悲剧。“正因为了解丛林,我才变得惧怕丛林。”
  “千万别冲我开枪!”这是许多维和官兵经历丛林的真实话语。曾在利比里亚维和的赵子生多次和尚导聊起他维和时的丛林历险。赵子生擅长写诗,《千万别冲我开枪》便是他记忆维和的一首诗。现在,在丛林中行进,面对丛林和背枪行走在眼前的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尚导突然想起了赵子生的话:“‘千万别冲我开枪’是句心里话,大实话,每次我们车队一进入丛林,那念头就不可遏制地冒出来——千万别冲我开枪!看见路旁的武装人员,表面上若无其事地和他招手示好,心里却在颤抖地说,哥们,千万别冲我开枪!”
  14时,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科尔·阿拜奇。当车队驶进打井分队的临时营地——尼日利亚维和部队的营区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尚昌仪发现脱下防弹衣的身上早已被汗水浸透。
其他文献
当愿望落空之后……  文/张兴坡 徐新勇  某部老兵复退期间,财务室现金3万余元不翼而飞。经侦查,偷钱的是该部炊事员第5年兵吴某。这令许多战友很是吃惊。平时提到吴某,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位老实人的形象,他工作热情高,肯钻研,做得一手好菜,群众基础也不错,当兵几年,不仅入了党、转了士官,还有1次立功、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用大家的话说,这几年作为一名战士能得的他全得到了。大家很难把盗窃分子与这样一位
期刊
[将军名片]  黄集骧,1980年9月入学入伍。历任学员、雷达技师、侦察参谋、团政治处主任、旅政委、昆明陆军学院副政委、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警备区副政委,现为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政委,我军首批作战部队师团职研究生,工学学士、军事学硕士。  下部队调研,一谈起大学生干部,不少领导常常是既爱又怨、既喜又忧;而大学生干部自己,也有一些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抱怨之气、迷惘之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兵之初”
期刊
很难想象,一个驻守在大山深处的连队能获得那么多荣誉:多次获评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军区、军区联勤部“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获得军区“学雷锋模范连”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5次。是什么样的神奇动力可以催生出一个魅力四射的“星级连队”?  从1996年开始,全军开展“争创先进连队,争当优秀士兵”活动。16年来,沈阳军区某军械仓库警卫勤务连坚持“量化细化实化”思想,创
期刊
战绩  该部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和西南剿匪。抗美援朝战争中,该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43个昼夜,涌现出上甘岭特功八连、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集体和个人。改编为空降兵以来,成功组织高原寒区、热带丛林等特殊环境下的空降试训,新机型、新伞型跳伞和空降空投试验,圆满完成“98抗洪”、中外联合军演、“08抗震”、首都国庆
期刊
[人物名片]  崔建庄,1973年入伍,沈阳军区司令部门诊部主任,连续11年被沈阳军区司令部表彰为直属队优秀主官、勤政廉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被军区表彰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被总后表彰为全军保健工作先进个人:荣获银质、铜质“学雷锋荣誉章”各2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3次。  冬日,晨曦,白大褂,忙碌的背影。早上7点刚过,崔建庄便来到门诊部,转转病房、查查水电,不时拿出小本记上几笔。  值班助
期刊
绿松石,是雪域蓝天的精灵。  在世界屋脊看见第一块绿松石的第一眼起,我就认定那高贵圣洁的蓝绿色是来自天空的颜色。  没想到,这认定竟与古印第安人不谋而合。  雪域雷达兵的眼泪是绿松石。  在青藏高原采访了不知多少雷达兵后的一个上午,我的脑海倏然划过这朵思绪火花。  绝无参照,因为颜色,更因为精神。  被熊吓哭的小兵  “当高原雷达兵22年,我流过3次泪。”那天,驻藏空军雷达某团副团长朱永剑,操着带
期刊
关键词:文化  文化符号  文化能够定义一支兵种。军营文化是军人团队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它的物化形态,是军队中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空降兵的独特历史和兵种特色结晶在一系列的器物、准则、建筑中,形成固有的文化符号。人有性格,军队亦如此。空降兵的文化性格,就潜藏在这些信息丰富的符号里。  伞徽  空降兵某部新兵的首次升空跳伞。伞花绽放,他们飘然落地,“成功了!”大家笑着、喊着,一脸自豪。老同志当场给他们戴红花
期刊
部队官兵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江苏边防总队南京港边检3202艇党支部有效运用“扁鹊”的三副药化解官兵心理问题,让他们安心部队工作。  疾在腠理,汤熨即能及也  韩源和闵阿敏都是边检3202艇的团员,韩源比闵阿敏早一年来艇工作,可是闵阿敏却比韩源早一年入伍,2011年入党两人均有资格,但是名额只有一个。结果还未出来,俩人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好在艇领导善
期刊
近年来,一批批学历高、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新兵走进军营,在给部队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的同时,也曾一度引发那些学历相对较低老兵的“本领恐慌”。新兵下连在即,又一批高学历新兵即将从新兵连分配到连队,他们是否还会引发老兵们的“本领恐慌”?老兵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  “黑客,红客,骇客”新兵竟说老班长“OUT”了  在某边防团卡梅斯台边防连,已经有着10年兵龄的上士许敬兴,红着脸向我们讲述
期刊
这是一支打不烂、拉不垮的部队,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他们将战旗插在了上甘岭主峰。  这是一支能够快速反应、迅即出动的部队,“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成建制空降震中,成为最早进入灾区的外区部队。  这就是中国空降兵某师——黄继光生前所在师。  在师长刘发庆的办公室,除了办公桌椅和一个装满书的书柜,最显眼的就是挂在墙壁两侧的两张巨幅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而更让人惊讶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