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愤怒?毁灭?重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g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茫茫藻海》是英籍女作家琼·里斯唯一的一部以西印度群岛故乡为背景的小说。琼·里斯在小说中不仅描绘和揭示了女性生存及命运问题,而且审视了男性在父权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中“火”在特殊语境下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解读,以揭示“火”这个特殊的符号在小说中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茫茫藻海》;语境;符号学;火
  作者简介:李在娟(1991-),女,汉,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琼·里斯(Jean Rhys, 1894-1979)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大师。小说《茫茫藻海》一面世,就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批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掀起了一股“里斯热”,其势头至今不衰。本文借助赵毅衡在《符号学》中提出的“符号的构成”、“符号过程,不完整符号”以及“符号的解释中的语境论”来研究“火”在《茫茫藻海》中的深层意义,从而揭示琼 里斯在小说中提及“火”这个特殊符号的真实意图,以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此,本文从“火”这个特殊符号所蕴含的三种含義“愤怒、毁灭、重生”着手,来探索女主人公及其其他人物的人生历程。
  一、愤怒之火
  赵毅衡在给符号下定义时这样提到:“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表达意义的符号。”安托瓦内特知道她们是被憎恨的对象,因为她们处于英国白人文化与当地黑人文化的夹层中,没有家园,身份不明。当地黑人点燃了这把代表“愤怒”的火,想要烧光和他们格格不入的一切。安妮特那松开的头发被火烧到了,皮埃尔的婴儿床着火了,起初安托瓦内特没看到火苗,只看到浓烟和火花,但不久她就看到火焰高高地蹿上天空,一些人大笑着,挥舞木棍,后面的一些人举着火把,把黑夜照得明亮如昼。这些人把愤怒撒向安托瓦内特一家人,把火抛向了库利伯里庄园。
  它可以向纯然之物一端靠拢,完全成为物,不代表意义;“火”是自然事物,它原本不是为了“携带意义”而出现,但它进入了作者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携带了它在特殊语境中的特殊意义。安托瓦内特母女过着穷愁潦倒、无依无靠的生活,但却没有改变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敌对和仇恨,相反,奴隶制的废除释放了多年来黑人一直压抑着的对白人的满腔怒火。为了摆脱困境,安托内瓦特的母亲改嫁来自英国的白人梅森,但因为梅森要从东印度群岛雇苦力来干活,激怒了庄园里的黑人从而引发了火烧庄园的暴乱事件。在这样的特殊语境下,“火”这个特殊的符号代表着庄园黑人们心中的“愤怒”。
  二、毁灭之火
  塔拉斯蒂说:“当我们将一个行动符号(符号文本),与他的‘本质’的超越的观念比较,这个行动符号就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本质意义,一个超越的观念。因此,当接受者接受这个符号行动,我们事实上肯定了站在它身后的后符号(意义)。”换而言之,我们之所以接收一个符号,是因为它的“本质”即是有意义的。“房子正在燃烧,天空红中带黄,像是落日般的景象,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看到库里伯里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来:金蕨、银蕨、兰花、姜百合、玫瑰、摇椅、蓝沙发、茉莉、忍冬、《磨坊主女儿》的画像。”大火烧完后,什么也不会留下来,只剩下了烧黑的壁墙和上马石。庄园里的黑人们愤怒地点燃了那把火,烧毁了庄园里的一切。库里伯里庄园整个被毁,安托瓦内特的痴呆弟弟送了命,她的母亲因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精神崩溃被幽禁。“火”在这样的特殊语境下,成为蕴含“毁灭”意义的特殊符号。
  到了格朗布瓦,飞蛾扑火的场景多次出现。飞蛾与甲虫直扑烛火,死在桌布上,接着是更多的飞蛾和甲虫飞来,相继毁灭。飞蛾扑火,身不由己,最终她的命运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毁灭后消失殆尽。安托瓦内特走出这个房间,但她自己带来的那根蜡烛燃光了。她看到这可爱的颜色扩散得如此迅猛,不由得大笑起来。人都是社会的人,人对符号的解释结构,总是以可以预测的语境构筑起来的,“火”这一符号在这样的特殊语境下表意出来,似乎“火”在安托瓦内特的世界里意味着毁灭和结束。
  三、重生之火
  符号化,即对感知进行意义解释,是人对付经验的基本方式。在库里伯里庄园被大火烧毁后,庄园里的黑人对安托瓦内特一家穷追不舍,想要斩草除根。那个男人说道:“原来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烧起来都一样,是么?”“都一样,”她说,“不是今生,就是来世,你会明白那滋味的。要不了多久了。”庄园黑人因愤怒烧毁了庄园,而对于安托瓦内特的母亲来说,庄园的毁灭,也意味着她将要在这个灵魂无处安放的世界彻底消失,回到那个能接纳她的“地方”。“火”作为符号,被解释为携带“重生”的意义。
  人的灵魂升天时也就是生命结束之时,红裙子就像燃烧的火焰,将安瓦托内特推向宿命的终点,安托瓦内特认为红裙子就像火焰和落日,毁灭她所在的世界同时给予她新的生命。红裙子就相当于一把火,它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重生。安托瓦内特丢下蜡烛,它点燃了桌布的一端,安托瓦内特看到火苗冒起来。她跑,或者也许是飘,或者是飞,一边喊着救命啊,她往身后看,看到自己已经得救了。最终安托瓦内特选择了用火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用手护住那支蜡烛,但火苗又旺了起来,照亮她沿着黑暗的过道向前走去,走向那个属于她的“新世界”。
