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因此,不合逻辑的病句通常表现在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无据三个方面。
一.概念方面的语病
在使用词语的时候,没有弄清词语的意义和范围,表达起来,含混不清,任意扩大或缩小词语的范围。
1.分类标准不一致。如人可以分成中国人、黑种人、男人。
此句有三个标准,一个是国籍,一个是肤色,一个是性别,这样分类,便违背了分类标准要统一的逻辑规律。
2.意义交叉不能并列。如我们这个班里有团员和女生。
句中“团员”中有一部分是“女生”,“女生”中有一部分是“团员”。句子把“团员”和“女生”并列在一起,便违背了意义交叉的两个词语不能并列的逻辑规律。
3.属种关系不能并列。如他到集市上买粮食、大豆和高粱。
“粮食”是属概念(范围大的概念),而“大豆”“高粱”是种概念(范围小的概念)。
4.词语之间互相矛盾。如他胸前戴着五彩大红花。
“五彩”和“红”这两个概念自相矛盾,一朵红花怎么能同时具备五种颜色呢?
5.非同类词语不能并列。如我们买了木刻剪纸和书法等美术作品。
“书法”不属于“美术作品”,它和“木刻剪纸”不是同类事物,怎么并列在一起呢?应删去“书法”。
6.词语前后不统一。如我们的李老师是个辛勤的园丁,教书育人,长大后,我也要当个园丁,去绿化我们的祖国。
两个“园丁”的概念前后不一致。
二.判断方面的病句
在使用单句(指一个句子)时,由于对句子肯定、否定以及句子的前后关系没有弄清楚,以致造成逻辑错误,大致有下面情况。
1.句子内部自相矛盾。如六十年代,在黄河的鄂陵湖,第一次发现世界各地已经灭绝的动物--黑颈鹤。
此句既说黑颈鹤在世界各地已经灭绝了,又说它在黄河的鄂陵湖被发现了,显然是自相矛盾。
2.句子的意思弄反。如谁也不能否认鲁迅不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此句本来要表达肯定的意思,即谁都承认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由于多用了一个否定词,结果变成否定的意思了。应当删去后一个否定词。
3.词语前后不对应。如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纯洁、坚忍和品质高贵。
和“纯洁”对应的是“荷花”,和“坚忍”对应的是“菊花”,和“品质高贵”对应的是“牡丹花”。而句中三种花和它们的象征义不对应,因此,应把“荷花”放在前头,“菊花”放在中间,“牡丹花”放到最后。
4.时序颠倒。如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
既然“烧毁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洗劫”的,时序颠倒了,应当把“洗劫”放到“烧毁”的前边,才符合道理。
5.主客倒置。如英雄人物的许多先进事迹对我是十分了解的。
谁对谁的关系搞错了,应改为“我对英雄人物的许多先进事迹是十分了解的”。
三.推理方面的病句
在使用复句和句群(几个句子)方面,由于没有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而把没有这种关系说成具有这种关系,从而造成逻辑错误。
1.因果无据。如上学期我重视了文化知识学习,因此忽视了体育锻炼,弄得经常生病。
“重视了文化知识学习”并不是“忽视了体育锻炼”的原因,强加因果关系。
2.以偏概全。如凡是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刻苦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句中“凡是……都……”是一个全称判断,包括事物的全部,而事实上有些人“取得杰出成就”其物质条件并不是“十分艰苦”,可以删去“凡”和“都”,换成“不少”或“有些”。
3.机械推理。如他哥哥是个著名作家,他和哥哥长得一样,他肯定也是个著名作家。
我们不能根据“他弟弟长得和他哥哥一样”,推出“他弟弟也是个著名作家”。
4.自相矛盾。如我们几个人都没有搞过文学创作,老李虽写过几篇小说,但写戏剧还是首次,不过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既然“我们几个人都没有搞过文学创作”,哪里还会有“老李虽然写过几篇小说”呢?
