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已成为语文教学一个热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言说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这僮,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理性地审视阅读教学现状,发现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片面的理解。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指向什么呢?
一、指向知识
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情感,养成态度,进而发展个性的基础。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是,并不是要教师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
如“辛”、“幸”字形相近,字义不同。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把它们进行比较,并多次强调要注意的地方,可写错用错的学生仍较多。我认真琢磨,发现这两个字各有特点。后来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待学生读熟后,我提问:“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说,只要人们肯辛苦劳动,就能过上幸福生活。有的说,幸福的生活靠辛勤劳动换来。我又在“辛”、“幸”上面分别标出“、”和“十”。学生沉思片刻后恍然大悟,异口同声答道:“‘辛’字上面是一点,就叫‘辛苦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字,就叫‘幸福十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又问:“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茅塞已开,有的说,人们付出短时间辛苦,可以得到长时间幸福。还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辛苦才有幸福。在学生理解之后,我用彩笔标画出这两个字的倒数第二笔。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短辛苦’就是‘辛’字第六笔的横短,‘长幸福’就是‘幸’字第七笔的横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过程中活起来。”对于该让学生识记的读音、生字、重要的词语、古诗词名句等语文知识,我们就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引导和帮助学生接纳、建构。
二、指向主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琐碎、零散、肤浅,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而言的。主问题是可以牵动整堂课对话的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起着主导、调控的作用,只有围绕主问题展开对话,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对话的激情。师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度解读文本,进而超越文本,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紧紧扣住文本中的“奇妙”二字生发感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师生入情的对话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反而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请大家拿起笔到课文里找关键词句。
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
师: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
(学生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生1:看不见二泉。
生2:看不见美丽的月色。
生3: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
师: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生1:我看见过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
生2:我看见过一个盲人在路边给人磕头。
师:阿炳又是怎么样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
生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生3:一天,阿炳生病了……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生在二泉边,他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围绕 “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反而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主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犹如乐曲的旋律,舒展平缓,渐近渐浓,直逼学生的心底。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生发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胸中才能如潮水一般激情澎湃,才能让文本语言在学生心中经久难忘,铭刻在心,永不磨灭。这样,“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三、指向生成
关注“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让学生尽情对话。
王崧舟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原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师:看了电影片段后,你想对邱少云说些什么?
生1:邱少云,你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2:邱少云,你在痛苦中毫不动摇,让我看到了你那钢铁般的意志!
生3:邱少云,你真的没有必要这样硬撑着,你完全可以跳进旁边的水沟里!
(课堂上一片哗然,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起来。)
师:(声音缓慢而低沉)这位同学,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
生:是。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但是,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请大家用心听一听,你一定还能听到,有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在告诉邱少云——
生1: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战友们在望着你,朝鲜人民在望着你,祖国人民在望着你啊!
生2: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你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王老师面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另类之音”,没有一语否决,也没有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而是捕捉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时机,以一句“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主动接住学生抛来的“球”,然后打破预设,及时调控这一生成的指向。由此,我们听到了一句句极富个性、极具灵性的对话,看到了一次次深思顿醒、情思涌动的交锋,课堂也因此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教学中既鼓励对话,又把握对话中生成的问题的正确指向,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心智艺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修炼出来。
四、指向质疑
质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活跃的思维,对话才能有深度。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即将结束时,多数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充分显示了林冲的好汉形象——胸怀宽广、武艺高强。而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洪教头也可以说得上是好汉。”此语一出,全班哗然。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意见,草草收场。课后,我又和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说得有理有据。理由有:一是林冲被陷害,洪教头是不知情的,只知道林冲是犯人,对犯人就应该提高警惕,这难道不是好汉所应有的素质吗?二是洪教头听柴进介绍后,知道林冲是禁军教头,洪教头提出要和林冲比武,说明洪教头敢于挑战林冲,挑战强者,这也是好汉形象之一。三是洪教头被打败后羞渐地、灰溜溜地走开了,说明了洪教头愿打服输,这也是好汉形象所应具有的品质。
