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今中外,人的生活离不开对美的表达和追求,然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去阐释美,美之所以称之为美却与太多的因素相关,在历史的潮流中,每个时代人们眼中的美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如远古时代的美与当今时代的美却是有巨大差异的,每个人眼中的美却与自身个体的文化素养及性格特点分不开,如每个人看《红楼梦》眼中都有不同的贾宝玉一般。艺术是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用其自身的方式来表达美,与此同时,每个时代造就出来的艺术传达给人们美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时光转移至当代,从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印记到今日艺术家们极力追求的艺术存在,让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感到震撼之外的思考应当是艺术品的灵魂问题即美的归宿。
关键词:艺术美;发展;归宿;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8-01
艺术之所以让人着迷,让人向往是因为艺术不是一个确切的存在,而作为艺术品的存在物是对艺术所意蕴情感的承载。艺术反映生活,但是艺术品不是一面镜子真实的呈现给人们事实。艺术游离在生活的边界,来源于生活却与生活不在一个层次,正是这样镜中花,水中月的意象让艺术作为一个高端的事物听起来是美的,神圣的,人们也怀揣着将艺术变为生活的梦想,同时去努力将生活成为艺术实现付出那份追求。然而随着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生活艺术化”倾向的实用艺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发展迅猛,人们对更为艺术化的居住环境、更为艺术感的时装的需求使得美容、美体、美化居住、美化身心的艺术潮流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汹涌而来。当今社会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或许是对艺术本身的误解,或者是被社会风气所感染而放弃追求随波逐流,也许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致使当今国内艺术自身的价值被消费的阴影所遮蔽,艺术家道德自律逐渐被市场同化,艺术中美的含义已经被误导为别的一种满足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欲望的代名词。时代的变迁,如今社会的生产力的大步前进促使了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因科技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跃,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同样享有便捷时代带给自身的优越条件,如科技的进步促使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产品变得丰盛起来,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多媒体的使用也使艺术传递的方式变得多元快捷等。在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中,人们认识到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意义并积极的去表现去追求艺术,整体文化水平毋庸置疑的高出以往时代。列宁指出:“群众的一般文化水平的高涨可以奠定一个稳定而健全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将成长出为发展艺术、科学和技术所必须的强大的取之不竭的力量。”然而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揭露出科技进步给人们声带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显露出时代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生活中人的关系变得复杂化,生活节奏变得不健康,进而文化生活开始产生一种病态的倾向,而追寻艺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理念,艺术家们开始谋寻思路去迎合大众人的审美口味,因而艺术表现出背离了自身所应承载的美的灵魂而变得庸俗,所以解决这种偏离了艺术自身内涵所存在的滋长以及公众视野下的艺术重要性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初期,人们对当时艺术文化的探索,我们发现当时“極救”与“启智”思想给予文化探索的力量。“启蒙”后的民众呼唤自身参与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中国现代艺术审美的内驱力与当时社会思潮紧密联系。同样我们当今所面临的艺术文化发展探索也需要民众自身的参与,这种民众参与的审美内驱力是区别于当代人们所追求的奢靡庸俗的审美,这种参与是需要民众自主的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明确生活真谛,有分辨何为真、善、美,何为礼、仪、德,而不是民众盲目的随波逐流的追求美。而对于民众应具备的艺术审美能力需要有一个归宿,这个归宿不是特定不变的,时代不同各种人文环境不同,造就出的审美标准必然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某个特定时间的艺术美的归宿也许只是组成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美的归宿却是健康的,能带给人们的真正美的、愉快的感受,没在意书中的这个归宿让艺术的灵魂不至于漂移到别处而只呈现给人们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体,是人们所追求的未来美好生活应该走的道路。
放眼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的去追求美。中国文化在各种波折中也开始敞开胸怀接纳外来文化并尝试着走出一个新的道路,在探寻新道路的过程中有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信息发展下去,有的要求西学中用的拿来主义,有的主张借鉴外国的文化来发展中国的艺术等,这几种探寻的方向摒弃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艺术文化而走向各自的极端,实质上并能够解决中国当前艺术所面临的困境。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临世界化和如何面对中国艺术传统自身的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艺术并不一定要被生活所禁锢,艺术还需要引导生活、启示生活,所以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环境下美在艺术中的归宿在于艺术家对美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走出把抛弃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称之为打破常规的愚昧,驱散拿出外的文化放在不适宜的地方称之为创新的侥幸,摒弃一边挣扎在愚昧之中自我肯定一边忧国忧民的态度。艺术家对美在艺术中归宿的探索应屹立在民族之林中,用发展的眼光发展艺术,汲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据联系的观点理性的思维处理当今社会所面对的多元文化的撞击现象,使美在艺术中呈现出自身时代的魅力和民族的灵魂。
