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宁夏吴忠市,有句传遍全城的顺口溜:“吴忠有个王兰花,身后跟着一群‘傻大妈’。”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和她的伙伴们。“入行”16年来,“王兰花们”以“靠近我、温暖你”的精神将志愿服务和温暖关怀洒遍全城,志愿者也从7人发展到60 000多人,已然满城尽是“兰花”香。
2021年6月29日,71岁的王兰花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她说,“兰花”要继续盛开,香沁宁夏川。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王兰花的名字响当当。退休前,她在该社区居委会工作了近12年。今天这家暖气不热,明天那家下水堵塞,小两口吵架要她说和,婆媳闹矛盾也要她劝……王兰花是居民眼中的“好管家”“大靠山”。
2004年,从社区岗位上退下来后,“感觉一下子没了寄托,我还关起门哭了好几回鼻子。”王兰花说,她亲历了社区每个新家庭组建、孩子出生成长、老人离世,社区3?000多户居民早把她当亲人了。
“王阿姨,我奶奶腿脚不利索,这段时间我们回不去,您帮着多照顾一下。”“隔壁那两口子天天吵架,我们也不安生,您给拉个话,劝和一下。”……王兰花退休后,群众在社区找不到她,便打电话、上门找。
“人退了,思想觉悟不能退。趁着自己还能活动,一定要想方设法再为群众做些事,再为社会奉献点啥。”一有时间,王兰花就到社区转一转、看一看、听一听。渐渐地,她找回了退休前的状态。
上班的时候,王兰花整天忙忙乎乎、走路带风,退休后还是风风火火、片刻不闲。“有人说我是‘傻大妈’,但帮助别人让我活得充实、坦荡、快乐。”王兰花说。
做志愿服务,王兰花“上瘾了”。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退休第二年,王兰花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内管柴米油盐,外管斗殴扯皮”。这一“管”,又是16个年头。
“我刚到裕西社区工作时,她就言传身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居民反映的问題都要记到本子上’,这个习惯延续到现在。”志愿者张丽萍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后,张丽萍先是主动参与热心小组的志愿服务活动,后来便正式加入。
王兰花的热心肠感动着无数受助的人,也如磁铁般吸引着更多志愿者向她靠拢。
“一开始,只是被兰花大姐打动,可做着做着,自己就割舍不下了。”在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初期便加入的“元老”顾芳动员自己的父亲和丈夫,一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2012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了党支部,通过组团开展微宣讲等形式,引导退休党员参与进来、居民党员跟上来、在职党员动起来,现在热心小组在册志愿者中有党员186人。王兰花还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成功引进7个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组建了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等10支志愿服务队。利通区28个社区都设有兰花志愿者服务队和兰花志愿者工作室。
王兰花热心小组的志愿服务组织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志愿者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60?000多人,从原来仅服务裕西社区一个点到遍布全城。
2020年,王兰花的身边多了个年轻“小跟班”。
马晶从小就知道吴忠有个王兰花,是“活雷锋”。2020年6月13日,她主动找到王兰花热心小组,表达了加入志愿服务的迫切心愿。“王奶奶当时问我‘志愿者的初心是什么’,我答不上来。当我真正参与时,才掂量出‘志愿者’三个字的沉重分量。”
2021年1月4日,马晶随同王兰花热心小组来到了青铜峡市草台子村村民潘志国的家。潘志国一家4口,其中3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热心小组送去了慰问金和募捐来的旧衣物。离开时,王兰花走到门口又折返回去。
她从募捐衣物里翻出适合小男孩的衣服,冲着潘志国的小儿子招招手。“你的衣服已经穿不成了,拉链都坏了,出门吹了风,肚子会着凉,就得去医院打针,可疼啦……”王兰花帮男孩换上了衣服,摸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一脸慈爱。
“原来,志愿服务不是简单送钱、送物,还需要用真心去感知受助者的渴盼。”马晶说。
16年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主动联系15家拥军服务点,每年为战士送去慰问品、文艺节目,并为他们缝补衣服和床单被褥;组织动员志愿者、爱心人士募集慈善资金近98万元,争取社区公益创投等项目20多个,为居民解决各类大小事7?000多件;采取“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诚心、调解纠纷耐心、处理问题公心”的“五心服务”工作法,调解各类民事纠纷案件600余起……