“学贵有疑”,学生的质疑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实现教学相长。质疑既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也可以是对教学形式(过程)的质疑,当然内容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不同的阅读内容决定不同的质疑形式。如,课题质疑,词语质疑,难句质疑,空白质疑等等。有了质疑,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徐桥
一、指向知识
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情感,养成态度,进而发展个性的基础。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是,并不是要教师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
如“辛”、“幸”字形相近,字义不同。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把它们进行比较,并多次强调要注意的地方,可写错用错的学生仍较多。我认真琢磨,发现这两个字各有特点。后来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待学生读熟后,我提问:“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说,只要人们肯辛苦劳动,就能过上幸福生活。有的说,幸福的生活靠辛勤劳动换来。我又在“辛”、“幸”上面分别标出“、”和“十”。学生沉思片刻后恍然大悟,异口同声答道:“‘辛’字上面是一点,就叫‘辛苦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字,就叫‘幸福十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又问:“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茅塞已开,有的说,人们付出短时间辛苦,可以得到长时间幸福。还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辛苦才有幸福。在学生理解之后,我用彩笔标画出这两个字的倒数第二笔。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短辛苦’就是‘辛’字第六笔的横短,‘长幸福’就是‘幸’字第七笔的横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过程中活起来。”对于该让学生识记的读音、生字、重要的词语、古诗词名句等语文知识,我们就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引导和帮助学生接纳、建构。
二、指向主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琐碎、零散、肤浅,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而言的。主问题是可以牵动整堂课对话的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起着主导、调控的作用,只有围绕主问题展开对话,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对话的激情。师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度解读文本,进而超越文本,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紧紧扣住文本中的“奇妙”二字生发感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师生入情的对话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反而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请大家拿起笔到课文里找关键词句。
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
师: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
(学生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生1:看不见二泉。
生2:看不见美丽的月色。
生3: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
师: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生1:我看见过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
生2:我看见过一个盲人在路边给人磕头。
师:阿炳又是怎么样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
生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生3:一天,阿炳生病了……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生在二泉边,他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围绕 “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反而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主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犹如乐曲的旋律,舒展平缓,渐近渐浓,直逼学生的心底。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生发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胸中才能如潮水一般激情澎湃,才能让文本语言在学生心中经久难忘,铭刻在心,永不磨灭。这样,“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三、指向生成
关注“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让学生尽情对话。
王崧舟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原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师:看了电影片段后,你想对邱少云说些什么?
生1:邱少云,你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2:邱少云,你在痛苦中毫不动摇,让我看到了你那钢铁般的意志!
生3:邱少云,你真的没有必要这样硬撑着,你完全可以跳进旁边的水沟里!
(课堂上一片哗然,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起来。)
师:(声音缓慢而低沉)这位同学,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
生:是。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但是,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请大家用心听一听,你一定还能听到,有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在告诉邱少云——
生1: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战友们在望着你,朝鲜人民在望着你,祖国人民在望着你啊!
生2: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你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王老师面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另类之音”,没有一语否决,也没有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而是捕捉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时机,以一句“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主动接住学生抛来的“球”,然后打破预设,及时调控这一生成的指向。由此,我们听到了一句句极富个性、极具灵性的对话,看到了一次次深思顿醒、情思涌动的交锋,课堂也因此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教学中既鼓励对话,又把握对话中生成的问题的正确指向,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心智艺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修炼出来。
四、指向质疑
质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活跃的思维,对话才能有深度。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即将结束时,多数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充分显示了林冲的好汉形象——胸怀宽广、武艺高强。而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洪教头也可以说得上是好汉。”此语一出,全班哗然。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意见,草草收场。课后,我又和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说得有理有据。理由有:一是林冲被陷害,洪教头是不知情的,只知道林冲是犯人,对犯人就应该提高警惕,这难道不是好汉所应有的素质吗?二是洪教头听柴进介绍后,知道林冲是禁军教头,洪教头提出要和林冲比武,说明洪教头敢于挑战林冲,挑战强者,这也是好汉形象之一。三是洪教头被打败后羞渐地、灰溜溜地走开了,说明了洪教头愿打服输,这也是好汉形象所应具有的品质。
“学贵有疑”,学生的质疑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实现教学相长。质疑既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也可以是对教学形式(过程)的质疑,当然内容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不同的阅读内容决定不同的质疑形式。如,课题质疑,词语质疑,难句质疑,空白质疑等等。有了质疑,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