  “火”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出现在小说里,它代表着当地黑人对白人的愤怒,代表着安托瓦内特一家人的毁灭,也代表着安托瓦内特的重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以《警察与赞美诗》作为主要例子,分析《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并提出幽默的应用手法。  关键词: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幽默;前景化  作者简介:刘雪(1992.2-),女,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引言:  欧·亨
摘 要:《简·爱》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简·爱这个人物也是女性形象的代表。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从女性角度分析简·爱如何成为反抗男权社会权力压迫,争取女性尊严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简·爱;福柯式理论;权力与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塑造的19世纪
中堂,又称大轴或堂幅,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传统样式。其尺幅限定于2:1的长宽比,而不得小于三尺,常用以创作气势宏大的山水、人物或花鸟作品。一般悬挂于厅堂或居室正面墙壁正中,两边配有对联,俗称“堂联”或者“挑山”。自明代晚期以来,中堂是中国书画一般陈设中的主要样式之一。  两汉以降,直至明中叶,中国绘画在居室中的主要陈设形式始终为屏风。作为周礼“天子当屏而立”的演化,汉以后,屏风在贵族和士族家庭中成
摘 要:台湾作家林奕含的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热议,以一个13岁遭遇性侵的女孩扭曲的人生向我们揭露了这个社会上隐藏在人类皮囊下的欲望,本文从性侵女孩后的角色行为选择了其他的角度来分析书中展示给我们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性侵;罪恶;传统  作者简介:张雷(1997-),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陶磊(1979-),男,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
摘 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禁酒”则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中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它往往同国家意志相关联,在时代的发展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本文以《尚书·酒诰》等数则材料为具体分析内容和文化个案,力图揭示“禁酒文”的丰富性,略窥其背后深刻的社会与文化根源。  关键词:禁酒;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严东(1992-),男,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魏
摘 要: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癫狂”形象。他们共同的“疯癫”,让人们不得不感叹人类生活在“空间上隔得极远,心灵上相距甚近的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中西文学的魅力所在,人性之共有。跨越国界,沟通中西文学,我们可见这两个“癫狂”之人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个性特点。深入认识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形象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两部伟大作品的理解,更有利于在跨文化的视角下认识中西的差别。本文将从思想
摘 要:五四的人们都处于迷茫,被封建思想禁锢的时期,自由、恋爱、婚姻是青年们一致的理想之一,但是他们身上还存在着人性的矛盾,就促使这个理想未必会实现。鲁迅的《伤逝》正是抓住了人性的矛盾这一突破口,不致力于写理想化的自主婚姻,而是以一场悲剧收尾。这个悲剧不是恋爱的悲剧,而是在觉醒后却失去了目标,最后走向悲惨结局的婚姻悲剧。本文就将从封建和人性的矛盾角度分析这场悲剧。  关键词:悲剧;人性;矛盾;封建
摘 要:作为《飘》和《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与姚木兰有许多共同点:战争连绵的时代、富裕殷实的家庭、坚定虔诚的信仰甚至包括婚姻经历——都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但相似的背景和经历下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便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姚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而斯佳丽任性反叛、不囿于世俗局限,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精神。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异同的视角分析斯嘉丽与姚木兰婚恋观的异同
摘 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对中华文化之美的做的一次完整巡礼,他用思辨精神,把中国史前至明清时期近8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将视角放在人性战胜神性走向舞台中心,以及精神和内容的沉积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明之美的历程。  关键词:美的历程;人的历程;美学;沉积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美的历程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国人又开始说“情怀”了,家国情怀,社会情怀,恋旧情怀……胸怀中一往情深,因着冥冥之中的默契,因着挥之不去的独家记忆,因着“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强烈心理暗示,人们有疼痛,有偏爱,有欢欣,有疼痛地活着。日常的饮水,用食,劳作,喝茶,走在人生每一段去茶馆的路上。  牛骨铃铛伴着数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