一朵“王兰花”、一群“红马甲”、一个个动人故事,温暖了一座城。
2021年6月29日,71岁的王兰花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她说,“兰花”要继续盛开,香沁宁夏川。
一件小事 一生执着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王兰花的名字响当当。退休前,她在该社区居委会工作了近12年。今天这家暖气不热,明天那家下水堵塞,小两口吵架要她说和,婆媳闹矛盾也要她劝……王兰花是居民眼中的“好管家”“大靠山”。
2004年,从社区岗位上退下来后,“感觉一下子没了寄托,我还关起门哭了好几回鼻子。”王兰花说,她亲历了社区每个新家庭组建、孩子出生成长、老人离世,社区3?000多户居民早把她当亲人了。
“王阿姨,我奶奶腿脚不利索,这段时间我们回不去,您帮着多照顾一下。”“隔壁那两口子天天吵架,我们也不安生,您给拉个话,劝和一下。”……王兰花退休后,群众在社区找不到她,便打电话、上门找。
“人退了,思想觉悟不能退。趁着自己还能活动,一定要想方设法再为群众做些事,再为社会奉献点啥。”一有时间,王兰花就到社区转一转、看一看、听一听。渐渐地,她找回了退休前的状态。
上班的时候,王兰花整天忙忙乎乎、走路带风,退休后还是风风火火、片刻不闲。“有人说我是‘傻大妈’,但帮助别人让我活得充实、坦荡、快乐。”王兰花说。
一支队伍 星火燎原
做志愿服务,王兰花“上瘾了”。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退休第二年,王兰花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内管柴米油盐,外管斗殴扯皮”。这一“管”,又是16个年头。
“我刚到裕西社区工作时,她就言传身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居民反映的问題都要记到本子上’,这个习惯延续到现在。”志愿者张丽萍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后,张丽萍先是主动参与热心小组的志愿服务活动,后来便正式加入。
王兰花的热心肠感动着无数受助的人,也如磁铁般吸引着更多志愿者向她靠拢。
“一开始,只是被兰花大姐打动,可做着做着,自己就割舍不下了。”在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初期便加入的“元老”顾芳动员自己的父亲和丈夫,一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2012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了党支部,通过组团开展微宣讲等形式,引导退休党员参与进来、居民党员跟上来、在职党员动起来,现在热心小组在册志愿者中有党员186人。王兰花还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成功引进7个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组建了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等10支志愿服务队。利通区28个社区都设有兰花志愿者服务队和兰花志愿者工作室。
王兰花热心小组的志愿服务组织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志愿者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60?000多人,从原来仅服务裕西社区一个点到遍布全城。
一朵“兰花” 芬芳全城
2020年,王兰花的身边多了个年轻“小跟班”。
马晶从小就知道吴忠有个王兰花,是“活雷锋”。2020年6月13日,她主动找到王兰花热心小组,表达了加入志愿服务的迫切心愿。“王奶奶当时问我‘志愿者的初心是什么’,我答不上来。当我真正参与时,才掂量出‘志愿者’三个字的沉重分量。”
2021年1月4日,马晶随同王兰花热心小组来到了青铜峡市草台子村村民潘志国的家。潘志国一家4口,其中3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热心小组送去了慰问金和募捐来的旧衣物。离开时,王兰花走到门口又折返回去。
她从募捐衣物里翻出适合小男孩的衣服,冲着潘志国的小儿子招招手。“你的衣服已经穿不成了,拉链都坏了,出门吹了风,肚子会着凉,就得去医院打针,可疼啦……”王兰花帮男孩换上了衣服,摸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一脸慈爱。
“原来,志愿服务不是简单送钱、送物,还需要用真心去感知受助者的渴盼。”马晶说。
16年来,这支志愿服务队主动联系15家拥军服务点,每年为战士送去慰问品、文艺节目,并为他们缝补衣服和床单被褥;组织动员志愿者、爱心人士募集慈善资金近98万元,争取社区公益创投等项目20多个,为居民解决各类大小事7?000多件;采取“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诚心、调解纠纷耐心、处理问题公心”的“五心服务”工作法,调解各类民事纠纷案件600余起……
一朵“王兰花”、一群“红马甲”、一个个动人故事,温暖了一座城。