作者简介:闫芳(1990-),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学生,艺术设计硕士,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艺术美;发展;归宿;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8-01
艺术之所以让人着迷,让人向往是因为艺术不是一个确切的存在,而作为艺术品的存在物是对艺术所意蕴情感的承载。艺术反映生活,但是艺术品不是一面镜子真实的呈现给人们事实。艺术游离在生活的边界,来源于生活却与生活不在一个层次,正是这样镜中花,水中月的意象让艺术作为一个高端的事物听起来是美的,神圣的,人们也怀揣着将艺术变为生活的梦想,同时去努力将生活成为艺术实现付出那份追求。然而随着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生活艺术化”倾向的实用艺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发展迅猛,人们对更为艺术化的居住环境、更为艺术感的时装的需求使得美容、美体、美化居住、美化身心的艺术潮流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汹涌而来。当今社会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或许是对艺术本身的误解,或者是被社会风气所感染而放弃追求随波逐流,也许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致使当今国内艺术自身的价值被消费的阴影所遮蔽,艺术家道德自律逐渐被市场同化,艺术中美的含义已经被误导为别的一种满足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欲望的代名词。时代的变迁,如今社会的生产力的大步前进促使了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因科技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跃,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同样享有便捷时代带给自身的优越条件,如科技的进步促使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产品变得丰盛起来,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多媒体的使用也使艺术传递的方式变得多元快捷等。在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中,人们认识到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意义并积极的去表现去追求艺术,整体文化水平毋庸置疑的高出以往时代。列宁指出:“群众的一般文化水平的高涨可以奠定一个稳定而健全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将成长出为发展艺术、科学和技术所必须的强大的取之不竭的力量。”然而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揭露出科技进步给人们声带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显露出时代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生活中人的关系变得复杂化,生活节奏变得不健康,进而文化生活开始产生一种病态的倾向,而追寻艺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理念,艺术家们开始谋寻思路去迎合大众人的审美口味,因而艺术表现出背离了自身所应承载的美的灵魂而变得庸俗,所以解决这种偏离了艺术自身内涵所存在的滋长以及公众视野下的艺术重要性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初期,人们对当时艺术文化的探索,我们发现当时“極救”与“启智”思想给予文化探索的力量。“启蒙”后的民众呼唤自身参与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中国现代艺术审美的内驱力与当时社会思潮紧密联系。同样我们当今所面临的艺术文化发展探索也需要民众自身的参与,这种民众参与的审美内驱力是区别于当代人们所追求的奢靡庸俗的审美,这种参与是需要民众自主的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明确生活真谛,有分辨何为真、善、美,何为礼、仪、德,而不是民众盲目的随波逐流的追求美。而对于民众应具备的艺术审美能力需要有一个归宿,这个归宿不是特定不变的,时代不同各种人文环境不同,造就出的审美标准必然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某个特定时间的艺术美的归宿也许只是组成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美的归宿却是健康的,能带给人们的真正美的、愉快的感受,没在意书中的这个归宿让艺术的灵魂不至于漂移到别处而只呈现给人们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体,是人们所追求的未来美好生活应该走的道路。
放眼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的去追求美。中国文化在各种波折中也开始敞开胸怀接纳外来文化并尝试着走出一个新的道路,在探寻新道路的过程中有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信息发展下去,有的要求西学中用的拿来主义,有的主张借鉴外国的文化来发展中国的艺术等,这几种探寻的方向摒弃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艺术文化而走向各自的极端,实质上并能够解决中国当前艺术所面临的困境。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临世界化和如何面对中国艺术传统自身的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艺术并不一定要被生活所禁锢,艺术还需要引导生活、启示生活,所以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环境下美在艺术中的归宿在于艺术家对美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走出把抛弃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称之为打破常规的愚昧,驱散拿出外的文化放在不适宜的地方称之为创新的侥幸,摒弃一边挣扎在愚昧之中自我肯定一边忧国忧民的态度。艺术家对美在艺术中归宿的探索应屹立在民族之林中,用发展的眼光发展艺术,汲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据联系的观点理性的思维处理当今社会所面对的多元文化的撞击现象,使美在艺术中呈现出自身时代的魅力和民族的灵魂。
作者简介:闫芳(1990-),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学生,艺术设计硕士,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