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再次以记忆为突破口,以一对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寻子为主线,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复线。故事逐渐呈现出迷雾重重的伤痛记忆,以及充满混沌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战争史。作者将寻子之旅与屠龙之旅交织在一起,将个人、家庭的离散之苦与民族间的隔阂与仇恨揉和在一起,告诉人们只有懂得珍惜现在,才会放下许久的隔阂,才会拥抱美好的明天。个人如此,民族也如此。过去的杀戮、战争、离散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我们不能永远活在仇恨与复仇的死循环里,我们需要走出阴影,敞开胸怀,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放下心中的芥蒂,勇敢的迎接明日的太阳。
  关键词:记忆;伤痛;离散;隔阂;仇恨
  作者简介:董慧(1985.10-),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一、引言
  2015年3月,石黑一雄推出其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一对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寻子为主线,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复线。故事逐渐呈现出迷雾重重的伤痛记忆,以及充满混沌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战争史。新作继续延续石黑一雄一贯的风格,记忆、创伤、离散依然是其主题。正如《卫报》评论的那样:“这是一部对人类记忆、罪恶以及集体创伤深刻剖析的作品……一部关于记忆的责任,同时又急切忘却的让人心碎的书。”[1]随着老夫妇两寻子旅程的展開,碎片式的回忆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些记忆的背后是离散的伤痛。因此,小说不仅仅围绕记忆,更多是关于小说人物离散生活状态、离散心境的描写,这样的小说才会给读者留有余音,让人难以忘却。正如《纽约时报》评论的那样:“这是石黑一雄三十三年文学生涯中出版的最具奇幻、冒险色彩并极富雄心的书”[2]
  二、寻子之旅-记忆与离散
  小说中主人公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他们在暮年时毅然决然踏上寻子之路。故事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小说一开始展现给读者的是原始、混沌的英国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时不时处于失忆-记忆的循环状态。原来造成这一结果的是母龙不断吐出的雾气使人们处于暂时失忆的状态。儿子的消失一直困扰着夫妇俩,长期离散的伤痛日日击打着他们的心,最终主人公选择重拾记忆,踏上寻子之路。那么我们不禁再问,为什么会出现儿子离家不归,家庭离散的状况呢?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向我们展现出主人公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之间种种往事,悲痛离散伴随着涓涓细流的回忆也就此展开。小说第十三章描写到比阿特丽斯对往事的回忆,她说道:“那天晚上和往常一样黑暗,我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心里清楚你去找更年轻、更漂亮的女人去了。”[3]292 至此,读者恍然大悟。小说中埃克赛尔一直称呼妻子“公主”,并对妻子呵护有加的形象突然被撞击的粉碎。年轻时埃克赛尔曾对妻子不忠,妻子比阿特丽斯也因此报复丈夫。破碎的夫妻关系使得儿子离家出走,并发誓永远不会回来。小说结尾更是倒出惊人的秘密:丈夫埃克赛尔禁止妻子寻找他们的儿子。直到暮年他们彼此忘记了之前痛苦的记忆,并隐隐意识到家庭处于离散的痛苦状态时才开始找寻自己的儿子。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寻子的旅途中他们又时不时忘却自己的目标。终于记起来并马上要到达儿子的村子时,他们得知儿子早已死去。生活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感,它所能给与我们的只有冰冷的记忆与伤痛的离散。
  痛苦的记忆与离散的状态还引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主人公对现在的质疑,对过去的恐惧以及对未来改变的疑虑。小说一开始描写女主人公比阿特丽斯与红发女人神秘交谈,之后便开始思考眼前的生活状态,“蜡烛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长期生活在洞穴中,酋长不允许人们使用蜡烛。然而比阿特丽斯却在公共场合拿着蜡烛,并打算使用。她在人群中向丈夫喊道:“我们不能在黑暗中坐以待毙了。”[3]24这句话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黑暗对于人们以是习以为常的事,人们从来没有质疑过这样的生活。正如束少军在其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好比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中的囚徒,光源的剥夺使他们难以察觉‘阴影’的虚假,也就难以意识到当前的生存困境。”[4]此后,在比阿特丽斯的坚持下,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父母身份,并开始寻子之旅。当旅途进一步深入,记忆的谜团也进一步揭开。原来母龙是造成人们失忆的原因。当得知这一真相时,妻子喜出望外,并希望立刻杀死母龙还原记忆的真实,然而丈夫却迟疑不前。因为之前埃克赛尔曾在感情上出轨,造成夫妻感情冷淡,儿子离家出走的局面。母龙吐出的迷雾使得他们彼此忘却了痛苦的记忆,并破镜重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因此,面对记忆的恢复埃克赛尔非常忧虑,并感到极其恐惧。他害怕妻子想起之前不快的往事,对他怀恨在心,甚至弃他而去。在杀掉母龙之前,他恳求妻子,“公主,你能答应我吗?答应我在雾气退去之后,无论你记起了什么,你都要铭记此刻你对我的感受。”[3]302
