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手段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_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多媒体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实际教学存在的还不太和谐的因素,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
  2、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根据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提高鉴赏的能力。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资源共享,齐头并进。好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同一年级交流,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节约备课时间。校园网的开通更为老师们提供了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二、语文多媒体的发展方向
  1、扬长避短,注重实效。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热潮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用在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而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纯粹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教学。利用语言能讲清讲透的,就不一定非用多媒体,切不可搞形式主义。
  2、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这篇教材适合用多媒体则用,不适合则不用;用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多媒体;多是文字表述的不用多媒体;在空旷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师生交流不理想的不用多媒体。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3、互助互利,形成体系。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如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制作起来是很令人头疼的,一旦做成只使用一次两次就束之高阁又实在让人心疼。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部门一方面能为老师们多提供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多提供资源共享的机会;另一方面注意搜集大家的课件,分门别类使课件也形成一个体系。总之,要让这一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五、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其他文献
一、 情感方面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与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进行
期刊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期刊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推动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方式与规模实际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融资过程也就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资金追逐相对高的回报率的本性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问题。为促进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通过增 ,强企业信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等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我国,融资渠道窄、资金短
期刊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等等这些都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内容的运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
期刊
摘 要: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学经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特别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实践;探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
期刊
思品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
期刊
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感到十分亲切。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的,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在为语文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修而努力。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总结从教以来我所采用过的导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法、娱乐法、直观法、实验法和说课法。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经我的教学实践发现,富有艺术的导入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这几种导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