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有明确指向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已成为语文教学一个热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言说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这僮,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理性地审视阅读教学现状,发现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片面的理解。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指向什么呢?
  一、指向知识
  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情感,养成态度,进而发展个性的基础。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是,并不是要教师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
  如“辛”、“幸”字形相近,字义不同。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把它们进行比较,并多次强调要注意的地方,可写错用错的学生仍较多。我认真琢磨,发现这两个字各有特点。后来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待学生读熟后,我提问:“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说,只要人们肯辛苦劳动,就能过上幸福生活。有的说,幸福的生活靠辛勤劳动换来。我又在“辛”、“幸”上面分别标出“、”和“十”。学生沉思片刻后恍然大悟,异口同声答道:“‘辛’字上面是一点,就叫‘辛苦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字,就叫‘幸福十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又问:“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茅塞已开,有的说,人们付出短时间辛苦,可以得到长时间幸福。还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辛苦才有幸福。在学生理解之后,我用彩笔标画出这两个字的倒数第二笔。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短辛苦’就是‘辛’字第六笔的横短,‘长幸福’就是‘幸’字第七笔的横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过程中活起来。”对于该让学生识记的读音、生字、重要的词语、古诗词名句等语文知识,我们就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引导和帮助学生接纳、建构。
  二、指向主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琐碎、零散、肤浅,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的问题而言的。主问题是可以牵动整堂课对话的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起着主导、调控的作用,只有围绕主问题展开对话,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对话的激情。师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度解读文本,进而超越文本,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紧紧扣住文本中的“奇妙”二字生发感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师生入情的对话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反而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请大家拿起笔到课文里找关键词句。
  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
  师: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
  (学生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生1:看不见二泉。
  生2:看不见美丽的月色。
  生3: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
  师: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生1:我看见过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
  生2:我看见过一个盲人在路边给人磕头。
  师:阿炳又是怎么样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
  生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生3:一天,阿炳生病了……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生在二泉边,他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围绕 “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反而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主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犹如乐曲的旋律,舒展平缓,渐近渐浓,直逼学生的心底。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生发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胸中才能如潮水一般激情澎湃,才能让文本语言在学生心中经久难忘,铭刻在心,永不磨灭。这样,“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三、指向生成
  关注“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让学生尽情对话。
  王崧舟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原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师:看了电影片段后,你想对邱少云说些什么?
  生1:邱少云,你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2:邱少云,你在痛苦中毫不动摇,让我看到了你那钢铁般的意志!
  生3:邱少云,你真的没有必要这样硬撑着,你完全可以跳进旁边的水沟里!
  (课堂上一片哗然,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起来。)
  师:(声音缓慢而低沉)这位同学,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
  生:是。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但是,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请大家用心听一听,你一定还能听到,有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在告诉邱少云——
  生1: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战友们在望着你,朝鲜人民在望着你,祖国人民在望着你啊!
  生2: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你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王老师面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另类之音”,没有一语否决,也没有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而是捕捉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时机,以一句“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主动接住学生抛来的“球”,然后打破预设,及时调控这一生成的指向。由此,我们听到了一句句极富个性、极具灵性的对话,看到了一次次深思顿醒、情思涌动的交锋,课堂也因此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教学中既鼓励对话,又把握对话中生成的问题的正确指向,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心智艺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修炼出来。
  四、指向质疑
  质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活跃的思维,对话才能有深度。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即将结束时,多数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充分显示了林冲的好汉形象——胸怀宽广、武艺高强。而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洪教头也可以说得上是好汉。”此语一出,全班哗然。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意见,草草收场。课后,我又和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说得有理有据。理由有:一是林冲被陷害,洪教头是不知情的,只知道林冲是犯人,对犯人就应该提高警惕,这难道不是好汉所应有的素质吗?二是洪教头听柴进介绍后,知道林冲是禁军教头,洪教头提出要和林冲比武,说明洪教头敢于挑战林冲,挑战强者,这也是好汉形象之一。三是洪教头被打败后羞渐地、灰溜溜地走开了,说明了洪教头愿打服输,这也是好汉形象所应具有的品质。
  “学贵有疑”,学生的质疑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实现教学相长。质疑既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也可以是对教学形式(过程)的质疑,当然内容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不同的阅读内容决定不同的质疑形式。如,课题质疑,词语质疑,难句质疑,空白质疑等等。有了质疑,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经验证明,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爱、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紧紧围绕“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精心编排。本单元四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并且爱的内涵更加丰富,从爱家人到爱朋友、爱同学、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给予树》这
期刊
教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让学生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积累和运用语言,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目标:  1?郾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期刊
教材简析:  《阳光》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与美丽,说明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朗读课文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课文结尾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
期刊
在执教“认识钟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课之前,我们抽样调查了40名儿童,发现他们中了解钟表(表面)结构的占90%,认识整时的占60%,还有18%的孩子会使用时间的第二种表示方法,知道下午第二节上课时间的孩子只占2.5%……尽管学生对认识钟表已有一定的经验,但他们这方面的经验并不系统,不能举一反三。面对这些似有似无,粗浅零散的经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学习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
期刊
农村很多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儿童留守在家,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亲子沟通的缺乏,使孩子逐渐变得冷漠。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使女孩有种被忽视感,从而产生悲观和失落情绪。小学高年级儿童已陆续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向往,当对方拒绝这种情感时,涉世未深的他们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惑,我们该如何实施教育呢?结合个人
期刊
笔者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几则笑话,说是笑话,却未能让我开怀一笑,反而让我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  笑话一: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思考:这样的例子,在许多中国的家庭也许是再平常不过了,孩子犯了错,理应受罚,而家长犯了错,却若无其事。除了在家庭中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片段一:  1.播放发射“神舟七号
期刊
“艺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魅力四射而充满诱惑的殿堂,也是遥不可及的高山。因为“艺术”常与各类大家、大师联系在一起,只有大家才能谈论艺术,也只有出自大师之手的才能称其为“艺术品”。这既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严重曲解了“艺术”的丰富内涵,又是一种可怕的形态,势必断绝了“艺术”的发展创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进艺术百花园,感受身边艺术美”为主题选编四篇课文,又在《口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学生学习三角形、梯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