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军名片]
黄集骧,1980年9月入学入伍。历任学员、雷达技师、侦察参谋、团政治处主任、旅政委、昆明陆军学院副政委、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警备区副政委,现为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政委,我军首批作战部队师团职研究生,工学学士、军事学硕士。
下部队调研,一谈起大学生干部,不少领导常常是既爱又怨、既喜又忧;而大学生干部自己,也有一些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抱怨之气、迷惘之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兵之初”。
1980年7月,我以超过全国重点分数线的高分报考了军校。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当我兴冲冲地赶到合肥炮兵技术学院报到时,迎接我的是三个月严格的新兵生活。望着荒芜的“校园”,忍受着脱胎换骨般的训练,想想还要在此呆够两年才能搬进新校区,这哪里是我们想象中的“天之骄子”生活!一些同学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至有人动了退学的念头。
说实话,那时我也很苦恼,但年轻气盛的我咬紧了牙关对自己说,路是自己选的,无论多难,一定要挺住。很快一年过去了,院校的严酷训练、严格管理和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产生了效果,我进步了,当上了学员班班长。第二年,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而我自己,获得了“在红旗下照相”的奖励。这是那个年代特殊的奖励方式,虽然比不上三等功,却也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
1984年毕业分配时,南疆战火犹酣。我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坚决要求到边疆去,到前线去。
我和几名同学一路颠簸到达昆明,又坐上了开往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的小火车。保持着原始状态的苍茫山峦、了无生机的村庄、破败的车站,一一从窗前掠过。几天后,我又乘车经过“边疆的小上海”,其实是不到一支烟的工夫就能逛个遍的开远市。爬过连绵的高山,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离连队还有20多公里、离驻地最近的最“繁华”之地——文山州砚山县平远街。
我分配到的某高炮师共有4个团,官兵戏称在昆明的一个团是“天堂”,在蒙自的两个团是“人间”,而我去的团则是“地狱”。我又被分配到了该团最偏远的一营三连任雷达技师。当时,连队正担负保卫机场任务。那里用水极其困难,每天出操我们都要跑步去两三公里外的空军场站挑水。随后一年多时间,我没有洗上一次热水澡。伙食条件更差,由于轮战部队多,连队每周只能买两次菜,很多青菜到吃的时候都已发黄了。很少能吃到肉,每遇吃肉,都要在嘴里吮吸半天才舍得吞下肚去。
生活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的不理解、不接纳。当时我是全团第一个本科生,本以为来到部队会被当成“宝贝疙瘩”,没料到从师到连都层层告诫我:不要翘尾巴!战士们也对我这个“学生官”敬而远之。我满怀激情,准备到部队大干一番,却遇到当头泼下的一盆冷水,精神陷入了苦闷。
在组织和领导的开导下,-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官兵认可的是你的水平,不是文凭,毕业证终究不是“通行证”。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融入部队,并想出了三招。
首先,与官兵打成一片。我跟着他们上炮场、下菜地,同他们打篮球、甩扑克,唠家长、侃大山,努力学习他们的工作作风、训练技能、管理经验、思维方式、说话语气、生活习惯,甚至学会了吸烟、喝酒。一段时间过后,我脸晒黑了,手上长了茧,身上的“兵味”越来越浓,大家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我,愿意与我交心了。
其次,练好军事技能。在连队,技师要兼站长工作。在院校我学的是雷达工程技术,指挥和训练都没涉及,但我懂雷达原理,一番钻研和虚心请教后,很快掌握了要领,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再次,发挥自己的优长。训练中,我教战士电工知识;教育中,我帮排长上政治课;生活中,我教战士学文化;娱乐中,我教战士活动技巧。1985年8月,师里组织“高射炮兵快速反应”课题研究,我探索出了“雷达放列平行作业法”,使战斗准备时间缩短到大纲规定的三分之一,得到了来团检查工作的师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调到师侦察科任参谋。同年11月部队精简整编,组织上没有受部分人对“学生官”偏见的影响,大胆地把我放在侦察连指导员的岗位上锻炼。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官”怎样才能在部队打开局面?结合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我的体会是,放下身段,主动适应,先改变自己,再改造环境。特别是对当前初入部队的地方大学生干部来说,更应主动一点,安心一点,坚韧一点,走进基层这个大课堂,读懂士兵这本无字书,不断弥补短板,发挥优长,进而度过“适应期”,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黄集骧,1980年9月入学入伍。历任学员、雷达技师、侦察参谋、团政治处主任、旅政委、昆明陆军学院副政委、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警备区副政委,现为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政委,我军首批作战部队师团职研究生,工学学士、军事学硕士。
