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的技工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导致其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而加强其语言文字知识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这就对技工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技工学生;技工语文教学;语言文字知识训练
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尤其对于很多从中职学校走出来的“技师型”人才更是如此。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传授知识,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而加强语言文字知识训练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初级阶段的教育不完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不听讲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基础;也有不少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村初级教育师资力量欠缺,条件简陋,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技工学生将来是“技师型”人才,代表母校的形象,假若出现上述之类的错误,那岂不是一大笑话?到那时,“技师型”人才也只能算是一种讽刺了。所以,强化语文基础训练,对学生也好,对老师也好,都是必需的。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教师在上每堂课之前,要把这堂课学生可能会涉及的生字词标记出来,把学生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容易相混淆的字都做上标记。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主语、宾语和名词、动词等语法概念,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基本功在帮助学生完成课文活动中布置的任务时会用得上,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动脑动手”。语言文字知识在初中主要是“老师照书讲、学生拿本记”,这也就往往使语文课变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其实语言文字知识绝不是一些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着把过去“告诉式”的讲课转变为“参与式”的活动。一方面每篇课文本身都是联系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想象的“实例”,这些内容本来就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另一方面这些课文也不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甚至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当然,学生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首先,要培养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很多技工学生一听到“字词句”这些东西就头疼,觉得没意思,甚至觉得没用处。这跟过去语言文字教学内容枯燥、方法死板有关,也跟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神奇世界有关。其实,语言文字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其中有无穷的奥妙。比如古人和今人为什么说不同的话,方言是怎么来的,声音为什么可以拼,汉字为什么不改用字母,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好多意思,语法是谁规定的,怎么看待网络词语,怎么从语言中透视历史和文化,等等。如果学生想知道答案,或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他就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其次,探究语言文字现象的要下大工夫。有的技工学生对学语文有一种误解,认为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 如果学生能真正钻进去,真正动脑子,真正下工夫,就不难发现,语言文字中还有许多未知现象。比如汉语和外语是不是完全不同,句子是否合格由什么决定,人靠什么理解一句话的意思,怎么才能让计算机听懂人说的话,等等。这些东西就不仅仅需要去“听”、去“记”,甚至要像理科课程一样,需要去“调查”、去“探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这里“小试身手”,甚至要鼓励学生“大展拳脚”。最后,要加强学生日常语言文字水平的养成。语言文字的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像一个西装革履的人随地吐痰,不管那个人的真实身份如何,至少给人的印象就是缺乏起码的修养。同样,如果一个技校学生说起话来满嘴脏字,写一篇文章错字连篇,文理不通,不管你考试得多高的分,也不会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加强语言文字知识训练,当然不可能很好地起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作用。但是至少可以告诉学生,字为什么要这样写,音为什么要这样读,词为什么要这样用,句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跟别人交谈要注意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文章怎么才能更加通顺流畅,学习语言文字要注意哪些沟沟坎坎,语言文字为什么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等等。
当代技校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把学到的语言文字的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能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建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明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 技工学生;技工语文教学;语言文字知识训练
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尤其对于很多从中职学校走出来的“技师型”人才更是如此。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传授知识,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而加强语言文字知识训练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初级阶段的教育不完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不听讲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基础;也有不少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村初级教育师资力量欠缺,条件简陋,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技工学生将来是“技师型”人才,代表母校的形象,假若出现上述之类的错误,那岂不是一大笑话?到那时,“技师型”人才也只能算是一种讽刺了。所以,强化语文基础训练,对学生也好,对老师也好,都是必需的。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教师在上每堂课之前,要把这堂课学生可能会涉及的生字词标记出来,把学生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容易相混淆的字都做上标记。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主语、宾语和名词、动词等语法概念,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基本功在帮助学生完成课文活动中布置的任务时会用得上,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动脑动手”。语言文字知识在初中主要是“老师照书讲、学生拿本记”,这也就往往使语文课变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其实语言文字知识绝不是一些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着把过去“告诉式”的讲课转变为“参与式”的活动。一方面每篇课文本身都是联系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想象的“实例”,这些内容本来就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另一方面这些课文也不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甚至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当然,学生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首先,要培养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很多技工学生一听到“字词句”这些东西就头疼,觉得没意思,甚至觉得没用处。这跟过去语言文字教学内容枯燥、方法死板有关,也跟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神奇世界有关。其实,语言文字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其中有无穷的奥妙。比如古人和今人为什么说不同的话,方言是怎么来的,声音为什么可以拼,汉字为什么不改用字母,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好多意思,语法是谁规定的,怎么看待网络词语,怎么从语言中透视历史和文化,等等。如果学生想知道答案,或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他就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其次,探究语言文字现象的要下大工夫。有的技工学生对学语文有一种误解,认为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 如果学生能真正钻进去,真正动脑子,真正下工夫,就不难发现,语言文字中还有许多未知现象。比如汉语和外语是不是完全不同,句子是否合格由什么决定,人靠什么理解一句话的意思,怎么才能让计算机听懂人说的话,等等。这些东西就不仅仅需要去“听”、去“记”,甚至要像理科课程一样,需要去“调查”、去“探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这里“小试身手”,甚至要鼓励学生“大展拳脚”。最后,要加强学生日常语言文字水平的养成。语言文字的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像一个西装革履的人随地吐痰,不管那个人的真实身份如何,至少给人的印象就是缺乏起码的修养。同样,如果一个技校学生说起话来满嘴脏字,写一篇文章错字连篇,文理不通,不管你考试得多高的分,也不会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加强语言文字知识训练,当然不可能很好地起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作用。但是至少可以告诉学生,字为什么要这样写,音为什么要这样读,词为什么要这样用,句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跟别人交谈要注意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文章怎么才能更加通顺流畅,学习语言文字要注意哪些沟沟坎坎,语言文字为什么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等等。
当代技校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把学到的语言文字的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能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建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明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