  对过去的恐惧其实便是因为将来变化的不确定。小说三次描写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渡河的情形,而渡河这一动作本身具有深刻含义。河的一边是现在,另一边便是将来。他们第一次渡河时,摆渡人告诉他们需要分别回答问题,以验证他们之间爱情的忠贞程度。如若是真爱,他们就不会分开,可以一起渡河。否则,他们只能有一个人渡河,最终只会隔岸相望。面对摆渡人的提问夫妇俩很紧张,因为她们都不记得以前的事情,无法验证彼此相爱过,也就对未来的爱情更加不确定。等到第二次渡河时,摆渡人没有提问,而是将两人放在两个篮子里,顺水漂流到对岸。这一过程本身便是对爱情的最好检验。篮子像婴儿床一样,象征了夫妇两年轻时的岁月。在渡河的过程中,妻子回忆很多过去的事。他们不时被水草绊住,甚至遇到水生动物的袭击。这些都象征了夫妇俩经历的坎坎坷坷。丈夫埃克赛尔还在渡河途中去救另外一个女人,以至于使妻子处于危险中。这一插曲也正暗示了丈夫的出轨行为。但最终埃克赛尔回到妻子身边,并把她救上岸。虽然他们经历了种种不愉快的过去,但最终到达了幸福的彼岸。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过去,珍惜现在,才会有更好的未来。然而作者又在小说最后一章设置了夫妇俩第三次渡河的场景。这一次的情形与夫妇俩第一次渡河时一样。摆渡人依然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两次情形形成前后呼应。正如沈安妮在其论文所说的那样:“石黑一雄巧妙地使情节绕回了原点,让叙述者和他所述的人物进行隔空对话,形成了一个环形叙事结构。”[5]由于此时他们已恢复记忆,对摆渡人的提问显得从容自如,但同时带有几分沧桑与悲凉。痛苦的过去让彼此懂得珍惜,也更坚定彼此的感情。正如埃克赛尔所说的:“我想现在没有什么能改变我的心,我们彼此共度的岁月已愈合了一切。”[3]368这次夫妇俩都勇敢面对过去的种种,也不会因为黑暗的过去而恐惧害怕。那么他们将来还会在一起吗?这次渡河他们却相忘江湖。埃克赛尔一个人走上船,留下妻子一人。未来总是这么不确定,但生活总要继续。作者在小说结尾创造这样的一幕也正告诉人们,未来的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正视痛苦的过去,珍惜眼前的美好。   三、多元文化的碰撞-离散与仇恨
  如果说老夫妇两寻子是小说的主线,那么小说的复线便是以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线索展开。维斯丹的使命是杀死母龙,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在马上接近母龙的洞穴时,维斯丹却把屠龙任务放在一边,与小孩艾德文一起计划袭击不列颠士兵,在打斗中维斯丹身负重伤。事后维斯丹向艾德文讲述自己与不列颠国王布伦努斯之间的世仇。他们从小一起在一个守备森严的要塞中学习武术,然而布伦努斯当时是不列颠国王之子,他百般刁难维斯丹,并挑唆其他孩子凌辱维斯丹,只是因为他是撒克逊人。不堪忍受歧视与折磨,维斯丹默默离开要塞,并发誓仇恨不列颠人。同时,维斯丹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被不列颠人带走,使他很小失去母亲。这些情形使得维斯丹身体和心灵处于离散,放逐的状态,此后他对不列颠人恨之入骨。他说道:“我们有责任去恨每一个不列颠男人、女人以及他们的孩子。”[3]284 小孩艾德文的母亲也被不列颠人带走,艾德文成为孤儿,长期远离家园,处于游離,离散状态。他恳求维斯丹帮他找到母亲。在为艾德文寻找母亲途中,维斯丹反复说到:“如果我死了,你还活着,请答应我一定要恨不列颠人。”[3]283
  在接近母龙洞穴即将杀死母龙的时候,维斯丹与高文爵士就要不要杀死母龙展开辩论。高文爵士认为正是因为母龙的存在,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才能和平相处这么多年。战争已经过去, 就让人们忘掉痛苦的过去,和睦相处。然而维斯丹反驳道:“依然有这么多蛆虫,旧伤怎么能愈合?难道和平的维护仅仅靠杀戮后魔术师的欺骗吗?”[3]335 然而杀死母龙后维斯丹依然很惆怅,“母龙死后征服即将开始……我们希望上帝能将我们的民族连接在一起,然而习俗和怀疑总将我们分开。”[3]347-348民族间的仇恨与芥蒂使得维斯丹陷入沉思中。个人、家庭的离散之苦,民族间的歧视与质疑仅仅靠遗忘过去来消除吗?民族间的和平究竟靠什么来维护?母龙所吐的迷雾只是起到缓解离散之苦与民族间的仇恨,只有正视过去与差异,才能更好地沟通与交流,才会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未来。
  四、结语
  石黑一雄将寻子之旅与屠龙之旅交织在一起,将个人、家庭的离散之苦与民族间的隔阂与仇恨揉和在一起,让读者不得不思考,这样痛苦的记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如何去弥补?对于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来说,寻子的旅程也是他们回顾过去之旅。年轻时丈夫对爱情的不忠造成夫妻感情破裂,儿子离家出走,美好家庭一夜成为分崩离析的状态。随着岁月的流逝,夫妻间的感情渐渐复原,彼此间都已原谅对方。然而儿子却永远找不到了。生活就是这么充满讽刺意味,总是有些缺憾,也许只有懂得珍惜现在,才会放下许久的隔阂,才会拥抱美好的明天。个人如此,民族也如此。过去的杀戮、战争、离散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我们不能永远活在仇恨与复仇的死循环里,我们需要走出阴影,敞开胸怀,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放下心中的芥蒂,勇敢的迎接明日的太阳。
  参考文献:
  [1]AlexPreston,“The Buried Giant Review -Game of Thrones with a conscien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5/mar/01/the-buried-giant-kazuo-ishiguro-review-game-of-thrones-conscience
  [2]Alexandra Alter, "For Kazuo Ishiguro, ’The Buried Giant’ Is a Departure”, https://www.nytimes.com/books/2015/02/20/books/for-Kazuo-ishiguro-the-buried-giant-is-a-departure
  [3]Kazuo Ishiguro, The Buried Giant[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Vintage Books,2015.