下部队调研,一谈起大学生干部,不少领导常常是既爱又怨、既喜又忧;而大学生干部自己,也有一些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抱怨之气、迷惘之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兵之初”。
1980年7月,我以超过全国重点分数线的高分报考了军校。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当我兴冲冲地赶到合肥炮兵技术学院报到时,迎接我的是三个月严格的新兵生活。望着荒芜的“校园”,忍受着脱胎换骨般的训练,想想还要在此呆够两年才能搬进新校区,这哪里是我们想象中的“天之骄子”生活!一些同学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至有人动了退学的念头。
说实话,那时我也很苦恼,但年轻气盛的我咬紧了牙关对自己说,路是自己选的,无论多难,一定要挺住。很快一年过去了,院校的严酷训练、严格管理和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产生了效果,我进步了,当上了学员班班长。第二年,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而我自己,获得了“在红旗下照相”的奖励。这是那个年代特殊的奖励方式,虽然比不上三等功,却也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
1984年毕业分配时,南疆战火犹酣。我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坚决要求到边疆去,到前线去。
我和几名同学一路颠簸到达昆明,又坐上了开往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的小火车。保持着原始状态的苍茫山峦、了无生机的村庄、破败的车站,一一从窗前掠过。几天后,我又乘车经过“边疆的小上海”,其实是不到一支烟的工夫就能逛个遍的开远市。爬过连绵的高山,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离连队还有20多公里、离驻地最近的最“繁华”之地——文山州砚山县平远街。
我分配到的某高炮师共有4个团,官兵戏称在昆明的一个团是“天堂”,在蒙自的两个团是“人间”,而我去的团则是“地狱”。我又被分配到了该团最偏远的一营三连任雷达技师。当时,连队正担负保卫机场任务。那里用水极其困难,每天出操我们都要跑步去两三公里外的空军场站挑水。随后一年多时间,我没有洗上一次热水澡。伙食条件更差,由于轮战部队多,连队每周只能买两次菜,很多青菜到吃的时候都已发黄了。很少能吃到肉,每遇吃肉,都要在嘴里吮吸半天才舍得吞下肚去。
生活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的不理解、不接纳。当时我是全团第一个本科生,本以为来到部队会被当成“宝贝疙瘩”,没料到从师到连都层层告诫我:不要翘尾巴!战士们也对我这个“学生官”敬而远之。我满怀激情,准备到部队大干一番,却遇到当头泼下的一盆冷水,精神陷入了苦闷。
在组织和领导的开导下,-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官兵认可的是你的水平,不是文凭,毕业证终究不是“通行证”。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融入部队,并想出了三招。
首先,与官兵打成一片。我跟着他们上炮场、下菜地,同他们打篮球、甩扑克,唠家长、侃大山,努力学习他们的工作作风、训练技能、管理经验、思维方式、说话语气、生活习惯,甚至学会了吸烟、喝酒。一段时间过后,我脸晒黑了,手上长了茧,身上的“兵味”越来越浓,大家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我,愿意与我交心了。
其次,练好军事技能。在连队,技师要兼站长工作。在院校我学的是雷达工程技术,指挥和训练都没涉及,但我懂雷达原理,一番钻研和虚心请教后,很快掌握了要领,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再次,发挥自己的优长。训练中,我教战士电工知识;教育中,我帮排长上政治课;生活中,我教战士学文化;娱乐中,我教战士活动技巧。1985年8月,师里组织“高射炮兵快速反应”课题研究,我探索出了“雷达放列平行作业法”,使战斗准备时间缩短到大纲规定的三分之一,得到了来团检查工作的师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调到师侦察科任参谋。同年11月部队精简整编,组织上没有受部分人对“学生官”偏见的影响,大胆地把我放在侦察连指导员的岗位上锻炼。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官”怎样才能在部队打开局面?结合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我的体会是,放下身段,主动适应,先改变自己,再改造环境。特别是对当前初入部队的地方大学生干部来说,更应主动一点,安心一点,坚韧一点,走进基层这个大课堂,读懂士兵这本无字书,不断弥补短板,发挥优长,进而度过“适应期”,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