5.偷换论题。如有时光靠工作经验去做事是行不通的,这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我们必须反对经验主义。
句中先说的是“经验”,接着又换成了“经验主义”,中途易辙,前后不一致。
杜芬,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一.概念方面的语病
在使用词语的时候,没有弄清词语的意义和范围,表达起来,含混不清,任意扩大或缩小词语的范围。
1.分类标准不一致。如人可以分成中国人、黑种人、男人。
此句有三个标准,一个是国籍,一个是肤色,一个是性别,这样分类,便违背了分类标准要统一的逻辑规律。
2.意义交叉不能并列。如我们这个班里有团员和女生。
句中“团员”中有一部分是“女生”,“女生”中有一部分是“团员”。句子把“团员”和“女生”并列在一起,便违背了意义交叉的两个词语不能并列的逻辑规律。
3.属种关系不能并列。如他到集市上买粮食、大豆和高粱。
“粮食”是属概念(范围大的概念),而“大豆”“高粱”是种概念(范围小的概念)。
4.词语之间互相矛盾。如他胸前戴着五彩大红花。
“五彩”和“红”这两个概念自相矛盾,一朵红花怎么能同时具备五种颜色呢?
5.非同类词语不能并列。如我们买了木刻剪纸和书法等美术作品。
“书法”不属于“美术作品”,它和“木刻剪纸”不是同类事物,怎么并列在一起呢?应删去“书法”。
6.词语前后不统一。如我们的李老师是个辛勤的园丁,教书育人,长大后,我也要当个园丁,去绿化我们的祖国。
两个“园丁”的概念前后不一致。
二.判断方面的病句
在使用单句(指一个句子)时,由于对句子肯定、否定以及句子的前后关系没有弄清楚,以致造成逻辑错误,大致有下面情况。
1.句子内部自相矛盾。如六十年代,在黄河的鄂陵湖,第一次发现世界各地已经灭绝的动物--黑颈鹤。
此句既说黑颈鹤在世界各地已经灭绝了,又说它在黄河的鄂陵湖被发现了,显然是自相矛盾。
2.句子的意思弄反。如谁也不能否认鲁迅不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此句本来要表达肯定的意思,即谁都承认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由于多用了一个否定词,结果变成否定的意思了。应当删去后一个否定词。
3.词语前后不对应。如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纯洁、坚忍和品质高贵。
和“纯洁”对应的是“荷花”,和“坚忍”对应的是“菊花”,和“品质高贵”对应的是“牡丹花”。而句中三种花和它们的象征义不对应,因此,应把“荷花”放在前头,“菊花”放在中间,“牡丹花”放到最后。
4.时序颠倒。如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
既然“烧毁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洗劫”的,时序颠倒了,应当把“洗劫”放到“烧毁”的前边,才符合道理。
5.主客倒置。如英雄人物的许多先进事迹对我是十分了解的。
谁对谁的关系搞错了,应改为“我对英雄人物的许多先进事迹是十分了解的”。
三.推理方面的病句
在使用复句和句群(几个句子)方面,由于没有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而把没有这种关系说成具有这种关系,从而造成逻辑错误。
1.因果无据。如上学期我重视了文化知识学习,因此忽视了体育锻炼,弄得经常生病。
“重视了文化知识学习”并不是“忽视了体育锻炼”的原因,强加因果关系。
2.以偏概全。如凡是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刻苦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句中“凡是……都……”是一个全称判断,包括事物的全部,而事实上有些人“取得杰出成就”其物质条件并不是“十分艰苦”,可以删去“凡”和“都”,换成“不少”或“有些”。
3.机械推理。如他哥哥是个著名作家,他和哥哥长得一样,他肯定也是个著名作家。
我们不能根据“他弟弟长得和他哥哥一样”,推出“他弟弟也是个著名作家”。
4.自相矛盾。如我们几个人都没有搞过文学创作,老李虽写过几篇小说,但写戏剧还是首次,不过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既然“我们几个人都没有搞过文学创作”,哪里还会有“老李虽然写过几篇小说”呢?
5.偷换论题。如有时光靠工作经验去做事是行不通的,这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我们必须反对经验主义。
句中先说的是“经验”,接着又换成了“经验主义”,中途易辙,前后不一致。
杜芬,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