  [4]束少军. 记忆选择与伦理困境-评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15(5),100-101.
  [5]沈安妮. 反对蓄意的象征-论《埋葬的巨人》的中性写实[J].外国文学,2015(11),79.
其他文献
摘 要:《茫茫藻海》是英籍女作家琼·里斯唯一的一部以西印度群岛故乡为背景的小说。琼·里斯在小说中不仅描绘和揭示了女性生存及命运问题,而且审视了男性在父权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中“火”在特殊语境下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解读,以揭示“火”这个特殊的符号在小说中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茫茫藻海》;语境;符号学;火  作者简介:李在娟(1991-),女,汉,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绪论:  村上春树和王小波可以说是两位不同于中日文坛主流的两朵“奇葩”,两位“另类”,他们的思想与风格均不同于各自国家的文坛的主流和大多数,曾经都被视为社会边缘人,而现如今他们的作品与思想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崇,虽然这两位作家素未谋面,但是他们二位却被评论家称为“具有相同质地的灵魂”
摘 要:会话含义理论旨在分析说话者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中合作准侧的提出是研究会话含义的一个重大突破。1994年摄制的《阿甘正传》至今还受到热捧,本文试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准则;《阿甘正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主要是
摘 要:“物哀”不仅是日本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更是日本人性格和情感世界的代表性词语之一。大和民族真挚细腻的性格以及悲天悯人的悲剧性情怀,通过“物哀”一词得以完美体现。本文以“物哀”为中心,探讨“物哀”的起源及发展,分析日本人悲剧观形成的原因,并列举日本人悲剧观在日本文化中的体现。  关键词:悲剧观;物哀;武士情怀;樱花  作者简介:江琳(1994-),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
摘 要:在当代诗歌口语化、大众化的环境下,湖北钟祥横店村农妇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近年来由于其诗歌语言强烈诗性特质,语言的张力以及对痛苦的敏锐感知受到广泛关注与热议。她的写作范畴大多驻足在爱情婚姻、个人情绪与生活的范畴,将女性的欲望写得直白本色而又浪漫纯洁,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写成了诗。其身体书写与女性书写互为一体,诗歌大多表达出对人性的渴望。本文试图以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我爱你》这一诗作进行
一  1982年,余华22岁了,他决定成为一名作家。之前5年,他每天8小时,在浙江的一个叫海盐的小县城的一所牙科医院里拔牙。他相信自己至少见到了上万张嘴巴,却仍发现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和整整一代中国作家一样,对余华而言,文学与其说一种内心压抑不住的才情的释放,不如说是对单调生活的最有效的逃离。“作曲与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1997年他谦虚而认真地回忆说,“我只能写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当即影响了整个德国和欧洲文学,甚至引起了一股“维特热”。维特对爱情的忠贞,他的快乐,他的优伤,他的痛苦,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无数读者为之动情,为之落泪。  整部书的故事平淡而又简单,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离奇复杂的故事情节,采用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秋》一书中悲剧的一幕幕接踵而至,高公館已经名存实亡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的蚕食下不停上演着悲剧。  “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这是琴的话,也可以说是整本书的中心句,巴金在序中写道“现在我已经嗅到春天最初的气息了。”《秋》整部书的基调就是沉闷悲伤的,但这个主旨句也
摘 要:生态智慧是民族生态学提倡民族习俗中所蕴含生态环保理念和技能,往往与社会组织与资源管理,甚至伦理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及在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禁忌习俗、感恩情怀、敬畏自然等自然习惯法中体现,而生态智慧恰恰是生态学挖掘实施环保方法与生态措施的源流宝库。有助于保护高原湖泊流域以及青海湖生态环境。  关键词:青海湖;环境保护;民族生态智慧  作者简介:夏吾东周(1992-),男,藏族
摘 要:电影《黄金时代》专注人本身,着力塑造女人“萧红”,而非文学洛神,这样的切入点闪烁着人性的美。导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结合萧红散文化文本,以此关照那个时代萧红作为知识女性的命运与内心世界,并表达自身纯粹艺术追求。  关键词:萧红;形象特点;塑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